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

时间:2022-04-09 08:43:4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八佰》观后感5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佰》观后感5篇

《八佰》观后感1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题记

  上映的第三天,我去看了《八佰》。

  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看过了书,四行仓库的故事早在那时就沁入了我的心里。从我的角度来看,《八佰》这部电影,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讲,算是成功的。

  先说优点。

  首先是表演。演员的演技自是没话说的,欧豪、张译一如既往地好,李晨看起来也不算尴尬,其他演员的演技也相对自然。其次是拍摄与制作,夸张点,《八佰》的拍摄和制作可以算是近几年战争片的顶峰了,从运镜手法到色调搭配,逼真地展现出悲壮与绝望,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战场。

  如何评价一个战争片的镜头质量?是真实。在我看来,《八佰》做得相当不错。

  还有情节,镜头下的故事也应当有真实的维度。虽说戏剧化现象必不可少,但本质是不可以改变的。无论是与“天堂”相隔一河的人间地狱,还是说顶楼飘扬的青天白日旗,是有夸张,但也恰如其分地还原了当时的景象。至于人物牺牲方面,在我看来这是整部影片做得最好的地方。回顾以往,似乎百分之八十的战争片,在主人公死之前为了达到某种催泪的“效果”,都会让主人公交代一段感人肺腑的遗言,然后井然有地的死去。但真正的战场,又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在《八佰》里,人物死去时没有过多的煽情部分,战场不再是井然有序。前一秒还在插科打诨的战友后一秒就死在了你的面前,血汩汩地流在地上,硝烟四起的是混乱的战场。

  最后是特殊镜头。一个是影片的开头战争过后的惨烈场面,不是百分百还原,但也足以令人动容,充分地把当时中华民族的悲壮与绝望淋漓尽致地从屏幕里渗透出来。另一个是欧豪饰演的角色“端午”身穿赵子龙戏服眺望远方的镜头,与无奈的现实形成对比。“微小”的端午与战无不胜的赵子龙合成一体,映射出了对中国的无限希望。最令我动容的是存在于炮火中那只跑出去的白马,当夜幕降临,世界有了片刻安宁的时候,它奔跑在了灯红酒绿的“天堂”,当战争结束的号角吹响时分,它从弥漫的硝烟中跃来。白马似乎象征了拼命奔向太阳的民族,它肩上承载着战士们的无数企盼。

  如果说情节的还原是带给观众战场的残酷,那这些镜头便是从绝望中寻求希望。

  优点说完了,再说缺点。

  煽情太过。这是我认为此片最大的缺点。

  先说说我认为还可以接受的两个地方,一个是那个开赌场的小伙子按血指印拼死送电线的地方。从情感方面来讲,这是本片我最喜欢的地方,甚至胜过一直令我热泪盈眶的升旗。但是理智来讲,程度有点过了。另一个就是升旗,如果说送电线是我电影中最喜爱的地方,那升旗就是我书中最感动的地方。黎明时分,国旗徐徐上升,飘扬于风中,租界中的中国人行着注目礼,在那一刻中华儿女心中燃起了斗志。这是原本的内容,很感人。电影中加入了战士们冒死守护国旗用肉体接战斗机子弹的画面,更感人了,可也不真实了。我不认为谢团长会使用那么多兵力守护国旗。精神是重要,可他们原本就只有四百多人,都去守护国旗壮烈牺牲了,这仗,怎么打?

  如果说前两个场景我还可以接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在我心中足以拉低对这部影片评价的缺陷了。

  影片的最后,存活的人在枪林弹雨下冲桥了,一颗颗子弹在烈士们的胸膛绽放出一个个血骨朵,他们轰然倒下。非常感人,但是没有必要。现实中谈判后日军没有再次大力开火,仅仅是摆摆样子,也没有赴死过桥,也只是受伤了几个士兵。尽管最终被困于租界,但他们安全过去了。此段煽情严重不符合史实,有种强行告诉你“这段非常感人,快哭吧”的感觉。这并不是我所欣赏的电影结尾,略显牵强。

