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九兰有感

时间:2022-10-12 09:06:5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九兰有感(通用5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九兰有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观九兰有感1

  跨越历史的精神共鸣,电影“九兰”黄金档期轰动昌平。2022年9月16日,由导演朱丹执导的电影《九兰》在北京悦荟广场首都电影院举行首映礼,同期在全市全国放映。

  昌平历史,家乡故事,弘扬正史,好评如潮,观众高度关注重视,用最快捷的方式上网查看购票先睹为快,我是其中一个。我看到很多中老年人步入影院,散场都是眼睛红红的热泪盈眶,竖起拇指称赞,“电影好,接地气!应该让年轻人多来看看,当年老一辈人如何艰苦创业建设家乡,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说实话,我已多年没进影院看电影了,这次朱丹导演继拍摄“南口1937”获国际大奖之后又一力作,献给十三陵水库建设者们的故事片“九兰”早有耳闻,一路关注很期盼。9月28日我第一次踏进影院,观影“九兰”,大气磅礴,吸人眼球,感动感怀,饮水思源,感慨万千。我想,这样的好电影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勤劳质朴的百姓心中。

  “九兰”,一个质朴而闪光的名字,“心若兰兮终不移,气如兰兮长不改”。60年前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打夯小分队,守着荒山谷底艰苦创业,建起了九兰猪场,首开我国现代化养猪先河,成为世界楷模。九兰的名字,从燕山脚下的昌平享誉中外。九兰花又开,芳心不改志不移,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唱响劳动光荣。

  电影故事“九兰”场面声势浩大,情节生动感人,开场片头一曲劳动号子打夯歌,震荡大地,展现当年十三陵水库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人们回望共和国初期妇女顶起“半边天”,和男同志一样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为家乡做奉献的九兰精神,感受那段吃苦受苦不觉苦,“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年代燃情岁月。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喜欢故事片“九兰”中流传在那个年代的主题曲“革命人永远年轻”。山谷中,篝火旁,青年男女年轻的建设者,畅谈理想,畅想未来,口琴独奏,高歌一曲,清新流畅,如诗如梦,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热火朝天的年代。“岁月静好,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默默奉献。”无数平凡百姓,坚守初心,战斗不止。今日在喜迎二十大的氛围中,莺歌燕舞,日新月异,很多梦中美好都已实现。我是共和国同龄人,走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到片中似曾熟悉的画面,心如浪涌,感怀泪目。

  十三陵水库建于1958年,时光回顾60年前,这里是荒滩秃岭,风沙扑面,山洪暴发,浊浪滔天。雨季过后,乱石河滩。明十三陵破败的陵寝建筑在风雨飘摇中。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国力薄弱,水库工地上的大型机械很少,要建水库靠什么?当时的昌平县只有二十几万人,举一区之力在这样的不毛之地修建一座水库,成了新中国北京郊区地标性建筑,昌平人民知道自己肩膀上的份量。只能靠中国人的臂膀,靠社会主义的热情,靠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

  其中,名震水库工地的九兰组来自崔村乡五大队,七姐妹来自沙河乡,不服老的五老组来自昌平南村,十大姐来自北七家村,尖刀队是来自大东流乡东光农业社的社员等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成为7000名农民工的核心力量。

  史料记载:在160个昼夜的苦干中,劳动者们战胜了严寒、风沙、雨雪和炎热,战胜了顽石和硬土,在整个过程中,无数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在工地出现,“钢铁”“卫星”等突击队、“五老组”“十八勇士”“七战友”“七姐妹”“九兰组”等先进单位2872个,各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共有20409名,力量和智慧来自群众,或榜上有名,更多的是默默奉献。

  七十年代初,我在昌平郊区插队,听村里老人讲,修十三陵水库时都抢着去,觉得光荣。在那个贫困年代,冬季大会战修水库是常事,各乡身强力壮的青壮社员成群结队地背着简单铺盖赶赴水库工地。我身边曾去过修水库的人多年后无不感慨地说,那年特别冷!冷的让人不忍回忆。他们穿着光板棉衣,住着简陋工棚,夜间不敢脱衣睡觉,互相挤着取暖。白天泡在冰冷的泥水中,冻得双手裂口,双脚发麻,那时年轻,谁都不歇工,也不叫苦喊累。每天有热乎的小米粥、放肉油炒的大锅菜及半斤一个的大“门墩”馒头或半发面的大窝头能填饱肚子就是“乐”事!给点工分补贴很知足。昌平的7000农民工吃住在工地,从没轮班换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以甘于奉献的精神留下足迹。

