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观后感

时间:2024-09-08 22:08:36 赛赛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何以为家》观后感(精选1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何以为家》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何以为家》观后感(精选19篇)

  《何以为家》观后感 1

  带着同情与伤感看完《何以为家》这部催人泪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战乱而流亡失所的灾民们苦难生活的同时,也对仁爱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挚的热爱。

  《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年仅12岁的小男孩恩赞一家,因叙利亚战争而逃亡到黎巴嫩后凄惨的生活境况。因为没有身份证明,父母只能做一些杂工维持生计,孩子们也要在街头叫卖赚些小钱。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挤住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即使这样,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个难题,父母无奈,只好把恩赞的妹妹——一个年仅11岁的小女孩卖给别人。

  恩赞知道后试图带着妹妹逃离这个家,后来没有成功,并遭到父母的呵斥,打骂,最后妹妹被卖给了别人做妻子。恩赞为此离家出走,到处寻找,希望有人雇佣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后遇到了同为难民身份的单亲母亲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赞,白天自己去工作,把两岁的儿子交给恩赞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张假身份证件,但是黑市上的假身份证她买不起,只好到处凑钱,在凑钱过程中被警方拘留并关进了监狱,恩赞带着这个年仅两岁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维持生计,度过了一段极端艰苦的日子,最后实在没办法就把这个孩子卖掉了。恩赞回到了原来的家,希望找到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出国逃离这个暗无天日,过着像蟑螂老鼠一样卑贱的生活!

  才知道原来自己一家人都没有身份证明,同时得知妹妹因怀孕意外出血过量未能及时抢救而死。他愤怒地拿着一把刀冲出家门,把买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他控诉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生了他,却没有尽养育的责任,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并借此向所有难民呼吁,呐喊“希望你们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杂破旧拥挤的居住环境,以恩赞一家为代表的街头巷尾四处流浪蓬头垢面饥饿的眼神,以及没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维持生计地位卑微的难民。战争!罪恶的战争让无数无辜的平民流离失所!让无数个家庭陷入水深火热!

  仁爱,和平,稳定,发展,繁荣!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回到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曾说过:“21世纪拯救人类的,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战争!《何以为家》只是战后难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为了让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我们呼吁和平!只有仁爱,才能化解人类的矛盾纷争,只有仁爱,才能让社会稳定发展,只有仁爱,才能让民族繁荣昌盛!

  《何以为家》观后感 2

  你是人间的天使,你来这世上,要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看太阳。

  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们一样,不管家境富裕与否,我们都是带着满满的期待被带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被父母的爱始终包围,可这样根深蒂固了十几年的想法却在这样一部影片面前被击碎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你认为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你看,又或者,只是将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种无助和无能为力也许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从来没有因为某个影视剧或影片而难过很久,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来的大多是夸张的不现实的'桥段,但这部《何以为家》之所以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这故事里大多数的情节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黑暗和苦难。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样,我们无条件的相信着父母给我们的爱,那是一种每个人都从未有过怀疑的,如同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世上真的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自己孩子的命运。我没有权利评价别人的做法,因为我无法体会他们的苦难,但听到小小的赞恩说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我想每一个人都会被这句话所触动吧,他是有多绝望才会觉得还不如从未来过这人世间,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被迫承担了太多他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苦难,说到底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是个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运带给他的,确是我们永远无法品尝的苦涩,如果有一天,父母都无法依靠,无法相信的时候,那该是多么的无助和荒芜啊。

  我曾以为父母爱子是本能,可现在我终于相信,在面对生活,社会的无尽黑暗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选择自己,就像影片里对于自己女儿的死亡在短暂的悲痛之后又恢复了麻木的母亲,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是无能为力,就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使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钝器来回撕扯。孩子,唯愿你坚强,唯愿你相信苦难终会过去,唯愿你从绝望中醒来,不再哭泣。

  其实悲剧永远都不只是一群人的苦难,而是一个社会,一种制度的悲哀,所幸总会有人带着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人世一趟,愿他们都能被温柔以待,平安喜乐。

  《何以为家》观后感 3

  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在法庭控告他的父母,原因是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

  赞恩是一个成熟懂事的孩子,他不停的在找工作照顾家里的小孩并且处理家事,甚至还帮助妹妹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期。但是懂事的孩子并没有糖吃,他从来没享受过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宠爱和应有的权益。小男孩就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反抗者。影片中的赞恩从来没有有成为过小孩子,在现在的逼迫下,无奈下找工作,都成为一种目的或者工具。

  电影的官宣卖点“不是所有人的父母都有资格做父母”,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没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无力抚养以及教育孩子的状况下,不停的生育。这是在鞭策成年人,也同时在变成孩子们,对比起来自己的生活有多幸运。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很少想到自己的事情,懂事的像个成年人。一个被生活百般折磨,没有得到关爱的孩子,却始终有一颗善良而柔软的心。

  影片最后是赞恩拍护照的镜头,按要求要摆各种姿势,可是就是不会微笑,这时,摄影师说这是照片不是用在监狱上,是用在护照上时,他笑了,笑的那么猝不及防,阳光灿烂,这是长达两小时电影里赞恩最开心的时刻。愿每个孩子都可以被世界温柔对待。

