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语文试卷和答案

时间:2022-07-21 20:48:29 简单学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期中语文试卷和答案

  语文是一门比较注重基础的学科,所以复习的时候要多做些基础的练习哦,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高一期中语文试卷和答案,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高一期中语文试卷和答案

  【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2分)

  A.三闾大夫 B.东坡居士 C.范文正公 D.七绝圣手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 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 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 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放:“放”的第三笔是“丿”

  B.负书担橐:口袋。

  C.荒服:泛指边远地区

  D.栖居:“栖”读作“qī”

  5. 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3分)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6.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2分)

  A.重教兴学 B. 养民安民 C. 江山易姓 D.奖劝农桑

  7. 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8.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光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乃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

  皇太后诏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而去。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

  (取材于《汉书·霍光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忧懑 忧懑:担忧,气忿

  B.今日之议,不得旋踵 旋踵:转向,告密

  C.天下匈匈不安 匈匈:动乱,纷扰

  D.臣等驽怯 驽怯:无能,怯弱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更选贤而立之

  光涕泣而去

  B. 先帝属将军以幼孤

  作《师说》以贻之

  C. 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

  D. 徐之,何乃惊人如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祭祀不断啊

  B. 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

  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

  C. 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

  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

  D. 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

  昌邑群臣坐等灭亡,滥用教导百姓的职权,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②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

  13.文中两次出现“光谢曰”,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霍光“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14.《汉书》中说霍光“沉静详审”,请联系全文,概括霍光为废黜昌邑王做了哪些审慎周密的安排?(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16.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B.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李白《行路难》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17.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4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1)“寄”有“寄托情感”之意,古人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强烈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担忧的诗句是“ ① , ② 。”

  (2)“水”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 ③ ? ④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 ⑤ , ⑥ ;辛弃疾在《菩萨蛮》中用它来表达悲愤之情: ⑦ ⑧ 。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19. 下列语句中的“焉”,与“焉能不心跳”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B.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C.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红楼梦·题帕三绝其一》)

  D. 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

  20.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中的“更漏”,就是“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计时器。

  B. 第③段中说“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即最大月相,指农历每月十五。

  C.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元旦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D.“方生方死”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生的同时就出现死,死的同时就出现生,道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

  22.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23.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说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4分)

  24.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请描写一个能表现北京秋天之美的画面。

  ②近一两年,北京市许多学校组织了学生外出游学活动,如齐鲁之旅、行走江南……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一谈。

  ③请以“路”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请以“时间的印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网红”是指某人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被网民高度关注而走红,网络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网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以“我看网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高一期中语文试卷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1.(3分)B(“必须”有误)

  2.(2分)B(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自耕之地)

  3.(3分)A(“无视”有误)

  4.(3分)A(“放”的第三笔是“?”)

  5.(3分)C

  6.(2分)C(“江山易姓”并非韩愈的政治抱负)

  7.(3分)A

  8.(6分)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任意写出其中5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得1分,2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4点得5分,5点得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9.(3分)B(旋踵:畏避,退缩)

  10.(3分)C(虽:连词,即使;A而:连词,表承接;表修饰;B以:介词,把;连词,来;D乃:副词,竟然;表判断,是)

  11.(3分)D(昌邑群臣因未尽到辅佐引导君王的职责,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12.(4分)(每句2分)

  ①众大臣都惊愕得变了脸色,没人敢开口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罢了。

  ②我过去的臣子跟我来做官有什么罪,而大将军要把他们全抓起来吗?

  13.(5分)第一次“谢”的原因是,因辜负先王遗愿,造成国家动乱,理当受到责难(1分);表明解救国危是自己职责所在,义不容辞(2分)。第二次“谢”的原因是,不能对昌邑王以死相报,表示歉意(1分);表明昌邑王被废黜是咎由自取,废帝的举措是不负社稷,理所应当(1分)。

  14.(6分)(任意写出其中5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得1分,2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4点得5分,5点得6分。)

  ①与心腹密谋,部署行动计划;

  ②慑服群臣,统一意见;

  ③派人仔细看守昌邑王,防其自杀;

  ④借太后之口废帝,名正言顺;

  ⑤抓捕并杀掉昌邑群臣,以绝后患;

  ⑥亲送昌邑王回昌邑府邸,以防不测。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3分)D

  16.(3分)C

  17.(4分)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环境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苦(2分);五六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2分)。(意思对即可)

  18.默写(8分)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②随风直到夜郎西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世间行乐亦如此⑥古来万事东流水

  ⑦郁孤台下清江水⑧中间多少行人泪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19.(3分)C(C疑问副词,怎么,哪里;A兼词,相当于“于之”;B句末语气词;D助词,做词尾,相当于“然”)

  20.(3分)C(“元旦”有误,应为“端午节”)

  21.(3分)D(A无“厌弃”之意 B“深度感伤”有误 C“比中国人聪明”有误)

