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时间:2024-05-16 08:31:1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暗恋桃花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

  江滨柳与云之凡,抗战胜利后相识在上海的一对恋人,随着内战的爆发天各一方却彼此不曾忘记。直到江滨柳在台北病卧床榻时登报寻找云之凡,二人再得以重见,而此时江滨柳已是行将就木。这个故事叫《暗恋》。

  老陶因老婆春花跟袁老板关系暧昧,愤而出走却误入仙境桃花源。在桃花源里与两个与春花和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过着纯真完美的生活。老陶难忘旧情,想重返武陵带春

  花去桃花源。却发现袁老板与春花已经成了一对怨偶,恰如自我当年与春花的关系。老陶想再返桃花源,却不已找不到仙境入口。这个故事叫《桃花源》。

  《暗恋》听起来像一个俗套小说的主线。《桃花源》明显就是由陶渊明的作品改编而来。这两个故事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吸引人的看点,而二者之间,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赖声川就有本事化腐朽为神奇,不但把两个故事讲得有滋有味,而且愣是用神裁妙剪把两个故事拼到一齐而不觉穿凿。

  《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剧组预定了同一时光的同一个舞台分别排演《暗恋》与《桃花源》,在争执不下的状况下共用舞台,各自排演。除了这两个话剧外,里面还隐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个女人在不停寻找一个叫刘子冀的男人;《暗恋》的导演其实是在导自我的故事;《桃花源》剧组的老板与员工顺子之间啼笑皆非的交流。不到两个小时里包含着如此丰富的资料:混乱与秩序,现实与荒诞,欢乐与悲伤,严肃与颓废,而所有的一切,又指向同一个主题:期望、等待与寻找。

  记得《基督山伯爵》是以这样一句话结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两个词里:期望与等待。这样的主题当然比较贴合当今的主流文化与宣传,也激励了不少个人在艰辛时给自我打气鼓劲,以期有朝一日鲤鱼能修成正果,跃过龙门。而裴多非却说:期望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而赖声川想告诉的桃花源更象是后者。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桃花源是两人的相依相恋,时局使他们分离后,他们寻找过对方却功败垂成,直到余生残影之际看到垂垂老矣的对方。

  老陶走进了桃花源,却还是忘记不了春花,所以出来后又迷失了桃花源。

  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现实中的袁老板与春花却彼此埋怨伤害。他们以前也象江滨柳与云之凡那样期盼着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齐时,才发现所谓的完美只是海市蜃楼。那么如果江滨柳与云之凡真的就一向在一齐,难道就会真的幸福吗?

  《暗恋》的导演试图用戏剧来演译心中的她,似一朵美丽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对表演屡屡失望。

  一个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寻找着情人刘子冀,然而直到终场也没有找到。而《桃花源记》里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刘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自我内心的结困扰着,都在寻找着什么,都在等待着什么。

  古人以结绳记事,解决了一件事就解开一个绳结。这天已经不需要用绳结了,但多了许多心结。当然,有时候人们给心结起了许多别名,比如理想、梦、目标、期望、迷惑、期盼……

  张闻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里,就没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为已经理想已经实现了。没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听起来象个文字游戏的悖论,却道出了理想的尴尬。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2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悲剧;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达到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通过对比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爱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曾经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通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爱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可是它们分别表现了“爱情”,简单地通过对比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爱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爱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3

  在我看来,《暗恋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两种时光与空间的巧合,该剧故事很简单:“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舞台上,两个剧团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之后,舞台上的两个剧组最终决定共用舞台,一团一边,各自把自我的'戏排完,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织在一齐

  “暗恋”是一出现代杯具。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缘溪行,发现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还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4

  许我向你看,许我向你看,多看一眼……看完赖声川老师的暗恋桃花源,这首歌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世上三种伤人的情爱:爱而不得,得而终失,不知得否。暗恋桃花源用三个调性完全不同的故事,叙述了三种爱情的悲剧。

  暗恋,是带着羞怯美的爱而不得;是那些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皮肉下的爱恋情愫。故事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恋人云之凡和江滨柳以为短暂的分离,却是几十年时光的间隔。舞台上,病床旁的两人再次相逢,却已白鬓成霜的老人。相望执手的瞬间,岁月下的克制和隐忍,演绎的足够动人。一句“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在第一幕夜光的映衬下,那个俏皮快语少女轻快地说”老了也很美呀“,仿佛演完了人生百年。

  回望演员,金老师演江滨柳的时候,身材比黄磊老师要好看,显得非常有旧派文人气质。且金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讲角色和自身合二为一,让我无法分辨台上究竟是江滨柳本人,还是饰演江滨柳的演员。但黄磊老师不同,他会跟观众逗乐说自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连《向往的生活》和《极限挑战》都没有参加。即兴表演确实能博得现场观众的会心一笑,但同时也会消解话剧的“气场”。大概就是这种称之为“气场”的东西,让金老师的版本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相比之下,我更偏爱金老师的版本,黄磊老师太正经了,念起台词来一板一眼,我始终未能察觉他放松的一面。