  归根结底,当我们谈论家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家不是一栋建筑,也和家长的性别、人数无关,更非只有富人才有家。应该有人提供庇佑,有人受到保护;有人承担责任,使孩童免于流浪、迷茫和惶恐。免于错位、伤害和憎恨。

  不要让孩子憎恨生育和生命,让他们明白这是伟大的创造。

  影片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设计,无论是小男孩还是其他人物或者环境因素,或者是剧情许多的细节点。当你沉下心去体会,一切都是如流水般一点点的流入你的血液扎进你的心里。

  《何以为家》观后感 4

  夜深了,我眼前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亮,房间安静得可怕,我却睡不着,脑中仿佛一直在放映着电影里的场景……

  赞恩,一个黎巴嫩的小男孩,电影中的主角,他生在一个没有爱,没有温暖的家庭。他有很多个弟弟妹妹,一开始,未经世事的'他们生活得还很快乐,赞恩每天都靠卖甜瓜汁为生,虽然辛苦,但他已习惯了。可是一天,他最疼爱的妹妹被父母卖出去了,这让他痛不欲生,因此,他选择了在外流浪,后来,他还亲手捅伤了杀死他妹妹的人。

  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是:不平等!当他那只有12岁的妹妹被卖给有钱人为妻时,我体会到了第一个不平等;当我看到有些难民没有身份证时,我体会到了第二个不平等。当赞恩说出“请你们不要生孩子了”的时候,我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一个那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在流浪期间看到了人间的疾苦,尝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句话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不得不说很有道理。既然你生了孩子,就得负责,就要去爱他,去关心他,保护他。如果你不管你的孩子,把他们沦为赚钱的工具,或一个玩具,那当初又何必把他生下来呢?

  现在社会,也有很多像赞恩父母的人,他们生了孩子又不管,甚至因为孩子是个残疾,就丢在垃圾堆里不管了。难道他们是残疾,就没有生而为人的尊严了吗?就可以把他们随意抛弃吗?这和禽兽又有何区别?

  愿人人平等,人人被世界善待!

  《何以为家》观后感 5

  什么是家?

  有人会说那栋房子就是家,有人会说家人就是家,有人会说厨房里妈妈烧菜的香味就是家……那么,究竟什么是家?

  于我而言,家是爱。我见过吃穿住都在车上的养蜂人夫妇,没有房子,可那是家;我见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依为命,相亲相爱,那也是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是以爱为纽带联系的。

  显然,小男主人公赞恩没有家,他生活在一个冷漠暴力的家庭中,从未感受过来自父母的爱。所以,在妹妹萨哈离开后,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赞恩宁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也要让自己逃离无爱可言的家。

  对赞恩而言,“无爱可言”似乎比“无家可归”更令人恐惧,那么有家可归有何意义?

  家令你感到安心。只有在家中,才敢脱去满身荆棘,做真正的自己。只有在家中,才能放肆笑,放肆哭。然而,小赞恩如履薄冰的生活着,在父母眼里,他不是家人,而是工具。所以,他无法感受到安心幸福,身处于此只有痛苦。

  家令你感到放松。印第安人有句古话说“双脚走得太快,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而家,就是那个歇脚的地方,让你等回自己的灵魂。纵然安家于闹市中,安家于战火里,亦可感受到来自灵魂的放松与舒适。

  可有家并不容易。赞恩拖着幼小的尤纳斯走在灯火通明的街,可这万家灯火,无一处容他们栖身。他多渴望有个家,真真正正的家,可以家徒四壁,但有他爱的人萨哈、尤纳斯,有他想要的爱。很遗憾的是,萨哈走了,尤纳斯离开了。扎因的哭泣已不再是难过,而是绝望,是再无家可归的绝望。

  影片定格在赞恩逐渐绽开的灿烂的笑,让我热泪盈眶。是的,他还有希望,有拥有一个家的希望。亲爱的赞恩,愿你归来时,有人为你做羹汤,回家路上都是饭菜香。愿你看到最美的风景,等到最暖的灯火。

  《何以为家》观后感 6

  愿每一个勇敢的人,都被世界温柔以待。这世界,并没有你想象中的美好,也没有现实中的残酷,只是在不同人的经历里,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色。

  看完《何以为家》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真实的世界从来没有太多七彩的泡泡,贫民没有,富人也不算拥有。

  影片讲述的.是12岁男孩赞恩的艰难生活。赞恩出生在黎巴嫩社会最底层,父母因贫穷无力教养孩子,却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让他们帮忙补贴家用,可能也有一些希冀有一个孩子能出人头地,带着她们走出贫困。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太多平静喜乐的时光,总是对在生存的边缘奋力挣扎的日子印象深刻。

  赞恩以最纯贞的心智不断扣问这个残酷的世界,不停的想要寻找世事为何如此的答案。当他遍体鳞伤的坐在牢里才知道没有人能给他任何回音,从一个12岁的男孩眼里显露了绝望。

  印象最深的是法庭上赞恩安母亲对法官说的话:你们没有权利指责我,如果你像我一样,你早就自杀,喝药了。的确,坐在庭审席上的任何人都没有体会过这些无身份证明的人们暗无天日,东躲西藏的生活,他们并没有权利站在生活的高处去指点江山,为别人规划未来。因为他们无法明白身处其中的生存窘境,绝望与悲哀。其实当赞恩将约纳斯卖掉的瞬间,其中也有他父母的影子,无奈的松手,即使心里再不舍。因为他知道自己在保护不了他了,显然赞恩的父母也是如此。小小的人真正能对抗住所有不公,无奈,强大的生活惯性的还真不多见。

  这就是黎巴嫩底层人民的生活,也许他们已经做得够好了,不是吗?

