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0-12-05 12:39:58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就能通过总结,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8篇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的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和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课前准备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师平时应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了解新课程理念,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落实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2、学习学科新知识,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内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教学内容也更新较快,学科教师应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内容,熟练掌握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3、了解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发展水平、思想及情感发展水平、操作技能水平等。

  4、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学科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了解教材的编写原则,了解所授知识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包括情感态度、认知水平、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正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5、熟悉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熟悉教师演示设备、学生操作练习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熟练掌握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

  6、认真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遵循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⑴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种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和内容。

  ⑶设计合理的问题和任务,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操作水平。

  ⑷设计多种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⑸设计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过渡自然流畅。

  教学设计内容要形成电子文档,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开展过程,学生操作练习内容,板书内容。

  7、制作电子板书。设计并制作美观、清晰、简明的电子板书(或课件)。

  二、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1、创设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教学过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3、合理运用讲授法,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坚决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4、教态亲切、自然,术语规范、正确,演示正确、熟练。

  5、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操作水平。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7、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教学原则。

  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各种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方式。

  9、课堂教学结构完整,过渡自然流畅。

  10、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三、课后教学活动

  1、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写出教后感。

  2、检查教学设备,排除设备故障。

  3、及时批改课后作业,并及时反馈。

  4、进行课后辅导工作,对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开展课外活动辅导工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根据学科竞赛内容和项目进行课外辅导。

  四、评价与考核

  1、信息技术学科只进行期末考查,不进行期中考查。考查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评价与考核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和评估学生作品的方法,并以评估学生作品的方法为主。

  3、不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象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在常规中提到了对学生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学生学习方案,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构筑课堂学习的规范,与教师教的规范相得益彰。

  课外活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在常规的最后一点,提到了教师应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结合学科课程整合、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2

  xx学年第二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我将享有的收获用于下个学年的工作中,将所碰到的问题认真思考,加以总结,千方百计,想出良好的解决办法。

  一、教学工作

  1、备课方面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

  为上好每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和汲取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制作课件,准备各种直观教学软件,搜集制作各知识点优秀案例展示给学生。

  2、上课方面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做到演示到位,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每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总结一堂课的得失,并似出解决不足的方案。

  二、学习生活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上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制作课件、网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帮助其它学科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对其它学科老师的个人网页进行技术指导。认真做好电子备课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学校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课外活动

  学期初,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把学有余力且对本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召集到小组中来,利用课余时间,向他们介绍C++语言编程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业余学习生活。教会他们一些编程算法和技巧,迎接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程序设计联赛和竞赛。在4月份,我校黄鲲、夏露蟾、黄万钧三名学生去合肥168中学参加了全省青少年信息学程序设计竞赛,并分别获得了省三等奖,成绩喜人,受到了学校和上级领导的表扬。

  四、今后打算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成功地完成每堂课上各项任务。

  2、对学困生多关心,多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水平,顺利地通过高中信息技术会考。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杜绝在微机室里制造垃圾。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且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5、在网站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努力使学校的网站和学校的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和那一颗颗的果实。我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用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我愿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将来一定能结出成熟的果实。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3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培养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树立信息意识,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现在把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教材特色

  我们现在统一用的是山西经济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材,我认为这本书的特色是:接近初中生好奇、创新的心理,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实际操作,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探讨

  1、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教好计算机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操作实践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展示本节课要学的作品样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涨。接下来在我给他们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了。布置下任务后,学生们也都积极的去完成。

  在学习flash动画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动起来时,高兴的与同桌击掌欢呼:“成功了!”,迫不及待的叫我过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说:“你试着利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动画,看能做成吗?”,以成就感去促使他们对知识的延伸及引用。如:学习完“形变动画”后,学生们就制作了“努力与成功”、“白云与雪花”、“小鸟与蓝天”等作品。学了“两个气球飘飞”后,学生自己就制作了一把彩色的气球飘飞、各种颜色的气球飘飞等并且对气球飞的路径做了改变。学了“简单的运动动画后”,学生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样式及不同路径起飞的火箭。这说明他们已经能灵活运用教材知识了。

  2、以任务驱动教学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信息技术》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而其中技能性占主导地位。目前农村中学一部分学生是在升入初中才接触电脑,除过每周一节电脑课外,平时几乎没机会接触电脑,可谓底子雹时间有限。如果仅仅让他们去练习基本操作,刚开始学生可能还有兴趣,但时间久了,兴趣就开始下降,甚至没了兴趣,更主要的是不能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此种情况我采取了任务驱动法。即:教师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去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结合教材特点,每节课都给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如:学习制作电子报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提出:“本节要完成的内容就是报头的设计”,学生接到任务后,自然会跃跃欲试,在做的过程中,将要用到汉字的输入、艺术字的编辑、文本框的编辑、大小写转换健的使用、上档健的使用等。

