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
宋代是淹没在历史中的一个朝代。原来对于宋朝的了解,只知道开封有个包青天,以及唐诗宋词中宋词的温柔婉约,还有读书时学过一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苏东坡只记得有个菜名叫东坡肉。
林语堂自称苏东坡转世,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自然感觉不同,换一种说法,也许林语堂眼中苏东坡的一生就是自己的一生。
读完本书,跟随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对宋朝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文化昌盛,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以至北宋灭亡后江南的富庶又支撑了南宋150年。但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将要灭亡的时代,战乱纷纷,人民游离失所,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注定了苏东坡悲苦的一生。
人在这世上得不到生存,得不到尊严,再强大的文化都是无根之萍,镜中月、水中花。在那种命如草芥、朝不保夕的时代,需要苏东坡的洒脱和开悟,豪迈与豁达,淡定与操守。
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苦难,他完美结合了儒、释、道三家,即中国人的三个信仰,儒家的积极人生,佛教的淡泊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
这世间的苦难,需要精神力量的慰藉,需要诗词的灵性,需要大智慧、大毅力,对抗这自然的恶劣和命运的无奈。
看过苦难的历史,才发现生活在和平时代是多么幸运,先民们筚路蓝缕、可歌可泣、可悲可叹,才有了现代的物质文明,才了追求自我的生存基础,我想我们应更珍惜这种机会。
人生如光阴之逆旅,不求能达到什么成就(都是成功学忽悠的),只求不辜负这光阴,要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活出自己的意义。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2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快要开学时。于是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细细慢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地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3
暑假里读完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感触颇深。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把人物 、个性 、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我读起来轻松愉快,越看越想看,让我对东坡先生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在这里,我主要讲人不讲诗,因为东坡先生的诗书数不胜数,并有他的诗具有当年赴考过长江三峡水流的气势。苏东坡的真名叫苏轼,虽文章闻名天下,可仕途却历尽艰辛,多次遭人迫害,可他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天性。就像在“乌台诗案”中被冤枉、贬职,他仍在逆境中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不正是“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最完美的诠释吗?
在书中,作者林语堂更是巧妙地写出了东坡先生识大体、顾大局的长远胸怀。当苏东坡悠闲地游完变幻莫测的庐山后,由衷感慨地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其中诗里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更写出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身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面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嘛!”
书中最让我感触的,还有他那一颗纯洁明澈的心。他的好朋友刘景文刚有成就,却在两年后一命呜呼。苏轼觉得他命运坎坷,遭遇不公,便为他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名句。苏轼不仅自己乐观,还勉励他人也要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有一次,林语堂的一个作家朋友在写作中遇到了低谷,缺失了灵感。他就写了信给他。信中写到“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不肯放弃才是你的姿态,别忘了你还有个朋友。信中还运用了东坡先生给他的朋友写的名句。林语堂朋友看完信,深受启发,完成了第一个报刊文章。
书中说到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贬惠州之时,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著名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他所修建,“苏堤春晓”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为此今年暑假爸爸妈妈还特地带我去杭州西湖看一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让我近距离领略了西湖的神韵之美。这让我更觉得东坡先生真是伟大,一生漂泊还到处都留下他创作的诗文名句,令人佩服。
是啊,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千古传诵的诗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东坡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今后我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世中也要向东坡先生那样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用宽广的胸怀去对待他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塑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苏轼,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阅读!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4
想替苏东坡说一句话:“你可以改变我的处境,但却左右不了我的心境。”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年轻时没好好学习。夫人生了长子苏东坡后,他的态度才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
弟弟苏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苏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因此谨慎的弟弟经常开导哥哥:不能轻信他人。
其实苏东坡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特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苏东坡对他的弟子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的这种态度自然为他招来了不少麻烦。
沈括,就是写《梦溪笔谈》的那位文人,逐条批注苏东坡送给他的诗集,向皇帝告苏东坡“词皆讪怼”。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苏轼知道后不无调侃地说:“今后我的诗就不愁皇帝看不到了。”所以,这种性格使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谈起苏东坡的政治道路又不得不谈起欧阳修。
当时苏东坡的科举主考官就是名声大噪的欧阳修。
欧阳修阅卷时,误以为其中一张文采斐然的考卷是好友曾巩所写,为避免闲话,特意将其设为第二名。等榜单出来后,发现第二竟是苏轼。