  愿每一个勇敢的人,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何以为家》观后感 7

  以前我总抱怨穿的不好看,食物不好吃,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何以为家》时,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战乱随家人逃到国外,过着艰苦的生活。虽然条件很差,但扎因的父母还继续生着孩子,小小的扎因迫不得已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卖果汁赚钱、买菜、送货、带弟弟妹妹……一天,扎因的妹妹被父母抵押给房东的儿子做童养媳,但不久后却意外身亡。扎因十分气愤,拿起刀捅向了房东的儿子……

  我未曾想过在观看影片时我会落泪,但这一幕却直戳我的泪点:扎因把小尤纳斯交给那位办了假证的人时,我从扎因眼里看到了满满的不舍。可是他也没办法啊!若带着小尤纳斯,他们很有可能都会饿死。把小尤纳斯交给别人,自己既有了钱又可以出去旅游,小尤纳斯也能找到更好的'人家,且不是一石三鸟?当扎因走的时候,他无数次的回头望了望小尤纳斯,可谓是一步三回头。当看着小尤纳斯边天真无邪地笑边朝着扎因挥手再见时,眼泪像雨滴似的打了下来。扎因不知道那个人会对小尤纳斯做什么,也许是把器官割下来售卖,也许又转卖给别人,或许……是我们不敢想的结局。

  在影片的最后,扎因一脸平静地在拍照片。这时,我的心不由得震了一下,难道扎因没起诉成功?但接下来摄影师的一句话打消了我的念头:“开心点,扎因。这是护照照片,又不是死亡照片。”然后,扎因第一次在影片中露出了笑容。

  若扎因的父母对每一个他们生育的孩子都负责,并有一定能力的话,我想扎因他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一家!

  我不会再抱怨任何物质上的需求,因为世界上有无数个像扎因一样的孩子,跟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同时我也希望,世界上每一位儿童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何以为家》观后感 8

  影片《何以为家》(《CAPHARNAM》)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合拍,以小男孩赞恩的视角,呈现出黎巴嫩社会底层两家人的无奈与悲欢离合。

  赞恩为什么下定决心状告父母?母亲(舒亚德)探监时告诉赞恩自己又怀孕了,赞恩被瞬间点燃;既是对父母不负责任的愤怒,也不愿自己未出世的弟弟(妹妹)再遭受他和萨哈的痛苦。

  赞恩父母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正如瑟利姆(赞恩父亲)所说:不生孩子日子就没指望,还有人说孩子能给我们支持!因此,他才会阻止赞恩上学;直到舒亚德不断强调给家庭带来的种种好处、赞恩许诺不会耽误打工挣钱之后,才勉强同意。为了与房东拉近关系获得好处,夫妻俩执意将11岁的女儿萨哈嫁给房东的儿子。

  赞恩一心想要保护萨哈,却由于自己的力量不足,最终没能阻止这桩婚姻、也没能带萨哈逃离这个家;他的希望破灭了,他对这个家的最后一丝幻想也随之破灭。

  相对于瑟利姆夫妇对孩子的态度,拉赫似乎很爱自己的儿子约纳斯。然而,看完影片您会发现:拉赫与瑟利姆夫妇一样任性!拉赫是位外籍劳工,在打工期间生下约纳斯。不仅使孩子成黑户,也让自己失掉合法身份,不得不购买假身份维持生计;把自己一步步陷入被动,最终被抓,孩子被卖!

  被赶出家门的赞恩与拉赫母子相遇了,赞恩请求拉赫收留他;两个落魄人同病相怜,短暂的相聚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随着拉赫的'被捕,得不到任何信息的赞恩担负起照顾约纳斯的重任;如果不是路遇年龄相仿的女孩梅森(叙利亚难民),赞恩可能还会咬牙坚持下去;梅森对瑞典的一番憧憬,让赞恩燃起了希望:他要带着约纳斯随梅森去瑞典!

  赞恩拼命挣钱,攒的钱却由于房东突然换锁打了水漂;为了去瑞典,赞恩把约纳斯交给阿斯普罗,换来五百美元,从被害者变成了施害者。

  导演将赞恩设置为12岁左右是有寓意的:13岁左右是孩子的心理自立期,同时,13~18岁是孩子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梅森自在度比较高,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了换道超车;并在临走时将自己的全部生意交给了赞恩(善缘广结)。只是,她换的这个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还不如放弃幻想,继续留在黎巴嫩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需求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利益,不能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代价。

  影片中的瑟利姆夫妇、拉赫、赞恩、萨哈和梅森唯命是从,期待走捷径改变命运,结局都不好。改善命运的途径在于惟道是从,不断地修性补漏、积德聚能布场!

