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范文(通用7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 1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原型。最近老俞出新书了,书名《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老俞的文风和演讲向来比较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比较符合我的口味,这也许正是因为老俞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和比较亲和的态度。我在内心一直很崇拜老俞,能将一个小小的培训班做成上市公司。这本书因为是老俞自己著作,所以读起来更能体会到老俞的创业艰辛和管理理念顺应公司发展的更新迭代,对于利益的分配和远大的格局也是值得所有创业者和管理者值得学习。
如果要问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收获什么,我觉得是以下几点:
第一你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老俞从北大出来,创立新东方的时候只有30岁,到今天已经50多岁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要经历一个从三十而立到事业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过的各种甜酸苦辣,以及心路历程,也许对你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二,你会看到一项事业的成长历程。新东方从一个小小的培训班做起,如今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到今天依然在中国民办教育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你会发现,它的利益分配制度和组织结构变革、高科技对它的发展历程的影响,以及竞争对手对它的成长的影响,每一点都可以掰开揉碎来看。你会发现,原来新东方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第三,大家可以看到团队合作和发展的经验。任何一项事业,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干出来的。从新东方创立到今天,老俞依然是新东方的'领导者,但是,是新东方太多太多的人才,跟着我一起才把新东方做大、做好的。所以,如何管理人才,如何跟合伙人搞好关系,如何进行利益分配,这些都是新东方反复经历的,而且这个过程是要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
总而言之,这里面包含了各种复杂的关系,从创始人内部的关系,到跟社会系统的关系,参与之间的利益关系、契约关系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曾在新东方出现过。他们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解决方案的,这也许能够给广大创业者提供一个参考。
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当你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时候,一定是把它跟你的理想和价值观连在一起的。在纵观新东方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时,大家一定会发现一条暗含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新东方这群人到底在坚持一种什么样的理想,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这种理想和价值观,在这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我想你读完本书,一定会有所感悟。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 2
今天读完了俞敏洪老师的创业史《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书讲述的是俞老师如何白手起家创办新东方,将新东方从一家十几人的培训班做到在纽交所上市公司。叙述方式是采用俞老师亲身经历的第一视角方式,还原了很多当年创业的艰苦环境,语言上非常的朴实、接地气。
俞老师当时在北大当老师,由于想要多挣钱去国外留学,俞老师也是干托福培训班抢了北大的生意,结果得了一个记过处分,这点和《中国合伙人》非常像。于是俞老师主动辞职开始创办培训班,为了招到学生,他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成了当时北京城最好的托福老师。再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吸收了很多其它优秀老师也来到新东方和俞老师一起授课。
这大概是新东方的一个创业雏形,新东方的另外两家马车徐小平和王强是在新东方已经做得很不错的时候,俞老师认识到新东方要发展就应该找到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来一起努力,于是才到国外请回来了徐小平和王强。
