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15 16:50:02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5篇)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

  我所要说的很少,但是今天我确实学到了一点东西,所以说我今天就是进步的。

  抛开张主任的开篇语和贺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不谈,我只想说一说我看到的那一节课。

  先来说说这位老师,王延安,一位42岁的小学教师,依然能够站在这样一方讲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挚爱,我觉得很难能可贵。他的幽默,他的言谈,他对孩子的.用心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再来说说他的课,当然,作为晚辈,我很荣幸能听到他的这节课,自知也没有什么资质给他谈课,只是出于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句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相信这句话王老师做到了。

  在他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虚设的学生操作,不是形式的小组交流,更不是假意的师生评价,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更深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

  或许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就是缺乏王老师身上的一点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具体我也说不上来,是对教育的那份热爱?是对孩子那颗慈父般的心?是自身缺乏的那种幽默?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攀登?是当年考大学的那股冲劲?是……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我参加市教育局小学数学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

  最近,学习了《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的全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标,明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恰当的教学段,努为学创造个良好的有利益学全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就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师。”兴趣是学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动有趣的情境,如运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等,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让学在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的灵,充分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把学习作为种乐趣、种享受、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熟悉的活背景引,让学感受到数学处不在,使学对数学产亲切感,激发他们到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学具,让学多动操作,脑并,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的创造性。数学源于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在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实践、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式”实践证明,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学会与他合作的法,进认识我、发展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法。不但确了学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主学习的能,满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让学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对新课程改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活的联系,使学从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3

  《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的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应该是探究性和渐进性的,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去认识新知识。新的课程标准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情景为出发点,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看一看、说一说,把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课标》的精神值得我们教师学习改变不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师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注重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但现实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还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没有充分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改进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标》的要求合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问题创设情境,另外也要强调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还有教师面对学生存在差异时,要学会因材施教,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因为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我们承认这种差异。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而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发挥?处理好教师主导和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的学习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和应用的理论知识。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积极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引导学生启发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三、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数学方法不一定都是一样的,哪种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该认可,尊重差异。

  通过本次学习,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数学课标的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4

  xx年3月27日,我参加了教育科技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作为一名承担送教任务的老师,首先我要感谢教育局的信任与支持,感谢教育局给我们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美术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我们讲的是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课《风来了》。送教下乡不仅仅是讲一堂课,听一堂课。课后的说课、评课才是真正意义的大课堂。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思索,一种提高。

  在评课中,我发现了自己课堂存在的好多问题和失误。简单的做以下小结:

  1、课堂上我讲解太多,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在学生黑板展示风来了的`小训练时,一位学生的作品中,花被风吹弯了腰而草没有变化,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问题。错失了课堂纠错,让学生加深理解风的良机。属于课堂失误,比较遗憾。

  3、学生创作时,我觉得孩子们美术功底较弱,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只需用铅笔画出草稿就可,没有色彩方面的表达。展示时,学生的画面虽然很丰富,创意十足,但是却让听课老师看不清。作业展示效果不是特别满意。

  观摩省级教学能手段老师的课,让我有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自己之前纠结顾虑的问题都在段老师的课堂上得到解决。比如:如何让孩子用色彩表现画面,我出于保守的心态,不敢让孩子用没接接触过的画材,段老师大胆让孩子们用刮画纸、砂画纸,画面效果令孩子们很有成就感。段老师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优美的画面、直观的演示视频、丰富的作画材料),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使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倍增。学生的作品色彩丰富,作品展示效果让人赞叹。

  下午,段老师还给我们全县美术老师带来一堂讲座。段老师以亲和的态度,朴实的语言,就如何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和如何评价美术课程做了详细的讲解,针对美术课程实施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讲解的非常到位,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美术教师不仅要做美术技能传授者,还要做美术文化的传播者。播放了许多令人茅塞顿开的教学实例视频,解决了很多我们平时课堂活动遇到的困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善于总结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理念得到提升,专业技能得到提高。我会用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美术教学和美术研究中,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美术教师。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5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学习培训,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全面了解了课标的整体修订情况,更加明晰了当前的数学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肩上的责任,下面我就对本次培训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二、义务教育阶段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1、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一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师数学教育的“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2、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但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三、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数学学科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里,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的或者说有效落实的并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既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课程将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重点方向。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新课标对各个内容领域都进了细微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代数推理”,增强了“几何直观”。如何基于两个代数基本事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代数推理?如何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觉?也是亟待思考的命题。

