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

时间:2024-09-29 21:34:59 林惜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1942》观后感(通用28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942》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942》观后感(通用28篇)

  《1942》观后感 1

  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队伍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1942》观后感 2

  一部好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 1942 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了以后对我的感触很、启发都很大,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天空中星星眨这他那一双可爱的眼睛,突然一群人点着火把,本来很黑的夜晚被这些火把照如白昼,说是来吃饭其实谁不知道是来抢粮食的,东家无奈只好摆酒席。

  在吃的时候我仿佛就是里面的一个人,画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飞舞,东家被打伤了,其他伤的伤,死的死,不堪入目,东家的儿子死了,老母亲死了……

  在逃荒的时候有很多人被日军飞机炸死了,中国的领土被日本侵占了,东家的女儿卖了,在火车上孙子被闷死了,家人走散了,本来是地主,结果也变得跟正常人什么两样,东家感觉或者没什么意思,就想死,想死的`离家近一点,意外发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东家又有了上的希望,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认识了,小女孩叫了,他们俩手牵着手就走了。

  这是一部灾难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还看到人性残忍的一面。

  《1942》观后感 3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它之所以强大,少不了抗争时期每个人的汗水与鲜血。“如果一个人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完整的”。

  或许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也随之改变,可人们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呢?我们抗争时期的小英雄王二小或许早已被周杰伦等人所代替了,但他们的事迹是永垂不朽的,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少不了他们的存在。

  什么是幸福?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却困惑万千。对于抗争时期的人民来说,消灭日本人是他们的最大幸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他们的梦想。梦想支持着他们,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因此他们团结一心,努力奋进。可当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表现又是什么呢?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吗?

  以前的学生虽然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但他们却站在阳光下努力学习,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中国将来更强大,受世界瞩目。可现在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却不利用,看着课本只是发愁,家长逼着学生读书,也只不过如行尸走肉而已。当老师讲着王二小、赵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迹时,学生也只是笑他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不明白抗战时期的艰辛与苦难。他们知道的只是在母亲怀里撒娇、亲昵,去卡拉OK唱歌,他们认为这才是幸福。

  在当时世界列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中国人就这样被欺凌,被侮辱!祖国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祖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

  不屈的中华儿女始终没有放弃争取民族解放,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报效祖国!终于使新中国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苦难…荣辱…血泪…我们也只能在书上看到,却不能体会。百年血泪、百年抗战,使我们摆脱了耻辱,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吧!努力奋进,共创民族的辉煌!

  《1942》观后感 4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 5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1942》观后感 6

  《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们瓜分了。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这是我的第一条观后感。

  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

  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1942》观后感 7

  电影1942讲述了地主范殿元一家和佃户瞎鹿一家往陕西逃荒的故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和碌碌无为的政府,直接加速了日帝对中国的侵略速度。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饥荒和战乱,但却透过这部电影看到当时1942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剧中有这样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为什么要遭受战争的威胁,饥饿的恐惧?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传教士安西满一心想带领受灾的难民逃离苦海,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政府的大背景下,注定他的大志是一场空。在这场灾荒中,所有人物的性格、脾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自然灾害是对人性的又一场挑战,饥饿、逃难、抢劫、买卖人口、甚至于人吃人,一件件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件在上演着。

  因为导演冯小刚是喜剧大师,所以拍这种深沉题材的.片子,难免会遭人诟病。有人说整部电影是部流水账;有人说片子太沉重,看不下去;也有人说这部电影假、大、空。但是我从这部片子里却是看到了一段历史、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我们不曾了解过的历史。电影看完时,我唏嘘不已,随之震惊:这就是当年的中国啊!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我们的祖国,原来她受过这么多苦,流过这么多血。她经历的磨难,都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所不能体会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奋斗呢?

  对于苦难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对于未来我们定要憧憬美好!

  《1942》观后感 8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曾经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因为饥荒,灾民可以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可以卖掉自己的妻儿,女人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影片大胆地描写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影片明星众多,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这些老戏骨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说。而一大帮中青年演员冯远征、徐帆、范伟、张嘉译、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而实力影星张涵予在片中的'表现虎头蛇尾,最后淡出比较突然,让人觉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说一下影片中长工“拴住”的扮演者:张默,一直以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张国立的名头,后又接连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负面。但这回戏中演技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在度过了内心的迷茫烦躁之后,张默才真正成熟起来。另外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金刚”男主演)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罗宾斯(“肖申克的救赎”主演)这些实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说明华谊和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期待不仅仅只是国内的票房冠军。

  纵观冯小刚这些年的影路历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转型之路,从过去令人捧腹的贺岁片,到近年来《手机》、《一声叹息》、《集结号》,再到《1942》,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宣告了冯小刚已经完成了从迎合市场到领导市场的风格转化。

  《1942》观后感 9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冯小刚的电影保留了刘震云小说里的这句话,在风云突变的大时代,个人的悲惨只是你个人的大事,蒋委员长心里则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紧逼,陕北盘踞着逐渐坐大的敌对武装,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场,战后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地位……与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灾情未免来得不是时候。其实蒋委员长并非不信,只是不愿相信。如同王小波笔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灾是有的,但没那么严重。”直到看到《时代》记者拍到狗吃人尸的照片,蒋委员长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杯水车薪的救援。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时。在大灾面前,无论贫穷或富裕都无法幸免。电影里灾民这条线,主要是张国立饰演的财主和冯远征饰演的佃户逃荒的旅途。财富在这个时候毫无帮助,储存了那么多粮食架不住饥饿土匪的吃大户,逃荒路上经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抢,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一死于不同的非命,儿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孩子最后被自己闷死,贫穷的呢,一样,病死饿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种死,让人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奔走,其实那边又能有什么呢,但无论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着的希望。