在吸收人才这方面俞老师真的是教科书,他毫不介意有才能的人压住他的光芒,他也不介意别人分他的蛋糕,只要能让新东方发展得更好,甚至剥夺了他的董事长和总裁职权他也毫无怨言,而且为了留住人才,新东方的老师的薪资永远是最好的,尽量把利益都给下面的老师去分,自己拿最少的那部分。有这么康概的一个老板,各地人才都源源不断地涌入新东方。
为了尽可能发挥大家的才能,俞老师提倡公司内部创业,让徐小平、王强等人才去开辟新的业务板块,而这些板块的利润大头都归业务板块负责人,这样既能给他们足够的舞台施展才华,又能保证他们的利益,真可谓一举两得。纵观现在的很多企业,会开很多子公司,以为利用大公司的资源就能做好子公司,然而下面的负责人不但事事要请教老板,一个很有创意的活动经过层层的审批早已错过了最佳的执行期,而且负责人在自己收益也没保障,只能拿着老板给的死工资,这样的子公司自然而然就走向了灭亡。印证了一句老话“能容得下弟兄的才能当大哥”。
在面对诱惑时,千万要冷静,看清楚诱惑背后的陷阱。曾经新东方为了发展壮大需要融资,有一个机构很爽快的给新东方一个亿,做了十亿的估值,这让新东方的管理人员都喜出望外,自己手中的期权终于值钱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俞敏洪,江苏老乡,身上带有浓烈的质朴,乡村的`气息,老实人的味道,虽然有时也会因为一些言论被很多人诟病,但谁的内心没有一点阴暗面呢,他敢于直言面对和承担,我是觉得了不起。
看过他的几本书,人生导师形象,心灵鸡汤较多,很多人不喜,但和其他文字相比,多了份坦诚,也能强烈感受到他这些言语的背后是自身面对无数挫折磨难,总结反思而来。
这本书比较客观的讲述了新东方创业的始末,以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问题,家族企业弊病,内部管理混乱,上市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战略错误等等,比较客观展现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史,可读性较强。
书的结尾提到了他为人处事的三个原则:坦诚、诚信、信任。要成为一个讲究诚信的人,为人要坦诚,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往往会事半功倍。要打感情牌,少打利益牌,杜绝不正当利益交换。
本书适合迷茫中的你,他会告诉你如何选择,如何面对;本书适合已经创业和即将创业中的你,他会告诉你老俞的亲身经历,让你学会如何经营企业,如何提高领导力;本书同样适合困境中的你,他会告诉你,你以为人生已经到了低谷,其实你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一根笔,一支烟,一个灵感乍现的瞬间。
两张纸,三更夜,几句不成体统的闲言。
毛毛忽然就想立个flag,认真走路,好好看书,重新翻每一本喜欢的书,复习每一个认识过的人。
就从眼下刚完结的这本开始吧。
俞敏洪,我偶像。
原本看书就特别慢,总是逐字逐句的,再加上工作忙,琐事多,断断续续读了一整个夏天。有时候在app看,有时候去书店接着读。可以说,随着俞老师创业过程的起起伏伏,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也可谓屡次走在崩溃的边缘。
读书会让人崩溃吗当然不。是随着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你所经历的事,让人崩溃。崩溃总是让人绝望,崩溃也让人成长。也因此,这本陪着你度过这段日子的书,才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毛毛娱乐认为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去新东方投奔俞老师,这个迟早到底是哪天,眼下还不得而知。印象中近十年,新东方总部、分校、线上线下各种大小面试正式或扯淡,直接或间接,也经历了十余次。都和新东方擦肩而过。但冥冥中能感觉到缘分未尽,还会在未来某一天以某种形式加入其中。这是值得期待的后话了。
很多年前,记得室友阿娇桌上一直摆着本俞老师的鸡汤书,不知道她自己看了多少、看了几遍,反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俞老师来学校做演讲,也是挤着去体育馆里面听,演讲内容跟他去各个学校的大同小异,但那种浓浓的正能量氛围,记忆犹新。就像他眼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一样。但那时候的正能量里还没有太多的商业味道和沧海桑田。而今很浓。
说到中关村不得不提下那条创业一条街,已然演变成后来的畅聊创业之梦咖啡厅一条街,以及今天的打牌一条街。萧条了。
但教育不会萧条,因为有一群热爱教育更懂教育的人在坚守。叫坚守有些沉重了,不会那么艰难,尽管没有哪个领域竞争不激烈,但最后留下的,一定是由传统走向科技化再返璞归真的教育集团公司,而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公司。新东方加油。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 3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是俞敏洪的著作,他是新东方教育的创始人。最近教培时代结束,新东方退租了部分校区,捐出了80000套桌椅给偏远山区小学。他坦言心里五味杂陈,多么艰难的举动啊,一大家子就这样解散了。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是他2019年写下的一本书。讲述了他与新东方的跌宕起伏。俞敏洪说他创立新东方之前经历过两次低谷。第一次是他想出国留学,拼尽全力痛失良机。周围同学都出国了,遗憾的是以为特殊原因,错失了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和招生录取,让他崩溃没有钱上学。于是他下定决心自己赚钱出国读书,他在北大办起了托福培训班,但是因为和校办培训班抢生源被通报批评一个月,所有福利都没有了,分房子没有,出国进修没有,涨工资没有,被提拔没有。他决定让自己体面的离开。当你行至人生的低谷时,真正的体面,是保持积极的心态,敢于直面困境,勇于做出改变。
