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3-12-18 13:48:35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1

  此次,县委组织部组织了我们组工干部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10天,学习内容丰富,涵盖了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干部素质提升、人才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法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方面面,既有情况介绍、又谈经验体会,学习期间我们先后参观蒋巷村、枫泾社区、泰元社区、华西村等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大,无论在思想上、理论上、视野上都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触动,此次学习主要的心得体会有两方面:

  一、苏州值得学习的方面

  1、抢抓机遇,超前谋划。据农村干部学院副院长费春元和苏州大学副教授沈健的介绍,不是经济特区、不是沿海开放城市的苏州早在80年代,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又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积极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并在苏州建成了新加坡工业园区,苏州利用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优势,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苏州模式”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之一,苏州成功实施了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四大战略,成功发挥了乡村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优势,在制造业、技术创新、旅游业、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成绩斐然。这个古城、水城、园林城市、经济大市与苏州各级领导和苏州人民的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密不可分的。

  2、居安思危,创新发展。苏州在创新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的探索也是可圈可点的,9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破产,面临严峻的形式,紧抓上海浦东开放再开放的机会,苏州跟上海错位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今天苏州面临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资源不足、空气污染等压力和挑战,他们大力招商引资,采取了转变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海内外各类高级人才。

  3、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苏州的发展证明,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苏州人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他们处处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用好用足,大胆尝试,敢闯敢干。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使他们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始终把握主动权,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济”三大法宝。

  二、学习后的几点体会

  1、应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更大力度的完善和执行好既定发展战略。

  实事求是是一切实践成功的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按照“科学发展、富民兴梁”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了“137”发展方略,认真开展“五个主题年”建设活动,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正确的,并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引导我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今年,“一高一铁”,页岩气、海螺水泥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是我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基础和重大机遇,我们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择不扣落实好既定发展战略,开创快速发展新局面。

  2、应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更灵活的理解和执行好上级发展规划和政策。

  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胆识,也是一种竞争力。近年来,我县各方面发展纵向比成效显著,但横向比仍然存在差距,进一步强化全体干部创新突破胆识,更加灵活的理解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实现赶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县目前仍处于投资拉动型、资源开发型、消费促进型发展阶段,做好项目、招商引资和三产繁荣是促进发展硬投入的抓手。在项目策划、包装、储备上要紧密的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大胆的往政策上贴、向政策上靠。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创造性的为项目建设和落户企业解决要素难题,更好地服务“三化”和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扩大“鸭、柚、竹”等特色产业和“牛、鱼、蜂”等新兴产业的规模。

  3、应进一步增强行政能力,更加善于捕捉和利用好一切发展机遇。

  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但往往转瞬即逝,要抓住和利用好机遇,全县各级干部必须懂得本地经济的优势;必须懂得本地经济运行的现状;必须懂得本地经济发展思路。当前,我县面临着诸多大好机遇,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随着“一高一铁“的建设我县将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同时,我县天然气勘探前景看好,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们要不断提高观察、判断与决策能力,结合实际,把握好利用好这一些列机遇,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4、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筑牢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基石。

  地区的较量是环境的较量,人才是环境的产物。近年来,我县专注于对发展硬环境和软实力的改善,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在部分薄弱环节还有待优化。首先,要锲而不舍的改善硬环境。把把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渝万城际铁路和梁忠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其次,坚持不懈的提升软实力。抓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构建安全的'法治氛围,营造舒适的人文生活环境;要全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认真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完善电子政务运行机制,推动政府工作提能、提质、提速、提效。

  5、创新党建工作,为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党建工作。一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与执政能力,领导干部理应具备“想做”的激情、“会做”的本领、“真做”的决心、“敢做”的勇气、“善做”的艺术,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不断加强学习改造,注重实践锻炼。二是做好人力资源保障,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财政预算投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给足发展的空间,吸纳高素质的科技、企业的管理、创新型人才。三是进一步强化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完善驻村工作制,坚持“来”与“去”相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接地气”,使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沟通,作风在一线转变。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昆山市的大党建工作法,常熟枫泾社区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贯穿党组织活动始终确实值得学习和借鉴,切实转好党的工作覆盖面,强化基层党内民主和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开展“乡情工作法”也是必不可少。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2

  培训期间,我们听取知名教授、专家、领导官员的讲课,如卢立教授的农村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成海钟教授的国外(境外)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经验与启示,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副院长孙坚烽副教授的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破解“三农”难题,XX市建设局村镇建设处副处长陈实的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同时还参观考察全国文明村蒋巷村、十佳小康村梦兰村,一路学习,一路思考;感受苏州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感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高质量,倍受震憾,倍受启发。此次参观学习时间短,但学习内容丰富,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信心。