  电影把灾民和官员、灾区和城市分两条线来叙述,不时互相穿插,两条线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某种程度来说,电影叙事不停地被中断,但这也形成了另一种强烈的.对比,灾区的县长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庆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饥饿只是饥饿着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窝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电影的观众,我们感叹剧中人悲惨,但这种同情显得廉价近乎虚伪,我们看到微博上层出不穷的惨剧,悲愤,转发,但也许下一条我们会转发一条笑话。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只是总觉得哪里有些问题。电影里那些各色官员并不是脸谱化贪官污吏,省主席也会为了河南灾情四处奔走,但他们不是灾民,他们会流泪,会祈祷,可永远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时代周刊的记者走得更远,更近。蒋委员长说得好,他怀念北伐时期的自己,一呼百应,毫无顾虑,能够真正与百姓站在一起,现在,已经不能那么单纯了。这话,对于远在陕北的敌对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预言。

  《1942》观后感 10

  看完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不得不说内心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不得不说《一九四二》是我看过的所有爱国题材的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相信《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其独特的标志意义,让我认识到:只有我们整个民族强大了,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自己的灾难。

  《一九四二》讲述了在1942年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事。这其中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等事。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旱灾。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躲灾过程中,突出了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慢慢失望到最后绝望的心理。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人也没了,这时的老东家,心里万分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喊:“大哥,你怎么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呀!”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哭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思,在那个灾荒连连的日子里,家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词语呀。现在我们离家是多么近,却又那么远呀。

  《一九四二》里温暖又人性的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其中既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虽然看到中途时,感觉这部电影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中一些不良的东西,但看到后来,也展示了民族的'坚定性,对困难的承受度,以及内在的力度,这些都是民族发展的希望,都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呀。

  看完《一九四二》,让我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这个伟大民族更加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充满了自豪感,更让我意识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才能更加充满自信的去面对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坎坷,才能更有自信的去面对任何苦难。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从现在开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翻入崭新的一页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吧!

  《1942》观后感 11

  昨日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状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军队拦下,赶了回去。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我悟在怀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悲哀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政府的。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只为自我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之后又用机枪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剑刺穿喉咙之画面实在残忍至极,试问日本人心中到底还有良知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一刚故事,日本占领南京后,两名军官比赛杀人,不分胜负,又继续比赛,可见他们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我想引用蒋鼎文的一句台词:“国家贫弱才会挨打。”如今我们这一代更就应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等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

  《1942》观后感 12

  当看完冯小刚的电影《1942》。内心颇感震撼,心中也有些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生存、人性。

  人,都是喜欢看光鲜漂亮的东西的,怕那些、破破烂烂的逃荒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也怕,但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人性是复杂的,当真正获得了生存机会的时候,人性便开始闪耀光芒。花枝出卖自己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孩子的继续生存,并将自己比较完好的棉裤换给了栓柱;栓柱为了保护花枝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存的几乎回去找丢失的孩子,并最终为了保留住孩子的纪念物惨遭杀害;甚至的军需官听到星星吃撑了而不能弯腰的叙述也多少有点动情。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和“小女孩的相遇也说不上是谁救了谁,或者说只有两个人的相遇才能让两个人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温暖人心,希望还在不是吗!

  “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我们就亡国了。”蒋鼎文的歪理貌似有理,实则纯粹是强词夺理。政府及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当兵的天职和任务就是保证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当政府和军队放弃了人民的时候,这样的政府和军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战败的政府军居然毫无顾忌的抢劫灾民,马上就从国家机器变成了强盗,视草菅人命如儿戏。不顾及人民群众死活的所谓国,亡也就亡了吧,亡了正好,正好该亡!天灾固然可怕,但才是根源!

  看影片后我的感想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战争与灾难,受苦的永远是底层的人民,顶层社会不受什么影响。有时国家不可信,有时政府不可信,有时官兵不可信,信得过只有自己。北大一位教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是“我们受这些随时可以出国的官员指挥着,让我们去盲目爱国。”如果你不盲目,你可能去砸车要被罚吗?如果你不盲目,你可能因一句话杀人而坐牢吗?别想着发生战争能对自己生活有什么更好的改善,如果你是普通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好事降临到你身上。贴吧里有过一句话“再穷穷孩子,再富富政府。”所以,大家就安安分分的向钱看,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吧。要不大灾大难临头的时候,谁也救不了你。

  《1942》观后感 13

  周六的下午,懒洋洋的阳光洒下来。随着我懒散的步伐,走进“奥斯卡”影院,来看我期待已久的大片《1942》。小安是一名传教士,笃信上帝。他看到一群饥饿的民众到财主老范家,想混口饭吃。不料东家欲报兵,一场打斗开始,死伤无数。老范的家被烧,儿子被杀,粮食财物在混乱中丢失不少。一边是被侵犯的无辜财主,一边是饥饿的可怜灾民。该同情谁?怜悯谁?

