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语电影,“放牛班”指的是“池塘之底”。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位名叫马修的代课老师来到一所“‘池塘之底’教养所”,教那里的孩子们音乐,并改变那些孩子们的性格,成为了他们“心灵之底”最美的回忆的感人故事。
电影中较为突出的人物是一位名叫皮埃尔的小男孩,他内心是细腻又丰富的,他其实内心是爱母亲的,他又是很单纯的,拥有“天籁之音”,在这部影片中很吸引人的眼球。此外,达到映衬并突出的人物还有滥用体罚、缺少爱心的教养所校长;很爱孩子们,宽容友善的医生马赛;坚持音乐梦想、教育孩子,并教会他们怎么去爱的感人代课老师马修……
从1949年的那一天开始发生的这串故事,为所有观众在这寒冷的.冬天熬制了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这部编剧的独具匠心、导演的精心安排和演员的身临其境的演绎而成的影片,使我感触良多。
为什么马修能放弃好的职业来到“池塘之底”做代课老师,并被这群天真的孩子所吸引,从此也无怨无悔、义无反顾的教这些孩子,甚至因不合校长意而被辞退,一直没有放弃音乐梦想?还记得那一幕,同学们在寝室里用“左音”唱着骂马修的歌,而他不生气,竟然认为孩子爱音乐。听到了几个不错的音符,为他们谱曲,组成了合唱团。他有心——什么心?是爱这些孩子、乐意教他们,他拥有一颗简单、固执、纯粹、坚持梦想、执着追求的心,他能从平凡中找到智慧,让渺小见证伟大!他的品德是高尚的,在所有孩子的心中都是这样,他是乐于帮助人、肯为有潜质及有困难的孩子用心,是的,在皮埃尔心中更是这样。
皮埃尔总是校长的出气筒,经常被罚做清洁,可却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是马修发掘出了他的优点,给了他信心,给了他勇气,让他跳出沼泽,找到了久违的太阳,成为了一个好孩子。这难道不令人感动吗?从这种精神中,我们应该会领悟到许多。
如果没有马修的肯定和赞美,如果没有马修的大度和宽容及纯粹的爱心,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变。孩子们依然那么执迷不悟、我行我素,无法找回那份纯真。他做到了——他为孩子们敞开了广袤的新天地,让孩子们自由驰骋,也让他的音乐梦,生生不息,绽放了光芒!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昨天学校组织教师观看了法国奥斯卡获奖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后颇受感动。影片在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中,从一张照片开始了主人翁的回忆。影片从头到尾用一个“爱”为主线,将整个故事穿在一起,诠释了一个代课音乐教师克莱蒙.马修在池畔地辅育院短暂教学生涯中为了教育付出的全部爱。观看此片使我深深体会到马修老师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教师、是一个在教育中充满智慧的老师、
马修老师是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老师。这主要体现在面对一群顽劣的孩子,他没象其他人那样采用惩罚,而是以极大的耐心从点滴入手,一步步感化学生,特别是当他听到贝比诺是一个战争孤儿时,他处处关心他,当他知道贝比诺遭到蒙丹的威胁时,马修老师甚至不惜采用威胁他的方法来保护贝比诺那颗脆弱的心,在成立合唱团时,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不同的角色,跑调的学生他不讽刺他,而是让他当乐谱架,让他不感到自卑;当贝比诺告诉老师他不会唱歌时,马修老师封他为音乐助理,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让他感到骄傲,每次排练合唱马修老师第一件事都是先抱贝比诺坐在教桌上,可以看出马修老师的心有多细,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马修老师是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刚走进辅育院,学生状况不断,他没有采取极端的方式,而是利用了自己的智慧。一个学生把一个教师的.眼弄伤了,他知道是谁时没有采用关禁闭,而是让他去义务为那个老师做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孩子善良的本性显现出来,既教育了孩子又使孩子回归了天性,马修老师的教育智慧在成立合唱团时显现无遗,他根据孩子特点分配角色,当莫翰奇不参加时,他没有逼他而是利用训练时诱惑他,让他自己心甘情愿的加入进来,在他的引导启蒙下最终使他走上了音乐之路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也就是影片的主人翁。
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涯,虽说在教育岗位上已工作24年了,在这24年中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到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在教学中付出了爱心,但缺少教育智慧,今后努力自己努力学习,做一个既有爱心又有智慧的合格的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行动!反应!”在池塘之底无论是孩子还是老师都已经对这两个词建立了联结,这两个词语似乎是真理般的被秉行,只要有行动就必定会有惩罚,而且是非常严厉非常残酷的,至少对这些未成年且有“问题”的孩子们来说。
影片中最可怕的惩罚莫过于关禁闭在层层枷锁的暗室,对于长期寄宿在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而这个惩罚完全加剧了孩子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另外生活条件的简陋,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体罚的压制等等这些错误的方法使得辅育院的孩子们与正常孩子的思维成长越来越远,并且让他们越来越难相信别人,就像莫高奇那样将自己伪装起来,直到最后才让马修老师从他的眼中看到了他真实情感的些许表露,有感激又得到宽恕后的'快乐。看这部电影使我不得不想到人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概念的形成了。自我概念就是个人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看法。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表现在行为上。我认为影片中的孩子们自我概念显然出现了一些偏差。被送往辅育院这个地方似乎已经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很差的,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消极的负面的,这种心态即自卑。这种自卑的心态在校长通过各种惩罚导致的强化作用下犹如受到雨露滋润的小草,疯狂的成长。