  洗礼:全新感受

  我们受训的XX市农村干部学院是XX市政府直属的干部培训机构,负责承担XX市乡镇干部、专业技术干部、女干部、团干部和苏州对口支援地县干部的培训工作。经过30年的'创新培训模式,学院已形成立足苏州、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干部培训体系,其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效果得到中组部、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扶贫办等的充分肯定。

  这次培训采取课堂讲授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精心设置 “国外(境外)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经验与启示”、“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破解“三农”难题”、“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专题讲座。主讲的苏州大学副教授沈健都经反复筛选,具有丰富的企业策划、管理、顾问经历,在企业界和学术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讲座结束后,我们组织了学员座谈、讨论。大家踊跃发言,一致评价这次培训设计精心,树好了品牌;普遍反映主讲教授授课用心,保证了效果;学院评价这个培训班学员虚心好学,树好了形象。

  感触:强烈震撼

  学习期间,我们还实地进行了考察全国文明村蒋巷村、十佳小康村梦兰村。都给大家一种全新的震憾。一是人才优势突出。二是发展战略高远。三是亲商氛围浓厚。苏州历来有重商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扬。开放型经济是苏州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他们充分发挥现有的县位优势、环境优势、功能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保持引进外资规模的基础上,始终如一地持续做好择商选资这篇大文章,始终不渝地使苏州发展如箭处弦上。

  学习:先进观念

  思想解放天地宽,观念是前提和先导,能左右生产力,在重大转折关头,解放思想非常迫切,不是简单的敢闯敢冒,更多的是同传统观念决裂:从过去发展的成功经验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小农经济小生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传统思维方式传统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理念。苏州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向世界交出了两张答卷,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全面的进步。“改革开放看深圳,城市建设看大连,民营经济看温州,协调发展看苏州”在这里得到了印证,苏州发展的魂魄就在于“协调”二字。

  启迪:奋发当时

  学习苏州,感受苏州,借鉴苏州,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在竞争的大格局中分析形势,把握趋势,保持态势,真正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营造和谐文化,才能扎实发展之根,筑牢效益之本。二是扭住党建这条“生命线”。抓好党的建设,企业才有凝聚力,才有生命力,这是企业老总念念不忘的启示。形成了“和衷共济、共创卓越”的和谐企业文化,充分印证了企业党建的极端重要性。三是必须牵住人才这个“牛鼻子”。苏州的发展优势,追根索源在于人才优势。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3

  这次赴苏州市委党校一周的学习,使我增强了党性、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苏州发展速度之快,发展理念之新,现代化程度之高,令我震惊。对比我县实际,虽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德江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但与苏州市比较,我们的差距十分明显。在学习过程中,让我想得最多的词汇就是:差距,发展理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和战略眼光等词汇。这也是这次学习中我体会最深的五个方面:跟苏州市比,我们有三个方面差距太大,没法比。一是区位差距大。苏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江沿海,区位优势明显,立体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二是文化差异较大。苏州的老百姓传承着数千年的吴文化,底蕴深厚,人民身心健康,性情柔和,文化修养好,待人诚恳,这无疑是促进苏州的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要素之一。这也是苏州市600多万外来人口能够安心在苏州务工,创业,安家,与各占一半的热情好客的.苏州本地人(约600万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收入差距没法比。苏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二万多元,城镇是四万多,都是我们的好几倍。财政收入,GDP均处在全国前列,这些数据都是我们数十倍,是没法比的。跟苏州市比,我们的发展理念是较落后的。苏州人的发展理

  念十分新,他们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为理念,自觉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服务型政府,政通人和。在发展布局上科学合理,超前意识强,定位高远,自觉与国际市场接轨,努力“走出去”,积极“引进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发展理念。比如在城市建设上,按照“三区三城”规划布局,街道宽敞,建筑恢宏,配套设施齐全,新老建筑相得益彰,网络等现代先进技术设备综合配置标准高,立体交通综合发展,较长时间内不会因落后而被淘汰,也不会出现因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现象。企业进工业园区,农业建高标准现代农业,布局科学,战略意识强,发展理念新,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与之比较,苏州的发展理念提得新,也做得很完美,而我们的发展理念提得虽新,但落实得并不那么完美,不少问题仅流于口头,流于形式。比如我县的城区部分区域卫生较差、街道路面不平整、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吃力,现代高效农业比例小,等等问题都期待解决。

  跟苏州市比,我们的改革创新意识有所不足。苏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三十多年来,他们创造了无数个改革开放的奇迹,创下了若干个全国前茅,全省第一的记录,树立起一面又一面改革开放的苏州旗帜。比如吸引新加坡投资的苏州“新加坡模式”工业园,高新产业园区等现代企业聚集区,勇于先试先行,象红豆集团等大企业成效都十分显著。20xx年,其工业总产值达3万多亿元,有20家企业列入全国500强名单。以高新技术