  小安说财主没有信仰,没有听从上帝的旨意。在逃荒的路上,他一直劝说灾民信教,为死去的灾民做弥撒。在他心中,上帝是最崇高的。一路上,天天看到流离失所的灾民饥寒交迫,日本的飞机毫不留情的扔下炸弹,软弱无力的灾民被欺压。在这些灾难面前,上帝似乎没有帮上一点忙。见到神父梅甘时,他不禁说出他们的疑问,这里发生的一切上帝看得到吗?既然能看到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做?上帝如果斗不过魔鬼,那信他有什么用?心中的信仰在现实面前崩溃。其实信仰只是内心的一个支柱,它并不能对事情发展变化做出直接的帮助,只能让内心平静,增加面对一切的勇气。在这条逃荒路上,我很少看到有温情的地方。

  灾民的身体一天瘪似一天,身上的棉衣棉絮都漏了出来。灾难让大都数人变得麻木,感情变得淡薄,饥饿激发了人最原始的欲望,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自己亲人的安好,别人如何无所谓,所以就出现了像老马这样的人。老马原来是县衙的伙夫,在逃亡路上做了巡回法庭的庭长。在他眼里这场灾荒挺好的,他只期盼着在这场灾难中折腾些成绩,希望在灾后可以升官发财。没想到后来日本兵来了,他仍然是一介伙夫,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将尊严踩在脚下。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微微泛起了涟漪,这些场景深深触碰到我内心的柔软,让我陷入沉思中。我不知道到底是三百万同胞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是我们落后的国力和虚无的战斗力让我湿了眼眶。我以为只有高声呐喊“还我河山”就是爱国,这部影片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终于认识到爱国不是高声呼喊就可以,它是要刻入灵魂、深入内心、付诸行动才可以的。终于明白,我的爱国情怀是如此的淡薄。

  作为中学生的我,在内心深深的埋下用行动爱国的种子。每当我看到那抹艳红置于杆顶,它飘扬,它鲜艳,它是中国革命战士用鲜血染红的,曾经被欺凌的祖国在先驱们的'斗争中获得重生,那五颗异常闪耀的黄星映入眼帘,他不只是国旗,更是亿万先驱热爱祖国而跳动的心脏。内心不禁生发对他们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

  身为一名中学生,我做不到像文学家一样歌颂祖国,我也做不到像科学家一样为国研究,我更做不到像革命烈士一样驰骋沙场、然而,我依旧爱我的祖国,我在心里呐喊,在心底祝福,用我自己的方式爱我的祖国。

  俗话说:“少年兴,则国兴”。未来的时间里,我一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听取老师的教诲,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自己积累经验,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是的,我就是这样爱我的国家。

  《1942》观后感 14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亲娘!”时,我再也忍不住,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充分还原了历史,让人们仿佛切身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不要让历史埋没,要让历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伤痛。

  《1942》观后感 15

  1942年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却不知道这段与灾难有关的历史。关于上世纪“40年代”的历史知识,几乎全部与战争有关。关于42年,我与许多人一样,只知道那是一个“抗日”的年代。不知什么原因,河南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竟然就这样被湮没在战争的硝烟与迷雾中。

  今年10月,我刚去过河南,随先生去参加他南阳同学孩子的婚礼,当然让我前往的真正动力是千年南阳的吸引,那里有武侯祠、有汉画像石博物馆、有独山玉石……那次旅行是乘火车去的,沿途只见麦收过后的田野一片安宁,处处显示出丰收过后的沉稳。感觉中,那片土地虽没有江南水乡的灵秀,却有着华北平原的厚实,就像河南人待客的大碗烩面,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

  难道在这样的土地上,在70年前,真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一千万人流离失所,三百万人饿死?

  电影震撼的场面是日军轰炸。这个电影这个方面在技术角度说真的不亚于美国大片。但正是这种几乎无法区分真假的镜头,让现在过着舒适日子的我们体会到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民族的苦难。

  朋友问我,你看1942时候哭了没有?我说哭了,哪有不流泪的。只是冯小刚有时候用苦笑让人们减少压抑。影片中用性的欲望展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徐帆的表演,把中国妇女,母亲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看似粗野,却是中华民族母亲的真实写照。

  电影中让我意外的是能看到我一直想知道长什么样的张道潘,因为我读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生死之恋》,是徐悲鸿的前妻蒋碧微写的。其实就是这个时候的事情。在大灾难片展示这些困难的民众逃荒的时候,我联想到张道潘和蒋碧微这个时候应该是在恋爱,每天一封情书。后来这些情书被蒋碧微整理出那本《生死之恋》。达官贵人可以风月谈情,在河南那地方,却是大队伍的逃荒难民死的死,亡的亡。

  看完电影回家,路上,我比照自己居住的城市来衡量这个数字(罪过),不寒而栗,不敢往下想。这场灾难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造成的,人们在问,影片《1942》也在问。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影片试图演绎的目标。

  “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中国人在天灾面前的自励之语,在天大的困难面前,中国人勇于抗争,先辈们曾经“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但1942年的河南,更是一个“人祸”的地域。受旱灾的难民们不但得不到救济,还被逃离战场的军队抢掠,最后被当成包袱甩给了侵略者。

  在这样的困境中,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倒下去,人们在未知前路的道路上跋涉着。凄惨的场面一个接一个,而更为惨烈的是影片中反映的人性撕裂。在绝境中,人们只有把自己撕裂了来寻找活路。

  为了老父亲也为了自己有一条活路,女儿星星把自己卖了,她曾是知书的女学生;为了孩子母亲枝花把自己卖了;为了保命伙夫老马为侵略者卖命,受尽屈辱;还有人食人……

  于是《1942》的色彩从头到尾似乎只有破棉袄的黑色与尘土的灰黄,反映陪都重庆的政治活动有彩色但并不光鲜。

  看完电影快一天了,留在脑海里的还是《1942》的漫天尘土,还是把沉默变成文字宣泄在纸上吧,以此来祭奠离我们远去的那场灾难。

  《1942》观后感 16

  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但是这部电影看下来好多的感触似乎一下子将这些矫情的想法全部吞没了。

