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1
寒假期间学校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每位教师看一本书,并写下读书体会。对于我来说现在难得会捧起一本书来看,也许是因为在这个现实的生活环境让人变的越来越浮躁,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往往变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看到一本叫《卡尔威特的教育》推荐的人比较多,所以找来这本书,以下就是一些读这本书的体会。
书中讲述的是老卡尔.威特—位乡村牧师,他把出生时别人认为低能的孩子教育为天才的教育过程。这位乡村牧师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小卡尔出生时是个被认为有些痴呆的婴儿,但他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了《但丁》一书,并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他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而是全赖于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他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中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学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卡尔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本书在问世了三个世纪后,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我自己也正尝试按照老卡尔的教育理念去教育我的学生,虽然现在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教育的成果,但有些内容确实讲得十分有理。
书中的第九章《什么样的教育才不会损害孩子》让我感触最深,一直以来怎样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让我很困惑。我们固然很爱我们的学生,但也不能因为爱就放纵他们,也不能以严格为借口就过于苛刻的对待他们,这个度很难把握。书中的这个章节写了老卡尔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尺度的把握。老卡尔的严格完全取决于道理。他说:“纵容只会使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他将儿子在花园舞剑时不小心将一束花砍倒后如何处理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导的过程在书中写得详详细细。老卡尔的做法让每一位读者钦佩。如今,很多父母,老师把对孩子的严格教育理解为专制,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暴君,把孩子变成唯命是从的懦夫。他们以为孩子不听话就应该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但不能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反而使孩子对父母、老师甚至对于所有人产生怨恨,使性格与人格产生扭曲。
边读这本书边对照自己教育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感受颇深。夏曦尊说:教育不是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觉得教育学生,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应给像老卡尔教育孩子那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给孩子最博大的爱,用智慧和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第九章中描述的老卡尔并不是一味的严厉,让我感受更多的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教育方法,而严与爱不同尺度的把握。
当我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时,对怎样从爱出发去教育孩子,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孩子是不同的,只要身为教师的我们用心去感受,并付出真心地关心和爱护,用自身去影响他们,这才是教育和爱的本质所在!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2
“我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只重视他的身体,孩子将成为四肢发达的可悲的愚人;只重视智力,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者成为社会上的恶棍;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懦夫。这种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
————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多年了,我当时就买了一本(维语版)可是一直没有读过,这次假期我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老卡尔威特并不是什么著名的教育家,却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教育观:“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从生下来到5、6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有限。在我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使仅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老卡尔威特正因为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观点,在儿子一出生后便以自己独特的、正确的方法去爱他,同时制定出周密而严格的教育方案,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终于将先天不足,甚至有点痴呆的婴儿培养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神童”。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和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所以,自己以身作则很重要,就没有必要以一个威严的父母形象来强迫孩子遵守父母给制定的一些规则。再者,孩子的身体培养也很重要,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可以说身体是一切理想的基础,没有一个良好和健康的身体,其余的东西都是白搭。所以,孩子的身体是最重要的。有了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还算不上是个人才,具备了品德、身体之外,还需要有智力,智力的普遍的意义是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一样的。可能就是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已,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各个行业的人们齐心协力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那就是要求具备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人才。