  桃花源的故事则是更伤感的得而终失。相较于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故事,桃花源则嬉笑怒骂。武陵人老陶,因老婆偷人,踏上了上游捕鱼之途,或是寻死。但造化弄人,误入了桃花源。在长相相似春花和袁老板俩夫妻的教化下,看似愉快的过了些时日,但心里终究放不下武陵的老婆。谁曾想在武陵,一心想在一起的春花和袁老板,同样也逃不过生活落下的一地鸡毛琐碎。回到家见到这番场景的老陶,想回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诙谐的剧情里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宛如跳出剧情一般来了句“怎么可能?”,这大概已经奠定了这个剧目荒诞而不经暗藏的反讽基调。

  故事的不知得否,属于这个真实世界的女人。刘子骥与这个神秘女人,曾经相爱一场,最终却不辞而别。他们没有暗恋里跨过半世纪的爱情,也没有桃花源里明明白白的背叛,只是不知道爱不爱,不知道有没有得到对方。“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疯女人,一边忧虑,一边拼命寻找着自己的“刘子骥”。或许正如李宗盛歌曲中所唱: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但我们的动人之处也恰在于此:不够坚定,却未曾放弃。

  暗恋和桃花源的世界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他们是一个宇宙间平凡而郑重的轮回,是一半艳花灼灼一半纸钱戚戚的楚河汉界。是江滨柳和云之凡,是陶花袁和桃花源,是台上倾情的演员和台下投入的我们。荒诞的笑料和悲恸的别离在这里奇妙地汇合,虽是平行展开却也不可避免的发生,只希望以后的日子里,你我可以不要错过那些羞涩的暗恋,也都能拥有一片妙趣横生的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5

  去年被台风“海葵”括走的《暗恋桃花源》在这个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平静的小城一时妇孺相告、一票难求。朋友送来两张珍贵的戏票,不由分说偕夫人正装出席,剧场内已是锦衣笑语,满堂熠熠。

  这本戏在华语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经久不衰,真是难以想像。之前我问看了首场的一个学生,他兴奋地告诉“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谢娜没来”。观演中途收到朋友短信询问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无厘头。剧终谢幕后,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剧场,不像是看了一场喜剧之后的轻松表情。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

  年轻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戏主打明星牌,营销很成功。每个大牌后面都有大批的粉丝。黄磊在暨阳湖边游览,我远在香港的女儿即实时微信询问他是怎会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场内就无来由地一片掌声,网络时代明星的感召可见一斑。这个世界变化快,好剧本也要会推销会吆喝。正如近期在影院热影的几部片子(《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简称富二代),质量不高却也轻松票房过亿,还不是靠了几个当红小哥靓女的号召力。

  成人们是看赖声川。赖大导演真是不赖,这位出生台湾的加州大学戏剧博士掌控驾叹舞台和剧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满脸大胡子满脑子创意,在国际获奖无数,被誉为剧场导演之翘楚。本剧故事确是挺难叙述的。说的是有《暗恋》和《桃花源》二个剧组为争抢一个舞台进行彩排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暗恋》反映的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一个东北青年和一个昆明姑娘相遇相恋,因战乱而离散,直到四十年后的台北,男主角临终病危时仍放不下他的初恋。时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现代爱情悲剧。《桃花源》走的是怪诞、穿越的路数,以陶渊明的同名游记作为背景进行戏说,说是武陵打鱼人老陶与美貌妻子春花婚后不育,春花和袁老板偷情私通,老陶愤恨出走误入桃花源,在其中过了十天梦幻般的时光,再回到武陵时却发现一切全都变了……。要把这二个混身不搭的剧情和剧组生生组合在一台戏中,冲突错乱,对比反衬,古代现代,严肃搞怪,使这部戏成为经典话剧,真的全赖“老赖”,确实是功力不凡,叹为观止。

  观众最后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是自己的内心。开场时正襟安坐看故事、等明星,中段时无厘头、全场哄笑,最后伴着思索默默离场,对这出130分钟时空交错的大戏竟一时思绪纷呈、无从评价。当明星远去,从戏中戏里走出来,思维的焦点不由得引向自身,审思起爱情和婚姻、家国和命运、现实和梦幻这样宏大而恒久的命题,体察个人的生活境地和身处这个时代的情怀,从而超越了舞台剧情,通向生活真谛和生命意义的终极。

  所谓真谛和终极意义,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体会就是三句话:多欲得苦,简单是福;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善待亲情,珍惜缘分。