当长势势不可挡时孩子们就开始有些“破罐子破摔”了,他们不努力学习,恶作剧,偷东西。马修老师的出现让这里以及这里的孩子发生了改变。他所作的一切并没有强化孩子们不好的行为,而是用歌唱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用自己的惩罚方式“包庇”做错事的孩子从而与他们建立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当孩子们慢慢发现原来自己也有优秀的部分,原来学校里还有相信他们真正爱护他们的老师时,他们的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得到提高,这样才使得孩子们逐渐走向正轨,他们自我概念改变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以及对这个社会的以至于整个世界的认识。我想,他们最后一定会称为梦想中的牛仔、消防员、热气球驾驶员、驯虎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这个星期,我们看了一部风靡全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位名叫克莱克·马修的代课老师写的日记。日记中介绍了一个教养院,这是一个滥用体罚的校长管的教养院。马修刚到这里时,就发生了一起恶性事故:一位老师被从门上掉下来的刀刺伤了眼睛。校长非常重视这起事故,叫全班在操场上挨罚,直到找出凶手而止。马修反对体罚,说他有办法。校长同意了。于是他开始代课。一进班级,他就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全班很多人在打架,很多人说粗口。他决定管管这一切。可是班里那些人不仅不停,还辱骂马修。
马修试图驯服他的学生。他发现班里有很多人喜欢合唱,老是拿着乐谱到一个角落里偷偷的唱。当校长发现他们时,马修总是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当班里开始流行合唱时,马修突然冒出个想法:组个合唱团I是这一切很快被校长阻止,他们就在晚上偷偷地唱。当他们获得荣誉时,校长却把荣誉都拉到自己身上。马修对这一切很不满,校长就把他开除了。校长手下的老师联合揭发了校长的种种罪行,他被开除了,真是罪有应得。
克莱克·马修是个非常好的老师,他引领学生们走出感情的沙漠,走进爱的春天。当他被学生辱骂一通时,他并没有进行体罚,而是用爱去温暖他们。学生们开始很不习惯,还老是暗算他。比如说偷个皮包啦,朝他扔个墨水桶啦,他总是用他真诚的爱,去感化,去让他们爱老师。当他们分别以后,马修和学生们的生活都有了变化。一位老师,用爱,改变了学生的.生活。
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人只要坚持做一件事,就会走进新的境界。克莱克·马修用他的爱,感化了一块一个个毫无感情色彩的心灵。当他的学生到台上演出时,他们理解了真正的爱:爱,就是为他所喜爱的人,用真诚的感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走进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因为这部电影把故事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放牛班"孩子们的无法无天但又被这种教育制度压迫得可怜无助。孩子们是有爱玩的天性,但是教育制度不向着他们的趋势发展,“春天”到了他们又得到了怎样的希望呢?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作为代课老师到去教书,其中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管理制度。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学校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试着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让他们的心重新换回希望。
影片是把这位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的,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马修利用孩子的天性,他们的爱好,用另一种方式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真正学到很多,从心灵上去了解。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在于对每个孩子,他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用音乐重造他们的灵魂,所以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最后校长一败涂地,这也无不体现着马修教育理念是值得歌颂的。马修老师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真爱,也可以说是用音乐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的,他的这种用心教育净化了这群放牛班学生的心灵,拯救了放牛班学生也拥有美好的春天。
孩子的心理虽在发展,但毕竟很不成熟,其承受力远远不及成人,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必然使其心理功能失调。喜怒哀乐都影响着其成长,虽说要培养其受挫能力,但大多应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中,以利于思考和发挥。学生倔强、逆反心理时常发生,教师若是把控不好,随意无原则的处理,会有悖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人的一生追求的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我们不能发现自己。
人活着的理由太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因为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信念,拥有春天般的阳光。教育制度在跟着时代发展,我们也要跟着前进,当人的教育被权利制约着那我们就可以试着从心理去改造他,或许会重见另一种光明。人的一生不仅仅只有学习书本,当有另外一种爱好时千万别错过,抓住它也许就会有另一种途径去演绎更美好的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我利用冷假欣赏了《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题目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马修——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进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动,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管教方式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马修用音乐给这个如监狱般的学校带来了春天,他用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看。