  辛酸,灰色的笑点。对于笑点我只能这么形容了,我也不知道是否是纯正的河南方言,配上那些土掉渣的人们的演绎,确实时不时地让人发笑。可是那笑是如此地辛酸,让人的心像被一双大手用力地扭曲的难受。

  电影以一个地主和一个佣农家庭结伴逃荒的过程为线索来展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自然灾害的无奈。影片一开始,老东家迫不得已借粮给佃户,派栓柱去叫兵结果引来日本军队,最后在一片混乱中家财散尽,不得已走上逃荒的道路。老东家便在这逃荒中成了他的长工和佣户的领头人。逃荒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河南逃荒到陕西的整个历程中遭遇严寒,饥饿,飞机空袭,好不容易赶到陕西,却不被陕西政府所接纳。灾民们好不容易的一点生的希望又破灭了。影片的结局是失去所有亲人的老东家认了一个失去所有认识的人的小女孩为孙女,两人携手走在一片桃花灿烂中。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压抑,沉痛的心情无法言说。对于1942年,或许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吧,只过分地关注战争,却忽视了战争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了。

  看完电影,对于老东家和栓柱,或者说对于男人来说,或许最大的痛苦就是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爱人也罢,亲人也罢。逃荒的一路上看着自己爱的人一个个从自己身边离去,两个男人的痛苦表情我现在想起来还是感觉好揪心,甚至是心疼。为了活命,四升小米卖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好心寒,当然那种钻心的痛我是无法深切的感受到的,我能做的只是暗暗地流几滴泪,以祭奠那些可悲的命运。

  当老东家他们所剩不多的人到达陕西,难民们一直坚定相信着的政府的表现真的是让所有人都绝望了。当老东家对栓柱说他再也不相信了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也是异常的难受。对于一个国家的政府、领导人们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他的百姓们绝望,甚至都放弃去争取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了,这就是真的可悲了。我甚至无法想象,在大敌当前,大灾当道的情况下那些所谓的官员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高举一切为国为人民的大旗,背后却坐着那些苟且令人唾弃的卑鄙勾当的,可悲呀!

  饥荒中的人们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甚至过上了人吃人,狗吃人的生活,这是在今天无法想象的。在那个时候,粮食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啊。而在今天呢?我们拥有着足够多的粮食,却不再如从前那般珍惜。吃不完的东西就毫不犹豫的扔掉,如今已是司空见惯。可谁曾想过,时光倒流几十年,回到1942,一粒小米甚至可食用的草根树皮,只要能填饱肚皮,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国家的庇佑下,衣食无忧。可是,在遥远偏僻的地方还是有人饱受饥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当下,也没有理由不去感谢国家给了我们和平的社会环境。现在自然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如果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很有可能也会像河南的人民一样进行大逃荒了,觉悟吧人类!

  当然影片带给我们震撼的不仅仅是饥饿,同时还有人的尊严。电影里有两个人物:栓柱和老马,便从正反两面诠释了尊严这两个字。栓柱卖了她的一夜妻子花枝,带着两个孩子跟着老东家逃荒,却把孩子都丢了,只留有一个风车。为了这唯一的念想,当被日军俘虏时,誓死不食嗟来之食,被日军残忍杀害。而老马,从厨师到法官再到日军的阶下囚,尊严在生命的考验下渐渐泯灭。这无疑是本片的另一个催泪点,尊严和生命哪一者更加重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前者,想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朱自清绝食显志,许多事例都在无声地回答这个问题。但真正当我们面对像栓柱老马那样的境况,特别是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我们还会有栓柱那样的勇气吗?也许有人会认为栓柱的死太遗憾,但在我看来,他的不屈,他的勇气,甚而他对孩子的爱都是可歌可泣的,我佩服这种人,是条汉子!

  说到这儿似乎一个问题不得不提了,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每每提到这个问题,我就会忍不住愤青。看着片中日军的飞机不断地轰炸着叫做中国的土地,残败不堪,满目疮痍尽收眼底时,我真的会一下子词穷,满脑子除了“禽兽”这个词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非常恨自己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好的文采,可以很文艺地骂的那些种种一无是处,支离破碎。爱国似乎谁都懂,如你所想,做你所想,我想就够了。始终都坚定地相信着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只有珍惜和信仰了。珍惜生活,信仰生命。

  《1942》观后感 17

  虽然我只有13岁,但是也好歹看过一些大片。什么《阿凡达》《大魔术师》《马达加斯加3》《194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新少林寺》《疯狂的赛车》……以前,我最追捧的就是喜剧搞笑片。我认为能让人笑得合不拢嘴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值得看的电影。可现在看来,它真的没多大的意义,没多大的价值,最多花钱笑上一笑而已。

  当我观看完影片《1942》时,却狠狠地在心里扇了自己两个巴掌:这真是太肤浅了,搞笑片对于我个人来说绝对没有任何价值,我敢说《1942》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教育意义是那些庸俗的搞笑片永远无法比拟的。

  这是一篇对我自己来说不得不写的文章,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它的意义,我想冯小刚导演说的很对,《1942》比其他任何带有商业元素的影片更让人有感触有震感。我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这样的影片,而不是只是“一笑而过,没留下任何感想,思考价值”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让大家坐进电影院里好好看一看《1942》,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心酸,跟着剧情的推进一起感受历史的进程。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

  1942,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被遗忘或从不了解的年代,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一段意义非凡的过去。

