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吸》读后感1
生活中,总会有透不过气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只有用力呼吸。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用力寻找自己,寻找那个躯壳以外的叫做精神的东西。
读陆星儿这部日记体散文《用力呼吸》,使我有种灵魂相遇的快感。在追随陆星儿一起用力呼吸时,会听到她的心也在用力呼喊,而且真真切切地听出她喊出什么。
不同经历阅历的人,会从这部《用力呼吸》中听到自己内心久已压抑的呼喊。
生命,从来不是可推算的公式,它是个无常的变数,死亡随时随地地发生,不仅是人的死亡,还有灵魂的死亡、信仰的死亡、爱情的死亡……活着的人唯一能做的,是真实诚实地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信仰和爱情。
我佩服陆星儿的自我恢复能力,她具有永不放弃的货真价实的坚强。
癌症和痛苦似乎并不影响她思想的活跃和旺盛,思想的触须因痛苦而无休止地努力延伸,反而促使她更多地思考那些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问题。痛苦刺激她思考幸福,死亡刺激她思考生命,不听话的躯体刺激她竭力弘扬精神。
陆星儿说自己一生开过两次刀,第一刀生出个儿子,第二刀生出个自己,而且生出个全新的自己。
我喜欢她身上一种毫无矫饰的本色纯朴与不存心机的随意安详。她那理想主义情怀和人间烟火气奇妙地混合与一身,让我感到她天性不属于浪漫。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她,变得纯粹了,轻盈了,浪漫了,有韵味了。读她这部《用力呼吸》,完全可以从一个很纯朴很平和的人的精神深处,发现惊人的浪漫。她说:“我这人表面上看很随意柔和,但骨子里有一种只听从自己心灵召唤的坚韧,这给自己带来曲折,但也救了我。我的精神始终是浪漫的!”她变得比以往更喜欢活在人堆里,她热爱和心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也许上帝考验了陆星儿的生命忍耐力厚,决定补偿给这个坚强的女人一片艳阳天,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陆星儿变了,变得越来越有韵味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变老,但未必每个人都会变得越老越有韵味。
读一读《用力呼吸》吧,它会告诉我们,对于每一段人生历程都有必要珍惜和回味,惟其倾注过生命,惟其无法重复。
《呼吸》读后感2
早就听说过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的“语文试验计划”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让生动活泼的孩子,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做他们根本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当我们老师有错时,是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的;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剥夺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么会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呼吸》读后感3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保罗留给世界的告别书,叙述了他的成长经历,求学路程,职业生涯里的病人还有自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甚至于他见过的美景。文笔平实悠缓,波澜不惊,我似乎能看到正在伏案立书的高大身影,也常常忘记这是一个即将流逝的生命,正在一边手持手术刀,一边接受着化疗,一边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冷静温和,睿智客观。
作为一个医生他常说死神是一个随时会到访的来客,只是这一次聆听着死亡清晰的脚步,要来取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从文学转到从医,他希望和那些备受煎熬的人建立联系,在直面死亡与衰弱的同时,探寻是什么让人生有意义。选择神经外科,直面那颗粉红色的桃子——大脑,大脑与意识纠缠,他想保卫的不仅是生命,而是生命的个性,他要了解病人的思想、个性、价值观、为了什么而活着,要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合理终止这条生命。当他无法挽留这条生命时,他最有利的武器不再是手术刀,而是他的言语,让病人家属理解死亡与生存联系。从医生与患者的角色转变,让他更深切的感受生命的脆弱与悲哀,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可爱与张力,他无法选择生命的继续,但他在死神面前决定了自己离别的姿态。
他说:“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可以说他这一生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从宗教到文学再到医学,而这个过程本身也见证了什么让他的生命继续。
我是从一场《当死亡降临》的演讲中认识保罗的,那是一个妻子在轻轻地叙说着丈夫从生病到离世的过程。平静柔韧而又勇敢坚毅。蒙田说:“如果我编书,就要汇编一部人类死亡记录,同时附上以下注解: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放下书让我久久怀念的不仅是他的勇气和毅力,医者仁心,更多的是让我开始反观。当我有一天和死神对视,我是否有自信,在这短暂的生命里我已拼尽全力,不曾白来。
《呼吸》读后感4