困境当前,他离开北大,开办免费讲座,免费提供出国咨询,慢慢口碑好了,二十来人小班发展到一百来人大班,慢慢小操场搬到了大教室。一个人真正的`体面,是你在努力向上攀爬时,依然能守住内心的底线和良知。
1993年,新东方培训学校正式挂牌,直到今天时代洪流来袭,新东方市值缩水2300亿港元,预计裁员4万人,教学点退租1500个,他却做出三个决定,对已缴费的学生家长,承诺无条件按比例退款;
对于报名后未开课学生的退费要求,无条件给予退费;将73366套课座椅全部无偿捐出。《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写出了一个成功者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都是低估爬坡登顶下坡未来这条路慢慢,我们只有勇敢的迎接挑战。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 4
1、市场驱动
俞敏洪为什么可以把新东方做起来,其实刚开始还是有市场,大家都需要出国,需要考托业GRE等,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了。我的感悟商业模式的存在是因为他可有用户市场才可以起来。同时,也打破我原来对新东方的认知,我以前以为新东方只是一个考出国的培训机构,原来人家已经做好多产品,有少儿英语的,有在线教育的。这些也为什么做起来了,也是因为市场。用户是有复制性的,比如你小孩报一个数学班,是不是也要上个英语班,如果同一个地方有,时间也划分开,你是不是会倾向于同一个地方报名,除了这个以外,因为你小时候在某个培训机构学习,而且学习效果好,你后面是不是也要会报相同机构,这也是新东方为什么现在从小开始抓起,而且想要不同的学科。这个市场是一直在变化的。
2、利益驱动
像我们公司经常跟人画大饼的时候,都讲理想,我希望你做出漂亮的政绩,没与钱挂钩,真是动力不足。整个新东方的发展过程,都是利益驱动。比如,俞敏洪叫王强、俆小平他们回来,是分户责任制。每个人负责一块,你只需要上交15%给公用的平台,其他是自己的。比如俆小平只负责出国咨询那块。这样就让他们很有动力去把这个蛋糕做大。
到了是否要上市阶段,大家有好多在争议,同时也对俞敏洪做管理有了怀疑,大家吵来吵去都只为一个字钱,钱分得不够如我心理所想的,大家吵了好多次,吵到本来想投资他们的.人都不敢投资他们了。而其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大概意思是讲上市要1亿,大家都讲没有钱,(他们之前在新东方已好很多钱),但上市就讲没有钱了,只有俞敏洪是自己挑腰包的。
到了后面,大家都知道新东方已经上市了,老员工已经靠股份实现财富自由了,他们是没有干劲十足,反而新生代很有动力去做,为什么呢?也是一个钱的问题,比如老员工拿到是3元的原始股的价钱,新生代管理者拿到15元的原始股的价格,新东方的发行价是17元左右,如果他们不向前冲,拿到的钱不多阿。
3、平台好重要
俞敏洪原来只是个农村出来,北大对他改变特别大,同时他创业大部分人都是北大人。因为这个平台奠定他后面的所有基础,包括思维的改变的。
新东方也很有创业基因,我们熟知的李笑来、古典都是新东方出来的,包括后面出来很多名人,他们出书,都是在那里文化浸泡。书里讲过在新东方当保安的两个人在这个文化下后面也离职创业了,回老家卖水果。可见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对自己改变多大。
这个平台除了思想以外,还包括认识的人。新东方在上市以后,招到一间浑水公司的攻击,股价大落,如果继续下去,新东方可能就会倒了。这个时候,他就跟马云、柳传青吃个饭,他们只问了一句话,你公司到底有没有,俞敏洪讲没有,然后大家吃饭了什么没有讲,然后他们用3亿美元买入新东方的股票。所以现在好多人读MBA不是讲里面教的东西有多有用,而是里面的人脉给你多大作用。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 5
沧海横流,社会进步大潮滚滚向前,我们每一个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卷入了社会分工之中。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渺小如蚂蚁,卑弱似微尘,绝大多数人沦为了统计上的一个冰冷总数的组成部分。只有极少数"人中龙凤"历经考验脱颖而出,成为了发展史上的杰出英雄人物,深刻而又重要的影响了社会变迁进程。镁光灯的鲜花和掌声里,很多主角会满脸红光地谈论着昔日非凡的奋斗篇章,极少数才会诉说不可复制的真实。聆听者也企图从“成功史”中提炼前进的力量,用在磨砺自己的途中。
留校任教的俞敏洪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因为一个教学处分而被开除教职;更不会料到自己为了挣够出国的费用进行的英语补习会成为未来民办教育方面的一面旗帜;更不可推测出当自己通过培训挣够了出国费用的时候变了“初心”——在英语培训市场上找到了更大的人生奋斗意义。在命运之轮面前,即便是英雄人物,重大转折关头也是迷茫和微弱的。没有人有后视镜,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前进的一片漆黑里,靠着近处的微弱之光去探索未知,越过险滩暗河,才会走到远方高峰。