  那天,我有幸在电影院里全面的了解了有关于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

  老东家是河南的一个富有的地主。那年正巧碰上了饥荒,日本人也正在一步步的蚕食我国国土。所以,那天,后山的土匪们包围了老东家的大门,举着火把向老东家索要吃的。在土匪头子与老东家当家的对话中土匪头子的身份浮出了水面,原来,土匪头子的母亲原在老东家打杂,后来因当地闹饥荒所以被解雇了。我看到这里,再也吃不下手中刚买的汉堡,心中只是感慨“饥饿磨灭了人最初的尊严,它能迫使人们将自己善良的本性踩在脚底。土匪头子原也是一介良民,却因为饥饿让他拿着铁锹,锄头等农耕器具去勒索老东家的,干了杀人抢劫这种没有人性的事。因为后来老东家喊官兵的事暴露了,所以土匪头子拿起手中的碗砸在了老东家的头上,老东家的腿一软,用手捂着头跌坐在地上。这时,乡亲们与土匪们厮杀开来,老东家的儿子也因此而丧命。家里被洗劫一空,人们死的死,伤的伤,残的残。四处都是尸体,血就像从天而降落地化为水的“血花”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延绵不绝,震动了天。

  老东家的侥幸活了下来,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媳妇,女儿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她的媳妇身怀六甲,女儿则是极不情愿的与父亲一起去逃亡,她骄纵地认为那是穷人该干的事,最后老东家的连哄带骗让他女儿答应了,但她还是偏着头,怀里抱着只猫。

  老东家的与自己的长工瞎鹿一家结伴逃亡,让栓住帮忙驾车(马车,简陋)。路上,夜幕降临人人都蜷缩着睡了。却有两人陌生人鬼鬼祟祟的走向瞎鹿家的.帐篷(简陋,用布搭的)他们小心翼翼地从帐篷里抱出一个不到6岁的小女孩,这时,瞎鹿又踮着脚朝他们走来。原来他是要卖孩子!这时,瞎鹿的妻子花枝醒了,她大惊失色地大喊大叫地从陌生男子手里夺回女儿,并对瞎鹿辱骂殴打着。终于,瞎鹿吼道“没钱怎么给咱妈买药!我能眼睁睁的看着咱妈病死!你还有没有良心!”老人听后,年迈的脸上的五官都挤在了一起,挥舞着双臂哭着说“要是是我让你卖女儿,我现在就能上吊!”看着老母亲泪迹斑斑苍老的脸,他堆积了无数烦闷的宇宙终于爆发了“上吊!现在有房梁吗!”看似一句幽默的话,却让我听得心酸。是啊,他们现在无家可归,正在挣扎着逃荒啊。老东家的知道这是他演给自己看的戏,于是就挖了一碗的小米准备给瞎鹿一家,众人看到老东家满袋的小米都议论纷纷“看,他家还有小米呢。”老东家的看了看那些饥肠辘辘的穷人“咱们有善心也养不起这么多的穷人啊。”嘀咕着,悄悄地用手拨回去一半的小米。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却没带来好运气。云层上空盘旋着多架战斗机,他们轮番向挤满难民的路上投掷炸弹。只是看见它所到之处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不知名物体的碎片漫天飞扬。有的人被神保佑下来了,但有的人却在转瞬间被炸成了“血花”只看见他一下子爆裂开来,血随着肢体的分解而不断地涌出,有的人则忍受着巨痛——他被炸没了胳膊或者大腿。霎时,到处鲜血淋漓,尸横遍野,很少有人能幸免于难,存活下来。从天而降,纷纷扬扬的散落着碎片,地上的尘土翻涌而来。到底有多少人失去了双亲?到底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到底有多少人绝望痛苦?我只知道他们有多痛苦,他们的生命就如蝼蚁一般渺小,是吗?

  待轰炸一过,风中携着漫天哭声飘荡着。瞎鹿的母亲死了。老东家的看了眼四周哀怨地说“早知道就给你一升小米了,老母亲咽气了?把她好好埋了吧。”栓柱刚从地上爬起来就喊着老东家女儿的名字找她,终于,女孩听闻赶忙站了起来,找起了自己的猫。

  有个国外著名的记者白修德想要了解河南的饥荒有多严重,于是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这个地狱般的县城。

  路上他清晰地眼镜片反射出路边凄惨的一幕幕:尸体,鲜血,碎片,荒凉,面黄肌瘦的难民……让他不敢相信的皱起眉头。因为他在外交会里所见所听的与他所真正看到的完全是两种概念:1价值不菲的红酒,红地毯,餐宴,每人身上的礼服2河南闹饥荒,比较严重。3人民没有吃的,去逃难,被日本兵轰炸,毫无还手之力,没有住的……最后他呆滞的看着最触动他心灵的一幕:成群的野狗巡走在躺在枯草地上已经死去人的尸体上,撕咬着,吞咽着。他哽咽了。

  老东家的媳妇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却不幸感染了当时盛行的风寒。并不是什么难治的病,就是吃点东西暖和点就好了。但经过那次劫难,老东家的仅有的几代米都被活下来的逃兵独占了,就连马车也没能幸免。那时,就只能把树皮砍下来磨成末泡着开水喝下去。为了治好媳妇的病,老东家的女儿面无表情地顺着猫咪的毛毅然把猫递给了栓柱。一声“喵!”结束了老东家女儿数月来的精心照料。她却只是对着栓柱又喊了一声“记得杀好了,我也要喝猫汤。”其实,即使老东家的女儿对猫是多么不舍,她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活下去。相较于一只猫,她心里也不愿饿死吧。但是最后还是没能挽留住这个刚做母亲的女人,老东家的让她合了眼“给咱们家生了个儿子,你也是个好媳妇了,安心去吧。”可老东家的妻子却解开了媳妇的上衣,“趁他身子还没凉透,赶紧给咱的孙子再喂最后一次奶。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再能吃饱”说道。老东家的听了,顿时一愣,随后大发雷霆“她都5天没进食了,你就让它安心去吧!!”听后,老东家的妻子也呆了,默默地帮可怜的媳妇扣好了扣子。每餐都是树皮,所有的人都在挣扎着活下去。