  我在给学生演示操作时将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如:插入“科技前沿”这四个字时,讲艺术字的编辑方法;插文本框时,讲文本框是怎么插入的,边框线的颜色及线条样式是怎么改变的,怎样给文本框填充颜色;在输入汉字时,教给学生指法、ctrl+shift健切换输入法,遇到要输字母时讲解“ctrl+空格”中英文转换。学生在做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他要用到这些上面说的这些操作方法,如果他的作品做成了,说明这些操作技能也掌握了,这样就将新知识、新技能的练习贯穿到了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避免了单独练艺术字编辑或某个功能健的使用所带来的枯燥乏味。

  再比如做“火箭升空”动画时,当看到这个动画时,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要去尝试做一做这个动画,在做的过程中:

  第一步:要设置文档的背景色,并插入新元件(其中要用到元件名称的输入、类型的选择);

  第二步:要利用工具栏里的工具绘制火箭(做了这一步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等并在实践中领会了各个工具的用途。)

  第三步:将库中的火箭元件托到场景一舞台中火箭起飞的地点,并调整大校(此处涉及到场景、元件、库的概念,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名词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了。)

  第四步:要在时间轴第30帧插入关键帧,并垂直向上移动火箭到适当位置。(这里需要掌握关键帧的作用及与一般帧的区别,元件的移动方法。)

  第五步:创建补间动画。

  第六步:添加运动引导层。(涉及到运动引导层的概念、作用。)

  第七步:移动火箭

  第八步:用任意变形工具将第60帧的火箭旋转。(会使用任意变形工具,并知道它的作用。)

  “火箭升空”这个动画就做好了,返回来想一想,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4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革,文化教育更是首当其冲,信息技术课理所当然地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课堂实践和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仅仅表现在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上网、玩游戏甚至是聊天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没兴趣。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一定能掌握好信息技术知识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我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以精彩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字编辑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所以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我从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关于文字编辑的内容入手,如报纸、电视、广告语、手机短信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这堂课时,我以一幅事先做好的“我为奥运献计策”的作品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从这幅作品中,同学们有了动手操作的要求,学生就需要掌握本节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完成同样的作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依据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的,其中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的指导性的规定,但又非常地灵活,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非常宽的选择余地。比如要求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来说,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而一些对画图程序已经“玩”得很熟练的学生,对此则失去学习兴趣。上该节课时,既要详细讲解本节课,又要适当地扩充内容,设置一些主题,让初学者学得会,让学得好的同学也吃得饱。如“绘图工具的使用”这堂课,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而且要求学生把绘图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创造性地进行绘图。对原先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层次较低的同学,可以使用基本工具先完成一幅简单的图画,而对于学习还有潜力的同学,我就要求除了以上的内容外,再利用绘图工具设置出一些特殊效果,如“一个文字有多种颜色、多种字体并存”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所有的学生就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又如,在讲Word中“插入图片”这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手抄报、诗配画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在介绍插入图片的几种方法的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图片来源的知识,如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网络下载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教学的深入,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教学设计中若缺乏周密的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讲新课前,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一般情况下,我让大部分没有基础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学习,而让少部分有基础的学生学自己想学的内容,这样不同学生的需要能在一节课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教学做到了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三、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恰当地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手段一直被喻为“教育教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说只要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课、使用了电脑、使用了投影就算是多媒体教学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单纯的课堂教学,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我讲《计算机的组成》时,这是一节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纯理论的课,我从同学们见到过的计算机外观入手,讲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我用准确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并且为了强化记忆,还设计了一张图,如“计算机五大部件”──我用五个圆圈来表示,将这五个圆圈按一定的位置来摆放,如“最靠左右两边的圆圈”──用来表示“输入、输出两大部件”,像这样的比喻形象而生动,使学生很愉快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电脑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当然,这样的课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把信息课的任务分为三种:信息采集型任务、信息处理型任务和综合型任务。在因特网教学中,部分网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这样的任务是信息采集型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一个通讯录,或是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型任务。综合型任务一般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结束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做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

  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任务间的纵向联系,尽量与学生所学知识前后呼应。如在“让网页靓起来”一课中,要求学生在Photoshop中制作网页的背景;在网页中插入自己制作的Flash动画;给自己设计的演示文稿做上超链接等。这样的综合任务可以将原先学过的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尽量采用教材中未出现的例子,这样可以扩展学生实践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用教材中的例子进行自学,但教材中的例子包含内容是有限的,若整个教学仅围绕已有的例子来进行,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灵活,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动脑设计一些针对性强、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例,来提高信息课的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倦怠性,下半堂课的效果明显不如上半堂课。开始学生还有积极性,最后有时就会“不知所为”,仅仅是“为做而做,为上课而上课”。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仅是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所以“允许他们犯错误”,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是讲解、演示,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而应该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在学习怎样删除文本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尝试,发现问题,然后请几个学生集中进行演示,纠正错误,与全班同学分享创新成果。同样的删除,但几位学生采用的方法却不一样。一位是用Delete键进行删除,一位是用退格键Backspace进行删除,一位是用剪切按钮进行剪切,还有一位是用空格键进行删除。这些不同的方法让全班同学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又如“绘图工具的使用”一节的教学中,曲线工具较难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先出示了两条不同的曲线,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两条曲线一条是闭合的一条是不封闭的。我就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自己画出这两条曲线,学生一致回答“很容易”。下面是学生开始绘图,结果学生想了各种方法,但是鼠标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的学生画出了一条不封闭的曲线,老师让他告诉大家制作方法。有的同学画出了闭合的曲线,但他却归纳不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允许他们不会做,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同学们归纳、总结,把同学们还不能完全理清的知识条理化。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通过自主学习,是训练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学习是一种操作技能与知识积累同时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本身也有连续性的特点,在阶段性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归纳与总结十分重要亦十分必要。学生是学习主体,让他们把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全班同学共享,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同时亦要做适当的纠正和辅导。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探究学习其本质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但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及时点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五、采用对比与总结