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这并非是夸大其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规律。所以,关于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事宜,父母从从一开始就应该自己先这样做,成为孩子的模范。但是,并不是说父母品德不高尚,孩子品德就低劣;父母身体不健康,孩子身体就病夫;父母知识不丰富,孩子知识就贫乏。总的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决定作用。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们不仅承担着学生在学校中的知识的教学任务,而且,有时我们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是随意的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有益或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学生面前,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刻也不能放松。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无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这本书都值得一看。我想老卡尔都能把他的弱智儿子教成一位成功人士,何况他还不是一位专业教育家。那我作为一名专业的老师肯定也能行。或许我不能将自己的学生教出天才,但估计也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行。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3
四年前,从我成了一个准妈妈的那天起,便对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很有幸读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部著作,并且深深的被她吸引。
老卡尔威特是一座小村庄里不起眼的牧师。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正是这位老牧师,用他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成功地将自己先天有点痴呆的儿子培养成了一名“天才”——小卡尔威特。这位有心的父亲,他把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记录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想,正是老卡尔威特富有智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成就了小卡尔的非凡人生。
观点一: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老卡尔维特说:“想让孩子理解知识、愿意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培养小卡尔的过程中,老卡尔发现在所有的学科中,再也没有比数学更难于使孩子感兴趣的了。因为其他学科,比如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都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实地接触,在游戏玩乐中就学到许多东西,孩子的兴趣自然高涨。唯有数学,它是一门纯抽象的学科,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好动爱玩的孩子会觉得太枯燥。小卡尔自然也不例外,对数学他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天分。对此,他请教了罗森布鲁姆教授,教授让他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勾起卡尔学数学的兴趣。于是老卡尔在数学的培养上用到了很多游戏形式,比如把黄豆和硬币等倒进一个大碗里,然后跟小卡尔各抓一把,数数谁抓出来的多;吃玩西瓜后数一数谁吐的西瓜子多。他们最经常做的游戏就是掷骰子。最初是用两个骰子玩,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如果出现3和4,就把3和4加起来得7分。如果出现2和4、3和3,就得6分。这时就有再玩一次的权利。把这些分分别记在纸上,玩3次或5次之后计算一下,决定胜负。每次玩游戏不超过15分钟。理由是所有数学游戏都很费脑力,一玩的时间太长就会感到疲劳。
另一种是仿商店买卖情景的游戏,老卡尔给这种游戏赋予更多的数学知识。为了让小卡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卡尔和妻子给他开了一个“小商店”,里面的东西有按数量卖的,也有按重量卖的。价格是按着实际的价格,钱也是真正的货币。老卡尔和妻子拿着钱去买的时候,卡尔就忙着计价、收钱、找钱,认真的模样十分可爱。就这样,小卡尔学习数学的热情越来越高,不管是算术、代数还是几何都掌握的精而又精。后来,在众多的科目中,卡尔最爱的就是数学。这和童年时的.数学游戏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这个例子使我很受启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其浓厚的学习的兴趣。
观点二:教会孩子辨别真善美。爱孩子,让孩子吃到最喜欢的食物,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爱孩子也必须也要教会孩子生存,也要教会孩子去辨别真善美,毕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有不阳光的地方。“阳光之下还有阴影……”这样简单的道理,是需要去渗透给孩子。卡尔说:“尽管使孩子保持纯净的心灵很重要,但我仍然主张让孩子尽早地了解生活的实质,尽早地将孩子向‘善’的方向引导,我知道很少有人告诉孩子什么是真的‘善’,更没有人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恶’……”这便是真的“爱”,没有父母可以保护孩子一辈子,正确的让孩子理解“真、善、美”,才能给孩子真正的保护。”
在《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帮助》这篇文章中卡尔记录的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我不得不敬佩他的人生智慧。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小卡尔和几个小伙伴一连几天都去给一个叫卡里莱恩斯的的人帮忙收麦子,而除了单纯的孩子,谁都知道卡里莱恩斯好吃懒做、奸诈狡猾。老卡尔知道了这件事问小卡尔:“你们割麦子的时候,卡里莱恩斯在做什么?”卡尔挠了挠头说:“他躺在麦草堆里睡大觉,醒了就夸我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让我们好好干。”显然,欺骗了这些单纯的孩子们之后,卡里莱恩斯不仅不用花钱雇人割麦子,连自己也乐得清闲了。跟小卡尔分析完道理后,老卡尔教了他一种方法来惩罚那个可恶的农夫。第二天,小卡尔像往常一样跟小伙伴一起为卡里莱恩斯割麦子。天忽然下要下雨了,卡里莱恩斯连哄带骗想让这些孩子帮他把麦子运回家,小卡尔就让他给小伙伴们付这几天的工钱,那人没有办法只能妥协。经历了这件事小卡尔已经完全体会到“不是每个人都值得帮助”这句话的含义,再也不会盲目的帮助别人了。
老卡尔说:“我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尽早告诉儿子,只是希望他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自在玩耍时,不会忽略地上的阴影,这样不但不会让他心里变得阴暗,反而能让他学会正视事情的阴暗面,并且能够从容面对”。这不正是在培养孩子的另一种人生智慧吗?