  多欲得苦,简单是福。桃花源,人称世外桃园,或许正是我们能够想象的理想境界。那里鲜花纷呈,笛声悠扬,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情欲泛滥;人们扑蝶嬉乐,生活简单,在那里人与人、与自然以及与自我的灵性和谐相融。所谓的净土不过如此。环顾周边现实,人们总是被贪欲、物欲和情欲所包围,总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义无反顾、飞蛾扑火,结果是迷失自性,得到的还是虚幻、是苦果。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春花、袁老板这样的人物。

  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坐在秋千上的云之凡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已捧在手中的爱情会无缘无故地丢失,也无法预期和掌控自己跟随命运的`舢舨最后会漂向何处,更不可能知道国家的分化和时代的变迁了。如沧海一粟般存在的人们,在历史和国家的尺度面前,个人命运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作为天之骄子,人们常常会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十分伟大,能够随心所欲主宰自然,其实人类是自然之子其生存与周遭一切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在大自然、大时代这个巨轮上,人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在时间的河流边,我们总会不由得唏嘘和感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时应势、趋利避害,与其怨天尤人、随波逐流,不如虚怀若谷、随遇而安。

  善待亲情,感恩当下。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十分地偶然,我们能有此生感知当代社会、体验生命历程,就已经是十分地幸运和富有了。不要对自己所拥有的不以为然,也不能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对自己的不如愿不知足而埋怨不公,其实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上苍的恩惠和造化,当下的身心、财物、亲情都是宝贵财富,一丝一缕、一花一草都应珍惜并感恩,活着、工作着、经历着,这就是美丽,就是幸福。佛说人生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求不得、怨长久、放不下等“八苦”,产生烦恼的是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点和欲望称为“五毒”。其实我们和剧中人一样,都在其间纠结、折磨、挣扎和沉沦。惟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惟有感恩、惜福,才会有快乐。真谛摆在面前,不离不弃,伸手可得。领悟不易,践行更难。真要感谢赖声川和剧组在这个美好晚上带给了我们欢笑、思索和启迪,并鼓励我们不断在人生旅途中求索、前行。

  另外,舞台上还有个神秘的红衣女子游离于剧情内外,她来自何方,她隐藏着何事,她要寻找何人,她和我们有何干系……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6

  上周末有幸观看了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剧情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想说说自我看后的感觉。

  我一向是对杯具不感冒的,也许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我确确实实不喜欢看杯具,所以《暗恋》看得我是挺无趣的,毕竟这样类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而且大段大段琼瑶式的的台词,尤其是刚开场那会儿,琼瑶的一塌糊涂,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剧,所以我对它的兴趣高一些,更何况有何炅谢娜这两个活宝,想不笑都难啊!但是意外的惊喜来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传》里面的“关中大侠”——吕秀才,初入桃花源时的一句:“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实在是太经典了!看《武林外传》的时候就觉得他和佟掌柜俩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这次看了他在话剧中的表现,发现依然是最出彩的一个,不愧是上戏硕士啊,功力的确深厚!其实我觉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热热闹闹的喜剧,本质上实际是一出套在喜剧套子里的杯具,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杯具,笑声中会有苦涩的感觉。尤其是最后,老陶本来已经在桃花源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仍然无法忘记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板都带到那个人间仙境去。但是武陵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就应是丈夫的主角,此刻却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还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个完美世界。热闹的开场,寂寥的结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闹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反而更让人平添了几分隐隐的心痛。

  另外还想提一句,那个不时出现的白衣女子,口口声声要找的刘子骥,和《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提到的那个人名字一模一样啊!这也是我几天之后才想起来的,但是还是不懂她的串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哪位能给解释一下?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7

  在《暗恋桃花源》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两种话语权的斗争,《暗恋》所代表的传统正剧话语受到了《桃花源》所代表的解构性话语的挑战,将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话语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斗争,正如巴赫金所说:“自我“永远无法获得完全的自主性”,每一种话语都试图在与别种话语的交谈中“成为标准的、特权的话语”。而在《暗恋桃花源》中,这种话语的斗争直接体现为谁占据“舞台”,谁成为权威话语。甚至到了最后,导演干脆让两剧发生正面冲突:

  “桃”导演:我好好一出喜剧,被你们弄得乌烟瘴气的……

  “暗”导演:好,老弟,你不说我还不好意思说,我看你的喜剧,我好痛心啊,我最崇拜陶渊明了。

  “桃”导演:好好好,没有关系,你不讲我也不讲。我看你的悲剧我很想笑。

  “暗”导演:什么话

  “桃”导演:什么话?你自己看看,一个快要死的病人,从床上爬下来,嘴里哼着歌去荡秋千啊!这叫什么玩艺儿!啊?还有山茶花,山茶花怎么演?你现在演给我看,你演,你演!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已经清楚的获得了导演发送的信息,那就是,他所要讲述的,与其说是关于幸福的问题,不如说是更深远的关于文化的问题,由此我们说,《暗恋桃花源》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寓言。

