《十三声》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0-11-11 17:52:2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十三声》观后感1000字

  幼时跟着父亲在街上卖拖鞋时的所见所闻,街头邻居嬉闹、手舞足蹈地叫卖、被警察追、暗夜霓虹灯闪烁。60年代台湾街头传奇人物:艋舺,在街头卖艺,一男分饰多角,忽男忽女,幼声老嗓,惟妙惟肖,观众拍案叫绝,人称“十三声”。

《十三声》观后感1000字

  舞剧的开始灯光朦胧,一位女舞者在舞台右前方大声地摇晃铃铛,营造出一种追忆过往的气氛,此时一排舞者上场,他们身着黑衣,朴素而富有年代感,随着铃声渐渐加快,舞者们分散到舞台各个区域,旋转,仿佛回到了过去。

  随后,高亢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充满民族风的音乐响起,舞者们的舞姿变换,他们通过双臂、手腕、手指以及腰肢的变化,营造出一种萨满文化的神秘感。继而,音乐声中加入了电子乐,舞者们开始用喉咙的肌肉,诡笑、嚎叫,发出异声怪调。我想,编舞没有让舞者说话,可能是需要这样一种返璞归真、最朴实无华的声音向观众描述他童年里的市井生活吧!

  身体做出扭曲、失序、佝偻、诡谲、荒诞却吸睛的动作,仿佛融进了千万人的呐喊,记录了喧闹疯癫的街头冲突,表现出一种市井风情,展现了世俗文化。

  接下来,舞台后幕是中国汉字,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等等话语。一位舞者身着蓝黄粉绿四色的袍子,被众位男舞者托举,她不停地游走于男舞者双手之间,像一位神明像,被人们供奉、膜拜,以期冀幸福安康。

  音乐变成像高山民族一类的民谣,舞者时而动若脱兔,静若寒蝉,像极了市井小民的各色人物。夸张的动作融入了传统中国舞蹈的元素,没有国外现代舞的精密编排,却有一种近似乎即兴的行云流水、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很有“中国风”。

  后幕变成了一条大锦鲤,随着舞者的舞动锦鲤的身上逐渐添加了色彩,斑驳陆离,仿佛象征着每个人,一丝不挂地出生,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同的个性、爱好、朋友、经历,染上了不同的色彩,但最后锦鲤一摆尾巴,回到了原来的颜色,象征着我们每个人找到了自我,或者找回了我们文化的“根”,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都会回归尘土,什么也带不走。

  或许锦鲤象征着家乡,锦鲤由五光十色变为无色,我们背井离乡各奔东西,最终找到了回家的路。也许,编导也暗指郑宗龙先生对童年往事的留恋,时光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吧!

  最后,演员们穿上了四荧光色的袍子,在UV荧光灯的照射下显得异常明丽,让我带在他的.童年时光里徜徉驰骋。

  舞蹈是视听的艺术,如果我是编导,我会多编排一些整齐的动作,因为他们的动作多数是不统一的,如果能有几处地方协调统一,那么视觉上会有宏大壮阔之感;此外,队形有些分散,几乎没有一个整体的队形,所以这方面应该调整。音乐方面,用舞者们的声音体现真实亲切之感的创意很好,但是舞者“吼”未免也太过厉声,让观众有恐惧震慑之感,其实,多加一些上扬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小调可能会更有神秘色彩,也能更好地把观众带到那个场面。

  云门舞集的作品我一直很尊重,其实更是尊重林怀民这个人,他把中国的元素例如:书法、太极、气功、传统民族音乐融入了现代舞中,让这个本来源自西方的物种“中国”了,使得其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我希望,将来,我能把爸爸的水彩画、传统香道、茶道、壶道、琴道以及插花艺术等元素融入现代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十三声》观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戏曲练声方法09-06

练声基本方法09-14

唱歌压声技巧09-25

唱歌假声技巧09-17

京剧怎样喊嗓练声-喊嗓练声诀窍08-26

唱歌练声的方法09-09

戏曲练声方法步骤09-13

戏曲练声方法大全09-12

戏曲的练声方法10-16

字正腔圆的练声方法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