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绿皮书》有感(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绿皮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绿皮书》有感1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观《绿皮书》有感2
托尼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为了维持生计,他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到达豪华公寓后,他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两个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唐保护得很好,每一场演出准时到达,钢琴保证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赏着台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给妻子写信的流水账里骄傲地介绍着唐,夸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场唐的演奏结束后,底下的白人权贵们都会为他鼓掌,侍者弯腰说着恭敬的话,却禁止他走进正规厕所,并客气地指向花园里用木头搭的专供黑人使用的临时简易厕所。唐有骨气,他坚决不用,宁愿开着车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圣诞前的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档餐厅用餐。他离开了,丢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不住请求他的白人主管,离开了这个充满歧视的华丽的酒店。
为了打破种族歧视,为了自由,唐冒着风险走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来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托尼,一起完成了两个月的演出。托尼也在一场场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们走出充满种族歧视的豪华酒店,走进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馆。在酒馆里,唐弹起了黑人音乐,大家都为他欢呼雀跃,黑人乐队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笑得如此开心。
圣诞前夜下雪了,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返程。路上托尼实在太累了,以至于唐开着车把睡着的托尼送回了家。托尼邀请唐一起过圣诞,唐却识趣地离开了。托尼的家人们团聚着,其乐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偌大的公寓里,听着窗外的圣诞歌……托尼并不开心,好像少了点什么。
门铃响了,托尼拉开门。是孤独的唐,他从超级住宅又来到了托尼家,怀里抱着一瓶酒。黑白两人,无需多言,他们拥抱一起:“圣诞快乐!”
观《绿皮书》有感3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独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
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观《绿皮书》有感4
一开始只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口碑不错,被吸引了过来。实际上,内容确实精彩,谢利博士与托尼一路上相互磨合,也在对方的影响下,做出从未尝试过的改变。这让我想到了《父母爱情》中的安杰与江德福,一个是有文化有品位的资本家小姐,一个是农村出身半文盲的海军军官,却幸福了一辈子。每个人可能都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但因为内心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才有了彼此靠近的机会。
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托尼虽然是白人,但每天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在周围人的影响下素质也很低。谢利博士在舞台上拿着高昂的演出费为白人演奏钢琴曲,但离开了那个舞台,依然不被白人尊重。经过一路上的相互了解,他们逐渐知道了彼此心中最薄弱和最在意的部分,也为他们进一步深交做了铺垫。托尼很重视与家人间的相处,而谢利博士与自己的弟弟断了联系。谢利博士的住处为自己设了一个窄窄的王座,看起来傲视群雄,但其实他是渴望爱的,从他帮托尼写的信来看。谢利博士每天喝很多的酒,默默忍受着挨打与歧视,而托尼给他的生活带去了几分阳光,大概也只有托尼真正地关心他懂他。
越是孤独越难迈出第一步,越不肯走出去越是孤独。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同学找我踢毽子我说不会,屡屡拒绝,于是便不再有人找我玩,我也越发孤独。谢利博士第一次面试托尼时,苛刻的条件被托尼拒绝了,但博士坦诚相待,留住了托尼,如果博士不肯放下面子,那么将会错过这样一段友谊。武志红在《巨婴国》中说: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有的人觉得自己是超人,独立性很强,但越是这样越是没朋友。胡适和陈寅恪是很好的朋友。陈寅恪生病的时候,没钱治病,胡适当时已经卸任驻美大使,薪资微薄,依然寄去了一千美元作为医疗费。后来胡适竞选文化院院长,陈寅恪特地跑到重庆去投胡适一票。片中,托尼帮助谢利博士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谢利博士帮托尼写信,这也促进了他们友情升温。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要害怕张口,交流才有机会,沉默未必是金。
懂得反抗,与命运做斗争。谢利博士虽是黑人,但仍坚持学习,成为博士,与上层人士接轨。坚持去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演出也是为了改变大众的意识,就晚餐问题与餐厅负责人斗争,虽然没有成功。命运有一半在上帝手里,有一半在自己手里,我们要与上帝争夺命运。有人高考没考好就怪制度怪家庭,但仍有寒门学子考上北大后感谢贫穷。不要责怪原生家庭怎么怎么样,自己也应该尝试着去努力改变。
观《绿皮书》有感5
1862年,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碑前发表了关于黑人民族平等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故人已去,宣言犹在。
在美国的种族抗争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一本非常重要的黑人专用书,其作者是黑人邮递员维克多·格林。他在书中整理了美国当时可以供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旅馆和餐厅,免得他们误闯了不该去的地方而被打死。说白了就是一本黑人旅行手册,是为黑人专门定制的救命书——这本书就是1936年出版的“绿皮书”。
20xx年9月,同名电影《绿皮书》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xx年3月1日中国内地正式上映。听说这电影的口碑难得的好,我就借周末回家的'时间特意去看看,看后果如其言。
观《绿皮书》有感6
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在这部电影里,早已固化了的种族人设被巧妙的对调了:精英黑人,底层白人。
这一黑一白,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作文,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
刚开始的托尼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生活窘迫,却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丢到垃圾桶。然而,迫于养家糊口的无奈和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们之间日益理解,友情日渐加深,托尼也开始无法忍受那些歧视者。托尼揪着酒店经理的衣服质问为什么,唐只是想在这家餐厅吃饭而已;流氓警察辱骂着唐,托尼生气地大打出手;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