  《何以为家》观后感 9

  “你儿子还没有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酱也有名字,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他没有。”这是电影《何以为家》中傲慢冷酷的蛇头对没有证件的无助又痛苦的单亲黑人母亲的刺激。这一幕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

  这不是黎巴嫩的过去,而是黎巴嫩的现实:黑户的孩子无法办理身份证,他们生来只能藏在世界的阴影中——充盈着肮脏、暴力、贫穷、荒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生日,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甚至没有资格去医院看病……

  诚然,人各有命,命运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但是那些黑户父母们呢?他们有权利选择在能力范围内生育,但他们没有!贫民窟里,孩子们瘦骨嶙峋;地板上,脏兮兮的小身体东倒西歪。在富人家的孩子欢乐学习时,他们却光着脚丫去卖饮料,去杂货店打杂工,甚至被卖给杂货店老板当童妻而不治身亡。可是,赞恩的父母像动物一样还在不停地繁衍着……

  他们没有家庭责任感,不配做父母!——我曾这么想。直到我看见站在法庭上那因贫困病痛而老得不像这个年纪的赞恩的父母激烈地为自己辩护时,我发现是我站错了位置。他们的眼眶溢满委屈的泪水,哽咽着说他们本来想让女儿萨哈过得好,不想在自己家里没有活路,没吃没喝,没地方睡,没被子盖。并且他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要是有选择的余地他们会比别人做得更漂亮。

  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不该俯视。他们是难民区的小人物,世界的最底层。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被文化熏陶过,没有被父母教育过——他们一辈一辈都是这么荒唐过来的。就像曾经的中国农村,外公这辈人谁家不是十几个弟兄,养不起了和人家换换结个亲,再不济丢掉一两个。就像百年孤独奥雷里亚诺何塞这个封闭的大家族扭曲的价值观——源于社会的荒谬,更多的兴许是现实的无奈,毕竟这只能是黎巴嫩黑户难民父母唯一的选择。难道悲剧般的命运真的只是不公的命运造就的吗?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曾写过秦人为躲避战乱携妻儿逃至桃花源,安居乐业,生活沉浸在美好里,令武陵人流连忘返。同是落难者为何处境大相径庭?回顾整部影片,让我感到悲哀的不是不公的命运,而是人性的泯灭。

  法庭上,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毫无表情地说他没想到萨拉会死。他认为包括赞恩的母亲,当地的女孩子都是十一二岁当童妻给了人,也都活得好好的。而赞恩的父母也如此认为。这竟成了习以为常。萨拉的死没有唤醒这一群麻木的底层。

  贪婪,变态,软弱,胆怯,欺软怕硬,患得患失,目光短浅的'人啊,遍布在黎巴嫩的难民区里。他们扮作看客,去消费生活。我想到了《局外人》,这是一群置身于情感之外的冷漠无情的局外人。命运本身只是毛边纸和宣纸的区别,只要有灰暗人性的墨汁,都能染成纯粹的黑。

  所幸的是,我看到了十二岁的赞恩的反抗。他保护妹妹把自己衣服给来月经的她当卫生巾以免被大人发现让妹妹嫁人,他帮黑人妈妈带一岁弟弟直到实在无力生存,他为妹妹萨拉复仇而怒杀杂货店老板……

  所幸的是,我听到了赞恩的呐喊。他状告自己的父母“不该生下我”,这样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相信,它也能穿越整个黎巴嫩,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世人以警醒。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何以为家》观后感 10

  命运挫折,却总有人顽强拼搏;道路崎岖,却总有人勇往直前。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赞恩的故事,在苦难的逼迫和现实的压迫下,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一次次的希望,无数次的破灭,但在不懈努力下,起诉亲生父母,夺回尊严。电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刚开始,直接就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理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触动人心。

  家,是幸福的港湾,可赞恩的家,却是无尽的沦丧,对他来说,这儿已不再是家,带给他的只有折磨与痛苦。我想:他的父母竟然如此愚昧,而赞恩却如此可怜,他的地位与遭遇甚至不如别人家的狗!为什么?

  当赞恩离家出走,遇见哈瑞与她的儿子尤纳斯,并在哈瑞被捕后,仍旧不离不弃照顾尤纳斯时,是一颗顽强的心,是一片温暖的情支撑着他。在辱骂、暴力和屈辱下的赞恩,在破败不堪社会下的他,仍旧心存善念,这样的意志该是怎样的顽强?

  法庭之上,赞恩带给观众的是无尽的心灵打击和感动。因为生了他,所以起诉父母。这不负责任的生育无异于一场谋杀!但深不见底的幽暗,不透明的体制,该向谁来追讨罪恶呢?这些罪恶何以得到延伸,且代代相传?居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力生育和教育又为何要生?这是对道德的'质疑,对人性的谴责!