  和信息为标志的“第四产业”正蓬勃兴起。苏州今天的成果,是苏州人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创新的结果。与之比较,我们的改革创新意识是明显不足的。比如我们城北工业园区引进来的几十家企业,大家都知道,真正在正常运转,产生经济效益的并不多。跟苏州市比,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念较为落后。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苏州市各项事业正蓬勃均衡发展。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苏州做到了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科学搭配,相得益彰,各具风格。他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守住生态和耕地两条红线,做到城中建园林,保绿化率,城外整合土地,建高效现代农业园,保粮食产量。目前,该市高标准农田为108.77千公顷,占67%,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63.33千公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5%,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江苏省首位。与之比较,我们相形见拙,差距显然。

  跟苏州市比,我们的战略发展眼光较为欠缺。今天,苏州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很殷实,幸福指数很高,但苏州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没有安于现状,他们在超前谋划,提高发展定位,各项指标都在朝着更高的国际标准谋划定位。他们在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增添发展动力和活力;他们在继续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他们在继续强化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他们在继续坚持建管并举,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他们在继续建设生态文明,大力营造优美宜居环境。在新常态下,他们没有息气,正在着力打造更高标准的“苏州模式”,为全国改革发展树立一面崭新的旗帜,朝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努力迈进。与之比较,在战略发展眼光上,我们也显不足,比如旅游产业方面,我们似乎存在急功近利,布局规划不尽科学,特色文化挖掘不够见底的问题,等等这些还得要向苏州等先进发达地方借鉴学习。

  与之比较,我们德江大可不必过于悲观,我们也有很多地方特色和优势,如何用好发挥好我们的特色和优势,需要集思广益,周密谋划,认真思考。一是生态优势。我们有大面积的“天然氧吧”般的绿水青山,如何把它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大家思考。二是劳动力优势。我们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把这些劳动力调动起来,留住“雁归”人员,积极为县域经济服务?需要大家思考。三是旅游潜力。我们有象洋山河、乌江风光、扶阳古城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如何科学规划布局,挖掘潜力,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需要大家思考。四是其他特色优势。比如天麻、茶叶、核桃等产业,傩戏等土家特色文化,如何做大做强?需要大家思考。

  较之苏州的发展,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但与周边的兄弟县比,我们也有区位、政策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紧抓机遇,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把优势做得更强,促进“两加一推”,后发赶超,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只有这样,我们的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才能尽早建成,“大美德江”,“中国梦”才会如期实现。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4

  日前,我们在县委组织部领导和县委党校老师的带领下,赴苏州开展为期10天的异地考察学习。学习期间,聆听了“解放思想与苏州发展的实践”、“苏州创新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领导干部的情商与影响力”等12次专题授课,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基层党建品牌“乡情工作法”发源地——常熟市蒋巷村、常熟市党建品牌——枫泾社区、“中国第一村”——江阴市华西村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感受到苏州人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

  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给我的触动很大。认真思考苏州发展的成功经验,我认为苏州的发展,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历史环境有密切联系,这种模式不可盲目复制;但苏州精神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思考和借鉴。

  一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的精神。

  苏州的发展经验证明,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苏州人始终牢记“发展就是硬道理”,抛除私心杂念,抛除“唯条件论”和狭隘的自我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框框,善于把握每一次发展机遇。考察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机遇在犹豫中消失,差距在等待中拉大”、“抓住机遇比政策优惠更重要”、“拿到批件是硬道理”。80年代初期,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探讨乡镇企业能不能发展、怎么发展,并为资金、技术等问题困扰时,苏州人却不等不靠,没资源到全国各地去配置,没资金到各金融部门去融资,没技术和人才到上海请“星期日工程师”,创造出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到80年代末期,苏州市乡镇企业产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就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二十分之

  九十年代初,正当全国许多地区沉浸在姓资姓社的探讨和困惑之中时,苏州人却不犹豫、不彷徨,抓住国家实施浦东开发的战略机遇,确立了外向带动战略,建港口、修铁路、建立开发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上下一拥而上,经济过热,开发区限批时,精明的苏州人已远远走在了前面,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手续齐全,建设已初具规模,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本世纪初,当全国许多地区处于拼资源、拼环境、拼资金,大上“三高一低”项目之时,敏锐的苏州人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一方面鼓励市民创业,构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7大平台,以解决发展外向型经济出现的“市强民不富”的现象。另一方面,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发展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他们再一次抢先抓住了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以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培育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新苏州”正在茁壮成长。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特别与苏州相比,我们还是落后了很多,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抢抓机遇意识还不强。当前,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重庆作为直辖市,又是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是我们又一个良好战略机遇期,时不待我,我们必须学习苏州精神,抢抓机遇,突破定势,充分灵活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对政策没有明确的事情,要大胆想、大胆试、大胆探索,把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效应。