于是到处向人赞扬苏东坡,并向自己的儿子感叹道:“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后来苏东坡的文章被指控为对皇上不敬,那就是“文字狱”。
他差点因此丢了性命,“唐宋八大家”也差点变成了“唐宋七大家”。
在湖州的苏东坡刚出狱,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春天时,苏东坡外出踏春,一眼瞧中了黄州城东那片荒芜的坡地。于是开始了桃花源里好耕田的农夫生活,并取了个拉风的名字“东坡居士”。
官场失意的苏东坡在黄州迎来了文学成就的春天。每天没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他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或许老天还没有虐够苏东坡,接连而来的六道诏书又将苏东坡越贬越远,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儋州。结果苏东坡在路上还给苏辙写信:
“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我是真得由衷佩服苏东坡,都被贬到全国各地,心态还是一如既往的豁达开朗!正是这豁达的心态,才使苏东坡充满人性的魅力。
苏东坡一生饱经贬谪之苦,他是在承天寺夜游的浪漫诗人,也是跟着心走的随意诗人。遭遇并没有使他愤世嫉俗,他的人性更温和厚道,没有变尖酸刻薄,不近人情。
人们不会去爱戴一个品行恶劣,但文字打动人心的作家。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一样经万古流不尽。
时势造英雄。
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他颇高的道德素质。
在被贬密州时,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
正因为苏东坡的思想超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脱颖而出。
最后,还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做结尾吧:
“我们一直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为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型,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5
今天我看了《苏东坡传》的第一章《文忠公》。
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6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
苏轼的一生中,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通,道家、佛家与儒家之精华,已在他心中沉淀。他亲民和善的处世之道,乐观积极的生活之道,都将在中华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再多的不公与艰辛,依旧能在苦难之中,盛开一笑翩翩。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7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篇书扉页记有一九九三年购于海南,距今二十载。当时读过一遍,看圈占处不同笔迹,之后仍翻阅过。林氏的'主观色彩显而易见,叙述典雅,议论纷呈。他说,想写就是理由。一九三六年,他携家居美,所带资料有限,况且当时尚无互联网之便,为苏轼作传,实在不易。
之前陆续读完林氏《武则天正传》,作者写女皇的杀人无数印象深刻,立场有偏颇的一面。在苏传中,尽管也有对王安石的抨击,似相对客气。
林氏不拘一般传记格式,兼有多种叙写形式笔法,语调轻松,机智幽默,好读。正如书中所说,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书中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苏东坡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
书中说,他第二次遭到流放,远走海外的海南小岛,多少有点认命的意味,心灵倒分外平静。他的人道精神由于遭受许多困难而更加醇美,却没有变酸。他至少能维护他的灵魂,为此付出代价。
苏氏最初和最终的乐趣都是写作。临终前他写了最后一首诗,长老一直和他谈现世和来世,建议他念佛经。苏氏笑笑。他读过不少佛教和尚的生平,知道他们最后都死了。
此前,苏东坡写信给一位长老,其中说:“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8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的作品中,他讲述了几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他是一个豁达乐观的智者,才华横溢,是一个乐观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多才多艺。他有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聪明而优秀,但他的心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于诗歌、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能。苏轼位列散文中的“唐宋八大家”。宋词中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抹《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绘画是文人绘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了“诗画一致”的概念。林语堂评论道:“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主张和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是因为他的`诗歌、文学、绘画和艺术之美。”
从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苏东坡的经历坎坷、磨难深重,也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次新凉”。33岁时,苏东坡曾经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治分歧,他开始了大部分时间的流离失所,但他一生都无法逃脱危险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处于盛年,被贬到杭州任通判。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一种梦幻般的堕落和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安排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英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张路线图的总体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离李敏无耻政客的中伤、谣言、攻击和陷害。他不屑于反驳和反击,只是笑了笑,然后收拾行李去下一个流放的地方。
在惠州松风阁漫步时,他想到的是“这里有什么不能休息的地方”。他能放下的是个人的恩怨和名利。然而,人民的忧虑总是挂在他的心里。修水利、救灾、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人民请命......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因此,林语堂称他为“人民之友”。他把任何流放的地方都当作文化交流的场所。
杭州西湖因东坡而聪明,“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大风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黄州建成了一个文化高地,“东坡赤壁”闻名世界。惠州的“玉塔微蓝”、徐州“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无不渗透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9
你见过什么样的苏东坡?是著峨冠蓄飘逸长胡的东坡,还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独的东坡,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超脱凡俗的东坡?
