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上海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上海学习心得体会1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第二批优秀教师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最大的感受是沪杭宁地区在人才资源、交通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当地的干部群众大力解放思想,革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勇于实践,敢为人先,以全新的发展思路,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只争朝夕、发奋图强的创业意识,实现了区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超常规发展。经过短短10天紧张的学习考察,沪杭宁地区在经济及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之新、之高;思路之前、之清;措施之硬、之全;工作之实、之真;发展之快、之大等方面都在我的内心产生了最大的震撼,我受益颇多。
一、人才是兴业的基础。
人才是兴业的中坚力量,用什么样的人才就产生什么样的工作效果。一个地方的工作,要想开创新的局面,首先必须抓住这个地方的有用人才,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工作的主题。沪杭宁地区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典范。他们以人才兴业为主题,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大兴改革创新之风,以加强学习为手段,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切实明确发展差距,强化开放意识,坚决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所到之处都形成了开明开放、敢创敢干的浓厚氛围,从而带来了事业上的大发展。通过考察学习对照检查,发现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其实是人才的差距。我们应该在全局上下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增进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争以思想上的大解放、观念上的大转变、能力上的大提高,求得认识上的大统一、工作上的大突破、事业上的大发展。
二、超前的教育教学理念
先进精细的常规管理方法,个性化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完备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多样的教师培训模式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 德育和智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 传统教法的精华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 提高升学率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过去用加班加点、用满堂灌、用题海战术、用偏重智育的方法虽能够促进升学率的提高,但这种方法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潜能,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后劲为代价的,是一种低水平的智力开发,是不可取的。他们主张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是要用素质教育的办法抓分数。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带来分数的提高、升学率的提高。 我们还没有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实践,指导我们的行动,也自然不会有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评价体系。
三、 推进素质教育,科学精细的管理机制是保证
我们参观的上海七宝中学各种制度、职责、规定、条例、细则、方案等系统、齐全。这些科学精细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有效地保证了素质教育的蓬勃开展。他们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职责分明,不存在内耗问题,没有推诿扯皮现象;各种管理制度精细、全面、系统、具体,可操作性强;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实效。他们在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严格依法治校,以法治教,把企业化管理的方法引入学校教育管理中来,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增强竞争意识。改革工资制度,实行结构工资制,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坚持日查、周结、月兑现的考核办法,对教师实行量化管理,奖优罚劣。 在实行制度管理的同时,他们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管理,加强师德修养。他们要求教师忠于事业,尽职尽责,甘于奉献,为人师表。同时他们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主人翁的积极恣态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他们还注重情感的作用。在工作上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照顾教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激发他们参
与学校管理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和开发他们参事、议事、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办法等重大决策必须由教师代表讨论通过,充分发扬民主,使各项规章制度、考核办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广大教师都心情舒畅,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创造潜能。
四、高境界的办学思想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灵魂
高规格的学校管理是学校优质运行的基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是学校教育行为的归宿;高投入的硬件建设是提高办学效益的保障。上海七宝中学等堪称为典范。 五、注重抓好环境管理育人,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以此张扬学生个性,尤其是对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门学科课程之中,让每个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达到自我提高、自我进步、自我超越,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 六、对自然科学的崇尚和重视,也是所考察学校给人启示多、印象深的地方。那里高规格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及丰富多彩的各类化石另人耳目一新。
教师上海学习心得体会2
20xx年6月26日至7月2日,我有幸到上海华师大参加高级研修班学习,非常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
这次培训的第一周,我们在华师大聆听了12位专家的讲座,让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与思考。
一、做个会学习的教师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今天的教师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拓宽学生视野。朱益民教授的讲座《教师专业发展》,让我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人,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丰富自己。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要不断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培训后,我觉得“教师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奔流不息的溪流”。我汗颜的是对教育专著了解甚少,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
新教学理念,做一个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做个会反思的教师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学会反思。可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却不知道要反思些什么?华师大的杜成宪教授送给我们很好的建议,他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思维观、学生观、教学方法观。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呢?方法一:学会写教后记,教后记应该包括学生和自己在教学中各自的表现;方法二:观摩教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听课;方法三:观看优秀课的录像,可以自我观看,同事共看,专家帮看;方法四:记录上课中的关键事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最成功的做法。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学会反思也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胡东芳教授给我们的推荐做法是:每学期给自己拍一节课的录像,多揣摩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表情,重点、难点的突破,以此为镜,效果很好。
三、做个心情阳光的教师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有做不完的琐事,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从早读到晚自修,长年累月,心情难得清闲,有时学生不听话还憋着一肚子气回家,回家后,把气泻洒到家里人身上,事后,自己也后悔,这样的工作路程能走多远?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梁宁建教授的教学案例分析可能对此有帮助。
有三个建筑工人,一天工作完了各自回家。
回家途中,第一个工人心里想:“要不是为了生活,我真不会做那砌砖工作,辛苦得很。”
第二个工人心里想:“我每天在砌墙,我在建一座高楼。” 第三个工人心里想:“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绘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该城市的副市长,分管城建。
此案例蕴涵什么样心理学原理?此案例对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样的启发?