  让我们从电影的镜头和布景入手去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

  在《暗恋》中,色彩暗淡沉重,顶光使用逐渐减少,侧光增加,给人凝重又真实的感觉。而当影片进入到《桃花源》时,色彩顿时转为明快夸张,多用绿,粉红,蓝色系,使用全光,少有补光,这种非写实性的光色设计和大量的正面长镜头突出了剧场感。而《桃花源》的布景则采用传统的山水画,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化传统符号,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意识,也是台湾外省移民心中的家园形象,是一个美好的“中国“形象”。但当观众发现这样和谐的布景上有一块完全的.空白的时候,文化上的断裂感就以直观的形式出现了。在这里,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中国人共有的传统文化意向被割裂后造成的景观。凝滞而沉重的历史和虚幻的未来同时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也就是接受美学所津津乐道的召唤结构。而在赖声川那里,这个裂痕也就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对比和呼应,而这种呼应不但是台湾和大陆关系的隐喻,也是历史和未来的隐喻,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使《暗恋桃花源》获得了更深远的意义。

  如果要解读《暗恋桃花源》,那语言也是一把不可获缺的钥匙。

  我们看到,《桃花源》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老陶说了一系列的“什么”——“这叫什么家?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而到了桃花源之后,老陶又发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竟连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正是雅克布森所谓人类换喻能力的失灵,而其背后所体现的恰恰是索绪尔对于语言共时性的理论。我们注意到,当武陵和桃花源都只成为所指的容器的时候,其中任何的词语都可以被取代,而这种取代则意味着对于《桃花源记》这样的经典的符号偷换。即使一个人对于周围的事物的都说不出来,形容不上来,这些事物也依然存在,变化的仅仅是事物的名称。这样,就可能形成一种失去语言的历时性后重新凝结的共时性。赖声川的尝试在于,用历史切割历史,进而形成新的共识。这就使得《暗恋桃花源》在讲述贝尔托鲁奇“个人都是历史的人质”这一命题的同时获得了一种向外突破的张力。我们注意到,桃花源人恰恰是武陵人的后代,这样的设计也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意味,那就是:向前看。而影片中两个话剧占据一个舞台时因为搭错词而造成的互相诠释、对峙又互相攻击的情节则是对布莱希特理论最彻底的贯彻:“间言之,不能让观众陷于神志昏迷的状态,给观众一种幻觉,好像他们所看到的是一个自然的、没经排练过的一个事件。”整个影片将观众放置在认同与间离之间,即反对完全理性审视,又反对完全投入感情,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艺术克制。

  在电影的最后,“时钟”出现在《桃花源》的背景中,“落英缤纷”又影响了《暗恋》。过去是无法挽回,记忆是无法重建,就如桃花源也无法回去一样,到了最后,连寻找桃花源的刘子骥都丢失了,生活/舞台,理想/现实,过去/现在,记忆/忘却,这样的冲突充满了张力,而这种文化寻根的虚幻和对未来毫无把握的焦灼才是赖声川等台湾艺术家心中永远的伤痛。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8

  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真是一出奇特的话剧。它奇妙的结构,悲中却喜、喜终为悲的超悲喜剧的形态,博大而深远的内涵,无一不让人惊叹。

  我喜欢舞台剧就是因为它精致的结构、演员演出的临场性和观众对演员对全剧最真实最及时的集体反馈。而电影、电视剧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所以我一直醉心于舞台剧的观看。

  对《暗恋桃花源》最初产生观看欲是想欣赏袁泉黄磊的表演,当然也想看看何炅谢娜是怎样演话剧的。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出戏是二十年前的戏剧,而我对二十年前有种永远也难以割舍的奇怪情结。我感觉这应该是部好戏。

  从表象上看,本剧是以一个二流悲剧团和一个三流喜剧团为了即将的演出你争我夺排练场地进行最后一次排练为基本线索,以穿插排练和同台排练的两出戏为重要双线索,陌生女子苦苦寻找据说是约好了的刘子骥应该算作一条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剧组与剧组的抢夺场地、剧组内部的种种矛盾(悲剧团导演和演员、导演和助理;喜剧团演员和美工、布景)、两个剧组与陌生女子的不解与误会、两个剧组与场地管理员的争辩、陌生女子和场地管理员之间莫名纠缠的大大小小的戏剧冲突。正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冲突使整部戏生机盎然。