  影片最后,赞恩笑了,唯一的笑容,是直击心灵的震撼。他的笑是因为他拍的是身份证,而不是死亡证。他摆脱了一切的排挤,他有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一堆腐烂的肉。他的尊严,宛如他的笑一般绽放。这笑,就像是行走在荒漠,听见驼铃声的笑……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不生而养,无以为报。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一个社会的走狗,都会被世人谴责唾弃。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似乎都是蝼蚁,但不屈服于命运而努力奋斗的,将会是命运的主宰者。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何处是家?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东西。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变得堕落?又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展翅高飞了?乱象不灭,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观后感 11

  与两友在纽约film forum看黎巴嫩导演Nadine Labaki新片《迦百农》(2020),戛纳评审团奖。一友哭得很惨;我极力克制与分析,也有一段没忍住眼泪(似乎是第一次出现监狱那场,感觉到了、读导演访谈也印证了,那是真的监狱、真的犯人,很多孤苦无依的小孩,很多非法移民,大概是这种真实的惨令人难过)。

  与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与《小偷家族》一样,关于贫困家庭、关于父母生了孩子却不养护或无能力抚养给孩童造成的痛苦与创伤。而在黎巴嫩,因为多年战乱,及近年的叙利亚战争难民绝大多数都由发展中国家接收,如黎巴嫩和土耳其。近年黎巴嫩已接纳超过一百万的叙利亚难民,而扮演主人公Zain的12岁男孩Zain就是叙利亚难民,已随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八年,没有学上,在街头长大,艰难度日,从未睡过真的床,全家人挤睡在地上也明白为何片中多次出现全家人拥挤睡眠的镜头,皆来自真实。Zain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一个难民署的.注意,已全家移居挪威,终于睡到了真正的床,也开始学读写。

  而成千上万在黎巴嫩或巴西贫民窟或美墨边境骨肉分离的孩子,并没有像Zain那么幸运,依然挣扎在饥饿中、置身于战争、政治体系、街头或父母的暴力之下。Labaki怀孕期间更加留意贝鲁特街头巷尾的穷孩子,他们乞讨或作童工为生,她花三年时间调研,采访这些流浪孩童,了解他们的境况,让他们的真实经验说话。她与摄制组在街头找到Zain,找到叙利亚难民女孩Maysoun。也找到Rahil,那位埃塞俄比亚非法劳工,及婴儿Yonas(她现实中是女孩)的真正父母,而他们,拍摄之后也真如电影中一样被逮捕。

  因为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经验与情感,有颇多现场发挥,比如Zain追着妹妹Sahar跑那段,他忽然跑起来,全摄制组都跑起来,于是有大段纪录片般剧烈晃动的手持摄影长镜头。实景拍摄,真实人们,所有力求导演不干涉的真实性使得职业演员出身的Labaki认为自己在片中出现不妥,只给扮演Zain律师的自己几个简短镜头(依然有点违和感)。影片拍摄六个月,素材五百小时,初剪12小时,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剪到现在的版本两个小时,但感觉最后半小时还有剪裁的可能。Labaki与丈夫(也是本片作曲)Khaled Mouzanar抵押了房子才获得资金拍摄此片。音乐在后半段偶有不克制之嫌,再少点煽情力量会更有力。

  《迦百农》以法庭戏结构全片令人想起伊朗导演阿巴斯《特写》;关于这个战乱中儿童承受成人之罪的令人惊异与心痛的小男孩又令人想起罗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Capernaum(迦百农)原为圣经中一个地名,阿拉伯语意为混乱。这些最易受到伤害的孩子怨恨自己为何被带到这成人制造的人间地狱这些令欧美观众认为匪夷所思的奇观,也被有些影评人批评为poverty porn,导演对这种cynicism不以为然,她说:应该走出你写批评的咖啡馆,到真实世界去看看----很遗憾,绝大多数写批评的人都不会去到贝鲁特,看到他们认为惨绝人寰到虚假的奇观真的是那里的日常。真正的Zain认识小女孩12岁被迫结婚或被卖,儿童被强暴、被虐待这样的电影,不需要多高深的哲理或技巧,这样有切肤之痛的题材、这样真切的关注、这样并非猎奇的态度,就值得推荐。当很多人从欧洲视角妖魔化叙利亚难民,我们可以从近乎难民发源地理解他们的苦痛,而身在充当了战争灾难催化剂的美国的影评人却鲜有人提到此点,只狭隘地解读为个体卖惨故事。

  《何以为家》观后感 12

  黎巴嫩爆炸了。本届政府集体辞职。

  地图上找半天,原来黎巴嫩在这儿啊。

  在这样的当口看了这部去年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看完之后觉得,还是它的原名Capernaum更贴切主题,Capernaum是圣经新约中记载的一处位于中东的村庄迦百农,现在已成废墟,在法语中有“混乱”之意。这部被称作眼泪收割机的电影,我看完居然没有流眼泪,只是叹息和沉重。

  难民问题不是小家这个视角可以囊括的,它是无法忽视的全人类的问题,某个个体和家庭的救赎与整个难民问题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和无力。这种视角下,眼泪不值钱,真正有价值的是变革的力量。当然啦,大陆的翻译比起港台好听太多,湾湾走煽情路线,译作《我想有个家》,香港更娱乐味十足,《星仔打官司》,你听听,是不是有港媒那味儿了。

  我不想复述剧情,太麻烦了,强烈推荐没看过的去看。真实的苦难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正是因为真实。冲击的点太多了,不到十二岁被父母送出去的“小新娘”,两口子生了一堆孩子没一个能受教育,为了“黑”下来每天往脸上点痣的非洲妈妈,卖毒品的小孩子和烟雾缭绕中的瘾君子少年混混……战争、贫穷、愚昧、封闭,不幸碰到哪个都能让人坠入地狱,但它们又通常一起到来,买一赠三,难分难解。几年前曾经跟联合国难民署的人聊天,第一次直观感受到难民问题的存在。可是故事和文字显然没有影像给人印象深刻,谢谢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纪录片般的视角。

  影片结尾男孩全家得以移民欧洲,男孩终于有了自己的合法身份。然而,这是终点吗?难民成功移民就是解决之法吗?对男孩父母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的指责意义大吗?