  教学中采用对比,可以增强教学内容间横向及纵向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软件间完成相似任务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了Word中图片、文字的插入方法后,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对比Word中的相应操作自己探索并掌握方法,在PowerPoint中掌握了超链接的方法之后,当学生学习网页的链接时,也可采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层的含义及应用目的等等。

  对教学内容及时地做出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总结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复制文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法来完成,在练习中请不同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不同的操作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操作方法进行总结。这样既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六、及时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肯定、表扬;差的也要及时鼓励、适当进行指导,但在指导时,一定不要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以达到创造性原则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5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断逐渐走进了课堂,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图、文、音、形、光、色综合一体运用显现特点。信息技术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下面就谈一谈一年多来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科学课堂的封闭围墙,把科学教学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科学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科学学习和实践,运用科学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交际等科学教学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科学课堂,其主

  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科学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科学老师甚至其他非科学老师的远程科学教育,在这样的科学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科学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科学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科学学习。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必然引发科学教材的变革,不但在科学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科学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科学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科学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科学资源与现行科学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科学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科学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科学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

  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科学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交流等网上科学实践,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科学资源向学生的科学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科学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科学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科学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整合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科学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科学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不断一体化的科学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科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科学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6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我校从三年级开始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当我看到学生们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学习时,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在此,我想和我的同仁们一起分享这欢乐的一刻,一起分享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营造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的。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地发展。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师生共同拥有了一个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共同拥有了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教师已经不再是从前无所不知的圣人。现在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我们已不再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人机交流的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课时,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最新的软件系统。为此,我和学生们一起上网在百度搜索中搜索关于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感慨地说:“老师,网络真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是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7

  本学期在学校的领导下,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工作,不论是工作中还是自身的业务水平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充实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开学初我制定了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好初二、初三年级的课,上好课,为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做好准备。上好每节课对于老师,对于学生都是很关键的。确实,这个学期我真的做到了这一点,现在的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熟练掌握电脑的操作及使用方法。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学生能够后对电脑进行简单的操作,熟练的掌握了Office办公软件,能够使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的网页,打字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按照课程标准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还有少数学生掌握程度并不理想,这点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是我必须要去努力攻克的难点。

  2、在教学之余,我们还努力搞好我们的兴趣加强班的培训,在这些班中,学生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平时学生可以在微机室来查阅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还有的学生学会软件聊天,有的学生学会了一些软件的安装,帮助教师进行电脑的简单维护,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师德渗透方面

  教师的一切活动不仅以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措施影响学生,而且也以自己全部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因此在工作中我能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有本身的特点,学生上课时要经常动手操作,这就难免有些学生不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所以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而且我自己也以身作则,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在严要求的同时,我又对他们充满关爱与耐心,指导他们的学习并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并要求他们时刻谨记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自觉爱护微机设备,这样在我的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秩序,也是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

  三、信息技术管理方面

  作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学校计算机教室的管理员,不论是电脑的常规维护还是各种材料的填写、整理,我都会认真、高效的把这份工作完成,对设备的维护,确保设备能正常完好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我都能够了解和熟练掌握,为以后学校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做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的网站、博客圈定期进行维护,更新。

  1、微机室严格按照计算机教师学生守则要求来要求学生。保持微机室的室内卫生,每天进行打扫。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来学习。

  2、机房上网时,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禁上一些非法的网站。

  3、不要非法下载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资料游戏,禁止上网玩游戏。

  4、用机完毕后,应按规定关闭设别,经教师检查后方可离开座位并把个人携带的书本及用品带出微机室。

  四、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20节的任务、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认真写好小字和本学科的板书设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每月写一份经验交流,手记和案例。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加强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经常阅读一些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书籍,在网上阅读一些关于新课程培训和信息技术课教学等方面的文章及心得体会。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制作课件、网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五、今后努力方向

  1、要更新教学思路,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方法,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的进步。

  3、在日常的设备维护工作中多实践,多尝试,努力做到每一次的实践都能有所收获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

  4、在网站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努力使学校的网站和学校的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经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胜利地完成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8

  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五十人左右,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生教生”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总结12-23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06-28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12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篇)01-23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篇01-23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策略10-01

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心得体会12-21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12-23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合集5篇)01-2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