  悲剧团排练的是《暗恋》,喜剧团排练的是《桃花源》。

  《暗恋》似乎应该是出悲剧。由于躲避战争,东北的江滨柳(黄磊饰)和西南的云之凡(袁泉饰)在上海邂逅而相恋,战争结束后,云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团聚,黄浦江边,秋千索下,他的歌声,她的身影永远留在那里。他们憧憬新生活,以为相爱就一定能够重逢。临别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算是定了终身。从此两人失去联络。四十多年后,一直生活在初恋回忆里的江滨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瞒着妻子托人在大陆四处打听云之凡而未果,毅然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终日等待云之凡的到来,他系着那条围巾,时时刻刻想着他们离别的场面。老天有情,启事登出的第五天,满头白发、驼了背的云之凡出现在他的面前。原来这么多年他们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们都以为对方仍在大陆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寻找和等待中无奈才各自组建了家庭。魂萦旧梦牵挂一生终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暗恋!叹时代人生飘忽不定!战乱让人意外相逢相恋,战后的时局又让恋人终生相隔。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诺大的大陆尚能使二人有缘相聚,小小的台北却把恋人淹没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后、人生暮年还能见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远留在彼此心间!这出悲剧该悲该喜?我哑口无言。

  《暗恋》仅仅三个场面,但的的确确能够摄人魂魄。那个静夜、那索秋千、那个穿着白旗袍的留着两条长辫子的美丽少女云之凡、那唱着情歌忧郁的思念家乡的江滨柳;那一生的暗恋和相聚时的无言;临别那一句“这些年,有没有想过我”以及再度牵手的辛酸。这些场面,哪位观众能够忘记呢?那清清纯纯的山茶花般的云之凡、那孤独忧郁的世纪孤儿江滨柳的爱情和命运被袁泉黄磊演绎地十分动人。尽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孙,可那美好的初恋、刻骨的相思,他们谁能挥得去、忘得掉?也许正是这种温馨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应该是出喜剧。喻恩泰、谢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从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喜剧”,三个人自始至终的“呵呵”声、那捶胸顿足的夸张动作、“那个那个”的观众明白剧中人永远说不明白的语言、春花的凶悍和妩媚、袁老板的理想及其破灭、陶的懦弱和永远的表达不清......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

  武陵人渔夫陶总是捕不到大鱼,明明觉得妻子春花和有着远大理想又有点钱的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里自己发泄发泄。他的房租由袁老板“照顾着”、他打的小鱼还得由袁老板收购,他本来就表达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鱼,深受春花袁老板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气。后中了春花袁老板的激将法计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的小船驶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涡的上游去打大鱼了。大鱼没打到,但是却意外的闯进陶渊明描写的陶花源。桃花绚烂,落英缤纷。人们穿着白袍素衣,那里的一切纯净友好幸福和谐。陶还遇到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夫妻,他们使他忘了烦恼、心灵平静。但他始终惦念着家里的春花。满怀希望的回到家里准备把春花接到桃花源过崭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板也带过去。当他兴冲冲回到家中才发现在他离家的这些年,春花和袁老板早已做了夫妻。而且有了孩子。但是两人打打吵吵,日子过得还不如他们以前好。他们还把他当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声长叹潸然离开。热热闹闹的喜剧顷刻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情也好,爱也罢,只不过是行云流水,终究成灰。醉也好,梦也好,终归是一声长叹——无奈!

  《暗恋》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遥远的梦境?是美丽的桃花源?是不断的重复?

  《暗恋桃花源》难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远在暗恋着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恋一个永远走不进的梦的世界?就像那个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直在追寻那个谁也不知道下落的刘子骥?现实如此絮乱,恋人的离别,婚姻的失落,挪来摆去的道具,张冠李戴的错位的布景,互相干扰的排练,走乱场的演员,说串了的台词,无奈的退让,愤怒的争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人生?

  但最后还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练,并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相互欣赏。

  是啊,和谐才能共存。

  纵然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该珍惜今生的缘分。生活应该学会“放轻松、放轻松”!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9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杯具;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到达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透过比较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样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感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以前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齐,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齐,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能够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透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感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但是它们分别表现了“感情”,简单地透过比较竟到达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感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感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0

  劳动节,我驱车前往南京,观看期待已久并错过数次的话剧《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是世界华语剧坛的当代经典,自1986年首演以来,倍受观众、戏剧界及媒体的好评。根据舞台剧《暗恋桃花源》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林青霞、李立群、金士杰等领衔主演,在第43界柏林电影节和第5界东京电影节获奖。

  剧情内容大致:一座空旷的剧场里,一个剧团在排练一台叫《暗恋》的舞台剧——抗战胜利后,江滨柳在上海与云之凡结识,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这对情侣因内失散。江滨柳到了台湾,十年后结婚,日子也过得平安,但几十年来心中一直无法忘怀年轻时那段最美丽的日子。一直等到两岸交流开放,江滨柳正式托友人到大陆打听云之凡的下落,才发现当年云之凡也离开大陆到了台湾,而他却一直不知道。现年已老、住在医院的他使出了年轻时的大胆精神,在报纸上刊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云之凡、寻找他早已失去的梦想....这段故事是《暗恋》剧团导演自己的爱情故事。他好象在潜意识里让自己失去的'梦想再现舞台,他随时陷入自己的回忆,随时对男女主演表示不满,而他们虽然努力也不能完全体会导演的意境。