  虽然我也无法给出答案,但我想,这些同情也好,诘问也罢,都是在隔靴搔痒,并不触及根本。中东一日不和平,非洲一日不发展,这些人道主义灾难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就在那里,叩问着全人类的.良心。除了中东和非洲人民自己,不存在什么救世主,欧洲不是,美国不是,中国也不是。这是《国际歌》告诉我们的。一面剥削,一面同情,是比无知更邪恶的伪善。

  民族独立,和平稳定,消除贫困,普及教育,繁荣发展,哪一步的实现都异常艰难,但无一不是靠自己。中国走过的百年苦难史至少可以给中东和非洲人民做例子,告诉他们,光明是有的。

  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句不是空话:“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人民是最苦难的,也最有力量,希望人类明天更好。

  《何以为家》观后感 13

  一对兄妹因为家里太穷养活不了他们,所以计划离开家自己到外面闯荡。一个小女孩被嫁给了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结果女孩不幸死了。一个女人离开了像监狱一样的栖身之所后不得已剪掉了头发。而她相依为命的小宝宝正处于危险境地中。如果她将小宝宝交给一个男人,她的生活就能得到保障。

  赞恩决定起诉他的父母(法迪尤瑟夫和卡萨尔艾尔哈达德饰演),控告他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却对他和他的弟弟妹妹们疏于照顾,因此影片由一场庭审戏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交叉倒叙将赞恩在街头生活的种种遭遇娓娓道来。该片(获得了2020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对演员的要求很高,好在拉巴基发掘了一些令人侧目且很有魅力的孩子们扮演这些角色。不过,尽管依然遇到了明显的困难,但是当小演员们以自己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驾驭成年人为他们创造的残酷荒诞时,你也会不自觉跟他们一起开心起来。

  因为心爱的小妹妹萨哈(11岁的海塔塞德拉伊扎姆饰演)被强迫嫁给了一个杂货店老板,赞恩愤懑地离开了父母和众多弟弟妹妹。就像命运召唤一样,偶遇的反超级英雄蟑螂侠(约瑟夫金巴齐安饰演)将赞恩带到了一个萧瑟的游乐园里,在那里,赞恩遇到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拉希尔(约丹诺斯希费罗饰演),以及她小心隐藏恐人知晓的宝宝约纳斯(博鲁瓦蒂夫特雷杰班科尔饰演)。

  在这样一个充满混乱和暴力的世界里,体面生活成了一种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奢求,大多数成年人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最终小赞恩甚至小婴儿约纳斯也被抛在一起自生自灭。

  美好和恐怖相互交织,这样的童话故事最吸引人,而童话的结局总是乐观的,总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足够热心,开阔眼界看这个世界,一切改变都有可能发生。《何以为家》基本上也遵循了这样的逻辑。从上空鸟瞰拍摄(由摄影师克里斯托弗奥恩拍摄)贝鲁特的贫民窟,轮胎被当做装饰品点缀在临时搭建的屋顶上,这一幕就像是一幅复杂的画作。

  你可能会注意到构图的优雅,同时知道这个地方包含了这么多的人类痛苦。而这正是重点。拉巴基用许多方法来触及我们的良心和意识:这部电影似乎在问,这些孩子的不堪遭遇,这些我们时代的阴暗面,你希望子孙后代看到吗?

  当看到在赞恩一家人居住的破烂不堪的公寓里那个被拴在家具上哭闹的婴儿时,不由想起了尔冬升的《门徒》中沾染毒瘾的张静初被注射毒品意外身亡后遗留下来的那个饿坏了的小女孩。

  与并不畏惧于讲述父亲卖孩子、遗弃孩子或其他复杂道德困境故事的达内兄弟的电影类似,《何以为家》聚焦当下,揭露事实。生活依然需要改变。有无数没有身份证明的难民儿童,他们从未上过学,每天都是为了生存而活着,这是当今中东地区的现实,他们的故事需要被更多人听到看到。

  《何以为家》代表黎巴嫩获得了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就在去年,同样来自黎巴嫩的齐德多尔里执导的《羞辱》也入围了第9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国家不幸诗家幸,希望中国也能多拍一些这种正视问题揭露现状的优秀电影。

  《何以为家》观后感 14

  看这个影片最大的感触是,幸好我生长在中国。这些年中国越来越强大,保佑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小家,让我为自己是一个黄种人而感到自豪。

  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小男孩起诉他的父母,控告他的父母,生而不养。忘记是什么场景下听说了这部电影,因为题材很新颖,令我有些震惊,未成年控告父母,上法院,这是我知识范畴里的第一例。我深刻明白父母生而不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太过太过现实,当时并没有去电影院看,一是最近越来越忙,二是人越长大,心越柔软,接受不了残酷的事物,美名其曰眼睛容易进沙子。