  其实与其安排赴死过桥的场面,还不如像冯小刚的《集结号》那样处理:谢团长在桥上,蓦然回首,留下无限深意。

  总体来说,《八佰》作为一部20xx年上映的中国战争电影,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曾在张玮的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总幻想着英雄们有一个圆满的终场,或者以为至少是一个悲壮的结局,但真实的历史,就是会让你无言以对。”作为又一部商业爱国片,起码《八佰》做到了打破“抗日神剧”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还原史实,把那些在我们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年代中抱着必死决心,唱着“同胞们,起来”的英雄们,带到了大众的面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铭记历史,才能坦面未来。

  愿勿忘国耻,愿永世太平。

  按:周六的时候我也去看了《八佰》,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基本也让我哭了两个多小时。看到小火这部影评,觉得她说得比我全面,想我之所未想,发我深思。而且有对史事的探索,没有仅就电影谈电影,这是难能可贵的。

  文章的逻辑较为清楚,先说好的,再说坏的,是一篇比较规范的影评。小火似乎天生有对画面、镜头的敏锐度,她的联想和延伸都恰如其分,能够加深我们对电影的认识。以“真实”这个评价标准串起全文,也显得更加严密。

  我本也想写一篇影评,但看完小火这篇之后,十分犹豫,如果再写,颇有些“拾她牙慧”的意思。观影有感,上下勾连,尤其能再去找资料充实自己的评论文本,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阅读、观影,都不应该只是停在一本书、一部电影上,唯有勾连起我们人生中无数与之相关的经验、经历乃至于所看的书籍、电影,形成一种强烈的“共鸣”,宣诸笔下,才算没有白读、白看。

  与诸君共勉。

《八佰》观后感2

  “淞沪大战”日本不敢对租界轰炸,鬼子与西方列强达成了协议,保护十里洋场他们的利益,就有了背靠繁华的租界,在一幢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高大坚固四行仓库里,弹丸之地上,第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所部第一营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为鼓舞士气,扩大声势,故号称800战士,孤军奋战四天四夜,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完成使命后,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的历史事件。

  电影战争场面宏大,立体感强,如临其境。炮火下残垣断壁,一开始就是打逃兵,战争是缺少兵种的,可依然在稀缺里自动减少人员,残酷性就是这样在血腥中展开,活命生存是原始人性,而战争是最反人性的。掉队与逃兵有时是混搅说不清的,而逃兵是要掉脑壳的,影片一开始就给小老百姓普及了一点部队知识。为后面的残酷性埋下伏笔。

  外围有几十万日军,以寡敌众,可不是要抱必死之心吗?影片就有部队初进四行仓库军官的训话,这段我本人觉得不是多余,而是必要。夜晚,对岸灯火通明,一个婀娜的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把战士们都吸引住,脸上呈现快乐的笑容,此刻忘了这战火连连满目疮痍的战场,而楼顶上瞭望台上团长谢晋元感叹:一半天堂一半地狱。

  士兵里有13岁的小湖北和长几岁的端午,贪生怕死的老铁,老算盘,久经沙场的老兵老葫芦,羊拐。通过不同类型兵种在战场上的表现,把有血有肉的士兵呈现在观众面前。

  特别一提的是,四行仓库圈养的一匹白马,暗喻三国里的赵子龙保家卫国英雄典范。骏马奔腾在江河两岸,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得以传承,电影近结尾团长谢晋元骑着白马与日军将领谈判,再次把暗喻引到台面。真实的历史确有白马赠英雄,被导演引用到电影,非常巧妙,值得一赞!

  看哭的那一刻,是日本人在装甲车掩护下要爆破墙的那一幕,战士们排队自杀式排除危机,喊着自己名字视死如归。这一刻我们相信战争在军魂的照耀下没有那么可怕了,我们民族有强悍的意志力的真正的军人。这一刻,八佰影片高潮到来。再就是对岸送来的国旗,被日本飞机不停徘徊轰炸,依然被中国军人护着飘扬在天空,这是影片另一高潮,我们敬佩的八佰勇士在对抗中没有退缩———

  13岁的小湖北一直被军人们关照着,无论死去的老葫芦喊话长他几岁的端午,要照顾好小湖北,还是老兵连长齐家铭都对他照顾有加,当他炯炯有神望着白马,他就演变未来的赵子龙,中国未来的接班人,这又是导演的一个隐喻,伏笔。中国军人有接班人,历经战火成长起来的接班人!