  当戏正排得起劲时,另外一个剧团也来到剧场,打断了《暗恋》的彩排。他们说场地是他们订的用来排练古装戏剧《桃花源》。这个戏很大胆的改变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能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一气之下往上游打鱼去,不小心进了“芳草凄美、落英缤纷”的“桃化源”。这地方的百姓是古代避战住进去的,对当时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在这仙境中老陶遇见了一对与春花、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夫妻。他起先痛苦万分,后来慢慢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过着快乐的日子。可是他仍然不能忘记春花,最后他决定回去带春花一起去美丽而遥远的“桃花源”...两个剧团在同一个舞台上相撞,混乱一片,又找不到剧场管理员,只有你争我夺,一会儿是《暗恋》演出,一会儿是《桃花源》的演员在对白。渐渐地,冲突与矛盾开始融合,两出戏同在一个舞台上演出

  其中一名不知哪里来的白衣神秘女子在剧场中游荡,四处寻找一名叫“刘子骥”的人....这台剧目,严肃中不段闹出笑话,打闹中又引出许多严肃的主题,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起哀乐,生活中谁没有几件伤心的事,谁不是常以笑面示人。

  在看到这出戏的最后一幕,我流泪了,江滨柳和云之凡苦恋了40年之后才相见,数十年的思念,一世的情愫,满腹的话语,只在两行热泪中对视彼此,一切尽在不言中......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1

  看完这个电影版话剧,我们跟随着镜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暗恋桃花源》。矛盾的冲突和协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从矛盾的冲突和协调方面来说。不论是作品本身的音乐与布景还是人物的性格。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暗恋与桃花源两个不一样的剧组,一个“杯具”,一个“喜剧”,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舞台效果,但是作品本身将其音乐处理的很好,在两个剧组换场的衔接处,音乐的轻重缓急处理的十分好,既不会让人感觉突兀也不会太平淡而显得乏味。而且在开始的时候暗恋剧组的音乐节奏缓慢,桃花源剧组节奏则明显欢快,转而到后半场则恰恰相反,变成暗恋剧组节奏激进,而桃花源节奏趋缓。这也在剧情上给人一种带动。之后,在人物性格上,也有体现出矛盾的冲突与协调。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个处于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板则是爱意浓浓,人物表现力比较平缓。然而,老陶在经历了桃花源之后,像是受到了某种熏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气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变得舒缓,给人心平气和的感觉。而相比较下,春花和袁老板生活在一齐,经历了相处的磨合,不仅仅没有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变得落魄潦倒,从而人物的性格爆发,十分具有表现力。这也是体现了矛盾的冲突与协调。

  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方面来看《暗恋桃花源》。暗恋剧组,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感情。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的最初梦想,甚至是那个一向在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

  首先,从暗恋剧组来说,开头,江滨柳将一切都计划好了,那些信,那些爱意。在他的理想中,他和云之凡在一齐只是时光的问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云之凡没有回来,而他也没有联系上云之凡,过往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在他重病之时,最后,他见到了云之凡,但是,不仅仅是他,我们也都同样意识到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他有了妻子,而云之凡也嫁人了,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甚至子孙。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不明白江滨柳的心理,但是,设想一下自我在当时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许我们也能体会一二。云之凡在江滨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单纯只是年少时的爱恋那般简单,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冲动,是他年少时的梦想与憧憬,那是一些比简单的感情更重要的东西。另外,我觉得江滨柳对于他此刻的妻子也不见得是没有感情的,或许那是比感情更让那个人割舍不断的,比如亲情,比如职责。之后,再看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之前对未来有着多么完美的向往,有孩子,有欢笑,只是现实让他们变得穷困,堕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个样貌。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后真正的胜者,他经历了比现实完美的桃花源,被现实逼迫的看清了现实,这才是我们的社会想要让我们学会的。而疯女人,她一向在寻找刘子骥

  ,但是刘子骥却从没有出现过,刘子骥好像就是那理想一般,让人不断的寻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这个结局收场。导演在此处想要告诉我们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吧。

  最后,我想要说,作品和现实还是不一样的,现实往往比作品表达的更复杂,更残酷,但是我们不得不应对。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以上就是我对于《暗恋桃花源》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谨代表个人观点。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2

