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课程中删减或增加了一些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在初中新课程中新增设了“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课题学习”这三个模块。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知识主线的突出,将以函数思想为主的代数知识,以平面的基本关系为基础的几何知识和以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概率统计初步知识连成一条“数学基本方法——式——方程”和“不等式——函数——平面图形——概率”这样一个平面式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传统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解题能力上,而新课程特别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
5、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四.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中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在教学中,有的不要包办代替,特别是当前的中考试题,灵活多变,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七.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习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老师习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如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按工程、行程问题等进行归类,几何证明按角、线、乘积等进行归类,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习,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八.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数学之光”。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2
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3
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2-09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7-21
学习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12-08
学习的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0-21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08-15
学习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11-02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1-02
学习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11-06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1-06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