  还有趟过河的3个稚嫩学生,老兵说:“看好他们,他们比我们金贵”,这是觉醒的知识分子,热心青年,中国未来抗日的中坚力量。可惜被流弹击倒,战场只有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才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再说说姜武饰演的老铁,胡子邋遢胆小如鼠,反差萌非常搞笑,到处找地方躲藏,为自己怕死找各种理由,但看到战士中弹倒地,临终挣扎的悲惨状况,还是忍不住去拉一把,结果脸颊与身上都中了弹,包着脑壳还不忘流连人生的美好:女人娇嫩的身躯是他大老爷们的念想,最后自动留守掩护战士撤离,嘱咐战友将来告诉儿子,为了儿子才惜命的,其实他爸爸不怕死。老铁形象塑造的很好,从惜命到玩命,心里过程交代的很清楚,侵略者把胆小老实的百姓逼出了勇敢的战士。

  影片有很多亮点,不一一述说。现在说说它的瑕疵,历史上八佰是掩护大部队断后的支队行为,为造成国际影响与日军交战的一次行为,不管兵种来自哪里,其实开战前战士们都报了必死的决心,因为再没有后续部队接应,背水一战。所以有一个姜武演的老铁就够了,没必要演这么多怕死的人物,反而给人以画蛇添足感觉,添加这么多分枝反而拉低分,打个比方,一个作文主题是夏天,你把春天写的再美也是跑题。八佰是以少胜多,血腥的战争,不屈顽强抗击是主旋律,起码团长谢晋元的戏份不够,他是这场仗的中国指挥官,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军官,能取人数军力,武器悬殊巨大还能抗击得4天4夜,与他的指挥密不可分,从后面历史上日伪围攻密杀他就知他在日本人眼里的分量。而他带领的部下也个个坚贞不屈,宁可做受苦虐死战俘也不做舒服苟且的伪军。

  八佰意义:此一战,证明中国军人不惧来犯倭寇,唤醒国民抗日之勇气!在与日军屡战屡败的背景下,八佰淞沪会战最后一役确实起到了振奋国民的'效果。作为中华儿女,在这被外敌卡脖子时代,看看历史片,不忘国耻,也是必须的、

《八佰》观后感3

  我去过上海不少次,或学习或旅行,但四行仓库从来没有列入过议程。准确地说,如果没有《八佰》这个电影,我对它的了解仅仅局限在这四个字的仓库名上。

  对这场电影还是有些忐忑的期待,战争总是与政治有关,而围绕此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无法脱离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在不突破原则与底线的情况下来刻画在历史长河中小人物,以及他们被战争裹挟下的卑微与大义,也许是应该透过这样一场战役所应看到的点滴人性。

  从客观的史料上看,这或许不能称之为战役,因为这只是我们所熟知的松沪会战失败的尾声,而这真实的四百人,也不过是一群被用来拖延时间以牺牲博取外国人同情的防守者。真正参与并向四行仓库进攻的日军,在人数也几乎与四行仓库的守军不相上下,唯一不同的是日军有坦克和平射炮。双方在四天四夜的鏖战中互有伤亡,并最终以部队撤退到租界一方、国际会议几乎无果而结束。

  电影便是根据这一事件而改编,不少人认为双方的战况并没有银幕上那般激烈,但我倒认为,从商业化影视的角度出发,用相对艺术和夸张的手法演绎历史,其意义远不是让人们只了解死伤了多少人,而是让那些遗忘在历史角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段记忆,从几十年前的时空碎片中重新聚合而来,不再支离破碎,这就够了。