  十三陵水库,滴下伟人的汗水,凝聚人民的`辛苦。在水库建设期间,前后约40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当年的工地现场,人山人海,100盏聚光灯照亮工地,昼夜不停,1958年5月29日,毛泽东主席带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一行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干劲儿。在短短160天里,一个坝长627米、高29米、库容量8100万立方米、最大形成水面692万平方米的十三陵水库胜利竣工,不仅创造了中国的一个奇迹,也在全国人民的心中竖起来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十三陵水库,就其规模和现状来看,远比不上三峡工程。但是,无论在祖国的哪个角落,只要一提起十三陵水库,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它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景区里;因为它兴建在1958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因为它是共和国领袖在百忙中来到水库工地和数万劳动大军一起挥锹铲土,并在水库坝头建起一座由4位领袖共同题词的《十三陵水库》纪念碑,这在新中国水库建设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它的风采、知名度和享誉度依然定格在人民心中。

  历史不能复制,但可以回望。在共和国的初始阶段,百废待兴,从硝烟中走过来的领袖们,在未来发展的蓝图上,指点江山,逢山开路,截流成湖。几十万劳动大军,用双手、用汗水、用激情,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为子孙后代筑造了一方勃勃生机的乐土。

  当年的劳动场面,已成为历史,但是,“九兰”那种改天换地的精神,那种冲天的干劲,永不过时,永存世间,成为一个时代的丰碑。

  劳动是人间奇迹的缔造者,奋斗是深深耕耘的犁铧,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荣光。

  观九兰有感2

  电影《九兰》以建设十三陵水库为背景,由三代人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冲突,塑造了“九兰”一个时代的英雄群像,写出了,普通劳动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当,“社会主义建设中,每个人都没有置身事外,大公无私、艰苦卓绝在这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9月26日,天南街道奥北中心社区党支部组织20名党员观看这部影片。

  老党员穆姗感触颇深,“看了《九兰》,我又想起了年轻时,大家埋头苦干的场景,很振奋。”

  与穆姗一样,在观影过程中,大家时而跟随影片振奋欣喜,时而遇到紧张情节紧握双拳,直至影片结束,依旧意犹未尽。

  不只是老党员,年轻党员看完电影后,也被“九兰”精神所打动。

  影片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昌平,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就很自豪!

  从电影开拍之时,大家就一直期待走进影院,感受这段历史,如今得偿所愿,收获颇丰。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也会学习和弘扬‘九兰’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勇争先,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初心未改、矢志不移”……

  “老辈挥洒汗水打造繁荣昌盛,我辈不可贪图享乐遗忘初心”……

  看完影片,清水园社区的党员与居民们同样感慨颇多,走到《九兰》海报面前,大家迫不及待拿出党旗合影。

  “如今的盛世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忽视平凡人带来的力量与感动。

  观影结束后,大家表示,“九兰”精神永不过时,自己会像影片中的普通劳动者一样,潜心攻坚、艰苦创业,在社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影片《九兰》公映后,天南街道各社区、村积极踊跃组织观看,目前天南街道部分社区已组织辖区200余名党员、居民观影,其余社区、村也正在组织观影中,“九兰”播撒的红色种子将被这些党员、群众带回社区、带到家、带到岗位,“九兰”之火将在天南地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天南街道也将把“九兰”的故事讲下去,让“九兰”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观九兰有感3

  《九兰》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将当年十三陵水库40多万建设者中,九个名字中带“兰”字的姑娘组成的“九兰组”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十三陵水库周边建设初期,库区五个村需要进行搬迁,当时村民们坚决响应国家号召,舍小家,为国家,举家搬迁。现在的北新村社区、南新村就是当年整体搬迁的村落。村民徐明科回忆说:“为修水库搬迁一直是我们村民们引以为傲的事!”仙人洞村80多岁的村民李宗友看到电影里火热的建设场面时,几次站起来鼓掌,“我仿佛回到了当年村民们参与建设时的场景,心里非常激动。”仙人洞村支部书记张立英是建设者的后代,她看影片后感慨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得益于父辈们打下的基础,他们那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当今更要传承和弘扬的。”她表示要把九兰的事迹,充实到仙人洞村村史博物馆中,让人们牢记40万劳动者的功绩。

  电影上映期间,北京昌平地区自发组织了“寻找最美劳动者”、“共建美好家园”等多项活动,得到了很多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的积极响应。他们在社会上寻找曾经的建设者、十三陵水库建设时期的纪念章、珍贵历史照片等物品,颇有收获。