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呼吸》读后感5
我拜读的正是顾诚笔下的诗篇——《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我对诗赋新词感兴趣同样也是从这里开始,那些印在我脑海记忆的白纸黑字,来自灵魂深处的语言,是默默间人与人之间的共鸣相错相通。
他的诗好短。
这是我起初轻翻这书的喃喃。我把看顾诚的诗当作自己每天晚上的作业,就好像是应付作业的态度,懒懒散散地对付着,一页又一页伴随着我一一夜又一一夜的过去。我一直坚信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左右的人,尤其是看书,看一些名人推荐的书。从来只有我自己去窥看推敲这些书的灵动的底蕴,一享匿藏其中的奥秘的快一感。可是后来,我被他的文字一点一点地改变了,震撼了。
他的诗又虚又真。
每晚,我都是以玩味的感觉去对待这本书。顾诚写景的小诗很多,又好像完全不着边际,恍若隔世处在幻世异地,这场故梦里把我引领到他的旧记忆,浅浅的涉足去另一个人的世界。而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没有我想象中的明亮,反而有片不真实的迷惘困扰着我。我自然是不甘心的,有一探究竟的执意。
他,很懂你我。
我慢慢地发现,他的文字说好似自言自语,还 不如说是对另一个人的暗示低诉。我总觉得他写的有几篇特别的适合自己,文字间的一交一流吗我次次问自己。才发现我已经被这书窥见了心里不觉发现的声音,原来顾诚不是仅仅在透过字里行间记叙身边种种,还 把人世间的千姿百态藏在简短的文字待人发觉。读他的小诗,怪不得有恍若鉴明镜的发现。还 是顾诚的文字读懂了我。
我被他的只言片语改变了,甚至有被看透一切的心虚。到底是怎样的疫病可以忍心夺取这样有才华的现代诗人,他四十岁也不到却被召唤到另一个世界。我心底只有无限的遗憾吞没哀怨,视人间之疾苦,执笔底下波澜说的更应该是这位看破一切的诗人。许是他泄一了天机才被早早召回?留下这本密码册留予我们解读吧。
我写到这里,心里便剩下崇敬这位诗人了。每每翻阅,纸页触一摸的奇妙质感和神秘感直袭而来,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是有灵魂的。
《呼吸》读后感6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的不公;还是默然接受,等待不可知的死亡;或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
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心理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这些回首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我很害怕看这样直面生死的书,剖析生与死的意义,大多数时间我们没有闲暇去想这样的问题。可能因为我还没有看清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要读懂这个世界无奈,实在太残忍。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大多数时是并不沉重的,可能因为保罗有意无意的`把最让人们接受的那一面融入了他的文字中,把阴暗的一面留给了自己无数个痛苦的夜晚……
在读到她妻子写的后记时,描写保罗曾经受的苦痛与折磨,我才觉得有了一点烟火气,这才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却是云淡风轻与坚定。
弃文从医,我很容易想起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他们正好相反。或许是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觉得文与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医可以治愈人的身体,而文可以治愈人的心灵。鲁迅迫切的想改变中国人的旧思想,所以他选择了文;而保罗想探清生命的真谛,所以他选择了医。而在保罗患病之后,他又选择用最初的文,写下这些文字,我很庆幸他这样选择,实在是治愈了我的内心。
这本书上半部“当我身体强健时”写了他早年的一些经历,从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对自己的生活规划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时,命运就给他开了这个玩笑。他虽没有有意透露,不过我在他的文字中还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与无奈,和众多患病者一样,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脆弱与彷徨,但最终他的心愿,我想在那句“我准备好了”之后,就已经实现了。
“日子很长,但年岁很短。”这是保罗在书里提到他们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话。却触动了我的心灵,医院这个地方,医生这个职业,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更神圣了些。
《呼吸》读后感7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我的期望是什么。我想也许我可以探索一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经历。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获得了在此之上的一些感悟。
首先这是一个真人真事,如果只是真实,并不代表着这一定会是个好故事。作者保罗是一个印度裔的美国人,生活在美国自由的文化氛围内,但又接收到印度家庭对教育的严苛和上进追求。他受到了良好教育,并一直没有停止学习。
他自幼对文学就充满了兴趣。你可以想象在一个男孩该玩儿枪和汽车类玩具的年纪,他的恶作剧就是跑到牧师女儿的窗前去大声背诵诗歌吗?