  在出差的这个夜晚,拿起手机刷了这部影片。

  既感慨生活的不容易,又感慨生长在中国的幸运。

  赞恩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的出生,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幸运的是他最终发起反抗,得到了相应的良性结果。在他的身上我看到千千万万和他一样背景的小孩,叙利亚、非洲等等,这样的小孩很多。以前说穷是一切的根源,穷让他们一代一代,恶性循环,生一个再生一个,总觉得生完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就好比旧社会中的中国,那时候也是这样,越穷越要生;而现在不只是穷,还有许许多多的.战争导致,让那些小孩在该读书的年纪,却要承受不该有的磨难。

  想起《火影忍者》里,村落的建立,就是千手柱间在经历了弟弟们在战争中牺牲、经历了太多的打打杀杀,想要结束这一切,创立一个没有整天打打杀杀、安全的环境,小孩们可以愉快地读书,商人们做着生意,忍者之间相互切磋忍术,一切都是美好舒服愉快的。最后的最后,我希望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何以为家》观后感 15

  《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该片于2020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经历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影片中小男孩虽然年仅12岁,却要到杂货店打工补贴家用,小小年纪的.他脸上写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沧桑感和疲惫感。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完全没办法想象,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一个孩子如何能够生存下去。因为没有身份证是黑户,没有办法接受教育,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份能够负担起家庭生活的工作报酬,改变生活境况没有一点希望。然而就是再这样的环境下,父母还一个孩子接一个孩子的生,更加剧了整个家庭的贫困。整个观影过程,试图去感受主人公的心境,全程只觉得压抑和无奈,以及深深的绝望。但是就如老话说的针不扎在自己身上是不会感受到其中真切的疼痛感的,仅仅作为旁观者都难以承受,当事人又该如何去承担这一切。而更令人感到绝望的是,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么一群人正在经历着影片主人公所经历的绝望,而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像主人公那么幸运,能在片方的帮助下过上新的有希望的生活。

  观影结束之后,我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要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对于现在所拥有的静好生活怀抱感恩之心。我们更应该努力,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更有希望而更努力一点,尽自己所能为能够在更多孩子脸上看到笑脸而更努力一点点。

  《何以为家》观后感 16

  得知了生活的苦难算不得明智,是我之前一篇文章的标题。当时,我深陷在对于自身懒惰与普通的迷惘之中。这是人类经常遭遇的事情,因为欲望的无法满足,或者其他。

  所以,看《何以为家》的时候,我就想:那么,认清边缘人群的苦难,又能干什么呢?难不成展露我们这些世界幸运儿,处于大多数人类位置的幸运儿流露出来的同情?对苦难产生同情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仅仅只有同情,同情带来的怜悯与不自觉的过分关怀,则只会显得幸运人类高傲无比。就如同,17年人们风涌般夸赞范雨素的文章写得好,但这些赞扬都是以范雨素是一名保姆作为前提预设。“一名保姆,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真棒,真不容易。”这样话,如果不加判断,好像也没啥错误的。

  可将话拆解开,读者看官们可能发现,围观的人类是因为同情而进行俯视,重新建立一套文学标准夸奖范雨素。这种夸奖与同情在互联网上流传由来已久,无法溯及过往。所以,看见弱势群体、边缘人群时,在自然而然流露出同情以外,我们还得知道该如何该他们最大的尊重与体面,好不因为他们的身份或者标签而俯视、甚至是歧视他们却还觉得自己是在献出爱心。

  以上只是我对《何以为家》的第一层想法。第二层是,坏人或者说小孩们眼中的坏人是从哪里来。赞恩眼里的坏人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生了太多的孩子却又付不起责任,还将自己的妹妹卖掉。然而,赞恩在影片中也选择卖掉朋友的小孩,以获取前往荷兰的金钱与机会,奢想从此摆脱叙利亚糟糕的'生活。成为坏人,或许就是生活命运在不经意间的安排,甚至当事人身处其中都没有发觉自己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卖掉子女的坏人。他们只是认为自己遵循的是自古以来,长久生活里的惯性。而并非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更为残酷的是,当小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甚至是有反抗精神的赞恩这样的小孩子也不自觉地成为了类似自己父母的人。

  生活一直如此!有些恶,被大人承担住了,而小孩只能看到大人糟糕、不堪的一面,等到看见生活带来压力、无奈、残酷的另一面的时候,他们也就长大了。而且有些东西无法改变,是彻彻底底时代的悲剧。

  《何以为家》观后感 17

  看过《何以为家》,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唯有悲伤足以治愈悲伤。

  本片根据主人公真实经历改编。在我看来,是一部文艺现实片。以一个大概12岁的小男生赞恩(主人公)为主线,讲述一个有父母生,但没有父母养的一段悲剧。

  本片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悲伤的故事。反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虽然全篇都是悲伤的镜头,但给人的不止是悲伤,还有更多的是感恩。至于具体感受,还是因人而异。