  通过本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新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修改的教学要求等,还明确了修改的目的与意图,更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与指导性,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内涵,力求在我的教学中无限放大它的实际存在性,力求让我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新课程情怀。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6

  一、新教材的编排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新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消化知识。比如,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第一单元是由老教材的一二单元合并而来,第二单元是从一年级下册抽出来的,这样的编辑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也考虑了学生假期刚结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接收新知识。

  同时新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练习和渗透,练习时既有前面知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形成知识渗透。如20以内加减法,就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编排更加的合理。

  二、新教材重视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新教材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意识和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线索,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和复习的能力,如:学会建知识树、知识链等,将所学知识系统地分析出来,而不是将复习课上成单纯的练习课。

  三、新教材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关于解决问题增加了两个能力要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数学思维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再根据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新教材的编排还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应重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在解决问题时,要侧重检验、回顾环节,形成一定的反思思维,同时让孩子勇敢的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新教材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新教材既要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既要学习水平,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课本内容中,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版块(成长小档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整理和复习,同时进行学过新知识后情感方面的表达,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材最后边还有一个学期自我评价,不要放在期末自评,要定期开展,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五、新教材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只有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数学和我们紧密化,由抽象转变为形象具体,不仅有利学生理解和接受,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数一数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数一数教室里的设备,分一分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等,不但知识学到手,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人教版数学新教材贴近生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7

  十分有幸参加了本次江苏省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培训,本人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xx年版),开阔了视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体验。《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观察、重操作,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体验性经验。其次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下面本人就结合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进行浅淡。

  例如,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1、大于2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游戏,既掌握了知识,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本人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整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远比我们老师口头说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应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8

  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新课标对以后的数学教学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在工作室主持人乔利荣的带领下,我们认真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的报告,受益匪浅,现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一、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史宁中教授在讲座中说道:“如何在小学阶段,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很重要。对于小学阶段的“数与运算”主题,尤其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这种整体性和一致性体主要现在:计数单位的统一。

  不禁让我回忆起:20xx年杭州的“千课万人”论坛会中,曾听过特级教师张国良老师的《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课。在课堂上,张老师在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完之后,抛出了一个问题:“整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探索交流,孩子们发现:其实它们的运算本质都是“计数单位保持不变,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尽管形式不同,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灵魂”。顿时让听课的我豁然开朗!从整体上理解数和运算更加清晰,这样的前联后沿,让运算教学更具结构。

  以往教学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教学时,常常都是通过现实意义说明各个运算的道理,缺乏一致性,让学生认为它们的运算不同,反而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因此,20xx年的新课标将重点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其实也是对我们这些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

  二、跨学科教学的挑战

  新课标中提倡把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比如:近几年常常出现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对这样的改变,虽然让我觉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也同时需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历史等等),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方面也同时增加了跨学科的内容。把原来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以“主题活动”(小学)的形式在综合与实践中进行呈现,这也是学习方式的一大重点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灵活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三、传统文化要有数学

  传统文化要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践行在数学学科中,所以数学课程内容将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比如:“曹冲称象”、“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时,史宁中教授也提醒数学老师们:要注意数学学科讲传统文化要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教会孩子们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绍重量单位之外,老师们还要讲解“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的道理。这些都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去探讨,在未来的教学中认真的思考。

  20xx年新课标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不断认真研读的内容,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强调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等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的理念总是需要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新课标的学习不仅让我明确了教学方向,也激励着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研究和成长。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9

  新课标比较以前有了部分修改,今天就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课标中出现了“学业质量”章节,这是全新的一章,主要阐述了“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并分学段进行了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描述。学业质量是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为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学业质量的呈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新课标将“学业质量”界定为:“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学业质量已经由过去单纯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转变为关注学生完成学科阶段性学习后,学生某一阶段性学习的表现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将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关注育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我们的教学评价同时需要更加多元化,实现从单一评价向多样化的评价转变,从“双基”到“四基”,从“分析、解决问题”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新课标的改变要求我们摒弃过去的以分析考试成绩代替学业质量评价的做法,寻求综合性的、阶段性的、多样化的评价模式。