书里对经典作品的引用所处可见,也是因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丰富的阅读经历。让他能够把医疗行业这么复杂的人性场面描写地如此生动和深刻。
整本书从头到尾没有一丝地夸大和卑微,只是诚实客观地记录了生活的很多故事,很多细节。让我对一个人从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到确诊,到接受治疗,以及到如何坦然面对死亡有了一个清晰地见证。
他传达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体验,也是处处充满正能量的思考,还有严格自律的行为。
本书的前半部分对他的童年和如何学医做了详细地描写,节奏比较慢。但可以了解一个印度家庭孩子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也可以了解在美国要做一个医生需要多么严格和漫长的学习经历。而这也是非常的有必要。
遗憾的是他其实并没有完成这本书,最后由妻子露西执笔完成了他去世前那段生活的描写。我想,也是因此,我们才有幸从他妻子的视角来看保罗的一生。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他自己没有提到的内容,比如他几乎只字未提的自己的幽默感。露西的文笔和保罗的内容完全契合,读起来没有任何的做作和鼓吹,总之,没有任何多余的煽情和赘述。
他们都是诚实客观讲故事的人,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对死亡有了勇敢的理解。他们的人生值得所有人尊重。
《呼吸》读后感8
刘铁芳老师把读书看得如同呼吸一样自然,如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五谷杂粮、菜蔬水果滋养的是身体;文学经典、理论专著滋养的是灵魂。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没有书籍滋养的灵魂如同营养不良的身体一样干瘪枯涩。生命因为阅读变得不确定,不再是一潭死水;生命因为读书而被无限地丰富了,拉长了。
读书帮助我们在精神上实现突围,获得幸福,俄国作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和参与。”在阅读的时刻,我们开始了自己的第二生活,我们在精神上从现实的繁杂琐细与庸庸碌碌中抽身出来,反观生命与生活,情感更加细腻,心灵更加丰润,我们会对这个世界,对生,甚至对死都充满了感恩与爱。这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不知不觉地传递生活的美好,传达善良的心意,培育敞亮的心胸,而这些是为人的最好的底色。
教育阅读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教师的阅读应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目标,指向的是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开阔的人文视野。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丰富的、彼此融通的知识背景,他的教育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阅读提供反思和提炼的能量。焦虑,迷惘,无所适从,无意义感……每个人在生活与工作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对教师而言,就是所谓的教师职业倦怠。实质上,职业倦怠是内在能量不足的表现,这能量包括职业理想与信念,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人文素养和底蕴,广泛深入地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和提炼,查漏补缺,提升境界,一切的困扰自会转化为新的能量。
思考与阅读是教育写作的必要储备,没有这两种必要储备,教育写作就无从谈起。当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那些在阅读时引发的思考,会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透彻,甚至会引发一些阅读时不曾有过的思考,阅读就因此获得了另外的奖赏和收获。