答案是:期望与收获成正比。
我们不只是在完成工作,也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我们更是在创造着未来,要看到我们工作的重要性,以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工作,走得更好、更远,做好能做的事。
四、做个让学生怀念你的教师
华师大金忠明教授在《学校课堂建设》报告中提到了母校,他说,母校的很多事情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母校有三位老师为我做了三件事,至今历历在目,用三个词概括就是:规范、赏识、宽容。
1.规范
一年级的时候,由于调皮惹事,在开学第二周就被班主任放学后关在教室没让回家,开始一直就很记恨老师,后来感受到就是这严格的“规范课”,让他感受了凡事要讲纪律,不然要为之付出代价。
规范某些时候就是规矩,要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让懂得该怎样做,不该怎样。
2.赏识
二年级换了班主任,经常表扬他,尤其数学,每当我表现突出的时候,老师总喜欢摸一下摸他的头,这让他记忆犹新,赏识的力量使他永远记住老师的美丽。
赏识是一种教育手段,在你的赏识下,学生可能改变某些陋习,可能树立自信;可能创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奇迹。不要吝啬赏识的语言,不要吝啬一个抚摸的动作,一个微笑的眼神,他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终身受益的,往往我们不经意的赏识,孩子却很在意。
3.宽容
四年级的时候,又换了一位班主任,他不是很喜欢,一次外出劳动,老师让他带领组员写劳动过程与体会,结果弄丢了老师的派克金笔(老师的美国朋友送的),当他拿着一元钱还给老师的时候,老师宽容了他。事后多年,他才得知派克金笔价值好几千。
宽容是一种力量,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宽容学生犯的错误,宽容学生甚至家长的误解,有时甚至是一种牺牲。
金教授母校给他上的这三堂课,正是我们需要给孩子们上的三堂课,教给孩子规范做人,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包容孩子的一切。不知道我们能给孩子留下母校的哪些印痕,至少这三件事应该值得我们学习,或许我们需要用一生来完成这三件事,让孩子在规范、赏识、宽容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苏霍姆林斯基
这几天的培训,再次燃烧了我对教育的激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要把教授们对教育教学的这份投入与爱,带回到我的课堂,用科学的方法让这份伟大的师爱继续传递,继续延续!
教师上海学习心得体会3
非常感谢教育局和学校给我这次去上海学习的机会。在没参加学习培训前,面对如今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作为一名已有11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我曾迷茫过、困惑过,也对教育工作产生过倦怠心理,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失去了目标,无所适从。而此次上海学习之行,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犹如在我心田下了一场雨,久逢甘霖。教授、专家、优秀校长们那些充满哲理的思考和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使我深深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增强信心、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下面,我就本次学习的所感、所思、所悟和所获具体的谈谈。
一、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上海的这几天无论是过马路,还是乘地铁我都能感受
到人群脚步的匆匆,我慢慢的走着,他们却是跑着 。在地铁上很多人不是在聊天而是看书或打开电脑工作。上海犹如一个快速旋转的球体,让你感到坐不住,悠闲不得。无意中你就会被带到一种现代生活节奏的状态。
我想我们真的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我们的学习了。以前,我也知道学习的必要性,但却没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总以各种借口被动地学习,功利地学习。这一次上海学习之旅,在专家、教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人格魅力的熏陶下,在那一堂堂幽默风趣而又充满哲理的课上,在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养分的氛围中,我对学习产生了期待,并有了强烈的认知。只有学习,我们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和提升。通过参与活动,进行思考和反思,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联结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东西。总而言之,此次学习让我有一种快速成长的快乐与收获。
二、观念的革新
回想李正涛教授教我们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 ?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有生长气息的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的课。
再回想周彬博士的讲座,他用一个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告诉大家,建构学生知识的人始终是学生自己,奠基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不但不是教师,更不是学生自己,而是学生父母。教师只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责任人。学生可改变空间最大的是学科情感,而学科情感也是学生学
习的前提;学习方法虽然可以改变,但学习方法极具个性,更需要学生琢磨;学生学科兴趣的责任人是教师;学生学习方法的责任人是学生;学生智商的责任人是父母。学生智商基本不可改变的。
周教授用极其滑稽的语言给我们分析当前老师们关注的学生成绩问题,他说学习成绩=兴趣*方法*智商。那我们应该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现在存在的问题:学习成绩=强迫+训练。他给我们这些徘徊在学习与教学之间老师们很大启示:
1、当教师全力以赴在学生身上时,失去的却是自己的能力;当教师对学生无私奉献时,学生却在养成无偿占有的习惯。因此,教师是在课堂上影响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
2、辛勤耕耘:为学生负责还是为自己负责
(1)教师的专业价值何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问题。
(2)教师的专业标准何在?人类的生存靠体力、精力与智力,越稀缺越有价值。评判教师的专业标准是什么呢?体力与精力,而非智力。越勤奋,越努力,越受表扬;越理性,越有效,越批评。体力表态,智力表知,态度为人,知识为已。
3、透过学生看教师:教师不是不懂自己,而是不懂学生,教师不是演员,只要赢得别人的欣赏就行了,他还要将演技传给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更应该走进学生透过学习看教学:教师不是不懂教学,而是不懂学习;教学是为了帮助学习,因此了解学习成为开展教学的前提。
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上好课,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口才,才能吸引学生。其次教师的授课必须符合逻辑,才不会让听课者思路混乱。同时,教师的知识面要广无根之木终难成林?,?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毕竟教材上的内容多是例文和例题,要触类旁通,就要看更多的例文和例题,知
识才能得以归纳和总结。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态度决定着课的好坏。教师不能老是想着学生不喜欢读书,而应该想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是否喜欢读书。如果用这种态度去思考,慢慢地就可以上好课了。
三、在反思中成长