  同时,新课标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描述”:

  (1)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3)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情境与问题这三方面来进行描述的,结构清晰;同时,在对学科内容的描述时,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主题,与数学课程目标相呼应。同时新课标在具体表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时,按照每个学段的要求分别进行了阐述。

  结合新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小学阶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可以看出,学业质量标准具有以下特征:

  知识与技能领域。根据新课标中数学课程学业质量要求,学生需要将每节课的数学知识积累起来,阶段性地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逻辑化和结构化;在这个过程中,数学知识逐步积累,螺旋上升,然后阶段性的打通、融合,最终形成一张知识网;同时,在形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情感与态度方面。新课标注重自我反思意识、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段还特别重视“操作、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数学趣味化、生活化,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境与问题方面。新课标主要体现发展抽象意识(数感和量感)、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这个部分强调了“用数学语言表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同时到五六年级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发展尝试、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标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对于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还要继续。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0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迁移现象。例如,条形统计图掌握的好,就更容易学习折线统计图。心理学家比格曾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的材料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知识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新问题或新情境中应用知识,产生预期的变化,达到触类旁通。为此,在自育学习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正向迁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一、根据教材合理选取、编排学习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选取编排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前后延伸,排除干扰,以利于学生产生知识迁移,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合理编排学习材料,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自己观察微课中图形的切割和平移的动画过程,然后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提供知识迁移,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合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遵循知识迁移的心理学规律设计学习环节,突破学习难点

  青少年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由具体的表象到抽象的'概念形成知识迁移。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不再惧怕抽象的数学概念,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三、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原有的知识越具有概括性、在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在五年级下第一单元学习简易方程时,学生会遇到多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题,盲目学习记忆效果差,也影响以后更进一步学习较难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于是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例题归纳整理,概括出不同的几类题型,例7是一步方程应用题、例8是两步方程应用题、例9是连设问题、例10是相遇问题。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先明确题目属于哪一类,再解答,这样学生掌握起来更快,知识形成体系、学会概括学习内容,对方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应用比较教学法促进知识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对相关的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自主分析相关知识点的异同,全面、精细、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自育学习效率。例如,两问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比较,延伸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安排连续两问应用题,这是在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解答加减一步应用题的能力,而且为以后学习两步应用题做了基础性的准备。连续两问应用题是由两个一步应用题构成的,且它的第二问只给出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需要从前面的问题中去找,由于学生不习惯于连贯的思考,学习时往往会感到困难。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将连续两问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相比较,从结构形式到条件到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连续两问应用题,学生解答第一问不成问题;解答第二问时,要引导学生对一步应用题进行分析,要求对一个问题必须知道两个条件,而第二问中,只有一个条件,还缺少一个条件,缺少什么条件呢?可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另一个条件。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新的解应用题方法。

  五、灵活利用变式,拓展学生思路

  数学问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问题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内容之中,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改变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自育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变式拓展思维,形成知识迁移,从而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小学数学概念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变式,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提升。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创设了猴妈妈分桃子的情境: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桃子,她带来两盒桃子,小猴打开一盒(4个桃子),师问:怎样分才能公平?接着分第二盒,(8个)(没打开),师还是问;要分得公平,怎样分?然后,教师追问;为什么桃子数量不一样,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学生说: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四分之一来表示。接着老师又出示12个桃子,你能从图上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吗?在这个片断中,为了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四分之一,老师变换非本质性属性,让学生分4个桃子,8个桃子,12个桃子的四分之一,突出不管分多少个桃子,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表示。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教学中,如果仅以某种位置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较狭窄,会导致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因此,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变式,将各种不同位置的图形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时,变式的练习更为重要。因为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的高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三角形的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看到倾斜的线段就不认得是高,常常画高时总要垂直水平方向,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高的位置应是不同的,使学生对“高”的概念有本质的认识。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凭着学习课本的初步感知说一说、指一指三角形的高,然后课件出示标准的三角形的高。紧接着再出现将标准的高的三角形进行90度旋转、135度旋转、150度旋转、175度旋转、180度旋转、360度旋转。每旋转一点都问:现在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是不是还是从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在这些变式高的出现和观察之中,学生在变化中看到了不变,即高的本质: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垂线。线的方向在变,垂直于底没有变。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新的教学知识,还需要学生学会利用掌握的旧的知识来轻松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框架,知识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归纳知识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利于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1