  不得不说,电影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入心的。苏州河两岸,南面是灯红酒绿、吴声侬语、太平人世,北面则是残垣断壁、枪炮隆隆、毫无人息,这种鲜明的对比无处不在,在军队与百姓之间,在中产与难民之间的,在外国人与同胞之间,在家庭、在赌场、在街道、在商店,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关切点。有人认为战争在生死一瞬间,有人认为战争离自己很遥远。对比不仅是横向的,还有很多角色本身的纵向对比。打麻将的太太从只关心自己的房子到丈夫拿起枪来向外射击而未阻拦;街头叫卖的望远镜的小贩被卖报小童的高声吆喝三个小时没有攻下四行所替代;赌场的小弟从在毒气泛滥时决绝关上大门到最后抱着电话线死在四行仓库门前。南岸民众从麻木、冷漠的看热闹到似乎一瞬间的觉醒,虽然看上去有点过程的缺失,但能让我们记住的,仍是最后每个人伸出手来的觉醒。

  如果南岸百姓的觉醒显得有些仓促,那北岸这些战士牺牲带来的感染力,却是实打实的。这种情绪的萦绕,让坐在电影院的我,不时感到压抑,似乎只有憋着一口气才可以抵挡接下来的惨烈。

  电影的色调在北岸这里整体来说像是黑白的,只有血流出来的那一刻仿佛才看到黑红的彩色。以至于完全弱化了明星那张熟悉的脸,塑造了一众似雕刻般的群像。他们情感真实而丰富。

  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对着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认真地说:等我死了,你替我;

  当一个好色的男人向一个未触摸过女人的男人绘声绘色地描述那种无可名状的感受时;

  当一个个战士用力地在身上绑满手榴弹,一边喊着娘,孩儿不孝,一边纵身跃下时;

  当一封写给玉芝吾妻爱鉴的信内写着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时

  那些在电影中闪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节,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黑暗中透露着一点点的希望。

  那飘逸着长发的白马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飞奔,蹄声蹬蹬,敲痛人心;

  那伴随着鼓点在戏台上大战千军的赵子龙,一身戎袍,杀他个七进七出;

  那用青春的躯体紧裹着旗帜的少女,穿过枪林弹雨后脱下外衣后白皙的后背;

  那个穿梭在敌我之间,拍下历史镜头的记者、匍匐在桥面取回别人保留的别人的血书

  真实的四百人中,有没有贪生怕死的人,有没有胆怯懦弱的人,有没有人偷跑泅渡的人,我想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有的,因为谁都不愿意轻易赴死,但是战争将他们推上了杀身成仁的祭坛,无论他们最终如何选择,都无疑应该是一把淬过火的锋利的刀。

  网上说电影还是有删减,将更为对立的情节做了处理,但说实话,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得心紧紧的,我并不建议带小朋友去看,被鲜血浸泡的历史,在影院中被具体、被放大,枪声与炮火会让人的灵魂于幽深中无处安放。

  影片最终停留在他们冲过苏州河上垃圾桥的一刻。雪花落下,漫天飞舞,轻轻地、悄悄地,像是掩盖了四行仓库,又像是湮没了未停的枪声。

  全片最后是四行仓库的全景与现在的上海外滩远景,真实的人物图片一页页掀过,他们仍是民族的英雄。

《八佰》观后感4

  因为疫情,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昨天拿着读书打卡兑换的电影票终于观看了2020年第一场电影—八佰。实实在在地被感动哭了,怎么能这么好。

  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能被记住的角色多达十几二十个,却一点不凌乱,很多情节点通过个体以及几个群体间自由切换的视角下得以完整顺畅呈现,不得不说,管虎导演为这个故事选取的视角以及所做的视角转换是一剂叙事的良药。一部热血沸腾的爱国教育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

  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四百二十余人固守上海。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八百壮士”愿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开头,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界。河的这边断壁残垣满目苍痍,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八百壮士,真实又热血。不是神剧,他们是真实的人,会死,会害怕,也想逃,一堆男人在一起也想讨媳妇,也看着对面一河之隔的美女眼神发直。这群真实的人,守着一个仓库,守护上海群众的信念。明知是死,还拼尽全力的样子,有着让人无法直视的美。我们都知道现实,可是若在现实里完全丢失了理想,就真的有点无趣,是吧?!