  22.(4分)答案要点:①由孔子对流水的吃惊兴叹,引发自己对时间的联想、感触;②感悟到时间与水有相似性,都在不停地流逝;③认识到时间与水也有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④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3.(4分)①远古的人根据太阳的出没规律来感知时间,时间是模糊的; ②后来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来认识时间,时间被称作光阴;③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更精准;④发明钟表来清楚的显示和约定时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也使人类成为时间的奴隶。(意思对即可,答出一点给1分)

  24.(6分)①心跳,是因为感到时间飞逝,人生短暂;②心不跳,是因为明白了生死的规律无可抗拒,明白了时间的价值,要好好珍惜时间;③从跳到不跳,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深刻的感悟,对生命透彻的理解——生命虽然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时间带来的快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10分)

  【评分参考】

  ①依据题目要求,以7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②超过字数不扣分。

  26.(50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2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可得46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3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可得37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5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可得29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题目,扣2分。

  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每少50字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元平元年,昭帝故世,没有后代。霍光接受皇太后的诏令,迎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是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霍光又担忧又气愤,单独问亲近的老部下大司农田延年。田延年说:“将军是国家的栋梁,明白这个人不行,为什么不向皇太后建议,另选贤明的立为皇帝?”霍光说:“现在想这样,在古代有过这种例子么?”田延年说:“伊尹任殷朝的丞相,废掉了太甲而保全了王室,后世称道他忠心。将军如果能做到这点,也就是汉朝的伊尹了。”霍光就引荐田延年当了给事中,私下里跟车骑将军张安世考虑大计,于是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在未央宫开会讨论。霍光说:“昌邑王行为昏乱,恐怕要危害国家,怎么办?”众大臣都惊愕得变了脸色,没人敢开口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罢了。田延年走上前,离开席位手按剑柄,说:“先帝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将军,把大汉的天下委任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诚贤能,能够安定刘氏的江山。现在下边议论得像鼎水沸腾,国家将要倾覆,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祭祀不断啊。如果使汉皇室断了祭祀,将军就是死了,又有什么脸在地下见先帝呢?今天的会议,不准畏避退缩不表态。诸位大臣有回答得晚的,我请求用剑把他杀了。”霍光自责说:“九卿指责霍光指责得对。天下动乱不安,霍光应该受到责难。”于是参加会议的都叩头,说:“天下百姓的命运在将军手里,只等大将军下令了。”

  霍光立即跟众大臣一起见告皇太后,列举昌邑王不能继承宗庙的种种罪状。皇太后就坐车驾临未央宫承明殿,下诏各宫门不准放昌邑王的众臣子进入。昌邑王朝见太后回来,乘车想回温室,中黄门的宦者分别把持着门扇,昌邑王一进来,就把门关上,跟随昌邑王来的臣子不得进。昌邑王说:“干什么?”大将军霍光跪下说:“有皇太后的诏令,不准放入昌邑的众臣。”昌邑王说:“慢一点嘛,为什么竟弄得像这样吓人!”霍光命人把昌邑的臣子们全都赶出去,安置在金马门外面。车骑将军张安世带着羽林骑兵把二百多人绑起来,都交送廷尉关进了诏狱。命令过去做过昭帝侍中的内臣看好昌邑王。霍光下令左右:“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叫我对不起天下人,背上杀君的罪名。”昌邑王还不知道自己要被废黜了,对左右说:“我过去的臣子跟我来做官有什么罪,而大将军要把他们全抓起来吗?”一会儿,有皇太后的诏令召见昌邑王。昌邑王听到召见,心中着慌,就说:“我有什么罪要召见我啊!”皇太后身披珍珠短袄,盛妆坐在武帐中,几百名侍卫都拿着武器,排列在殿下。众大臣依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在殿前听诏。霍光与众大臣联名参奏昌邑王,尚书令宣读奏章。

  皇太后下诏说:“同意。”霍光叫昌邑王起身下拜接受诏令,昌邑王说:“听说天子只要有诤臣七个,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天下。”霍光说:“皇太后已诏令废黜,哪来的天子!”当即抓住他的手,解脱他的玺和绶带,捧给皇太后,扶着昌邑王下殿,出金马门,众大臣跟着送行。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起身上了天子乘舆的副车。大将军霍光护送他到昌邑王的府邸。霍光谢罪道:“王的行为自绝于天,臣等无能而胆怯,不能杀身以报恩德。微臣我宁肯对不起王,不敢对不起国家。希望王能自爱,我今后长时期内不能再侍奉您左右了。”霍光流泪哭泣着离开。昌邑群臣因未尽到辅佐引导君王的职责,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霍光把二百多人全杀了。

【高一期中语文试卷和答案】相关文章:

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8-19

小升初的语文试卷及答案08-15

北京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8-08

名校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8-08

山东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8-08

西安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8-08

武汉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8-08

陕西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8-08

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08-19

人教版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