为了演出效果,唐坐在化妆镜前用棕褐色的粉底遮住自己受伤的脸,眼眶湿润,多么无奈和无助。一个午夜,托尼接到了警局的电话,当他赶到那里时,唐和一个男人被铐着蹲在角落里。托尼设法贿赂了警察,唐被放了,唐说他只想活得像个正常的人。
无论做了多少努力,他们俩依旧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为了尊严,托尼只能拖着绝望的唐在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离开酒店,宣布罢演。
他们前往北卡罗来纳州,车在路上突然抛锚。路边的田野上,穿着粗服麻布衣服劳作的黑人农民们,看到这不寻常的一幕,纷纷停下手里的活,满脸疑惑地看着这从未见过的场景。原本应该是与他们有相同境遇的黑人唐,却西装革履,享受着白人服务,竟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上流社会。
田野里的那些黑人农民的眼神特别真实,那眼神里的疑惑如针一般扎着他的心,也深深刺激着观众的心。
而对唐而言,他也不能坦然面对这种不同。
他懂艺术,有文化,却必须忍受来自白人和黑人两种不同的眼神。白人从心底里还是瞧不起他,而黑人的底层生活,他又从未真正体验过。
在那个大雨滂沱的夜里,托尼为了安慰唐,说唐不像个黑人,唐却生气了。唐绝望地冲着托尼喊:“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甚至不像个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这是来自唐,来自一个黑人的问题。
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开什么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真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观《绿皮书》有感7
前几天,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和名字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充满术语条例的政治片,相反的,在一路向南的旅程中,独属于上世纪,野性的,畅快的美国,在黑人摇滚乐和爵士乐明快的节奏中逐渐的成型。
一个社会底层的白人,托尼,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当巡演司机。一个连黑人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白人,会与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开着车一路南下,从城市到乡村,从文明到落后。歧视黑人的氛围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作用,便慢慢提现出来,与其说是绿皮书,不如说是一本黑人的生存指南,上面标注了一路上黑人可以住的酒店,可以进食的餐馆,密密麻麻,俨然一部严肃的法律条文。无奈的是,更过分的事情不断发生,钢琴上被堆满垃圾,晚上禁止黑人出没的日落镇,为黑人提供的“像家一样”的破落杂乱的旅馆,贵为钢琴家却只不过是白人消遣的工具,从琴凳起来的那瞬间,所受的尊敬和掌声烟消云散,与他们而言,他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老黑”。
看到这里,或许你们会觉得这是个注定悲伤的故事,其实不然。
南下的路途中,托尼与唐在朝夕相处后,渐渐被他的才华所征服。更了解到唐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的,追求平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里,与其说是抛去世俗成见的修行,不如把它看成一次互相的救赎。处于社会底层的托尼,在唐的指导下开始写充满诗意的信件,开始学会平和的对待别人,开始平等的对待以前所不屑的群体。影片中温暖的内核也逐渐揭开。
除了相互的救赎,影片更体现出的是一种对平等与自尊的向往。当唐的车经停南部一个农场时,被雇佣的黑人劳动力起身注视这位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同胞时,他们眼神的空洞和一些看不出情绪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后来想想,两个人,一个为黑人开车的白人,一辆车,不正给了那些深色人种以新的希望吗?
还有一幕,影片快结尾时,唐因为被邀请他举行圣诞音乐会的地方禁止与白人一同进餐,而勇敢的拒绝演出,我想,这也是追求平等的缩影吧,虽然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成见,但正是一个不断向好发展的微光…
一个温暖,诙谐的内核,救赎的不仅仅是那些深色的外表,更是那些披着美丽外壳却黑暗的灵魂。
《绿皮书》在当下的社会中,不应该是黑人逃避伤害的港湾,更应变成他们争取权利的通行证。
希望你们,也看看《绿皮书》。
观《绿皮书》有感8
路始于两个人。
一个住在布朗克斯的一个街区,为了家人的生计奔波,烟不离手,油嘴滑舌,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
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为上流社会的人士演奏,知书达理,举止优雅,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
这一路,像一场修行。
对于唐,在种族歧视并不严重的纽约,他拥有他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见。
每场演奏结束后,台下欣赏的白人便会热情地为他鼓掌,他满面笑容,优雅地起身致谢。但同时他也面对了:侍者弯腰恭敬地为他服务,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厕所”;在旅社他西装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发出邀请,遭到拒绝后便嘲讽他“还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脏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试穿;在酒吧他被歧视殴打……在台上,他光鲜亮丽,下了台,他什么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适的归宿,白人从心底还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讥讽他。“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历尽痛苦后,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台,敲响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钢琴。没有高雅的环境,没有安静的氛围,但唐却笑得很开心。
托尼,尽管生活窘迫,却仍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但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着,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阿拉伯酋长。”他向妻子这样形容唐。一路相处,一路磨合。托尼在唐的“逼迫”下改变自己。保持语言文明,学会合理处事。“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在控制脾气的同时,托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见。他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唐高超音乐技巧的赞美,在唐遇难时总出手相助。在圣诞餐桌上,面对亲戚对唐“黑鬼”的称呼,托尼却阻止了他“别那么叫他”。
“嗨,托尼。”
“嗨,唐,圣诞快乐。”
路终于一个拥抱。
【观《绿皮书》有感(8篇)】相关文章:
绿皮书观后感9篇03-22
绿皮书观后感10篇03-15
《绿皮书》观后感通用15篇04-06
观马戏有感03-23
观新闻故事有感04-06
观电影张思德有感03-16
观冬奥会有感04-06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04-01
观建国大业有感03-24
观《与死神共舞》有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