《卡尔威特的教育》带给我的启迪与思考还有很多,书中的教育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教育孩子和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我很庆幸,我拥有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能时常聆听一位富有智慧的伟大的父亲讲述他的教育故事。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4
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使我明白了一个什么样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读过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的父亲是怎么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在学校我们是孩子的家长,孩子的大部分幼儿时光都在幼儿园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义务。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在很小是时就已经精通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不到10岁就进入了大学,之后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并不是由于他的智商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反而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特的教育方法。
看了他的书,我深感内疚,我觉得我并没有做好一个教育者所具备的基本的素质。下面从几方面来说:
一、要尊重孩子。就算是小孩子也应当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来尊重他们,把他们当做成年人一样来对待。应当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但严格的程度以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标准。要是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那么就会导致非常可怕的结果。一个原本能够取得很大成就,坚强好学的孩子,就是因为没有了自尊心很快变成懦夫无赖。要是家长总是将孩子当成不良行为的人来对待,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真的会成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坏人。孩子在家长的压制下逐渐地推动了做人的信心,因此自尊心也就随之消失了。孩子的自尊心很重要,因此在对卡尔进行严格教育的过程中,他始终非常重视不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不能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卡尔·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也是现在有些家庭所忽视的。所以通过跟家长们的接触,也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与卡尔·威特的教育也形成了天大的差别。
二、在游戏中体验生活。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中越来越重视游戏的重要性,游戏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些还是近几年的事,而老卡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在游戏中体验人生”的观点,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孩子的游戏中,他总是鼓励儿子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来扮演角色,注重对小卡尔创造力的培养,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他亲手创造与游戏相适应的环境和气氛,而在游戏中,他也只是做适当的指导“有时候,我会为他做些示范来提示他的表演,但从不要求他一定要照着我的方向去做,因为这样会减少给他想象和创造的机会”与他相比,我更是无比惭愧,尽管班里的孩子不是我的亲生孩子,但我想他们已经快占据了我所有的上班时间,他们的快乐也是我的欣慰。
三、把孩子培养成高尚情趣的人。他在书中说:“没有任何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我认为,为了使孩子的一生幸福,生活丰富多彩,父母有义务使他们具有文学和艺术的修养。有人认为,我培养孩子绘画、音乐、文学方面的兴趣是为了想在人前炫耀,这是他们对我的极大误解。我从来不想把儿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也从来没有把他的才能向别人过分地流露。我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受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做为家长能考虑到这么多,又那么细的,还真不少,但他做到了。
卡尔·威特的教育还有许多独道之处,如“我教儿子另一种智慧”、“磨练儿子的心理承受力”……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也无需变成百科全书,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虽然卡尔·威特只是德国一个偏僻小山村的牧师,但他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才智决不亚于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他说“我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尽我的能力给他最好的教育”,而作为正从事着幼教工作的我想说的是“我要尽到做教师的责任,尽我的能力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5
这学期伊始,张静老师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细读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另一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启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十四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二十三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是一位早产儿,因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为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从他出生到五岁的教育。在老卡尔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我明白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有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其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一向认为良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得多,更何况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成败。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地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像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老卡尔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饭、玩耍、睡觉前、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我们老师也应采纳老卡尔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于课堂的知识学习上,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中都应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诚实守信??
其二,就是耐心加爱心。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弱智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其实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了爱,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爱心,他必然会有他的闪光点。一个人的童年其实是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奠定下的基础。作为教师,虽然教的是初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付出耐心和爱心,让他们能够像小卡尔那样健康成长。
最后,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在教育上多用心,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使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也愿每位有幸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把教育当成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给学生带来自信、快乐。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6
在暑期中,我细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一书,看过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另一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启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威特是一名早产儿,因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于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从出生到5岁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使我明白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也是有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