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热阳中翱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固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同样也为孩子的调皮捣蛋而烦恼,为家长的不理解而委屈。这一切与影片相比,显得多么渺小。我想假如给我这么一群孩子,会像别人一样逃之夭夭。所以,我很幸运,我的孩子们都很健康,很可爱,很聪明。我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孩子。正如母亲不会由于孩子的妍媸存在左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固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孩子。既然我不会像马修那样伟大,但我可以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欣赏,相信我也会有属于我的教育精神。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更坚定了我要做一个象马修老师一样的受孩子喜爱的好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加倍的爱给我们的孩子,更会艺术化地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这周,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
这个是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影片,“行动——反应”原则导致了孩子们的更加叛逆,而马修的音乐团却将这帮“恶魔”拯救,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释放了自己的“青春”。
不得不承认,这部看似简单质朴的电影,反应出了伟大而温情的人性主题,不得不承认,那班孩子有着不同的个性,让人头痛,但是马修没有放弃,他成功的让这帮失去了春天的孩子享受了春天的沐浴,给了他们释放青春梦想的途径。在此只想浅浅谈谈马修与他们的故事。
佩皮诺,这是一个执着的小孩子,每天星期六他都等着他那已经故去的父母来接他,于是他成了马修见到的第一个孩子。它是这里面最小的孩子,在这里是饱受欺凌的,但是马修给了他希望,他很特别的关怀给了小佩皮诺亲人的温暖,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小佩皮诺要执着的跟着马修走,因为,经过相处,他已经离不开马修,也只有马修可以给他温情与亲情,马修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最后,带着这个有点笨还没有成长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轻松的踏上了归途。
这是另外一个让马修难忘的学生——莫杭治,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马修的细心与惊讶中,莫杭治的音乐才华被充分的挖掘,当公爵夫人来听合唱团的表演的时候,他,这个热爱音乐的精灵莫杭治被排除在外,他孤单的'立在那里,眼神中充满的哀怨与委屈,同时还有强烈的渴望。终于,在最后,马修转向了莫杭治,在马修鼓励与首肯的眼神中,莫杭治放开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理解与信心。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证明了自己的天赋才能,此时,莫杭治封闭的心灵完全打开,最终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喜欢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于马修令人倍感舒适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于我来说启发很大,我也反思了一些自己的教育行为,感觉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正确的教育学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悦耳的歌声总会让人反复倒带,感人的电影总会给人带来一种非同寻常的震撼,繁星点缀的星空,那些美好总会让人难以忘怀。夜幕降临之际,《放牛班的春天》让我受益匪浅,而放牛班在马修的带领下唱的那首“夜晚”也让我陶醉其中。
这部影片虽然没有华丽的剧场,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令人震撼的片段,却平淡又真实,仔细观赏后,你才会看懂那些小瞬间的温暖,才会看懂这个世界的美好。
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位失败的音乐家,失职后来到这所专收问题儿童的学校任教。那些孩子们调皮捣蛋,在马修入职之际,就发生了学生重伤教师事件,院长则采用关禁闭、体罚去管理他们,但马修却认为应该给他们悔改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
这部影片,属于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问题探讨。校长的关禁闭、体罚原则导致了孩子们更加的叛逆与放肆,而马修却用善良与宽容改变着孩子们。面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马修没有选择放弃,反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他的出现,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的明天,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也照亮了他们的未来。让他们原来那晦涩的童年充满了色彩,也迎来了属于他们“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马修带领着孩子们组乐队、唱自己写的歌这个片段。这些情节充分地表现了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渴望,也体现出了马修对音乐的热爱,当他听着孩子们的天籁童音时,眼神里更多的是关怀与期待。而这一切,对马修来说,更是对梦想的一份肯定。