  导演朱丹透露,制作团队还将在十三陵水库周边区域,继续寻访当年水库建设大军的足迹,并组织电影《九兰》征文,在大银幕上下,共同见证十三陵水库的昨天和今天。

  观九兰有感4

  电影《九兰》基于建国初期十三陵水库建设真实事件创作,讲述九个名字都带“兰”字年轻姑娘组成打夯小分队投身水库建设的故事,以“初心未改志不移,九兰花又开”为主题,传达出“九兰精神”所代表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现实意义。观影过程中,党员同志们被修缮水库的壮大场面所震撼,为“九兰”的无私奉献而感动,为英雄队长的壮烈牺牲流下了热泪……

  “电影讲述的是昌平十三陵水库修建的故事,我看了电影以后,感受到新中国建设初期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精神风貌,挺感人的。”党员代表说道。

  观影结束后,全体党员感慨万千,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精神,将具有时代意义的“九兰精神”传承下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发扬奉献精神、弘扬正能量,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观九兰有感5

  提起十三陵水库,对于昌平的居民来说都不陌生,如今碧波万顷,风景如画的十三陵水库,62年前还是一片荒芜。

  近日,以十三陵水库建设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九兰》在昌平拍摄完成。影片将再现来自全市的工、农、商、学、兵以及外国友人、驻华使节等40万民众在短短160天建成十三陵水库这一壮举。

  其中由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九兰组”引出了这段故事。她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杰出代表和一个时代符号。

  日前,电影《九兰》导演朱丹、演员杨磊以及电影原型人物金淑兰做客第88期读书汇,与现场观众共同分享《九兰》背后的故事。

  朱丹是地道的昌平崔村香堂人,昌平是他的家。电影原型人物金淑兰阿姨和朱丹住对门,他从小就想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

  正是因为这份对家乡的眷恋,朱丹把目光聚焦在家乡的土地上,把昌平的景色和历史融入电影中小汤山的温泉、1937年的南口战役、明十三陵等专属于昌平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曾被朱丹拍成了电影,如今终于如愿拍摄完成了《九兰》。其实,影片除了要还原当年建设十三陵水库时的真实历史面貌外,对朱丹来说更主要的是想探寻这些十三陵水库建设者的初心。

  整个创作团队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朱导反复强调一个词就是“初心”,“五十年代九兰精神就是初心,是需要传承的劳动人民的精神。”朱丹谈起挑选演员的难度,“因为演员要符合那个年代背景,光好看不行,不要瓜子脸,尖下巴,所以九个兰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开拍一个星期以后,“九兰”才从140位演员中精挑细选出来。不管是服装还是道具以及场景,要“穿越”回五十年代。

  电影《九兰》的另一重要角色“骆玉明”的扮演者杨磊,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珍贵的物件,当时修水库的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一个五十年代生锈的口琴。“拍摄的时候虽然口琴发出的音已经不准了,但是还是用这个走音的口琴演奏,所以拍摄的时候感染了所有人,非常有年代感,那种无问西东的执着与奉献精神。”“骆玉明”这一角色其实就是四十万修建十三陵水库劳动人民的缩影。这种劳动人民的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非常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演员杨磊还给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演唱了电影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用一个“爱”字总结了自己对电影《九兰》的感触。

  影片主创团队为了精准把握历史建设时期的鲜活面貌,特意寻找到50多年前的施工设备、极具时代特点的服装、场景等素材,耗费大量资金和物力进行了忠实还原。将通过艺术再现的方式,第一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让电影观众亲历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火热风貌。

  当读书汇现场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原型人物九位姑娘的照片,电影的原型九姑娘金淑兰老人也来到了读书汇现场,并向观众介绍了老照片中的“九兰”。当年她修建水库的时候只有17岁,“我们九个人正好名字里有兰字,互相都不认识,只想着埋头苦干,早日建成水库。”金淑兰说起那段岁月,打夯、挑土,铆足了力气干活。干活的时候太苦太累,就会唱打夯歌。“哟嗬嗨嗨!哟嗬嗨嗨……”已经耄耋之年的金淑兰声音洪亮地在现场唱起了打夯歌,感动了在场的观众,迎来了热烈的掌声。

  时光荏苒,十三陵水库的水依旧清澈,正如每一位建设者的初心永恒。那份坚毅与执着从燕山脚下的昌平,飞往祖国大地,激励着每一代建设者们不忘初心,继续以高昂的热情和自我奉献的精神,谱写新时代的壮歌。

【观九兰有感】相关文章:

观《九条命》有感01-16

观《九色鹿》有感01-14

读《桑兰的故事》有感11-24

观张思德有感12-04

观2012有感11-27

观上甘岭有感01-16

观《京剧》有感01-16

观《心曲》有感01-16

观《成长》有感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