  战场的刻画从小角色入手,角色有成长,最后家国之情是自然的流露。电影首先展示他们是普通的真实的人,伴随着他们亲历了一些事情,最后都成长为英雄。坚韧的抉择与觉醒在重压下更显弹性,每一个底层士兵的人性被解析重构,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气节未曾改变。我歌颂每一位英雄。

  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2020年能够在影院看到《八佰》都意义非凡,久违的热血浪漫,愿世间再无喧嚣。

  一直想去看《八佰》,刚好昨天下午有时间,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触,说上几句。

  先说数据,加上点映,上映三天,票房7.7亿,由于疫情对观众入院观看信心的冲击,我觉得成绩什么可观。猫眼评分9.2,心想豆瓣评分绝对会-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国民评判准信力,国外电影再烂评分至少+1,国内电影自动-1,这不是电影工业发展滞后带来的附加影响,而是长期外部文化价值观输入带来的直接影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影评人根据地多在豆瓣。扯远了,男女观众比接近7:3,20—35岁观众占比75%,你别吓一跳,再过三年我都不算一个适龄观看群体了,很难过,我觉得我至少还能常进电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说感受吧,票房已经确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战争片,但也更像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以悲壮的表达手法向后人阐述了抗战史上先辈们不屈的斗争精神,现实只会比电影更残酷,因为工作原因,十多年来,接触了很多上过战场的老兵,当你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亲身讲述战争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电影中士兵被子弹击中的画面还原度应该有85%,我见过很多现实中被枪击的照片,指头大小的枪口,后面是碗口大小的创口,击中重要部位断无生还可能,我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深知一个人在枪林弹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气,活下来的运气占了一大半,上了战场,都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后人,只是看到一个个数据,伤亡多少人,幸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战场和敌人厮杀,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电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对岸租界隔岸“观看”的人们,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觉得人数在55开吧,乱世之中一半的人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着,谁主政并无所谓,河对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无能为力罢了,只能眼看着战士在一侧和敌人厮杀。所以电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资、跑桥送电话线,包括后面的募捐。不过电影对上海女人一点都不友好,也算是一个地域的缩影……

  我从不会怀疑士兵们会不会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无惧生死。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是给我们一次中继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过去很多年我们疏忽对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次你看到网上一些无脑的评论肯定会恨得牙痒痒,甚至有时也会附和一句。教育始终是国之大计,键盘侠并不是多了,而是会使用键盘的人多了,有句话叫“人出一百,必有鸟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时班级里是不是总有一个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体中总有一个言行相异的人,别去做这个人,善待他人。

  其实也想带儿子去看一看,不过才四岁,应该也看不懂,留在日后再说。经过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终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诉我,一个人培养好的心性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学习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头就难了。

《八佰》观后感5

  苟活着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题记

  前段时间,朋友来长沙出差,工作之余,我请假和她约在张家界见面。闲谈之中,她说想看电影《八佰》,可一直没有机会看。为了满足她的小心心,晚饭之后,我隐瞒了自己已经看过一遍的事实,和她一起去看了《八佰》。回想起电影刚上映那会儿和同伴第一次看《八佰》的场景,真的是连我自己也哭笑不得。不知道是工作忒累的缘故,还是电影时间太过于长了,我在电影播放快一个小时的时候居然睡着了,所以在看完电影后,我对影片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直到这次和朋友一起看完影片,我才有勇气写下这篇观后感。

  电影《八佰》是伴随着一位老奶奶对儿时的回忆逐渐拉开了序幕,影片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期间88师524团一个加强营以420人之兵力四天四夜竭尽全力抗击日军的事迹。全片以一匹被束缚着且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马为线索,深刻的暗喻了战争的本质和普通人民对光明的渴望,通过群体形象描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和升华。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众多,好像没有一个主角,但又好像人人都是主角。电影结束后,我有了和往常看完电影不一样的感触,脑海中闪过的不是某一个明星,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比如一心为国捐躯的谢晋元师长,胆小懦弱的文弱书生老算盘,一直想逃跑但最终勇敢面对战争不再退缩的端午,年幼胆小但最终成长起来的小湖北,全身绑满炸药为护国而勇敢一跃的陈树生,以及给日军提供情报并采访军人的记者方兴文等等。影片没有刻意地去塑造某一个英雄人物形象,而是极力展现不同的人面对战争时的表现,但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描写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侧面的角度看,影片也以极度质感且略带讽刺的镜头描述了苏州河两岸两个世界鲜明的对比,一河两岸,一边租界、一边战场;一边天堂、一边地狱;一边是抗日战士们坚守在四行仓库与日军的激烈战斗、炮火连天和惨烈人寰场景,一边却是英租界内人们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和车水马龙的场景。而英租界的居民态度也是一直在变化,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看与被看的人物刻画,居民们由看客身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战争的漠然的态度逐渐投入到无比支持524团。居民在面对战争时产生的恐惧与不安,以及到最后,一只只手伸过铁门迎接枪林弹雨的战士们,与战士们团结一心。