影片结束之际,我深有感触:即使远方依旧黑暗,也请相信光明终究会来临。梦想有着无限可能,只要你不放弃青春,勇敢地面对生活,远方的“春天”总会到来。无论是以教师、还是以音乐家的身份,马修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所面临的.困难,而是默默地承担起这些身份该付出的责任。他怀瑞着对音乐的热爱,成功地把一群问题儿童培养成了一支完美的乐队,从中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当光亮还没有到来之际,当梦想还让我们触手不及,我们都不能放弃,要相信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正如“夜晚”中唱的那句:“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枕,荣耀之巷”。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不得不说马修老师是一个十分值得人尊敬的老师。
法国的一个冬天,主人公马修,曾经的大音乐家,他没有伟岸的身材,没有满腹的才华,仅仅是一个落魄的代课老师。此时正站在“池塘之底”学校的大门前,即将成为一名代课老师。
马修老师接了这个“池塘之底”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破坏公物、抽烟、殴打老师,学校的坏事都让这个班级的学生做完了。校长头疼,所有老师厌恶。刚进班级就被学生戏弄一番:把他的公文包四处乱扔,教室里乱作一团,孩子们眼中充满不信任和不屑,最后是校长进来及时制止。然而我们的马修老师没有放任孩子们,他用自己的方式捧给孩子们一份光明。不同于校长的残暴高压,他试图用音乐感化孩子们,耐心将他们分成不同声部,教他们音调,唱歌,驱赶了孩子们内心的黑暗,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
在组织合唱团期间,发现了一首歌也唱不了的副总指挥的派皮诺;还有当乐谱架的小男孩,皮埃尔,莫朗奇;一个有着天才嗓音的学生,蒙东;一个特别叛逆,抽烟、破坏力特别强的男中音男生。马修从没因为学生唱不好歌去歧视,去嘲笑,他为他们在合唱团找到了合适的位置。马修用音乐拯救了这群无人问津的孩子,他的出现犹如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田,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爱心成就了一个天才的合唱团,成就了一个老师的梦想,成就了一帮“池塘之底”的坏学生,让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从心底里爱老师,爱他人。在马修离开学校经过教室的时候,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真挚祝福的纸飞机,一曲动人的歌声足以令他感动、幸福。那一刻他心里充满了希望和阳光。他所作的一切都那么值得,他获得了学生的尊重与认可。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是对生命的热忱,是一条荣耀之路,遇到了一位有爱心的老师,是一班学生最荣耀,也是最光荣的事情。但愿我们所有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收到学生的纸飞机。每个人都心中有梦,眼中有光,遇见自己最美的老师,遇见自己最有灵性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相互成全,才构成我们教育最美丽的华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在1949年的冬天,一个通过应试的代课教师踏上冰冷的雪地,望着眼前同样冰冷的铁门。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对自己沦为这所教育“问题学生”的辅育院的小小教师,不禁感到绝望。人生跌入谷底,就连“池塘畔底”这个名字,在他看来都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他叫克莱蒙·马修,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发誓永远不再进行创作。对这个辅育院的情况一无所知的他,对这儿的'一切感到惊愕——杂乱的陈设,苛刻的院长,还有几乎不能让人省心片刻的学生。他看起来完全是一个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从学生手中抢回名册,慌乱地寻找自己的乐谱,在别人询问时却总为学生开脱。
马修老师是善良的。他没有把葛贺克送去院长办公室,而是达成私下协定,并在麦神父病情恶化时温柔地宽慰了他;他为了贝比诺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颁隐瞒了偷钱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亲一样爱着这些孩子,却并不骄纵他们。我记得他和莫翰奇母亲的对话:“您没有孩子?”“倒不如说我有60个。”
然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影片中的“师生情”题材和打动人心的纯美音乐。一部好电影势必能留给观众一个认真思考的空间,不论是人物,抑或是情节。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马修老师教育的最好佐证。他在马修老师的帮助下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进行进修,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可是,阳光背后总存在阴影,比如孟丹。这个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认为他离开时的回头一笑是在暗示他将归来,同时为之后的纵火事件做铺垫。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马修老师就像是一位布道者,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改变了孩子们的心。影片的最后,在贝比诺的语声中,我们看到那个执着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马修老师抱上了公车。日复一日的等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那天是星期六,贝比诺终于结束了他漫长的等待,跟着马修老师离开。
马修老师再没有时间作词作曲。他将教音乐作为他的终身事业,为此奉献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见了“池塘畔底”,他改变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改变了他。
他们曾彼此救赎。在漫长的岁月里,彼此心中始终留存着浓浓的暖意。它不会为时间所消磨,无论多久,一旦回忆起来,即使身处黑夜,也能看到不灭的光芒。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法国家乡出席母亲的葬礼,当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