几乎没人能够在进入高中的时候知道自己能够考取哪个大学,也鲜有大学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年知道毕业后会从事什么岗位,更不会有职场小白知道自己下一份工作会跳槽到哪里。是的,对个体命运而言,绝大多数人都需要面对偶然性的主宰。即便是你考入top2的名校顺利毕业进入非常优秀的行业和岗位,也一样无法获悉自己会遭受什么不确定性考验。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公平的。人生路是马拉松,一关过去还有下一关,你要尽可能地走好每一关;即便是你一关失误了,还有重新参与社会洗牌和反超的机会,当然,难度一定是增加的。好成绩、好单位、好老师、好前途、好履历、好业绩、好家庭,人人想要。但只有极少数人在人生关口的某一个环节得到自己想要的。
回头看我们优秀的企业家群体,都具有很不是“一帆风顺”的一面:39岁的任正非因为被骗走200万元、遭受了“离开岗位”“婚姻破裂”“生存危机”、不得不被迫走上华为创业路;35岁的单亲妈妈董明珠抚养压力日增,不得不南下珠海卖起了空调;35岁的马云已经经历了“中国黄页”等四次创业失败后一事无成,万幸没有一蹶不振,收拾心情在西湖畔开了一场描述梦想的“十八罗汉大会”;即便是一路开挂人生的黄峥在35岁的时候依然对自己的成就十分不满,几个不错的项目远远满足不了自己的胃口和需求,之后才有了拼多多。实际上,命运变革的时间没有早晚,风云人物也在无法预料到自己之后的成就与辉煌。曹德旺37岁承包玻璃厂41岁才成立福耀玻璃;柳传志40岁才离开中科院,参与创建联想;芒格38岁才踏足投资行业,54岁才正式加盟伯克希尔;宗庆后42岁才承包一家校办企业的经营部,44岁才成立娃哈哈。
如果把创业作为走向成功的起点来折算,这些商业风云人物几乎前半生都是为创业打基础。不过在打基础的途中,命运转折点到来之前,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明天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和考验。何况,创业走向高峰的这一段旅程,面对的压力和风险绝不是前半生的波折所能比拟的。创业者的人生有游戏的一面:后半段难度大幅增加,结局才会有大的成功和收获。
不要抱怨自己出身不好、家庭薄弱、学校无名、专业不强、履历单薄、业绩平庸了。拉长人生周期,放在命运的视角看待现在拥有的一切,你拥有的远远比很多人要丰富美满的多。“我等了多少个轮回,才有机会去享受一次的旅程。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是的,不妨大胆一些。很多事我都不了解,很多问题也没有答案,但我相信上天给我们生命,一定是让我们创造奇迹。”《大鱼海棠》的这段话放在命运转折的关口最为合适,已经过去或者荒废了很多很多的时光,在余下不多的日子里,更要让自己过得精精彩彩。
种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十年前,更是现在。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 6
因为机缘巧合,看了一篇俞敏洪被匪徒打劫的文章而找到本书,然后就迫不及待的读下来了。故事真的很精彩,俞敏洪的总结概况能力很强,文字精炼而又表意精准,北大的背景和演讲的功力在本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在读本书之前,我对新东方的了解仅限于大学英语考试培训和出国培训。新东方初创阶段的励志和坚韧,上千人的学习场景,数九寒天的埋头苦学,学生的掌声和呐喊声,让我不禁回忆起在我的大学期间新东方及各种考研班的盛况,深为自己曾经参与过这个过程而感到骄傲,仿佛我的青春就在昨天,不曾走远。
从家族企业到合伙经营,管理层内斗的三年,被踢出董事会到再次回归,上市之后的迷茫与失落,新东方的成功与失败,个人的`优势和局限性等等内容中,我读到了一个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赤诚和深城。
社会对于俞敏洪的评价褒贬不一。去年他还因不当的女性言论被攻击,今年新东方又创下了上市12年的季度巨亏。从新东方年会吐槽歌曲走红网络,新东方内部管理的问题也可见一斑。也许新东方的发展本身没有书籍写的那么美好,但现实一定比书籍更精彩。不管真实的俞敏洪是怎样的,我被他的故事和经历、观点和理念所深深打动。
一个人被同一个绑匪团伙打劫两次还能生还,不仅仅是幸运二字能解释的。要知道,这个绑匪团伙曾一共打劫6人,其中5人都被害,仅俞敏洪1人活了下来。我想,这是上天的恩赐,更是个人积累的恩德。单凭这一点,我也能体会什么叫做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 7
这本书清晰的讲述了新东方从成立到上市一直发展到现在的过程,其中也包括了俞老师这一路走来的一些做事成长经验,很值得我们90后慢慢的品读。从书中我领会到了以下几点:
个人:
1、个人本身的能力是局限的,但是我们要懂得吸收比自己强的人为我所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不是埋头苦干,而是人脉、交际圈。
