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14 12:26:25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新鲜出炉”,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学习,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到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在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结合课程内容,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学习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

  另外,各学段要求也有所改善,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方面也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多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建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思考……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五一假期,我仔细研读了2022年新课标,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022版新课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就是“核心素养”,新课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新课程标准注重情境的创设,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看,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2版新课标最让人眼前一亮的部分,我认为是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又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类别。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不仅要识字写字,更要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实用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型阅读与表达三个层面。新课标中强调:“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中更强调阅读的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指向性更强,重视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标中做了明确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了解并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而跨学科学习则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开展的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个任务的设置层层递进,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课程设置,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教学的方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大语文学习任务群,全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我们也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在教学中努力践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3

  近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千呼万唤中颁布了,在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读后,深感“新课标”的高屋建瓴,更能深刻的体会到新课标最“新”的地方,就是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的时代,真真正正的到来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通过研读课标,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这无疑是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路径上了一剂强心针。在之后的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教学中,应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组,实现多种教育元素的融合。

  二、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真正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贴合真实生活情境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将生活真实的情境带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单元学习目标相关的真实且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诱发孩子们产生更多的思考、情感、审美、文化体验,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提出也为“双减”政策深入实施提供了课程依据和专业支撑。在“双减”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坚持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不断地朝着“真实课堂”转变,从而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习惯、学有动力,学有思维、学有所得。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我也在思考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也常常把《语文课程标准》拿出来翻看对照自己的教学,看看是否有不对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虽然平时常看《语文课程标准》,但总觉得自己了解的内容浅之又浅,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并不能触及到深层次的内涵。

  十年发布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2022年4月发行了。这一次新课标发布后,我迫不及待地下载进行浏览阅读,如获至宝。但是读后却有些迷茫,这次的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确实有些大,有些内容更是感觉理解不透彻。幸好,在4月30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了一场公益直播,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国民主讲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

  在讲座中,郑教授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增加的内容,讲解了课程的有关知识,并对命题、质量检测、教师培训等内容都给出了建议,让我耳目一新,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比如郑教授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内容指向变化,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为重视学生的应然状态也就是学习成果,这个崭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好好揣摩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

  郑教授的讲座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让我意犹未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还需要好好研究才能真正为我所用,用于学生。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本次学习了郑国民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二是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今天我有幸在线聆听了郑国民教授专家的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通过专家的解读,让对新旧课标的异同有了初步的了解。

  郑教授用一个半小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变化、课程性质及理念、核心素养和价值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从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主题统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认识到国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够感受到时代发展中祖国的强大。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标对整本书的阅读也提出要求,如何让学生阅读量增加是我们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今后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课标、学习课标关、研究课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围绕语文课程三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三大文化为主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保证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4、加强学习,强化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指导自己更好的投入工作。关注课标,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7

  昨天有幸参加了线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网络专题培训。郑国民教授围绕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时间主线”“强调情景,主题统整”四个方面为主线,阐述了新课标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听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郑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1、课程实施增强情境性,实践性

  其实,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

  2、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教与学的变革

  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带动着我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相应地改变。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了,我们需要学习和教的内容也更多了。唯有终身学习,才会适应时代变革。

  3、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语言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不仅快速有效地理解了语文新课标,并且能精准抓住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新课标的变化和特点。这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努力,积极实践。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本周我们又学习了《小学语文课程课标》,使我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我清楚的知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就自己所任学段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浅谈如下: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 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为此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因此在教学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时遵循规律多认少写。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1~2年级要多认少写。 因此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多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反复朗读中,去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来说更应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喜欢阅读,主动阅读。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有时也会出现手捧语文书,不知怎么教的困惑。新课程的体验观让我摆脱迷茫,走出困惑,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以“体验”为线索,从三个方面来优化语文教学。

  一、开放课堂积累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发现与利用学生的体验资源,给予了语文教学无限的希望。但今天的小学生,在拥有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生活经历和实践体验并不比鲁迅小时候只看到四角方方的天井好多少。他们有的在各类家教中忙于周旋,有的被锁在家里进行学习,也有的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干脆放任自流。封闭的'生活与放任的生活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走向普及化的电脑、电视、书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窗户,同时,又关闭了另一扇感受现实生活,积累体验的窗户。开放课堂,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用身心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多种多样的体验。

  “生活大眼睛”、“发现小明星”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每一天,学生相信自己能发现,鼓励自己有发现。他们走向生活,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在活动中,学生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人与人和谐交流的快乐、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

  “相信自己,我能行”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用双手去实践,用言语去沟通,热爱生活,快快乐乐学做生活小主人。

  语文课前的“三言两语,我们来聊天”,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畅谈、相互交流的谈话空间。学生在聊天中传递信息,发展语言,提升自信度。

  开放课堂,参与实践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有目的、有意识的经历各种体验,补充积累体验,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感受,满足了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与课外之间撑起了一片绿荫,丰富的体验优化了课堂学习;课堂学习中取得的技能,又促使学生更有能力去经历生活中的新的体验。课堂与课外的学习体验一脉相承,互为补充。

