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例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感叹于文物修复者的执着,专注,匠心,和技艺的传承。纪录片分三集,主要从青铜器,宫廷钟表,陶器,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书画修复和临摹等文物修复的角度切入,展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者们的工作场景和工作状态以及文物修复的过程。
时间旅者
红墙绿树,黄瓦蓝天,进入故宫,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这里庭院幽深,古朴宏伟,这里承载了历史,仿佛时间的巨大容器。而在这里工作的他们,仿佛一位位时间旅者。这么比喻,是因为在这里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大多一干就是一辈子,将毕生精力都倾注在文物修复的事业上。但一个人一辈子,并不能修复完所有藏品,师父修不完的,留给徒弟修,技艺世代传承。在历经千百年的大量文物面前,一个人的一生显得多么短暂。
他们的目的是要呈现如果时光倒流,一件文物该有的风貌,还原历史本来的样子。时间仿佛一条洪流,而文物修复者,在其中逆流穿越,完成修复,也顺流而下,倾注一生。
匠心传承
通过纪录片看到的文物修复工作,大多需要静心,细心,耐心,长时间修炼的技艺和艺术审美水平。在脆弱而又珍贵的文物面前,需要的.是一颗能与历史产生心灵交流的宁静的心。他们的工作严格朝八晚五,没有电脑,也不能随时刷手机,吃东西,和大部分写字楼的上班族很不同,他们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工作室里做修复手工,描画,纺织,修补,临摹……看似平实甚至枯燥的工作很需要耐性。但他们有人说,工作中能看到许多历史艺术文化相关的东西,其实很有意思。
分析文物,清洗修补,反复打磨,日复一日,他们都有一颗匠人之心,在那个仿佛与外界脱节的世界里,慢工细活,怡然自乐。
很多工种都是靠师徒制一代代将手艺传承下来,入行五年也还算是新人,可见,十年磨一剑,
修复技艺的学习是一个多么长远的事情。
在这里,你看不到尔虞我诈,快速匆忙。他们师父和蔼,徒弟认真,每个人默默完成着手头的工作,时而交谈说笑,也是一派平和景象,这里与北京快速发展的城市氛围形成了一个反差。
在机械化生产普遍发展,网络发达,传统工艺越来越稀少的年代,匠人精神成了一种可贵。首先,能够静下心来暂时脱离这个繁杂的世界和碎片化的信息就很难,其次,需要专注于手头上的事情,细心地做好每一个细节,耐心地重复每一个动作直至完成,不断用审慎的完美主义目光检视自己手头上的事物,保持学习和技艺的操练……
其实匠人精神并非一种过时的精神,放到现代,它可以是做许多事情的心法,譬如做学问,做教育,做设计,写文案,甚至跑销售,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好,都离不开专注,细心,刻意练习,钻研精神,和一点点完美主义。
对于画画来说,匠心当然也是需要的,因为画画(尤其是传统绘画)不但需要创意想象,更需要一定水平的技艺来呈现。如果坐不住,画一幅三四小时就烦了,是无法成就好作品的。
今天,我后知后觉(因为这部纪录片已经火了很久了)地将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推荐给你(或许你已经看过),希望你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种工作,这样一种心态,希望你能领悟,这别具一格的匠心。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例】相关文章:
1.故宫的观后感
4.文物单位工作总结
5.文物摄影如何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