结果,超乎你的想象,翻开《苏东坡传》,品读专属林语堂先生的文风,仔细审视这位从古书上从课本中从笑谈中熟悉的文人,再熟悉的背影也变了一幅模样。
林语堂先生自云“我写苏东坡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先生不愧为一代大师,苏东坡是千百年来我国多少文人的理想,给巨人写传先不提敬仰而谈“为乐”,好是潇洒!乐山以北,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镇,这里有一个极杰出的文学世家———“三苏”。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小康之家,儿时便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年纪轻轻便高中,人生可谓顺风顺水,然而一场王安石变法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被贬谪,饱尝谪居之苦,年老又被贬又遇大被赦,客死常州。
曾经做过朝廷高官,家庭美满幸福,朋友众多且志趣相投,被贬后悟出人生哲理,快然自足,这样的人生诚然令人钦羡。然而揭下他的光环和面纱,我在林语堂先生笔下唯见一个普通平凡、典型而又不失特色的乐天派。
他是个固执的人。他坚持着自己的.思考,纵然看破新法的成与败,在赞同与反对之间左右,故为当权派不容,也屡遭保守派迫害。为了自己坚信的真理,或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乌台诗案教会他的,也是成长中我们学到的重要一课。被贬黄州,苏轼不是立刻过上了务农读书的惬意生活,他的心里是抗拒的,他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写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释然吗?不免有些自嘲吧,自嘲身世?自嘲年轻时气盛?自嘲些什么?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黄洲孤灯下痛苦地挣扎中,他倒向了宗教的怀抱。余秋雨先生认为,宗教在东坡突围中有很大的作用。东坡先生并不是清教徒,他信儒也信佛。元丰三年六月他的别弟诗中说自己是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雨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所以转向了佛教,然而心中笃信儒教教义的他毕竟“佛”不彻底。林语堂先生一语道破:“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吧。这就是为什么儋州可以“放杖而笑”却又“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了吧。
我无意深究哲学,我除了看见一位固执、平凡而又日渐成熟的苏轼,我还见到一位纯真的苏轼。多少人还能被贬后兴致勃勃地盖房子,酌枕藉而眠和醉卧山坡怡然自乐呢?年老时还会为白蚁死去而哭泣,入仕多年还心肠慈悲,是何等的纯真啊!故东坡诗、散文、字画均有此风,他像清风一样度过一生,也像清风一样吹拂后人。
合上《苏东坡传》,我见到了这样的东坡:固执、平凡、纯真、达观。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作者林语堂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
苏东坡这样一个不出世的天才一生沉浮坎坷,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当权时,他因不满新政的弊端直言进谏而横遭排挤不得重用;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政时,他为新法合理的一面进行辩护却不见谅于旧党同样屡遭贬谪。终其一生,除了太后执政期间他真正握有短暂的实权外,他基本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太守、黄州、登州、颍州太守、扬州等任地方官吏。晚年他还被远贬惠州乃至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他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就是"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1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为何不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偏舟,任意东西?放下勾心斗角的官场,放下黑暗腐朽的朝廷,让旷达不羁的灵魂尽情释放,让自己潇洒如仙的旷达情怀融化在无尽的大自然中。
这才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林语堂先生这样形容他:他犹如政坛风暴之中的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皇帝的秘书,是慈悲的法官……可是这些也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精彩绝艳,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缱绻……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让我在欣赏其才华外,体会到他的生命与灵魂,感悟到他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到底是怎样的人才会把生死理解的如此透彻?他到底经历过什么,才会抒发出如此独到的见解?