我们要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学会反思。没有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盲目的。理论理论的本身是晦涩的,但是一旦与我们的思考相结合、与我们的实践相联系就会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就会产生无穷的推动力。当我们读书时、学习理论的时候,这时不妨拿起笔来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一个阶段之后就会产生累积效应,我们得到的往往是意料之外的成功。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或自己喜欢的。作为教师我们务必养成顽强学习的习惯,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甘于实践的习惯,养成乐于动笔的习惯,学会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教育教学是一种实践,作为教师必须在科学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用理论与实践对话,一方面验证理论、生成理论、发展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作用于学生,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并在教学中注重口语教学,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大同初级中学和中远实验学校听了两位英语老师用流利而自然的英语课后,我暗暗告诫自己:今后一定要坚持学习,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业务上的,都要常抓不懈。这次的学习还有太多太多值得我细细品味,深入思考的东西,我想我需要时间慢慢去消化,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仔细去感悟和内化的。
教师上海学习心得体会4
今年暑假7月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骨干教师上海培训。在这里我首先非常感谢区教育局、学校领导给我这么宝贵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其次感谢上海铭师培训中心一个星期以来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精心的安排。短短的7天的培训学习,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是我近15年来的教学生涯中,目前最难忘的学习交流。7月的上海酷热难忍,但我们累却快乐着。我们天天聆听不同的教育专家和领导的讲座,每天都过得幸福而充实,因为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新的前沿的知识。我珍惜这次学习的每一天,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有关教育教学理念的讲座,还是文化考察??自始至终,我都在努力地学习,力争做到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培训的内容:
年逾八十的于漪老师精神矍铄,丝毫不见老态,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在她精练、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不知不觉度过。漪老师从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三个方面回顾了从教六十年的一线教学生涯,每一个字符都体现着她对教书育人的深刻理解,每一个音节都饱含着她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尽管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于老师仍然谦逊地说 “ 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
于漪老师语重心长道出了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因为 “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是育人的人,要做 ‘ 人师 ’ ,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 于漪老师认为 “ 学做人师 ” 有三点很重要:
一是自我认识 ——“ 两把尺子 ” 追求人格的完美。
于漪老师心中长存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毕竟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受教育程度,能力需要在岗位上跌打摸爬熬炼,教师的治学态度要严谨,课堂上的一个常识、一个环节都可能对孩子生命的培养起着重要影响。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只有学会 ‘ 借脑袋 ’ ,找到学科教学的大门,才能 “ 登堂入室 ” 。
二是自我挑战 ——“ 两个支柱、一个聚焦点 ” 激励自己追求高尚人格。
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有两个支柱,就是学而不厌和勇于实践,这两者的聚焦点是反思,不断反思。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乐观宽容人生态度的养成,都需要教师滴水穿石、百折不回的辛勤耕耘,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师有经久不衰的内驱力,才能始终精神振奋,诲人不倦。
三是自我超越 —— 学做人师更须拓展视野。
于漪老师把自我教育当成终身任务,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教师拓宽视野、广泛汲取,凭借韧劲毅力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上下求索,找准每次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举一反三的 “ 一 ” 上下功夫。 正如于漪老师所讲 “ 好的老师,魅力不仅仅在学问 ” ,令我们震撼的也不仅仅是于漪先生精湛的教育艺术,她那份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和师爱超越亲子之爱的崇高精神境界更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尊重和敬意。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刘良华教授主讲的是教师专业成长。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
一、 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传统的条件下如此,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好老师的“要素”也大体如此。只是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教师“讲授”的时间会有所变化而已。
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
二、 有效“提问”并“倾听”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是“封闭”的问题最常见而泛滥成灾,特别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有关研究表明,这类问题占提问总数的80%。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常常是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堂而皇之。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
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样的学生从小学就会揣摩、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察言观色。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 破坏谈话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善于谈话的人只是提问,并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 有效“激励”
在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比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
【教师上海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教师心得体会12-23
学习乡村教师心得体会01-20
教师科研学习心得体会01-19
学习教师心得体会15篇12-23
教师考察学习心得体会12-21
关于学习乡村教师心得体会01-20
优秀教师学习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心得体会12-23
教师岗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9-11
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心得体会12-21
【精】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