《呼吸》读后感9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 “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
《呼吸》读后感10
夏威夷有个古老的传说:每个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一只”光之碗“,每一个人都是带着光亮、希望与梦想来到世上。所以,快乐、喜悦与自在是与生俱来的。反而是生活里的负面情绪—沮丧、愤怒、焦虑与悲伤蒙蔽了生命原本的光辉。只要给心灵一点空间和营养,与生俱来的喜乐与平静就会自然滋长;随时给短暂的生命来个深呼吸,我们会发现美好无所不在,快乐随手可得。
这是一本教我们,相信生命中出现奇迹。《生命深呼吸》中的120篇清心的小品文告诉我们如何去舒畅的享受自己的人生,如何勇敢的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如何勇敢的去爱、去快乐的生活。
当我在午后的阳光里,悠闲的躺在椅子上,静静的捧着它品尝着心灵的鸡汤。渐渐的`,我心中的烦恼、难过、迷惘已逐渐消失无踪。它让我知道如果我紧捉着愤怒、伤痛、愤恨不放,除了伤害自己外,并无其他好处,拒绝了他人的爱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爱。如果你在自己的脑中设了一个监狱,将某人关在里面,那么你就得坐在牢房门外紧紧地盯住他,免得他逃跑了,这样不就先进于是监禁自己?所以让自己快乐吧,让烦恼永远留在属于它的过去,而不去影响自己的未来。它告诉我,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总会过去的。让事情顺其自然的发生与结束,在其中学习和成长。我要给自己说:不管生活中有什么样的苦难,你都可以战胜。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下去,而成功终将被自己捉住。
当我为不可知的事情怯懦的时候,为将要面对的困难的局面而苦恼恐惧的时候,它告诉了我答案:要勇敢的去尝试,恐惧在勇气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而且孤单。不要让恐惧的力量控制自己,勇敢的用爱去与它面对面,好好的战斗一场。它告诉了我人生本来就是生活在爱中,而非恐惧,所以只要勇于面对恐惧就能勇往直前
正如作者对阅读此书的读者的建议一样,每天花上内分钟时间去阅读它,忘掉外在的世界,给自己的心灵一点空间,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在清晨起床的时候去阅读它吧,它的一个主旨一个智慧的句子,一个真实人生的例子,一个祈祷和赞美,都是你每天所要阅读的部分。然后闭上眼睛,让赞美在心灵中发酵,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去赶走所有的灰尘跟黑暗。
《呼吸》读后感11
年度科幻,作为一个自诩科幻迷的读者,肯定不会错过。短篇集,虽然没有长篇那么宏大,但是作者很会写,那么小小一个故事冷不丁就戳中你了。
如果有时空之门,可以回过去到未来,但是这个世界只有一个,逻辑永远自洽,那么所有结局都已注定,还是否要去努力改变。
如果宇宙终归寂静,那么我们的活动,是否加快了这个过程,那如果是?是该停下来么,显然不是,探索自身与探索宇宙一样艰深。
人的思想到底是不是自由了,一个小装置就能撕裂我们的常识,其实对于自由的定义,一但抠字眼起来总会变成诡辩。谁或者什么又能完全自由,不存在的。
当虚拟ai拟人化到类似人类成长,那么对这个ai该如何处之,是人还是物,根本无法辨清。退一步,对于真实人类,抚养下一代又该秉承什么原则才是好的呢没有答案,一切都太难了。
与其上相反,ai育儿会是超越人类的存在,还是只能制造低能,科技到一定程度后,更多的选择是不是就一定会更好?
人类从说到写越来越不依赖自身记忆,那么,到底是完全客观正确而毫无感情的记录更好,还是充满感情但是主观错漏百出的记忆更温馨,这是一个度的问题,记忆有其温柔自私的一面,而记录也有事实正确的存在必要。
世界是神创的,吗?现在的科学就一定正确么,我们从何而来,该到哪去,这永恒的问题,答案永远似是而非。相较于时空穿梭,多重宇宙就不存在逻辑悖论,当平行宇宙中的自己相见后,由于可以见到不同选择的不同后果,那么每一次选择,还要遵从什么原则呢,未来所有分支的你,是现在的哪个你决定的呢,又该如何对待现在的选择?