其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一向认为良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得多,更何况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成败。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像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
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老卡尔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饭、玩耍,睡觉前、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我们教师也应采纳老卡尔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上,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中都应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诚实守信
其二,就是耐心加爱心。
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低智商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其实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了爱,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没有好与坏之分,只要给与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爱心,他必然会有他的闪光点。一个人的童年其实是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奠定下了基础。作为小学教师,愿我们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付出耐心和爱心,让他们能够像小卡尔一样健康成长。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7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心中真是感慨万千。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是一个触动父母心弦的教育经典。在我眼前,老威特向我娓娓地讲述着他的教育方法,充分地表达着他的教育理念,喜悦地展示着他的教育成果,和我分享着他的开心与快乐。
在这本书里,老威特把他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教育方法之中,又在教育方法中很好的诠释了他的教育理念,使得这个乡村牧师把自己智商并不高的的儿子培养教育成了一个人人竖起大拇指的天才:八、九岁的小卡尔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10岁进入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被任命为法学教授,23岁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他的父亲精心教育的结果。
这个父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禀赋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将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育不当,即使是天才也会被毁掉。同时,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
在书中,老威特对小卡尔的培养教育是循循善诱的,是专注用心的,是遵从原则的,是全面发展的,又是愉快随心的。这在道德品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行为的培养,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培养等等方面,通过守信、善行、自律、学习诗歌、音乐、数学、历史等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体现出来。
曾经,我以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正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老威特告诉我,学习可以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也可以是一个轻松的游戏,只要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得当,就可以让孩子的学习轻松快乐而不是叫苦不迭。
曾经我以为“天才”在生活中只是一个书呆子,而小卡尔的成长之路告诉我,天才的童年可以很快乐,爱好可以很广泛,生活可以很丰富,梦想可以很美好。
在这本书里,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很值得我们借鉴。总之,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他不但教会我们怎样教育好孩子,也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会教育孩子的好家长。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8
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希望他能成为一名绝世奇才。然而面对着如何把孩子教成“天才”,他们却一筹莫展,希望本次推荐的这本书可以解各位家长的燃眉之急。
书中的小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精通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十岁时他进入哥廷根大学;年仅十四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等。然而小卡尔·威特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的天赋有多么高,相反的是,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孩童,而成就的取得全靠他父亲教育有方。该书中就有着老卡尔·威特教育方法的`精髓,足以让所有父母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天赋与百分之九十九的后天教育所形成的。老卡尔·威特不仅仅教授孩子如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教孩子如何做一个正直、勇敢、自信的社会人,使之建立完美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不仅仅是孩子需要不断学习,家长们更需要去学习。衷心的建议各位家长们可以抽出空余的时间来阅读此书籍,学会正确的教育方式。最后祝每一位看过这本书的父母都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天才”,也希望每一位孩子通过品读此书后,能够摸索出走向“天才”的捷径。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9
卡尔·维特的《教育全书》被誉为“家庭教育奇书”,被国外多所知名大学联合推荐。初读,感觉作者卡尔维特所阐述的教育方法和方法详实、博大精深,“领悟”的特点十分明显。但在短暂的读后印象中,我只能在大海里喝丽水,无话不谈。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三个关键词。
首先是“多样性”。本书忠实记录了作者一步步将儿子从懵懂的婴儿培养成优秀的孩子、优秀的学者的过程。根据国情,出版社设想的本书潜在中国读者可能更关注“神奇孩子”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卡尔维特自身的多元化教育理念——既有多重目标和多种方法。前者体现在,他为孩子设定了从身体成长到知识接受再到价值观形成的多重目标,并一一实现。后者体现在,他竭尽全力让每一个教育过程变得有趣,改变孩子一定愿意接受。比如数学游戏的时间,一次不要超过十分钟,因为很耗脑力,十分钟孩子就累了!恐怕很多热衷于追求分数的中国家长都无法真正理解和贯彻这样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二是“实践”。教育不仅仅是坐着学书本知识,教育还应该走向大自然,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让孩子获取信息和知识。这就是实践教育,也将教育的形式从平面纸扩展到立体的生活空间。从《全书》来看,卡尔维特完成了以他一己之力,即使是如今的独立学院也未必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儿子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托儿所等,让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每次参观前,儿子读了很多相关的书,对参观的对象有了大概的了解……”(第4章第10节)想想,大概只有一个人能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现在的学校都受制于自上而下各种压力,约束太多,与初衷相差太远。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10
最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感受颇深。这虽然是一本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书籍,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从中获益匪浅,现将自己阅读后的所感所悟总结如下几点,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育人的前提是自己的“富有”
卡尔威特是19世纪一位世界著名的神童,在德国的大学里授课十年,一生成就卓著,他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刚出生时就被认为是低智商婴儿,是父亲老卡尔威特有效的教育,才使他成为一个有特殊成就的人。他父亲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储备很丰富的人,通晓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能运用多国语言,并且能在日后教育小卡尔威特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富有”。