  在此次看影片《八佰》的过程中,我数次感触至极而落泪。我第一次落泪是日军动用特种设备向四行仓库逼进的战争场景,敌人拼命挖四行仓库墙洞企图安装炸药,发出号令要在三个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面对日军的渐渐逼近,年仅21岁的陈树生直接把炸弹绑在自己身上,给母亲留下舍身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然后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战士一个个在身上绑好炸药,排着队,依次报出自己的名字、籍贯,毫不犹豫为护国而勇敢一跃,用血肉之躯和敌寇同归于尽。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战士们一个个拼死力争、宁死不屈,不仅让居民们们一个个咬牙切齿着,义愤填膺,就连何香凝先生也流着眼泪发出国民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壮言!

  影片中还有很多场景令人感动不已,赌场帮忙的古惑仔刀子舍命跑过桥给四行仓库的抗日战士们送电话线,在民族和国家命运面前,他表现出了放荡不羁、勇敢热血的男儿魂。短短的几秒钟,将中国热血男儿的勇敢无畏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随后,开赌场的蓉姐为抗日英雄捐赠旗帜,亲自交到杨慧敏手中,年仅15岁的杨慧敏独自渡过苏州河送国旗给师长谢晋元,堪称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谢晋元在面对坚持防守两天和升起国旗的选择时,他和战士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升起旗帜。尽管他们知道升起军旗会遭到敌人更猛烈的攻击,坚守会更加困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升旗、护旗,并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他们明白民族的荣誉感和唤起民族意识比单纯的防御更重要。面对日军飞机低空俯冲,子弹射在一根根支架上,眼看旗帜就要倒下,将士们不畏牺牲,把肉体之躯暴露在敌人强悍的军机下,让我瞬间泪如雨下。战士们为护国旗而一个个倒下又一个个前赴后继,用自己的双手顽强地支撑着旗杆,将满是弹孔的旗帜高高地飘扬在了四行仓库的楼顶。让我第三次落泪的瞬间,就是端午护旗时候的男儿担当。他拿起机枪,瞄准敌人的飞机一阵击打,迸发出的超强信念、无惧无畏的精神,才让敌机大减嚣张气焰而撤去。但端午却中枪了,然而他自己却没有发现。他说他想和小湖北一起在大上海照张相,满肚子的肠子等都流露到了外面,他们没有让小湖北看到。但临终也没有实现愿望,是记者方兴文为他拍了临终的照片!那一瞬间的震撼和无奈,可能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外面只能感同,却无法身受!

  影片最后战士们沐浴,为自己搭建坟墓,冲桥等情节更是让我震撼不已。日本军队宁愿为炸掉四行仓库得罪英租界,也要灭掉88师524团。那一瞬间,师长谢晋元看着战士们一个个被日军的枪弹击中倒下,可回头一看,一只只手伸过铁门迎接枪林弹雨的战士们,与战士们团结一心。他明白了,四天四夜的战争已然让国人觉醒。

  电影《八佰》播完了,但它给我的震撼已然不是以上语言简单的描述,它将会永远存在我的记忆中。和朋友走出电影院,我站在电影院门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望着远方明亮的灯光,看着身边擦身而过的行人,听着街头欢快的音乐,不由地想起影片开头所言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

【《八佰》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精】03-19

《八佰》观后感【热门】03-19

【推荐】《八佰》观后感03-15

《八佰》观后感【热】03-15

【精】《八佰》观后感03-15

【热门】《八佰》观后感03-15

《八佰》观后感【荐】03-15

【热】《八佰》观后感03-15

八佰观后感1000字03-19

观八佰有感(1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