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观后感

时间:2022-04-18 10:30:1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罗生门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罗生门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1

  很偶然的情况下在图书馆看见了罗生门这本短篇小说合集,学影视与戏曲专业的研究生朋友说有罗生门电影,尽管自己看不懂,但他们老师极力推荐,他们老师说看懂的话,会觉得特别可怕~

  猎奇心顿起,回家就先看了这部电影。虽然我没有感到特别可怕(可能我没看懂深层含义),但看过以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概括的说影片内容就是:一起竹林杀人事件,由四个人讲述出了四个不同的版本。这四个人分别是:看见了尸体后报官的樵夫、被指控为杀人者的强盗、死者(死者怎么讲述?恩,影片用了怪诞手法,借助女巫招魂的方式,让死者开口说话)、死者的妻子。大家都为了各自的目的,或多或少的隐瞒或改编了事情的真相,致使整个事件扑朔迷离。

  其实还有两个对事件不重要,但对影片来说非常关键的人物,一个是和死者有一面之缘的行脚僧,还有一个听这事件的路人。导演对人性的疑问,似乎由这两个人提出。行脚僧说:如果这世界,连人都不可信,还有什么值得相信的?他所代表的,是对人性中正面的、真实的、良善的一面的信任,他认为人性中有这些东西。而那个听故事的路人呢,他说:人类本来就是可怕的,连住在罗生门这儿的鬼,都因为害怕人的凶残而逃走。他的理论是,万人皆恶,我的恶就不算恶,所以最后他抢走了婴儿身上的衣服。

  电影《罗生门》好评无数,斩获不少世界级大奖。甚至被评为世界十大最有价值的电影之一。本来么,一部艺术作品,涉及人性探讨,格调立马就高了。

  就像关于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作为争议,被探讨了几千年仍无定论。但其实,人性有许多面,并不是非善既恶,正如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都是立体的,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也会有温情一面。而本性善良的人也可能做一些世俗所不允之事。

  回过头看本片,强盗为了表示自己勇猛,把懦弱的武士形容成一条汉子以对手的强大烘托自己的强大~为了表示自己杀人动机的光明,把武士的妻子形容的不贞。武士呢?更恶心,为了掩盖自己的懦弱,把责任都推到了自己妻子的身上。很显然,强盗和武士是有隐喻的,他们分别代表了那个年代日本不同的阶层,强盗和武士的对决就是一场真小人和伪君子之间的斗争,最后他们惺惺相惜形成了一种类似革命友谊的互敬,把责任推到更弱的人身上(影片里是女人)。但是,真小人起码还愿意承认:她们只是弱者~而伪君子呢,从头到尾都是道貌岸然。

  从结尾看,收养了弃婴的樵夫本性善良,但是他因为起了一时的贪欲拿走了那把镶有珍珠的短刀而隐瞒了真相。你看,人就是这样,好坏只在一念之间。

  武士的妻子,这是我最想说的,我想影片的背景应该是日本男权主义非常严重的时期。女人不仅在行动上显得弱小,在思想上恐怕也深受荼毒。其实她是受害者无疑,遭受了重创以后,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我以一个女孩子的角度解读,觉得她在挑唆强盗和自己丈夫的时候,有一种玉石俱焚的心态:哼,嫌弃我?那你们通通去死吧。可是在公堂上,她没有说出真话,因为她想要把自己塑造的更贞烈一些。

  或许正如路人所说,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可不是吗?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

  我在豆瓣看见一条短评,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吧:谎言的对立面应该是宽容,听者的理解力与接受度影响着叙述者对真相还原的保留度,你若能对他的'懦弱退让和罪恶表示宽容,兴许由着这份信任就能更贴近真相了。

罗生门观后感2

  在老师介绍《罗生门》这部电影之前,说实话,我只听过罗志祥的那张同名专辑《罗生门》,当时大致知道"罗生门"就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说谎的意思。今天在课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于"罗生门"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朴。赤裸裸地将人性中的软弱和谎言展示在人们面前。

  强盗、武士、女人、樵夫因为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将本来简单的一个事件解释的十分复杂。对于四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赘述了,影片结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导致四个人各执一词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撒谎?

  "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路人和行僧说的话句句在理。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

  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是对。然而,软弱从何而来?再追溯回去,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于是一切发生。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起了他内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

  武士有贪欲。如果不是有贪欲,即使强盗骗称有很多有价值的剑和镜子,武士也应该不为所动才对,但是他没有,因为贪,他被设计绑起来。而后面对被奸污的妻子,他自觉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从而选择自杀。这在日本传统文化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而强盗被抓后完全交代了他杀死武士的过程,没有一点忏悔,几乎是出于一种炫耀的神情,这是征服所带来的快感。本应该是局外人的樵夫,更有其完全的私欲。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经过,但是他报官时的说法与作证时的说法完全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私欲,因为他拿了那把镶着珍珠的匕首,为了让自己逃脱谴责,他选择了说谎。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破败的罗生门下,行僧感叹这种不信任和谎言,比疾病、饥饿、战争等更为可怕,以至于让他几乎丧失了对人类的希望。行僧是宗教的代表,宗教应该教人相善,如果说连宗教都无力维护人性善恶,那这个世界会有多么可怕?路人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让行僧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们对往事的追叙中,似乎隐约印证了这个观点。

  纯然是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旧的罗生门下,鬼魂都觉得害怕的地方,却在柔和的阳光下真相大白。

  故事的结尾,罗生门下被遗弃的小孩,哭声惨烈。路人抢夺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现了恶的一面,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却被路人恶言相责,在路人说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这就是私欲造成的软弱。不过影片的结尾还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最终樵夫还是良心发现,决定收养弃婴,此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说明在经历挣扎后,世界还是出现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恶一线之隔,人性还是有可能弃恶从善的,这是一种新生,一种希望。

【罗生门观后感】相关文章:

罗生门读书笔记600字04-11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800字03-21

《楚门世界》观后感03-30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15篇)04-07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通用15篇04-12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通用15篇)03-26

罗氏的起源介绍10-17

炸天妇罗的做法10-11

什锦天麸罗的做法10-07

防盗门工程门合同范本(精选7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