  死者已逝,生者还在前进。

  他们在向山西逃荒,在一处地方歇了脚。路上老东家的妻子不知不觉的沉沉睡去,老东家的从她的怀里抱出孙子“死了好啊,早死早托生,以后别托这儿来了,生得好一点,不要再像今生。”他一边说,一边哄着手里的孙子。岁月的磨砺让他跟贫民无一丝区别,灰头土脸的,身上的棉袄已经不断地在往外渗着棉花,而且非常的脏。它就像一把刀子,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痕迹。几天以后,一群有钱的人来招募年轻漂亮的女子,说白了就是卖人,能得到一升小米,说是给他们一条活路走。老东家的女儿给他的爹带回了一升小米,老东家的盯着他的女儿,接过了小米。在那个时代里,用人换一升米!心里全是哀怨,后悔,不舍,无奈……现在,就剩他和孙子两人了。晚上,老东家的女儿伺候一个有钱人,要帮他洗脚,可是,她怎么弯都弯不下腰去。那人轻蔑的说着“怎么?不想伺候爷?”“不是,吃得太多,太多了。撑的我弯不下腰了。”她一边说一般抹着眼泪。是怎样的饥饿才能让她吃得如此撑?直到连腰都弯不下来?

  老东家的带着孙子乘上了驶往陕西的火车,一路上,难民就像地上的蚂蚁一般的密集,向火车奔去。老东家的紧紧地搂着孙子背着大包小包的挤上了火车。一夜,他都是把孙子捂在胸口,坐着打着盹着。可是,当他终于到了陕西,把孙子抱起来一看,却发现自己把孙子给闷死了。他喃喃着“爷爷只有你了,但爷爷却把你闷死了,以前爷爷还有你,现在……”他伤心欲绝,麻木了,朝着家的方向往回走。人流中有一个老人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一边走:“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却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想起了他的家人。老东家动容的看着小姑娘:“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布满泪痕的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

  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俺娘。

  他告诉我们那时死就是解脱,能有人能想象到吗?

  像《1942》这样的电影就是我们该追求的,看完后能获得思想上的一些价值,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不浪费我们的钱,或是时间;看完后能对世界的观念看法焕然一新,知道更多的历史与知识,让人觉得有什么精神上的收获,或是有什么精神上的追求;看完后能和他人讨论自己的观点看法,知道我们有那些地方需要改进,不是思想上的贫瘠,不是只追求浅薄的一笑。

  希望,我在这里真希望《1942》不会亏损,甚至有一些盈利。有更多的人支持冯小刚导演的博大情怀,伟大志向和《1942》。也希望更多人懂得那些影片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去花费的。而不是只看到没营养虚假的爱情片,魔幻的动作片,或是让我个人不屑一顾的搞笑片。当然偶尔去调节下心情也是不错的,但《1942》你们不得不看。

  《1942》观后感 18

  电影《一九四二》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灾荒,席卷了中国河南。

  影片中的老财主,市侩、狡诈,是典型的封建地主。但是在这一场天灾人祸面前,他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孙子的死去,最后与自己的女儿分离。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描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面对灾荒,战争的各种挣扎。

  在这场灾难中,老财主从见到自己的儿子迫害妇女袖手不管,到最后主动地收养一个孤女,其中的变化不得不让我深思。

  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地主,老财主在这场灾难中不得不像普通农民一样逃荒,在逃荒开始,他还幻想着能够很快的回来,重新拥有一切,而他的女儿,星星,一个仍在读书的年轻少女,少不更事,还未能理解这场灾难所带来的后果,带着一只黑猫,把赖以生存的食物喂给黑猫。开始的富裕,与众不同,在逃荒的过程中化为乌有。老财主的老伴、儿媳饿死在了路上,女儿星星也因为饥饿将自己出卖。

  大年三十,本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但是老财主家在这天彻底的家破人亡。在经历了一连串打击之后他却能够在最后收养一个孤女,我想可能是作为依靠,可能是作为星星的替代,弥补对女儿的愧疚,很多人会把这个行为判断为善良,会将老财主定位成一个善良的人,但是不要忘了,作为一个封建地主,即使处于近代社会,也是靠着剥削和压迫发家致富的,要说善良,还真算不上。从看他纵容自己孩子败坏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算不上什么好人,更何况,在开始逃荒的时候,他带着充足的粮食,甚至还有武器。面对着众多走投无路的灾民仍然无动于衷,仅仅是分给自己的长工一点点粮食。他的自私、防备、狡猾可见一斑。但是是什么原因,让他在自己都顾不上的情况下仍然收养了一个孤女呢?我得出一个结论,源于生存的信仰。

  老财主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仍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这是人的本性的复苏,也就是对生命的渴望,这是在生存层面上的,而在他丰衣足食,靠着压榨、剥削农民的时候,“欲”是支配他的时候,当遇到巨大的灾难,生命受到威胁,只能抛弃财富。这时候生存层面占了上风,能够保证他在任何时候都会尽全力来保证生命安全,正是因为这种对生的渴望,才使得希望得以延续。而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在“欲”和生存之间挣扎,为了金钱、地位、名誉不顾生命,由外在的“欲”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成了一个受物质所支配的行尸走肉。这就是丧失了生存信仰的后果。