  二是“大胆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大胆创新、敢于争先又是苏州的成功经验之一。苏州人处处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他们学习中央文件既研究国家政策让干什么,怎样才能用好用足;更主要的是研究国家政策哪些方面没有禁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们把中央比作设计师和高压线,把地方比作工程师和变压器,研究怎么施工,怎么变压,才能不碰高压线;把中央比作太阳,把地方比作地球,在做好地球(地方)围绕太阳(中央)公转的同时,研究在不违背公转的情况下,怎么进行自转。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原动力,使他们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夺得先机,实现了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苏州的成功范例之一就是“昆山之路”:创办全国第一个自

  费建设的开发区;兴办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出让全省第一幅国有土地使用权;建立全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创建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这一个又一个“第一个”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再比如,蒋巷村原先是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环境资源优势,人口仅800人的偏僻小山村,就是凭借着“天不能变,地一定要换”的创新意识,大胆试,大胆干,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家,工业富家,旅游旺家”的发展道路,成为全国文明村。但是当前,我们很多干部就是缺乏这种争先发展、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敢“争第一”、不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决策、干工作要先看看政策文件有没有规定,周边地区有没有在做,这样导致我们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三是“优化环境、善于借力”的精神。

  苏州人注重学习借鉴,全方位、宽领域、多行业地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借力发展,又是苏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另一妙招。在苏州人的心目中,营造一个社会诚信、服务周到、环境优美、文明多彩的对外开放环境,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所倡导的“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已成为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环境品牌形象。在招商中,苏州人总结了“三要”的秘诀:“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羹,不怕脸难看;嘴皮子要薄,能说会道;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正是依靠优良的服务环境和善于借力发展,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苏州在引进科技、人才、金融、物流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筑巢引凤的新型模式,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苏州市政府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在中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公务员近1800人次到新加坡学习,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苏州的快速、持续、和谐、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州的三种精神堪称“三大法宝”。苏州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客观的物质发展上,而且主要体现在精神风貌上,从苏州之路到苏州精神,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我们学习苏州,不是要学习苏州之路、苏州模式,而是要学习苏州精神的精髓和内涵;我们学习苏州,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寻找契合点和突破口,逐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5

  按照党校统一安排,6月12日到20日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8天的培训。培训期间,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市新区、昆山开发区、张家港市和海澜集团等,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于下。

  一、苏州印象

  苏州是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和5个县级市,全市人口630万人。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园林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上海的后花园”。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总量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飚升,发展速度飞快。现有外企超过万家,世界五百强中有118家到苏州投资,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前十名。5个县级市都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全部为国家级园林城市。苏州发展如此之快,固然有着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等,但也与苏州人解放思想、大胆作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分不开。

  二、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引领发展。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带动助推发展。

  文化已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州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经济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定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的信念,积极利用苏州“文化高地”的优势,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苏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护,已经走出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区园区对古城的反哺。目前,从苏州老城区内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内最高建筑北寺塔,仅从这点就体现了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的力度和效果。苏州也非常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近年来苏州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建设性地推动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

  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高标准成立了昆山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吴江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善了城区和园区的环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发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

  四是扬长避短善于发展。

  苏州与上海各方面条件相比,明显优势不足,但是苏州人能找准定位,没有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上海力争发展项目,而是充分依托上海及周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自己的人文、旅游资源等优势互补,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被誉为了“上海的后花园”。今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苏州厨房”走进世博会、世博动漫宣传片由苏州打造、世博论坛登陆苏州、世博会游客中心落户太仓、世博会“水世界”签约周庄等等,都可以看出苏州发展的勃勃生机,可以说,善于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也造就了苏州的辉煌。

  三、苏州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

  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取决于领导干部。要积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二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

  进一步加大力度,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发布关于审批、办税等方面的政务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资政策,真正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使关卡少下来,使门槛降下来,使程序简下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要创新招商方式,放宽进入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同时政府继续增加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三要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要用先进、适应的技术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产品、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苏州人的认识是:所有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一个一流的国家,必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一个一流的城市,必定要有一流的大学,一个一流的地区和产业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为支撑。

  四是要找准市场定位,推动产业升级。

  在晋城,以煤炭、电力、冶铸、化肥为主的传统产业,占到全市工业经济的80%以上,这是优势所在,不能丢了优势找优势,必须把传统优势发扬光大。在展方式上,我们必须要准确定位,大胆创新产业形态,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替代和产业拓展,指导各类产业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从依托资源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要坚持把产业转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协调推动增长方式、发展动力、经济环境、体制机制和社会建设全面转型。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赴苏州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1-22

《赴苏州跟岗培训》心得体会09-02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07-03

赴上海学习心得体会08-20

赴山东潍坊学习心得体会08-23

赴医院进修学习的心得体会06-21

赴清华学习培训心得体会范文08-02

赴同济大学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07-02

赴新加坡学习培训总结范文07-30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