克莱门特是一个生不逢时的音乐家,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根本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代课老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畔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犯过罪的、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他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暴力的手段管这些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一开始,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一个不愿开口唱的天才、一个暴力、变态、处于危险边缘的学生、校长的阻拦、一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还有一个不会唱歌的.学生。
但他以他坚忍不拔、沉稳、谦让的性格以及他敏锐的观察力,战胜了种种困难,组成了一个合唱团。
他每天晚上都给孩子们写一些适合他们的乐谱。他从简单到很难。但是学生们都学会了。有时候学生犯了错,他还会包庇学生,以防遭到校长的毒打或禁闭。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学生们用天籁的嗓音取悦了他的心灵。可是好景不长,校长在一个星期六把他赶走了。但是,那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却因为老师们善意的谎言:“你的爸妈会在星期六来接你哦。”,而每个星期六都在校门口等他爸妈。这次,他又在门口等爸妈的时候,马修老师出现了。于是,马修因为禁不住孩子的请求一次寂寞的孤独,带走了他。让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终究是值得的。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想要得到回报,就得付出努力。因为努力有时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惊喜与一个大世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开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回法国参加他母亲的葬礼,与此同时,他收到了他的好友戴迪亚给他了一本日记本,这正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的日记。这勾起了他无限的回想——
克莱门特是一个刚刚失业的音乐教师,到了一所学校,刚刚进门,就被马上要走的老师叫住了,告诉他他的遭遇后让克莱门特吓了一大跳,这个学校还有个外号叫“水池底部”,里面的学生全是那些有障碍的',不仅校长极其残暴,蛮不讲理,学生们还十分调皮,不分是非,这让克莱门特十分不知所措。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学校没有音乐可,克莱门特一直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人们的性灵,终于,在他与孩子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地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特别是领唱皮埃尔,就这样,他将皮埃尔这个底层学生带入了艺术的殿堂……
这个电影中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细节,首先是克莱门特对孩子们的怜爱以及可怜,在他刚进学校的时候,虽然孩子们都一直在对他开玩笑,他却丝毫不生气,被校长发现以后,他还极力想要让孩子们免受惩罚。他一直希望用音乐来感化这些孩子们,皮埃尔是最调皮的一个,他拥有天使一般的嗓音与面孔,但却是那么地调皮,不分任何场合。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皮埃尔知道了母亲的用心良苦,这时老师又与皮埃尔的母亲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这使皮埃尔彻底地改变了,不再是那么调皮,变得十分懂事,处处为别人找想,终于他还是成功了,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这与克莱门特还有他的妈妈的关系都是分不开的。
这个故事是以一个喜剧结尾的,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是什么让这些在别人看来都可以说是“废物”的孩子们重新做人,成为上进的人呢?是音乐,音乐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润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温暖。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不可能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星期五下午,我们在教室里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前面的人物关系有些复杂,不过在后面,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讲了马修老师来到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当代课老师。可是他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都很调皮,但马修老师以一颗仁爱的心来对待那些学生。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最后把孩子们的心灵净化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整部电影里,我最记得那次哈森校长外出,马修先生给大家放了一天假,带着孩子们去森林里玩捉迷藏。可是不知为什么,学校突然起火了,哈森先生回来后,很愤怒,把马修辞退了。在马修最后一次走过教学楼下面时,学生们锁了门,把写有字和自己名字的纸飞机扔出窗外,并唱起了马修教过他们的歌,为马修送别。马修捡起了一些纸飞机,当中有莫安琦和一个不会唱歌的小男孩派皮诺的。他最后看了一眼窗口那些摇动的手,带着纸飞机离开了。我很感动,马修只教了他们一些简单的音乐,并给了他们自由,这对他们来说无比重要!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深受感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像校长一样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有时我们上课不听讲有些老师就会惩罚我们:伸手给老师打,或罚站。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惩才能维护课堂纪律。但却适得其反,使我们产生逆反心理,我们觉得老师很讨厌,就偏不听老师的课,或产生怕老师的心理。在家庭中我们的父母也有这样的教育方式,上个星期爸爸教我写作业,我没认真听他就一巴掌打向我的头。当时我心里想,爸爸太凶了,我以后都不理他了,也不想写作业了。所以严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特别是用在教育孩子的身上。