姜的故事,不宏大,设定都是小小的.,但是意义一样深刻,而且,特别的温柔,所有故事中,不论是时空还是人物都趋向于善良的本心。
最后有感而发,自己自诩科幻迷,但是看的不多,迷科幻是因为科幻小说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一定会发人深思,好的科幻作品它一定夹带私货,而以科幻形式写出来,又可以很好的避免审查。不过这同样带来门槛,这私货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需要读者有尽量多的知识来发现它,以及足够牢固的世界观体系来防止被它带偏。所以,介于自己浅陋的知识,多充实自己,再去体味更多优秀的科幻。
《呼吸》读后感1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希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品读。
《呼吸》读后感13
《呼吸》是这样一个短小却发人深省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非碳基生命的文明世界终将因为宇宙气压差的消失而热寂地故事。
一个机械文明个体自我解刨大脑,发现自己的存在是一种气流驱动模式,连思维和意识也不过是气流驱动下才能存在的模式。气流是他们的血液,驱动着他们日常活动,是他们思维的能量来源。最终,他们发现了气压差,世界在气压差不可逆转的平衡中趋于平静,这个机械文明的思维意识渐渐停滞。
没有宏大的叙事和细腻动人的情节,特德·姜设计了一种依靠气流生存和思考的物种文明,关于其驱动的原理描述简单精妙却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简单却难以察觉的设计也存在于全文所表达的思考中:仅仅是气压差这一简单的概念,却让整个文明一点一点窒息。小说的结尾虽然文明走向消亡,但却没有任何悲伤之意,而是曾经存在的感激。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将生命视为宇宙呼吸的一部分。在这篇小说中,以机械为身体的“我”通过实验发现自己的种族是以气压差为生的,是结构叶片两端不同的气压驱动了自身的一切动作、一切语言和一切想法。如果说生命是宇宙的眼睛,那么“我”看到了宇宙寂静的末日。到那时,每一条瀑布都不复存在,每一颗恒星都黯然无光,每一秒时光都了无生机。任意存在形式之间的.区别被消耗殆尽,整个宇宙化为永恒的墓地。在这样的视角下,宇宙的历史就像一部现场演出的大戏,从原初外泄的一丝气息,到此刻正兴的万壑奔流,再到未来静候的诸象尽灭。虽然猜测了宇宙的开端与结尾,但是“我”并没有被宿命压垮,反而意识到生命本身正是奇迹。我们的每个运动、每个念头都在消耗这个宇宙存量未知的秩序,都在加速它不可避免的死亡。但是,生命让宇宙获得了心跳,完成了那么多美妙的创造——虽然与自然本身的创造相比显得幼稚粗糙,但是充满了生命特有的雄心与质朴。
资源是宝贵的,但弃置远比试错可惜。宇宙的原始秩序和最终混乱一样,都是死气沉沉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只能平滑地滑向结局;有了生命的宇宙却可以蕴藏无限的可能性。宇宙与我们一样都不能永生:前者用生命来开发这一次呼吸的丰富与美丽,我们是否也应该尝试一下真正的“呼吸”呢?
《呼吸》读后感14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习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近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呼吸》读后感15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启发感动颇多。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也就是说,教育离不开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学生,这种尊重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做错了事,不要首先批评他,应该循循善诱给他讲道理,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生命的主体来看待,这样的话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由是观之,尊重学生是教育他们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学生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也是新课程所追寻的基本理念。
认可的需要: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现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学生、中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朋友给予赞许和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因为他们认为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对他们的认可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一种最好肯定。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码要求。
求知的需要:学生的主业当然是增长知识与才干,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传道授惑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但对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未必能在知识的传授方面给予多大帮助,但在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方面,却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录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完成学习期间的求知任务。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尊重人发展规律,注重个性多样化,关注人性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本义,这个暑假无数教育家引领着我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让我们一起《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起实践以人为本的人性教育,一起为了快乐自由的理想教育而努力。
【《呼吸》读后感】相关文章:
你会呼吸吗?这样呼吸老得快07-10
气功怎么呼吸05-22
跑步的正确呼吸方法03-09
声乐演唱呼吸训练05-27
瑜伽呼吸分类技巧08-26
萨克斯循环呼吸技术06-19
唱歌怎么调整呼吸05-23
唱歌呼吸的练习方法03-22
播音发声的呼吸技巧08-31
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