  而在影片中另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也值得我深究,他就是栓柱。作为老财主家的长工,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但是却没有觉醒意识,心甘情愿被老财主所驱使。这是一种奴化的现象,不仅仅体现在栓柱身上,这种现象深深的烙在了一个民族的身上。这个暂时先不说。但是他又是非常质朴,忠厚老实的,他会在受了老财主的一点点好处之后说“我还做您的长工”。会在灾难来临之前对老财主一家不离不弃。也许他的忠心耿耿是奴性的体现,是对生存的渴望,但是在他答应了花枝要照顾花枝的孩子后就已经变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栓柱忘却了生存的渴望,在日本军人面前敢于反抗呢?我分析了一下,觉得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欲”的满足。作为一个没有文化,有着深深奴性的被压迫者,他本身没有多大的思想觉悟,在他看来,跟着老财主逃荒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可以不用挨饿,二是为了心上人,也就是星星。在无法做到口腹之欲的情况下,星星也为了生存出卖了自己。这时候花枝将自己给了栓柱,使他“在饿死之前有一个老婆”。

  二、愧疚感和责任感。由于无法保住自己的老婆,他感到愧疚,因为答应了花枝的请求,他意识到自己有了责任。而当孩子不见的时候,道德层面上苏醒和良心的谴责使他暂时抛下了生的渴望,跳下火车。

  三、无知者无畏。在被日本人抓到之前,栓柱不知道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甚至说他没有受过这样的威胁,没有危险意识。

  当这些因素一起作用的时候,等待他的只有崩溃或者是死亡。

  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发现,栓柱的信仰是发生极大的转变的,由生存的物质层面上升到道德的精神层面。但是同时我也发现,当道德和现实脱轨的时候,也就是社会现实无法满足他对道德的承诺,无法满足他精神上的自我满足的时候,那时候面临的只有毁灭。

  所以说,一切的的一切,都只有在满足生存的前提下才能谈未来,那是一种对生的渴望,也就是生存信仰。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感到的是满足,因为我们已经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想要得到更多。但是人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总是在恐惧和贪婪之间挣扎,害怕失去,但是却又为了得到而失去。

  《1942》观后感 19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场景还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河南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饥饿、寒冷、逃亡、死亡,这些词语在影片中频繁出现,构成了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看到百姓们带着绝望的眼神,在逃荒的路上步履蹒跚,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阵酸楚。

  然而,在灾难的阴霾下,影片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范老东家为了让人活下去,不惜变卖家产,带着家人踏上逃荒之路。尽管最后亲人一一离他而去,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在回乡的路上,那份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让人动容。影片中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如花枝为了让孩子活命而自愿卖身,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而不顾自身安危等,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此外,影片还深刻揭示了那个年代的腐败和黑暗。政府的无能、官吏的贪腐、商人的`自私自利,这些都导致了灾难的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影片中对国民政府救灾不力的描绘,让我深感愤慨。相比之下,影片中的李培基主席则是一个好官的代表,他切切实实地为百姓着想,却无力改变整个局面。

  《1942》不仅是一部灾难片,更是一部人性片。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也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同时,它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感恩那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先辈们。

  《1942》观后感 20

  《1942》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震撼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灾难的电影,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影片中,河南人民在饥饿和战乱的双重打击下,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生命力。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逃荒之路。在逃荒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苦,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眷恋。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然而,影片也揭示了那个年代的腐败和黑暗。政府的无能、官吏的贪腐、商人的自私自利,这些都导致了灾难的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影片中对国民政府救灾不力的描绘,让我深感愤慨。这些情节不仅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着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错误和不足,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历史也是一种警醒,它告诉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和教训,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1942》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在灾难面前,有人选择了逃避和放弃,也有人选择了坚持和抗争。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更源于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更多的人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气。

  总之,《1942》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更让我们警醒未来、勇敢前行。

  《1942》观后感 21

  《1942》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震撼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灾难的电影,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影片中,河南人民在饥饿和战乱的双重打击下,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生命力。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逃荒之路。在逃荒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苦,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眷恋。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然而,影片也揭示了那个年代的腐败和黑暗。政府的无能、官吏的贪腐、商人的自私自利,这些都导致了灾难的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影片中对国民政府救灾不力的描绘,让我深感愤慨。这些情节不仅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着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错误和不足,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历史也是一种警醒,它告诉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和教训,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1942》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在灾难面前,有人选择了逃避和放弃,也有人选择了坚持和抗争。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更源于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更多的人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气。

  总之,《1942》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更让我们警醒未来、勇敢前行。

  《1942》观后感 22

  观看《1942》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以沉重的笔触,再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期,无数中国人民在饥饿、战争和逃荒中挣扎求生的悲惨历史。影片一开始,那触目惊心的饥荒场景就深深地震撼了我。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满地,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逃荒之路。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范老东家原本是一个富裕的地主,但在饥荒的打击下,他失去了所有的家产和亲人。当他决定不再逃荒,而是逆着人流往回走时,那种对家乡的眷恋和无奈,深深触动了我。老东家的选择,让我看到了在绝境中人性的坚韧和对故土的'深情。

  影片中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比如,老东家在逃荒途中遇到一个小姑娘,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活在世上。老东家的善良和关怀,让小姑娘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这种在灾难中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力量。

  《1942》不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反思历史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都暴露无遗。同时,它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