这部电影,多数是讲马修如何感化学生的。但从中表达出了马修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孩子们对给予他们最珍贵东西的马修先生的感激。这部电影的含义很深,但是,它是一部很让人受鼓舞的电影。看过它的人,一定都能从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吧。我希望不管是在学校或是家庭教育上应该像马修老师一样用理解、宽容的人性化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学,使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得到我们的认可。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是欣慰,感动,又夹杂着些许无奈。
欣慰的是影片的音乐家马修被指派到“池塘之底”当雪监教再教育学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看起来捣蛋抽烟吵闹,校长对他们进行所谓的“行动—反应”教育实质是一种变态的惩罚模式,当他们做出捣蛋行为时就对他们进行殴打禁闭做长期的公共卫生服务,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让着些学生得到改变,还是一如既往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观马修,虽然不是自愿来到这所学校教书,但他既来之则安之,对于学生的捣蛋行为并没有采取惩罚的做法,反而在校长面前努力去维护他们,用心去了解这些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他看到了这些学生的优点,知道他们喜爱音乐,于是组建了合唱团,在马修的指导下,学生被感化了,中间还征服了校长,学生不再像之前那样捉弄马修,而是与马修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马修发自内心对孩子们的真诚的爱,他没有因为这些孩子的各种问题而厌倦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而且没有因为在音乐上的失败来到这里把心里的惆怅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另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甚至是佩服。
感动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孤儿求马修带走他,马修自身也被解雇了,且知道没有权利这样做,起初是拒绝的,但当班车开走后孤儿仍留在原地观望,马修最终还是不忍心选择停下来带走孤儿,这个举动非常地打动我。还有最后马修并没有致力扬名之路,他继续选择了教书这条路,这更加让我觉得马修是个非常善良淡泊并且博爱的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值得我们深思。
无奈的是,影片中的'校长他的初心不是爱孩子的,是为了评优评先,指导最后也没能如意。他自身是不愿意来到这所学校管理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的,这让人感到惊恐。如果这些问题孩子们没有一个发自内心爱护他们的管理者来引导教育他们,他们该走向何处,他们的前途令人担忧,一个好的管理者对这些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位有才华但又怀才不遇的作曲家马修,他来到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制学习当音乐教师。那里的学生是一群问题儿童,撒谎、打架、偷窃、抽烟、粗口、捉弄教师、欺负同学,就像校名的意思,是沉在池塘底部的一堆顽石。所以,对待这些孩子的教育方法仅有单一的“犯错——惩罚”的校规,因违反校规体罚、虐待的孩子是时常有的事。学生受到的惩罚越重,行为变得越恶劣;行为越恶劣,受到的惩罚就更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灵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灵魂与遭遇的冰冷、无情激烈地碰撞,构成了他们极端叛逆的性格。
影片用形象的手法宣告了惩罚教育的失败。这时,马修来了,他用一个教育实验以及与校长的约法三章。他利用自我的特长把这群孩子组成一个合唱团,同时向校长要求:他的学生犯事由他来查找肇事者,用他自我的方式来惩罚,但肇事者的姓名要由他保密。奇迹产生了:这群顽劣的儿童逐渐变得温和、谦逊,甚至感恩。
马修成功了。在感动之余,我不由地想:惩罚教育为什么会失败,马修的教育为什么会成功只靠惩罚是没有说服力的',学生的内心是抵触的,叛逆心理越强,报复式的破坏行为就越激烈。蒙丹最终的纵火案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而马修的做法恰恰相反。马修会“包庇”自我的学生,这让习惯了有错就受罚的学生都惊讶不已,并内心充满感激。在马修的眼里,每个学生的错都是能够原谅的,每个人都有用,甚至个别还是天才。我在马修与学生的相处中,读到了慈爱、尊重、宽恕和坚持。我想这就是马修成功的原因吧。
联想到自我,我也感受颇多。我们也应当为孩子们多找想些,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像遇到有时侯学生有作业不做,或是在校不遵守校纪校规,就立刻联系家长,让家长共同配合教育,其实我们是否应当有选择性的保护一下孩子的自尊心,给他留下必须的空间,看是否能够改正。我想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是要讲究宽容。态度上的宽容,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时间上的宽容,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处理上的宽容,让学生学会自省。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03-04
放牛班的春天插曲04-06
《放牛班的春天》经典语录04-06
励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04-02
《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曲03-12
励志电影推荐:放牛班的春天12-08
励志电影推荐《放牛班的春天》03-14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精选30篇)06-30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2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