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渠观后感1
剧中原型人物黄大发同志的事迹,我之间也看到过相关新闻报道,2017年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我感触最深的是,三十六年来,一个人的大半辈子,都在与山斗,与水斗,与贫穷斗。他率领乡亲们并肩作战,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炒作煽情,一句“我就是为群众办事的”,朴实得令人心痛,也豪迈得令人心生敬仰。
今天,他的事迹搬上了荧幕,让更多的干部群众认识他,学习他,黄大发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精神。这位基层党支书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率先垂范、无私奉献、自律廉洁的守纪形象,诠释了什么叫“执着”,体现了践行承诺的精神风貌和奋斗无悔的人生真谛,表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承诺,铸就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豪言壮语,不需要炒作煽情,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要以黄大发同志为榜样,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无私奉献,记住一句话“我就是为群众办事的”。
天渠观后感2
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90后,没有喝过浑浊的水,没有经历过过年才能喝米汤饭的日子,更没有在大山悬崖边上负重走过路,更别说还得起早贪黑的干活儿了。我无法同曾经历过穷苦日子的草王坝村乡亲们感同身受,也无法真正体会穷苦日子下的坚韧不屈,只能从《天渠》里寻找那些艰苦的岁月和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实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众。”《天渠》里的这段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9400米盘缠在悬崖绝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是怎样的不易和艰辛。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众的全力以赴。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为了这条渠,他被乡亲们质疑、嘲讽、埋怨,甚至失去挚爱的女儿,但他从未动摇过,始终坚定对党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告诉群众——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坝一定要摆脱贫穷富起来,他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兑现。
作为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更多,能更好地聆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知晓基层现况,更能体会到基层工作开展的不易和群众思想上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总能碰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事,但无论是什么事,只要是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们就更要多跑几趟田坎,多开几次群众会,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多了解当地的明情,多体谅群众的不易,也多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竭尽所能的为群众办事,做到问心无愧,无愧于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党组织的信任。
天渠观后感3
《天渠》讲述了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在艰难困苦面前选择希望,通过知识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
他是山神?
他是当代愚公?
不他只是从平凡真实中走来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在风雨兼程执着坚守和战天斗地中完成一个共产党员承诺的老人。
有这么几个片段,让我感动,且印象深刻:
年轻的黄支书带领着群众因没有专业的挖沟、修渠知识,被一场大雨冲成了烂泥沟。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命运,但他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希望,连20公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他,决定去水利站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不比年轻人差反而比年轻人更卖力,最终做出了设计方案。这个片段,让我深刻的体会,一点,有知识可能改变不了命运,但没有知识绝对改变不了命运。
挖沟修渠需要大量的经费在这种困难下黄支书,想到了政府。他打报告给县里,县里高度重视草王坝缺水问题,协调了各乡的水利预算款凑齐了6万元的工程款,但是扶贫不等于分钱,还需要村里的群众凑集资款。一家200元成为草王坝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这时候作为党员的黄之书,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她女儿拿出了自己的嫁妆钱,在悄声无息中村民们一个接一个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砸锅卖铁凑取的,最后的1万块钱,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难的群众与政府是密不可分的,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超级英雄。
影片中,唯一遗憾的可能就是黄支书的女儿黄彬彩因病去世了,黄彬彩无疑是家里最理解父亲黄大发的人了,她支持父亲的每个决定,他懂父亲的大爱,懂得父亲无私奉献是为为的是谁。父慈女孝,可是黄支书作为领头人,不得不顾大家而不顾小家,当天渠造成时跪在,而墓前的黄大发,再也忍不住对女儿的思念,对女儿的爱也在这一刻喷涌出来,失声痛哭起来,去渠的成功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来要根据图评论。靠的是知识是群众、是政府、是领头人、还有家里人的支持。这几个一个都不可以缺。
不干,一点希望都没有;
干,还有一丝生机。
在困难面前,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天渠观后感4
周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天渠》。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山村的村支书黄大发为群众解决吃水问题而耗时三十六年,翻过三座大山,穿过无数险崖,修建了一条全长9600米的伟大水利工程─红旗渠。其中党员黄大发那种坚韧不拔,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叹:是怎样的信念让他坚持了三十六年尽职尽责?又是什么样的精神使这样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伟大的工程?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岩一段,因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所以连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却要下去,人们也不曾一次的劝他:“你已经不是当年修红旗水利的年纪了,放弃吧!”他却义无反顾,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勤恳为民,开山劈石,志拔穷根。
影片中红旗渠的建成,群众的支持是一个重要方原因。从异口同声的反对,到砸锅卖铁去补一万元资金缺口;肖大能从封建迷信到积极肯干,这一切的信心都来自于黄大发,是他的顽强拼搏精神打动了他们,以至于连他的女儿都为资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黄大发工作中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像电影中的一样,红旗渠是拼搏来的,是奋斗来的,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上拼搏进取,生活上积极向上,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天渠观后感5
影视作品常有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在现实生活中,无私奉献、造就丰功伟绩的英雄确实少有雷同。黄大发自小无父,9岁时母亲去世,此后便成了孤儿。十几岁时在大冬天打着赤脚给村里站岗,上级领导看到后,觉得这个瘦小的少年勤劳、能吃苦,于是发展成为党员,吃百家饭长大的他被任命为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后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
过年了,黄大发却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干脆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它镶嵌在灵宝山半山腰,就像是从天上引来的,水流到每家每户门口,灌溉着良田、喂养着牲畜。2020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结束了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名声不胫而走的日子。
【天渠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渠的观后感800字08-09
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08-09
天渠的观后感(精选5篇)08-09
天渠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08-09
天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08-09
天渠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08-09
最新《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08-09
天渠观后感(通用7篇)08-09
《天渠》观后感(通用5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