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

时间:2021-12-01 08:26:2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1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对一名科技工作者而言,投身祖国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是最大的使命担当,也是最高的荣誉褒奖。

  被人们称为“拼命黄郎”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曾经说过:“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七年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不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斯人已逝,追思犹存。黄大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身科研,谱写了一首矢志创新的奋斗之歌,树起了一座勇攀高峰的精神丰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撑。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弯道超车”的关键,才能大踏步追赶科技潮流、抢占时代先机。黄大年无时无刻不想着赶超前沿、不想着超越极限,他带领科技团队参照国际最高水平、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在地球探测科学领域奋起直追,取得了深部探测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等重要成果。“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坚定信心、勇于登攀,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完全有能力作出更多创新创造,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大显身手、赢得主动。

  科技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科技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赛跑,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黄大年正是怀着这样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紧迫感,恨不能一分钟掰成八瓣儿用,把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极限。“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他用创新实践同时间赛跑的真实写照,更是他追逐梦想的强大动力。有付出才有回报,敢拼搏方能立潮头。黄大年把对祖国的挚爱、对科研的执着,浓缩在自己的人生书写之中,激励着人们继续求索、接力奋斗。

  科技竞争比的是速度,拼的是智慧。5年大于50年,黄大年靠什么让我国深探项目从远远落后到比肩一流?探求就里,这与他的求实作风和科学方法密不可分。他运用系统思维安排科研攻关,既注重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又注重考核督察等机制保障,既突出重点项目攻坚,又兼顾配套技术支持,形成了系统整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方法;他秉持融合理念布局,以交叉、融合的思路拓展作业面,在碰撞中寻求突破,在差异中做大增量,取得科研工作的“化学反应”“裂变反应”;他采取开放态度开展学术科研,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黄大年在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思路、策略、手段和方法,为怎么创新、如何突破作出成功示范,积累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黄大年志在创新、奋斗不息,实现了自己“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理想抱负。创新永无止境,精神薪火相传。黄大年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探索前行,用创新追求书写有价值的人生、成就有高度的梦想。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2

  在中国,有许许多多无名、有名的科学家,他们抛弃一切,毅然回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黄大年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7年前,黄大年教授在英国的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金钱、名誉、地位和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但是,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就这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学。他从回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了高强度的工作中,别的同事都是每天工作8小时,而他却把一天24小时的时间全部时间投入工作当中。

  在这7年中,他凭着高深的科学专业技术水平和一股刚强的毅力,填补了我国在地球地理控测的多处空白。有专家说过,黄大年同志在这7年中的成绩相当于别人五十年的`成就。他的这一股爱国情怀也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不少同事也都说他是一个超人!

  但是,超人也有累的时候。2016年底,他终于倒在了病床上。但他心中的脚步却从没有停歇过,在病床上,他坚持给学生讲课,耐心地讲解学生们的疑惑。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不幸离世,长眠于祖国的土地之下,享年58岁。他走得太突然,走的太可惜,对于我们,对于国家,对于世界,这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黄大年教授虽然去世了,但我们要学习黄大年教授的爱国之情怀,鞠躬尽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3

  有多少人可以放弃优越的条件,来到穷苦地方艰苦奋斗?有多少人可以不畏艰难,恨不得一天都在工作,连睡觉都觉得奢侈,连煮饭都觉得浪费时间?他,就是吉林大学教授,一位以生命来教导学生的战士:黄大年。

  黄大年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专家,2009年,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怀着一腔爱国热血,毅然回到祖国。担任母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工作上与时间赛跑,一刻也不停歇,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的奇迹。而然就是这样一个伟人,却得了癌症,但这也没有阻挡他工作的脚步。2017年1月8日 ,黄大年因病去世。

  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很深:在国外优越的条件下,还能想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有多少人能做到?而黄大年同志,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来祖国做出伟大贡献,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带病坚持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冬天冒着严寒送快递的快递员、坚持守在边境一线的解放军战士……他们都是像黄大年同志一样,奉献自己,方便别人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做一个不畏艰苦,勤奋好学,热爱祖国的新时代好学生。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1.感动中国《黄大年》观后感

2.关于感动中国《黄大年》的观后感

3.2021《黄大年》的观后感

4.《黄大年》的观后感范文

5.观看《黄大年》观后感

6.教师观看《黄大年》的观后感

7.2021《黄大年》的观后感范文

8.学生看《黄大年》的观后感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我们|致应届毕业生|会员协议|法律声明|问题反馈