这对于从事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启发很大。想要教出优秀的学生,老师首先要足够优秀。自己的知识面也要广,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多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尽可能成为一个在知识上“富有”的老师。同时要不断地学习知识,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二、理念引领成功,思想决定高度
本书中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动物。他设计很多场景让孩子进行思考,在回答孩子提出问题时,尽可能地用讨论的方式解释问题的来龙去脉,并认真对待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最终,经过长期训练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表现出超人的理解力和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他对孩子始终充满信心和鼓励,当别人嘲讽和讥笑孩子时,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这让我想到了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问题,我总担心学生回答不好,而帮助他们回答,面对学生的思考,我缺乏足够的耐心,以至于学生的思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对学困生我尝试补救一段时间后,看到效果不明显时,信心有所减弱,从思想上对学生失去了信心,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
本书中强调孩子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比如孩子的读书习惯,习题训练的习惯等都有明确的.训练和坚持。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在考试中总容易出现粗心导致的丢分,学习也很努力就是不出成绩等现象,其实就是做题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如果在平时学习中帮助他们丢弃掉审题不清,急于下手,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注重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在考试中肯定会受益,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育肩负着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需要我们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向书中卡尔威特的父亲学习,学习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态度,做到教育无小事,事事为教育,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只有这样才不愧对于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11
卡尔威特的父亲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老威特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一开始卡尔威特只不过是痴呆的智障婴儿,其父亲通过不懈的教育训练,让他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成长,在1883年安然逝世,享年83岁。
一切的奇迹都来自卡尔威特父亲独创的天才教育法。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自出版两百年以来,不知培养出了多少个天才儿童。近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开头就沉痛地讲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个孩子刚出生几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威特52岁才有了第二个孩子。显而易见,这有可能是个先天不足的脑瘫儿童: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其反应相当迟钝,极为痴呆。
老威特面对第二个孩子,悲痛不已,还在写给弟弟的信上发誓:“我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在培养卡尔威特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诸多信奉天赋论的保守教育家屡次围攻,愤然地声明道:“我要说的观点只有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第一章《愿上帝保佑我的孩子》,老威特在书中十分感谢妻子的贡献,讲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些经历,并真诚地写出了:“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历史上的伟人往往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柏仔认为老威特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牧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在19世纪初期的'德国确实是可贵难得的!
老威特自从妻子怀孕后,就改掉了熬夜看书的习惯:“因为我知道怀孕的女人特别需要丈夫的体贴。何况,我在深夜看书,一定会影响妻子的休息……在关心妻子上,我自认为是合格的丈夫,为了让她保持愉快的心境,我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不管是在她的饮食或其他方面,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尽管最后还是出了一些疏忽,导致卡尔威特不幸地沦为脑瘫儿童,柏仔认为老威特确实是妻子怀孕期丈夫的典范,值得每一位准爸爸学习!这就是卡尔威特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基础!老威特针对贵妇人雇人教育孩子的做法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我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
柏仔认为老威特的这一说法值得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职场女性没有多少时间养育孩子,选择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或托儿所幼儿园老师照顾。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些影响。
如果可以的话,职业女性还是需要尽量抽时间来教育孩子,这样会更好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强求现在的职场女性一定要做到这些的。而且在大自然环境中,也有一些生物的后代也不是由母亲养育的,也算是符合生态规律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父亲或爸爸也是要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责任!
在第一章的中间部分,老威特郑重地写道:“他们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开始了。他们错误的观念让他们最终尝到了苦果,以至于终生后悔”。老威特认为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长到两三岁时才注意到这一问题,往往为时已晚了。
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这让柏仔想到中国古谚语:3岁看大,7岁看老。
这些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因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很好的起点,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终究也不会成材。反之,即使天赋不好,但是后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12
我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父亲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是一本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手册,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指路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觉得,老卡尔的大部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都是知道的。阅读学习之后,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有以下方面收获:
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低智商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小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一、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
1、高尚的情操: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多行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
2、速成的智商: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从玩中学,快乐学。
3、强健的体质: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讲卫生,预防疾病。
4、高雅的情趣: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
5、勤劳的思想: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劳动光荣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