  小男孩12岁,已经开始忙于生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在这些事件里,他从未笑过,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着这些事。小男孩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妹妹,和家人抗争,最后激愤离家。那个争执的长镜头里,我看到了两种人的缩影,他们坚硬的碰撞,却无力改变。纵想整个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点。他们只是力量微薄,无力反抗。然后愚昧的一代代的传承,也因此,让小男孩11岁的妹妹死于孕期大出血。

  在法庭上,那个商人说,我的岳母也是这个年纪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当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当镜头切给男孩母亲时,她双眼含泪,眼神低垂,我发现这不是这个女人的错,她只是一个缩影,一个社会的`缩影。当你发觉,整件事情,它是一种无形的“传承”时,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就已经让人无比动容了。

  个12岁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离这种生活,他经历了种种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办法挣钱,也能拿起石头砸门,还能和父母反抗斗争,同时也能用锅打节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亚女人的孩子,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那个因为妈妈被抓而留下来的小孩。他用镜子的反射看别人家的动画,他好几次看着校车上的孩子,投去一种渴望。影片的很多细节,都看得出他灵活,聪明,大胆,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这样不堪,他依然对未来报有希望。所以因为人物的特性,让现实的残酷突出的额外明显。他的年纪本该享有教育的权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负担,不该他来承受。

  电影中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画面,我不想再冗长的一一说明,在故事结束时,我只是觉得有些伤心和难过,以及有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但当我看完第一个彩蛋时,知道这个故事里大部分的事件都是这个主演的小男孩亲身经历过的,我的眼泪就无法忍住了,这个时候的感受,加上刚刚经历过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难受就像达到一个顶点。但是让我情绪崩溃甚至出现抽泣时,却是因为看到第二个彩蛋,因为小男孩在现实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报中那个笑脸的照片,并且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情绪的失控,只是因为找到了一种安慰,就像是熬过苦痛后看到曙光,人们很容易喜极而泣,难以自抑。

  看完影片后,我只想写下:

  愿,世界和平。

  愿,世界公平。

  哪怕只是多那么一点点!

  《何以为家》观后感 18

  有的人童年治愈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部电影是我去年看过的,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抚养他。

  赞恩出生在黎巴嫩的一个底层家庭,全家住在脏乱臭的贫民区,一家七口挤在破旧的小阁楼里,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贫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尽管如此贫穷,赞恩的父母还是不停生孩子,因为他们认为,男孩可以出去打工赚钱,女孩则可以卖钱,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赚钱工具。当赞恩的父母把妹妹萨拉卖给杂货商时,赞恩无比伤心跑到了一个海滨小镇,他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希望,终日在游乐园里徘徊,一遍遍地坐摩天轮、旋转木马,看着落日西沉,直到所有的钱都花光。幸运的是,他在陌生人拉希里这里,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家的温暖。电影的最后赞恩拥有了自己的护照,他看着镜头,终于露出了微笑。

  东野圭吾在《时生》这本书里说过:“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我们的成长,总是离不开原生家庭。那些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三观、习惯、认知、思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直到有一天,我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父母的影子,才幡然醒悟。可是,如果我们过得不愉快,真的要归咎于原生家庭吗?其实,生活的.模样取决于我们凝视它的目光。我们若觉得生活无趣,那日子就难捱至极;我们若觉得生活有味,那人生便处处都是风景。

  也许生活并不会因为这部电影有所改善,但起码在道路的尽头有着名为希望的微光。我只愿,在镜头之外,阳光没有照射到的地方,再也没有无辜的孩子因为贫苦而失去眼中的纯真。

  《何以为家》观后感 19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之前就看过预告,因为剧情的原因,一直都没有勇气敢看,今天实在无聊,而且也没有什么电影看的,最后还是鼓起勇气选择看它,我也并没有完完整整看完,因为我看不下去,即使这样,我也是带着泪水看完了。

  这部电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到底什么是家呢?家能给予的是什么?家应该是幸福的代名词,家能给予的除了幸福还是温暖,可是电影中的家给他们带来的只有苦难,丝毫没有片刻的幸福和温暖,他们的父母是自私的,当然了,这个也跟当地的国情有关,因为战争最终受苦的总是平民,最后变的流离失所,剧中的主人公逃离到别的国家为生,但是丝毫没有尽到做父母的的责任,条件已经很有限了,确一而再再而三的生孩子,这也为整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苦难,而作为哥哥的赞恩真的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我非常佩服他,他是一个有勇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更是个善良的孩子,是他一直想要维系这个家,可是他的父母确丝毫没有反思他们的愚蠢,最后迫不得已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才把整件事情推上高潮,这部电影的结局是圆满的,而剧中的男主角也因为幸运吧最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是现实生活中,因为战争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家庭和孩子无法有个家,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中国,感谢祖国给予了我们了和平和安定的生活。

  同时,这部电影也告诉了我们,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系我们的家,给予孩子幸福和温暖,给予老人关心和爱护,虽然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但是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

【《何以为家》观后感】相关文章:

家装墙面装饰有何技巧08-15

茶品家何宏江的创业故事07-19

协和以为体,奇出以为用08-02

放下“你以为”10-24

以为自己了不起的说说01-09

你以为你是谁08-30

永远不说“我以为”10-10

爱情经典语录: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03-20

我以为我忘记的句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