  上周末有幸观看了中国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剧情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想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我一向是对悲剧不感冒的,也许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我确确实实不喜欢看悲剧,所以《暗恋》看得我是挺无趣的,毕竟这样类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而且大段大段琼瑶式的的台词,尤其是刚开场那会儿,琼瑶的一塌糊涂,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剧,所以我对它的兴趣高一些,更何况有何炅谢娜这两个活宝,想不笑都难啊!但是意外的惊喜来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传》里面的“关中大侠”吕秀才,初入桃花源时的一句:“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实在是太经典了!看《武林外传》的时候就觉得他和佟掌柜俩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这次看了他在话剧中的表现,发现依然是最出彩的一个,不愧是上戏硕士啊,功力的确深厚!其实我觉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热热闹闹的喜剧,本质上实际是一出套在喜剧套子里的悲剧,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笑声中会有苦涩的感觉。尤其是最后,老陶本来已经在桃花源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仍然无法忘记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板都带到那个人间仙境去。但是武陵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应该是丈夫的角色,现在却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还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个完美世界。热闹的开场,寂寥的结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闹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反而更让人平添了几分隐隐的心痛。

  另外还想提一句,那个不时出现的白衣女子,口口声声要找的刘子骥,和《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提到的那个人名字一模一样啊!这也是我几天之后才想起来的,但是还是不懂她的串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哪位能给解释一下?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3

  昨晚杭城下雨,极冷。终于看了仰慕已久的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这场话剧一个月前就让杭城的小资大资们骚动,四处讨票、买票。不幸地我也赶了次时髦,找朋友要了票子。昨晚的剧院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果真看到了杭城许多文化界人士。

  袁泉很美,但没想到她的声音那么好听。黄磊有点发福,但是演技绝对一流。喻恩泰还是武林外传里那个吕秀才的德性,谢娜演戏如同她的主持毫无区别。传说中的何炅没有来,那个角色换了其他演员。

  看完后,我问朋友,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观后感。朋友说:“一场笑声不断的悲剧。”呵呵,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是:“混乱中的和谐,错位后的回归。”

  因为剧院场租的混乱,两个剧团,一个演现代悲剧,一个演古代喜剧,同时在一个舞台上排练。于是产生了混乱,闹糟糟的舞台,一会儿是悲,一会儿是喜。观众的神经一会跟着黯然神伤,一会跟着狂笑不已。如同坐过山车,时上时下,但却没有丝毫不适。因为两个故事,表现的都是同样的悲剧主题。一对现代恋人黄磊和袁泉失散四十年的再相聚,一个古代女人谢娜两次婚姻同样的结局。爱情总是比婚姻美好,得不到的永远会在心里,得到的倒成了怨偶。

  人生也跟这舞台一样,经常会发生错位。本以为这场子是你的,却成了别人的。本以为这段感情是你的,却成了他人的。对的`时间,错的人。错的时间,对的人。现代的这个,四十年前上海一别,谁会料到从此生死两茫茫,再见已经百发人。古代的这个,嫁了他,却恋上那个他,谁会料到如愿嫁给那个他时,还是一样被婚姻折磨得千疮百孔。可是错也错了,怎么办,只能将错就错吧。这场剧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幕是四十后的黄磊和袁泉在病房中终于相见了,病房外,黑暗中默默坐着,背对观众的黄磊太太。袁泉走后,黄磊在太太怀里撕心的哭泣。爱情虽然没了,最后温暖他的还是婚姻。另外一幕是两个剧团互不相让,只得将舞台一分为二,各演各的。结果谁都没法演下去,只有再协商成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的戏只能一出出的唱,同时唱是唱不好嘀。

  刚刚一个朋友短信我说:“垂死的挣扎,挣扎的希望。——-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我说:“有看到希望吗?我只看到无望。”他说:“希望是无所谓有无的,只是一种念想而已。可许称为希翼更妥些。”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就象戏中的那个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无望的寻找,却不停歇。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4

  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描述世界,并不完整,或者说,这只能描述生活的世界,因为,思念世界里的时空与生活世界中的时空并不一样。在思念的世界里,时空可以是停止的,正如《暗恋桃花源》(电影版)中江滨柳对云之凡的思念几乎都停留在了那个离别前的夜晚,彼此寄托思念的方位定格在了昆明和上海,殊不知,两人共同生活在台北已经将近40年了,只是,并没有相遇。

  《暗恋桃花源》是一本错乱的电影,《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同时在同一个剧场排练,电影的时间轴也忽地从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现代版离愁与老陶、春花、袁老板的三角恋之间来回跳跃,甚至,出现了两个剧组同时使用剧场,双方台词串在一起的画面,期间,还不时插入一个寻找刘子骥的失落女子在剧场里上串下跳。

  关于这种错乱,导演赖川声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表示,生活本来就不停地受到各种干扰。个人生活如此,体制建设又何尝不是,总是在各种变化的制约因素中寻找暂时的平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实是不存在的,正如老陶在桃花源看见形似“春花”与“袁老板”的夫妻俩一般,那种美好是不真实的。

  思念与生活的不同,在《桃花源》这场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思念春花的袁老板,当他们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许多美好的理想都成了空谈,就只剩下赌博与争吵。思念是属于意识形态的`,生活却是具体的。思念时,记忆常常帮助人们自动去除悲伤的部分,而生活中的悲伤常常蒙蔽了人们的双眼,掩盖了许多幸福美好的时刻。