  二、学习文本生成体验。

  学生的自我体验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起点,但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这个起点上。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对话中激发生成新的体验,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审美情趣。

  三、走向生活发展体验。

  课堂学习行为帮助学生激发生成了多种体验,但教育最终是为了促使人的发展,让学生的体验活于课堂又跳出课堂,源于语文教学又走向生活,让学生带着课堂上被激活的体验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新一轮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素质,在生活中尝试求真、求善、求美。

  新课程的体验观让我在语文教学时,真正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通过体验教学,使生活、文本、教师和学生四因素有机整合,这既赋予语文教学新的活力,也加强了语文课程建设,有效开发了语文课程教学。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倾听了三位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与分析,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心得:

  一、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新课标的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或“完全学会”,教学中,我们需合理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长,以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做了一些调整: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实验稿: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实验稿: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实验稿: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三、关注实用阅读策略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板块“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五点中,新增加了这样一句话:“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混排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之一。

  课标的调整绝不单是为了针对今后的测试,而是让更多的孩子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此次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认识到了它的“有滋有味”。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和体现“儿童味”。

  一、教出“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就是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的藴味,也就是语文美。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文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进行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美;通过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领会语文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二、浸润“个人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

  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三、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的认为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 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要求我们的课堂做到“有滋有味”,即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体现“儿童味”,三味齐全、味道十足。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次的出国留学习与以不同,以前学习时,我总是走马灯似的看一遍,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刻。今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抄一遍,一万多字的《新课标》在抄的时候的确费了一些劲,但逐字逐句的抄写,让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一、根据各学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务。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一阶段时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笔顺的要求上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年级了,我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要求,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就像“维纳斯”、“比萨斜塔”这种残缺的美也会让世人为之倾倒一样,没有哪一堂课可谓堪称完美,但每位教师追求美的脚步却不曾停止。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师引领着学生开辟语文的新天地,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新课标”对于我来说已不陌生,上学期教导处组织了多次学习活动,但我认为真正把它渗入教学中绝非几次学习那么简单。于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想。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维”目标。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师单方面的填鸭式式教学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本班有些学生的成绩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经过一段的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低年级而言,拼音、字词教学是关键,虽然课上我都细细地去讲,但是每次考试还是有很多同学写错,后来我经过思索调整了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字词训练,订正的时候不再是老师写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书、字典等,自己去订正,反馈下来效果比原先好了许多。

  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我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本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以后,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

  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

  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

  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03-31

中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6-07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08-24

新课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02-15

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03-14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9-27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0-24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7-29

新课标学习培训心得10-13

在线咨询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新鲜出炉”,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学习,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到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在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结合课程内容,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学习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

  另外,各学段要求也有所改善,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方面也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多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建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思考……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五一假期,我仔细研读了2022年新课标,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022版新课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就是“核心素养”,新课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新课程标准注重情境的创设,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看,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2版新课标最让人眼前一亮的部分,我认为是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又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类别。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不仅要识字写字,更要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实用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型阅读与表达三个层面。新课标中强调:“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中更强调阅读的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指向性更强,重视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标中做了明确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了解并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而跨学科学习则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开展的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个任务的设置层层递进,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课程设置,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教学的方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大语文学习任务群,全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我们也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在教学中努力践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3

  近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千呼万唤中颁布了,在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读后,深感“新课标”的高屋建瓴,更能深刻的体会到新课标最“新”的地方,就是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的时代,真真正正的到来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通过研读课标,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这无疑是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路径上了一剂强心针。在之后的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教学中,应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组,实现多种教育元素的融合。

  二、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真正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贴合真实生活情境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将生活真实的情境带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单元学习目标相关的真实且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诱发孩子们产生更多的思考、情感、审美、文化体验,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提出也为“双减”政策深入实施提供了课程依据和专业支撑。在“双减”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坚持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不断地朝着“真实课堂”转变,从而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习惯、学有动力,学有思维、学有所得。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我也在思考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也常常把《语文课程标准》拿出来翻看对照自己的教学,看看是否有不对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虽然平时常看《语文课程标准》,但总觉得自己了解的内容浅之又浅,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并不能触及到深层次的内涵。

  十年发布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2022年4月发行了。这一次新课标发布后,我迫不及待地下载进行浏览阅读,如获至宝。但是读后却有些迷茫,这次的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确实有些大,有些内容更是感觉理解不透彻。幸好,在4月30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了一场公益直播,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国民主讲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

  在讲座中,郑教授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增加的内容,讲解了课程的有关知识,并对命题、质量检测、教师培训等内容都给出了建议,让我耳目一新,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比如郑教授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内容指向变化,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为重视学生的应然状态也就是学习成果,这个崭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好好揣摩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

  郑教授的讲座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让我意犹未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还需要好好研究才能真正为我所用,用于学生。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本次学习了郑国民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二是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今天我有幸在线聆听了郑国民教授专家的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通过专家的解读,让对新旧课标的异同有了初步的了解。