2、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学习,这样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3、如果你一味地盯着竞争对手,那你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
4、在农村的环境中,我不可能变成一个超越农村环境的个体。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每开始一项新的事业,个人的成长就不断地被催生和触发。我们不能把自己被动地放在不变的环境中,安逸会让人丧失进取心。树挪死,人挪活。
5、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时间是你自己的,身体也是你自己的,如何使用时间和生命也是由你来决定的。
6、对于一些你不愿意去面对的东西,要想办法去面对,不要逃避。因为如果你不去面对的话,这件事就永远留在那,永远也解决不了,最后甚至会发酵,酿成更大的麻烦。
7、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用在对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排除那些琐碎的事情。要做到这样,最好的方法是拥有一个博大、坦诚、诚恳的胸怀。
企业:
8、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当前的蝇头小利。如果以营利性为目标的话,规模一定是做不大的。
9、做生意的本质是,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可靠的客户,并且让这些客户称为你的品牌宣传员,愿意把新的客户带进来。这个前提当然是,你提供给客户的东西要足够好。
10、当有一件事你不能做的时候,一定要找几个人同时帮你做。如果公司在某一个领域过度依赖某一个人,除了这个人别人都做不了,其结果就是要么给这个人特别高的薪酬待遇和股权激励,要么就去找一个跟他水平相当的人去做这件事,否则到了一定程度,会出现“挤兑”或“造反”的现象。
11、一个品牌的发展,从某一个点上进行突破比全面铺开发展更容易些。
12、发现问题很容易,解决问题很困难。
13、推动变革的最重要因素,既不是理想,也不是情感,甚至不是未来,而是利益分配机制。当绝大部分人都意识到变革产生的效果和自身息息相关时,这个时候变革就比较容易推进了。
14、企业应该创造事情来做,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做事情。
15、所有事物往好的方面发展都需要经过一个漫长、难熬的过程。
16、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家公司,想有大发展的话,不能只做主营业务。这样它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
17、一个企业开展一项新业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跟原有业务有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这样就可以相互支持;二是原有业务能够复用,比如目标人群可以复用。
18、家庭教育很重要,一个孩子在三岁时就养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到七岁时就养成了他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19、不是什么业务来钱你就可以去做什么,一定要在收入的前提下,思考它的商业模式到底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给客户带来什么影响,以及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是可持续。
20、原则上,一个企业的发展应该至少以两三年为一个周期来看企业的战略布局是不是合理。
21、企业要不断地创造人才的内部流动机制,以确保每个人都能真正地在他擅长的领域和岗位上施展才华。要对队伍进行适当地调整,让每一个人去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以此来激发他的工作能动性和创造性。队伍的年轻化永远是正确的选择,把年轻人充实到队伍中来,可能他们做事情还不够成熟,甚至有的时候不靠谱,人事关系也常常处理不好,但我觉得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锻炼,他们的成长速度是40多岁人的好几倍。
22、我认为管理是一件很难做的事,管理的效果跟管理者本身的认知水平、价值观、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管理者本身能力不够,那么他怎么能够带出一支强大的团队出来呢?
23、一个团队往往会因为沟通不到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沟通很重要。
24、与政府官员打交道,坚持原则做事情。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人到了崩溃的边缘句子11-23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08-11
《走在人生边上》读书心得06-07
《走在孩子后面》读书心得04-24
崩溃的句子09-05
崩溃的说说11-04
绝望崩溃的句子11-23
情绪崩溃的句子01-06
心情崩溃的句子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