  《1942》观后感 23

  《1942》这部电影让我对生存与尊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饥荒和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河南的百姓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许多艰难的选择。他们卖掉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自己,只为了换取一口粮食。这些场景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悲痛。

  影片中,花枝为了让孩子活命,将自己卖给了一个陌生人,换来了四升小米。这种为了生存而牺牲尊严的无奈选择,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情。然而,在这些艰难的选择背后,也隐藏着人性的光辉和温暖。比如,老东家在关键时刻拿出自己仅剩的小米来帮助别人,这种在绝境中展现出来的善良和慷慨,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力量。

  《1942》还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影片中揭露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及官员的`贪污和剥削。这些现象不仅加剧了百姓的苦难,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然而,正是这些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更加努力地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

  总之,《1942》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让我们回顾了那段悲惨的历史,更让我们对人性、生存和尊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我相信,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为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2》观后感 24

  《1942》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徐帆等主演的剧情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人性,以及历史的厚重感。

  影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为背景,展现了千百万穷苦劳动人民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悲壮历史。在观看过程中,我被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深深震撼: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 难财。这些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到了那种绝望与无助。

  然而,在绝望之中,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救自己的'娘时,从自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用四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这些场景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伟大与温暖。

  影片不仅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在生存面前,尊严和人格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性光辉,才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

  此外,影片的演员表现也十分出色。张国立、陈道明、徐帆等老戏骨的精湛演技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人物;而中青年演员冯远征、范伟等人的表现也同样可圈可点。他们的精彩演绎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人性。

  总的来说,《1942》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经典之作,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1942》观后感 25

  观看了冯小刚执导的《1942》,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画面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苦难与绝望的年代。1942年,河南大地遭遇大旱和蝗灾,加之战争的逼近,使得千百万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饿殍遍野。

  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普通百姓在灾难面前的挣扎与抗争。他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在死亡线上,但即便如此,人性的光芒依然在他们身上闪耀。范老东家带着一家人逃荒,原本是为了活命,但最终却只剩下他一人。他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只为离家近些,这份对家乡的深情让人动容。而他在路上遇到的那个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影片还揭示了那个年代的腐败与黑暗。政府的不作为、官吏的贪污 腐败,使得赈灾粮食无法真正落到灾民手中,反而被层层克扣。这种种不公,让人义愤填膺。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有人坚守着人性的底线,如基督教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不顾个人安危,花枝为了让孩子活命将自己卖给别人。这些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

  《1942》不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影片,更是一部揭示人性、反思社会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苦难与无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历史不能忘记,更不能被遗忘。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1942》观后感 26

  《1942》是一部让人心情沉重的影片,它用真实而残酷的画面再现了那个年代的苦难与绝望。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沉重与压抑。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普通百姓在灾难面前的选择与挣扎。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许多艰难的抉择。有的人为了换取一口粮食,卖掉了自己的`妻儿;有的人为了让孩子活命,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还有的人为了活下去,投靠了日军。这些选择看似残酷无情,但实则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影片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在灾难面前,有的人选择了善良与牺牲,如范老东家的善良和基督教徒小安的勇敢;而有的人则选择了自私与贪婪,如那些贪污 腐败的官吏和趁火打劫的土匪。这些不同的选择和行为,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

  《1942》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苦难与绝望,更让我们思考了人性的本质与生存的意义。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与丑恶都被无限放大。然而,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人们始终在寻求生存的希望与出路。这种对生命的执着与追求,正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力量。

  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这个结局虽然充满了无奈与辛酸,但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与挫折,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还有希望。这种希望将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直到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1942》观后感 27

  观看《1942》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家庭的逃荒历程,展现了那段悲惨历史的全貌。影片中,饥饿、寒冷、战争交织成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与挣扎。

  影片一开始,老东家范殿元原本拥有万贯家财,却因饥荒和战争被迫逃离家乡。在逃荒的路上,他亲眼目睹了亲人和身边人一个个悲惨离世的场景: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这一幕幕惨剧,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然而,在绝望之中,影片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老东家在逃荒过程中,不断帮助那些同样处于困境中的人。当他遇到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时,他毅然决定收养她,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这种在灾难面前依然保持的善良和亲情,让人感动不已。

  影片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冷漠、商人的自私,都在这场灾难中暴露无遗。他们不仅没有给灾民带来任何帮助,反而加剧了他们的苦难。这种对历史的真实再现,让人不禁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和人性产生深刻的`反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那个时代的人们相比,我们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之中,拥有充足的粮食和温暖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不忘过去那些苦难的日子,以免重蹈覆辙。

  《1942》观后感 28

  《1942》这部电影让我深受震撼。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场景再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悲惨历史,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无论是老东家为了家人而活下去的坚韧不拔,还是花枝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母爱无私,都让人感动不已。这些普通人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勇气,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伟大。

  然而,影片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丑陋。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下,有些人选择了出卖自己的.尊严和亲情来换取生存的机会。这种选择虽然令人痛心,但也反映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无奈和挣扎。

  影片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腐败。官员的贪婪、军队的冷漠、商人的自私都在这场灾难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们的行为不仅加剧了灾民的苦难,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感历史的沉重和生命的脆弱。我们应该铭记那段苦难的历史,不忘过去那些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的人们。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1942》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悲惨的历史,更让我们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1942》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1942》编导影评03-06

安妮日记1942年11月7日03-28

安妮日记1942年11月10日01-24

安妮日记1942年9月2日01-22

安妮日记1942年9月29日01-22

安妮日记1942年10月16日01-23

观后感暖春观后感03-30

家教讲座观后感|观后感11-17

春晚节目观后感 观后感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