  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xx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xx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下面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观点进行简单梳理。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第一个原则,不单纯介绍概念。就是说,像过去说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然后,不比较角的大小;也不讲角的计算。这样的话,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好的。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2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我体会到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分析初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我们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期末成绩,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构建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兴趣,达到分层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名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取得取得进步。

  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努力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驱者、探索者和创新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不顾学生基本的学习感受和个体差异。在机械训练下,学生会感觉严重疲劳。老师只是单纯的复制知识,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心理是否正确,也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情绪。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但很多老师往往不理解有效教学的内涵,盲目地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不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也相应下滑。如果老师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没有充分把握数学教材的`意图,设计的教学活动就不能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精神,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教师只局限在教材的内容上,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活动。我们往往把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以成绩来评判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评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将部分巩固任务转移到课堂学习上,这将导致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学习更多的知识。初中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不同的。通过对数学课堂的仔细观察发现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有积极的表现,但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会表现出浮躁。因此,中学数学学习需要一个长期、渐进、完善的过程。

  为了达到高效课堂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与信息技术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应是非常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话语中的理解和信息技术的处理。例如,学习乘除法的内容,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教师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相应的内容并标注重点,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另外,通过展示教学的相应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清学习的层次,把一些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一点一点地整理出来,找出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合作与交流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展示向题让学生有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背景,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部分有更全面的了解。

  2、开展数学课前

  预设问题

  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动力,让学生通过这种动力更加热情地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课前预设问题让学生有挑战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一章新的知识前,老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学生快速反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进行小组加分给与奖励,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时,其他同学可以纠正加分,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

  3、拓展教学

  我们应打破传统思维,丰富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问题探究后,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注重角色的转变,不再把自己当作课堂的控制者,而是把主动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合作式教学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讨论和互动。通过讨论,教师只需了解整体情况,针对难点问题给出具体的指导,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发不同的火花,甚至以教师没有考虑的方式思考。

  5、分层次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只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学习效率。

  6、结合生活解决

  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点部分,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学生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例如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分配问题、利润问题等。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

  总之,随着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最科学合理的方法掌握和巩固知识,要做好引导和解决问题的工作,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反思。同时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不再惧怕。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3

  20xx年版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可见,数学教育需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育人要有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要有新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教材中的“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都是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关键适时引导,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同时,教师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师生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生

  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把握,因势利导,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应加强学习,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业务素质,勇于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4

  20xx年4月26日,我观看了王才程专家讲解关于20xx年版义务教育的《新课标解读与作业优化设计》的讲座,我在此次讲座中学到了很多教学理念和新技能,心里也有很多感触和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解读: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弃,品格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解读:跳出了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框框,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解读:这是一大创新点,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同在作业设计、改革考试评价等多方面呼应了“双减”的要求。

  4、增强了指导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

  二、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1、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2、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一单元一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

  3、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重视设计合理问题。

  三、优化设计数学作业

  1、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

  2、作业的设计要百家争鸣,倡导作业的'多样性

  3、作业的设计要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4、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应用性

  5、作业的布置要崇尚自主,凸显作业的多层性

  通过此次讲座使我明白,教师要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5

  20xx年7月16、17日我有幸参加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暑期线上专题培训活动。通过为期两天的培训,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培训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最新的课程标准,不但全面了解了教材,而且对新版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倡导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下,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不多。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这种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奥妙与魅力,真正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二、注重学生分析与理解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对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初中教学的策略要以主问题研究为核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大体的感知前提下,理解教学的目标,分析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教学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开发新的课程是实现理想课堂,即高质量、高效率的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的关键,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2-15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0-11

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11-30

数学新课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12-31

2022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1-20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1-11

新课标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12-29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08-28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07-22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