觉得【应届毕业生网】对应届生求职有帮助,记得分享给其他应届生,网址是“应届毕业生”的声母YJBYS.com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712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1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对一名科技工作者而言,投身祖国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是最大的使命担当,也是最高的荣誉褒奖。

  被人们称为“拼命黄郎”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曾经说过:“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七年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不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斯人已逝,追思犹存。黄大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身科研,谱写了一首矢志创新的奋斗之歌,树起了一座勇攀高峰的精神丰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撑。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弯道超车”的关键,才能大踏步追赶科技潮流、抢占时代先机。黄大年无时无刻不想着赶超前沿、不想着超越极限,他带领科技团队参照国际最高水平、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在地球探测科学领域奋起直追,取得了深部探测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等重要成果。“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坚定信心、勇于登攀,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完全有能力作出更多创新创造,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大显身手、赢得主动。

  科技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科技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赛跑,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黄大年正是怀着这样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紧迫感,恨不能一分钟掰成八瓣儿用,把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极限。“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他用创新实践同时间赛跑的真实写照,更是他追逐梦想的强大动力。有付出才有回报,敢拼搏方能立潮头。黄大年把对祖国的挚爱、对科研的执着,浓缩在自己的人生书写之中,激励着人们继续求索、接力奋斗。

  科技竞争比的是速度,拼的是智慧。5年大于50年,黄大年靠什么让我国深探项目从远远落后到比肩一流?探求就里,这与他的求实作风和科学方法密不可分。他运用系统思维安排科研攻关,既注重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又注重考核督察等机制保障,既突出重点项目攻坚,又兼顾配套技术支持,形成了系统整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方法;他秉持融合理念布局,以交叉、融合的思路拓展作业面,在碰撞中寻求突破,在差异中做大增量,取得科研工作的“化学反应”“裂变反应”;他采取开放态度开展学术科研,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黄大年在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思路、策略、手段和方法,为怎么创新、如何突破作出成功示范,积累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黄大年志在创新、奋斗不息,实现了自己“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理想抱负。创新永无止境,精神薪火相传。黄大年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探索前行,用创新追求书写有价值的人生、成就有高度的梦想。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2

  在中国,有许许多多无名、有名的科学家,他们抛弃一切,毅然回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黄大年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7年前,黄大年教授在英国的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金钱、名誉、地位和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但是,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就这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学。他从回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了高强度的工作中,别的同事都是每天工作8小时,而他却把一天24小时的时间全部时间投入工作当中。

  在这7年中,他凭着高深的科学专业技术水平和一股刚强的毅力,填补了我国在地球地理控测的多处空白。有专家说过,黄大年同志在这7年中的成绩相当于别人五十年的`成就。他的这一股爱国情怀也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不少同事也都说他是一个超人!

  但是,超人也有累的时候。2016年底,他终于倒在了病床上。但他心中的脚步却从没有停歇过,在病床上,他坚持给学生讲课,耐心地讲解学生们的疑惑。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不幸离世,长眠于祖国的土地之下,享年58岁。他走得太突然,走的太可惜,对于我们,对于国家,对于世界,这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黄大年教授虽然去世了,但我们要学习黄大年教授的爱国之情怀,鞠躬尽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观后感3

  有多少人可以放弃优越的条件,来到穷苦地方艰苦奋斗?有多少人可以不畏艰难,恨不得一天都在工作,连睡觉都觉得奢侈,连煮饭都觉得浪费时间?他,就是吉林大学教授,一位以生命来教导学生的战士:黄大年。

  黄大年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专家,2009年,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怀着一腔爱国热血,毅然回到祖国。担任母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工作上与时间赛跑,一刻也不停歇,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的奇迹。而然就是这样一个伟人,却得了癌症,但这也没有阻挡他工作的脚步。2017年1月8日 ,黄大年因病去世。

  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很深:在国外优越的条件下,还能想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有多少人能做到?而黄大年同志,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来祖国做出伟大贡献,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带病坚持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冬天冒着严寒送快递的快递员、坚持守在边境一线的解放军战士……他们都是像黄大年同志一样,奉献自己,方便别人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做一个不畏艰苦,勤奋好学,热爱祖国的新时代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