  郑教授用一个半小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变化、课程性质及理念、核心素养和价值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从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主题统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认识到国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够感受到时代发展中祖国的强大。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标对整本书的阅读也提出要求,如何让学生阅读量增加是我们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今后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课标、学习课标关、研究课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围绕语文课程三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三大文化为主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保证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4、加强学习,强化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指导自己更好的投入工作。关注课标,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7

  昨天有幸参加了线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网络专题培训。郑国民教授围绕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时间主线”“强调情景,主题统整”四个方面为主线,阐述了新课标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听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郑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1、课程实施增强情境性,实践性

  其实,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

  2、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教与学的变革

  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带动着我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相应地改变。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了,我们需要学习和教的内容也更多了。唯有终身学习,才会适应时代变革。

  3、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语言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不仅快速有效地理解了语文新课标,并且能精准抓住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新课标的变化和特点。这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努力,积极实践。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本周我们又学习了《小学语文课程课标》,使我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我清楚的知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就自己所任学段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浅谈如下: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 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为此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因此在教学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时遵循规律多认少写。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1~2年级要多认少写。 因此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多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反复朗读中,去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来说更应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喜欢阅读,主动阅读。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有时也会出现手捧语文书,不知怎么教的困惑。新课程的体验观让我摆脱迷茫,走出困惑,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以“体验”为线索,从三个方面来优化语文教学。

  一、开放课堂积累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发现与利用学生的体验资源,给予了语文教学无限的希望。但今天的小学生,在拥有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生活经历和实践体验并不比鲁迅小时候只看到四角方方的天井好多少。他们有的在各类家教中忙于周旋,有的被锁在家里进行学习,也有的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干脆放任自流。封闭的'生活与放任的生活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走向普及化的电脑、电视、书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窗户,同时,又关闭了另一扇感受现实生活,积累体验的窗户。开放课堂,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用身心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多种多样的体验。

  “生活大眼睛”、“发现小明星”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每一天,学生相信自己能发现,鼓励自己有发现。他们走向生活,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在活动中,学生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人与人和谐交流的快乐、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

  “相信自己,我能行”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用双手去实践,用言语去沟通,热爱生活,快快乐乐学做生活小主人。

  语文课前的“三言两语,我们来聊天”,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畅谈、相互交流的谈话空间。学生在聊天中传递信息,发展语言,提升自信度。

  开放课堂,参与实践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有目的、有意识的经历各种体验,补充积累体验,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感受,满足了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与课外之间撑起了一片绿荫,丰富的体验优化了课堂学习;课堂学习中取得的技能,又促使学生更有能力去经历生活中的新的体验。课堂与课外的学习体验一脉相承,互为补充。

  二、学习文本生成体验。

  学生的自我体验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起点,但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这个起点上。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对话中激发生成新的体验,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审美情趣。

  三、走向生活发展体验。

  课堂学习行为帮助学生激发生成了多种体验,但教育最终是为了促使人的发展,让学生的体验活于课堂又跳出课堂,源于语文教学又走向生活,让学生带着课堂上被激活的体验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新一轮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素质,在生活中尝试求真、求善、求美。

  新课程的体验观让我在语文教学时,真正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通过体验教学,使生活、文本、教师和学生四因素有机整合,这既赋予语文教学新的活力,也加强了语文课程建设,有效开发了语文课程教学。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倾听了三位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与分析,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心得:

  一、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新课标的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或“完全学会”,教学中,我们需合理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长,以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做了一些调整: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实验稿: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实验稿: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实验稿: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三、关注实用阅读策略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板块“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五点中,新增加了这样一句话:“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混排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之一。

  课标的调整绝不单是为了针对今后的测试,而是让更多的孩子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此次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认识到了它的“有滋有味”。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和体现“儿童味”。

  一、教出“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就是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的藴味,也就是语文美。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文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进行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美;通过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领会语文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二、浸润“个人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

  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三、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的认为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 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要求我们的课堂做到“有滋有味”,即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体现“儿童味”,三味齐全、味道十足。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次的出国留学习与以不同,以前学习时,我总是走马灯似的看一遍,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刻。今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抄一遍,一万多字的《新课标》在抄的时候的确费了一些劲,但逐字逐句的抄写,让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一、根据各学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务。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一阶段时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笔顺的要求上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年级了,我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要求,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就像“维纳斯”、“比萨斜塔”这种残缺的美也会让世人为之倾倒一样,没有哪一堂课可谓堪称完美,但每位教师追求美的脚步却不曾停止。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师引领着学生开辟语文的新天地,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新课标”对于我来说已不陌生,上学期教导处组织了多次学习活动,但我认为真正把它渗入教学中绝非几次学习那么简单。于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想。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维”目标。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师单方面的填鸭式式教学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本班有些学生的成绩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经过一段的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低年级而言,拼音、字词教学是关键,虽然课上我都细细地去讲,但是每次考试还是有很多同学写错,后来我经过思索调整了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字词训练,订正的时候不再是老师写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书、字典等,自己去订正,反馈下来效果比原先好了许多。

  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我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本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以后,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

  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

  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

  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