二、卡尔威特的教育原则。
1、“成人化”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
2、“民主化”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老卡尔维特特别注重儿子的全面发展,他不仅要求儿子具备很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儿子具备崇高的信仰和良好的品格。当小卡尔维特有了异常出色地表现时,为了让孩子没有骄傲感和自满感,老威特十分小心,努力不让小卡尔威特本人觉察自己的才能比别人出众,让孩子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3、“快乐化”教育: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的,相反,学习是一种快乐。“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也决定着他是否能在将来有所成就。”老卡尔维特认为性格决定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开朗直爽,那么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就会交往活动范围广泛,就有走入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4、“个性化”教育: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这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最使我受益的是书中的一句话:他优先考虑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为了让小卡尔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在儿子2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老卡尔去哪儿都带着他,让他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老卡尔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显然,在户外活动中教授知识最自然、有效。而且,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当中,那么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赏罚要分明,讲究原则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散步,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弄脏了,她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的确,要让孩子明确赏罚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自己都弄的糊里糊涂,那么赏罚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了。对于一些‘禁令’,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书中提到,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也要抓住他们学习的最佳时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此外,老卡尔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特别重视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觉得他得到错误的结论就去批评孩子。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老卡尔的教育思想,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小卡尔威特来教育,这样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恒心。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13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依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稟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稟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卡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一、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德国有句谚语,意思是“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看来食物同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二、保持孩子的健康心理。愉快是健康的关键,我们也一直在提倡“快乐教学”,使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呵护下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使孩子们不仅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而且使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卫生习惯,也是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幼教之友《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所以,经过营养和体能两方面的精心培育,卡尔从出生时体弱多病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另外,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凡是年幼时充分发展了想象力的人,当他遭到不幸时也会感到幸福。当他陷于贫困时也会感到快乐。所以说,世上最不幸的人就是不善于想象的人。”
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出的矛盾和缺陷,他认为,是不是神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具有同情心。为了能把他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父母他们很少将儿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随便的爬,父母应该是孩子最早的老师,而不应该是他的保护神。当儿子不慎摔倒在地上时,在大多数的时间,他不会去扶起儿子,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觉到不仅仅是因为卡尔威特的聪明和天分,更多的还是卡尔威特的人格和品德,这是老卡尔威特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神童”不仅仅是因为具有很高的智慧,有很高的学问,更重要的有各种良好的习惯,会与人友好相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真正的“神童”应该是快乐而健康的。一个人的童年其实很短暂,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14
初读这本书时,依照我的阅读习惯先看了看这本被称作“珍藏与哈佛大学的孤本”的原书说明。诚然,有着惊人成就的德国人小卡尔·威特是众所周知的。对于他14岁就被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和16岁获得的法学博士学位,我一直以为这是他出生就带有的天赋异禀造就的。然而看到了老卡尔·威特的叙述,“早产的小卡尔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我不禁对老卡尔的一路育儿历程产生了兴趣。
从一开始老卡尔便大力夸赞自己的妻子,他说“我选择了一个合格的女人为妻”。从怀孕到后来的教育,老卡尔一直和妻子共商共议,对小卡尔的教育他们始终保持一致的态度和相同的教育策略。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三位一体,协商共进。对待一个小卡尔,他的父母尚且如此,作为幼师,三个老师在面临一个班级三四十名幼儿,当然更应该相互约定,互相指导。虽然教师和保育员各有不同的.分工,但我们都是作为一个“有能力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我们拥有同一个目标,那我们在行动上就要能够互帮互助。老卡尔说,改造儿子从改造儿子的母亲开始。我却觉得,教育孩子应当从教育我们自身做起,也即是不断地反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其实我对于幼儿保育方面的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的,在思想上也没有那么重视。现在所执教的小班幼儿的教育是比较偏重生活常规等方面的培养,然而我对于这个年龄段幼儿接触更是少之又少。这方面,经过一次次的实践体验,我的搭班和保育员老师向我传授了相当多的经验。比如初入学那会儿,有一次我发现班级里一个一直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眼睛满含泪水地呆呆地望着一处。我想这会儿孩子可能还是没适应幼儿园生活,应该是想妈妈了吧!于是赶紧上前安慰。可这个小姑娘也不说话,也不闹,对我的安慰更是一点儿回应也没有。这时搭班老师注意到了我们,她看了看小姑娘的状态忙对我说:“快带她去厕所,看看是不是有需要。”领去厕所后,我带着小姑娘回到教室,对着搭班竖起了大拇指。“你怎么知道她要上厕所啊?”“我以前带小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小朋友憋尿久了,眼睛里就会有泪水。”“啊,学到了,学到了!幸好你告诉我,不然尿湿了裤子可不好。”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撅着小屁股在盥洗室转圈儿,我还以为是他在调皮呢!经过保育员老师的提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相关文章: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09-14
总结一下翰威特的面试情况08-08
卡尔经典语录11-16
威音王佛成语06-21
荣威950驾驶技巧10-14
匹克威克外传读书心得通用12-20
特岗教育岗前培训心得体会02-10
《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通用13篇)12-05
揶威商学院介绍08-17
个性女子李伟的威客故事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