  《暗恋》剧组导演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思念,使他总是对演员诠释江滨柳和云之凡的表演不满意,尽管大家已经非常努力。江滨柳因为40多年来的思念,终于在报纸上刊登了寻找云之凡的寻人启事,终于见面时,不知所措的旧情人只能淡淡地拉家常,最多用“我写了很多信去昆明”与“我写了很多信去上海”表达40多年来的思念。

  思念的世界与生活的世界终究是不同的,是不可重叠的。思念的人不一定生活在一起。如果两者重叠,也许,只能成为那个终日寻找刘子骥的失落女子一般,疯疯癫癫的了。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5

  一个舞台,两个剧组。说是一场闹剧,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动。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声音在响起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舞台好空旷,仿佛就这样走入了那个年代,那个有关上海的泛黄的记忆。

  秋千,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个符号,带着浪漫主义色彩。那个坐在秋千上的女孩,也成为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在舞台上,一个秋千,就营造了那个回忆里无比清新的场景,提示了故事发生的依靠的物质空间。秋千,象征着一种古典浪漫的感情,带着青涩的暧昧,和未知的憧憬。年老,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情书,好像是遥远却难以舍下的梦。江滨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梦一样的回忆,可现实中的那个云之凡已老去。那个在秋千上摇曳的梦远去了。

  但是,嬉闹之间,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个井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遇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如果说能够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征,那么,寻访桃花源在另一种层面上讲,能够理解成人类想回归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状态。因为从现实来看,井象征着一种简单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当下杂乱无序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平凡却幸福的日子。我们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应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灭的古典感情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分隔物何尝不是联系物呢,联系着《暗恋》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剧,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这种强烈的比较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哪里缺了一块,就像那一块尴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剧中,“桃花源”导演“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

  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十分恼火。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立刻挠头。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这两个本是表示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导演的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他对这样的古典概念的怀疑态度与不理解,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质疑。最后,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与其说这是对“留白”“意境”的询问,不如说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对老陶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缘由的质问。缺了一块的幕布,仿佛在说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

  但是,活在纠结不堪的现实里的人,心里总有一个梦。就像老陶误闯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那纷纷落下的花瓣,或许我们想象不出那种场景。那随风飘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梦幻,或是死的绚烂。在那漫天的飞舞中,谁会分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欢乐还是忧伤。那个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终高一向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发出了痴狂绝望的哀叹和呐喊。那个看似疯狂的女人,就像离开桃花源后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忆的江滨柳,努力寻找着却再也见不到。寻寻觅觅之中,落花,迷了谁的眼,又落在谁的梦里。

  在我看来,舞美的设计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华丽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细节美所展现出的优雅。《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就如上方的文字所叙述的,每一个设计都凸显出匠心独具,贴合话剧所要呈现的物质空间和氛围。那么,话剧的语言就应是其灵魂,精雕细琢,从内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相对《暗恋》,我觉得《桃花源》的语言更有爆发力,或者说给我更多更强烈的共鸣。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饼后发出的感慨。夸张的语言活灵活现的体现出老陶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境况的强烈不满。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湾,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饼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说法,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这几句台词里体现出一种感觉,所有的一切仿佛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处。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种只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对话也很有有意思。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关于老陶打鱼的事儿。之后的对话中,大家都拒绝使用看来较为精确清晰的具体词语,代之以中国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哪个”、“什么”等等。这种台词的模糊化在后面一幕老陶即将归来时春花和袁老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从表面听起来这些话意思很模糊很迂回,但是我们都听的懂,都明白“那个”“这个”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体的词语缺少任何一种应有的蕴含。这种模糊的语言,具有象征性,仿佛能无限扩大,到达另一种深度,比具体的语言更有张力和爆发力。最让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说的“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这好像回到了对人类起源,人类本质的询问。这句话有着巨大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还有一点是语言的白话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文字作为台词中的一部分,经过改写,加上了一些感叹词和生活化的字词,完全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脱离了一种文绉绉的感觉。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时,在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的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快乐生活。从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出这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很喜欢记得老陶说的一句:“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但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能够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袁老板回应他的却是:“我觉得很累。”两种风格的台词,强烈的比较,令人哭笑不得之时,也发人深思。有一句话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透过语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语言真是奇妙。

  记得其中有一句台词: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自我的故事。我们在努力生活,我们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生活,谁会最终找到呢?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相关文章:

话剧《暗恋桃花源》08-08

暗恋的说说10-22

暗恋的句子04-02

被暗恋的句子02-08

暗恋的句子09-30

电影《猫与桃花源》观后感10-27

唯美暗恋句子07-18

暗恋伤感的句子01-17

唯美暗恋的句子12-27

伤感暗恋的句子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