二十一岁的苏轼,还带着些许稚气与傲气。步入考场,以笔为枪,文不加点,行云流水般的文章,使他一战成名。对于考官的误判,他云淡风轻的一笑,笑没了所有功名利禄,笑出了自己的风华正茂。
二十四岁的苏轼初步入官场,签书凤翔府判官。倜傥潇洒,谈笑风生,他绝世的才华,令世人倾倒。他有感而作的诗,境内多少文人竞相背诵,有多少首诗词流传至今。确实,他刚刚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开始走向坎坷的一生。
而立之年的苏轼,年轻气盛。王安石开始了激进的变法,买通了宋神宗,让朝廷又蒙上了一层灰雾。政见不符的苏轼,自求外放,想拯救这个民不聊生的世界。承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惠民于实际。本已得到皇帝赏识的苏东坡,本可以回到朝廷,却又被小人所污蔑,他的`人生走向下一道坎坷。
已到了知命之年,人民的维护使苏轼九死一生。乌台诗案,洗去了他的孤傲,抚平了他的棱角,但没有磨灭他的光辉。他变得成熟,开始寻找内心真正的追求,开始思考这早已混沌不堪的世界。
他远离了世俗,远离了官场,也开启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之旅。站在长河边遥望,月色下的江面泛起朵朵涟漪。一直以来,到底是什么让我魂牵梦绕?又到底是什么让我苦苦追寻?我现在仿佛与这景色合为一体,轻倚着竹杖,听着流水奔腾前行。江边的杨柳微微晃动,也带动着透过柳枝的月光闪烁不定,就像我的心啊,摇摆不定,它怎样才能孤傲达观的穿越世俗的汪洋而不触礁?希望我心中的那扁小船从此消逝,浮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而我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中,只有在那里才有旷达,才有自由,才有灵魂深处的静谧。月光摇落,仿佛已是三更了。
六十六岁时,苏轼的生命之光暗淡了,但仿佛还残存着一丝余温。他带去了潇洒,带去了不羁,也带去了闲静,带去了淡泊。
一生为官,一生清廉。
这便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人生中常有暴风雨,走在前行之路上的人们无法逃避,它往往暗淡了我们天空的颜色,暗淡了那份蔚蓝和明丽,有些人在灰色的穹顶下渐渐消沉;苏轼,却在暴风雨中傲然挺立,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
苏轼在仕途路上因性格狂傲而得罪过很多人,多次被贬,被朝中大臣们恶语相向,但却并不乏赏识他的才华的人。就连皇上和皇后都非常重视苏轼的文采,苏轼每次犯错之后,总有人替他求情,皇帝应考虑到他性格直率,直言不讳,终会得罪朝廷大官,而把他贬谪。
与苏轼生死相依的弟弟苏子由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的才华可能远不及苏轼,但他却顺利地当了官,官职一路扶摇而上,顺风顺水,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
说到底,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处事态度。子由追求平稳安逸的生活,仿佛与世无争,皇帝却认为他对朝廷没有威胁性,将他迁升,苏轼却不忍屈服于混沌的世俗,不甘低头与不公的命运,在他眼里,百姓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看着官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他的心情急切,却无能为力地承受着,只能旁观却不能改变的痛楚。
只有经历多了,才能饱尝人生的滋味。有“大江东去”的豪情壮志,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情思,又有“千里共婵娟”的释然,也不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情致。
苏轼的生命是多彩的,他的感情亦是丰富的。
最令我敬佩的,是苏轼走入仕途的激昂,和辞官归隐的决绝。
苏轼经历了风雨,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难道我们不亦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打拼的游子,他们最初步入这个世界的时候,携着那份放荡不羁。渐渐的,他们学会了收敛自己无畏的傲气,在充满泥泞的道路上负重前行。走累了,当他们抬头仰望时,一片都是灰色,有人倒下了,他们为命运屈膝,还有人只是在休息片刻后继续前行。他们对命运宣战,用残存的意志告诉自己:命运越是对你不公,你就越要和他奋斗到底!
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品味过悲欢离合后回首,发现自己的路上充满了坎坷,这才醒悟,挫折和失败并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的馈赠,是命运的磨砺。
无畏挫折与挑战,提高自身素养,心系祖国与人民,小至个人理想,大至中国梦,都必定会实现。
不忘初心,与命运抗争到底,这才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2
说起苏轼,我最初的印象是听妈妈唱的《明月几时有》,其次是在牛毛细雨中沿着苏堤漫行,去楼外楼品尝“东坡肉”,然后是对苏家父子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的艳羡。其实,我曾经在课本中学习了很多苏轼的诗词,对他的豪放派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直至这次认真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才能算真正地认识了苏轼。
我最喜欢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他用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眼光独到地发现世间之美并安然享受。他在《赤壁赋》中的那句“得失不计定白驹”想必是他的信条。人的一生会拥有很多荣耀,更会经历无数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是最适合的人生方式。
我最佩服的是苏轼的'多才多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上留名千古,还擅长书法,精于绘画,会酿酒,会修堤,简直无所不能。他在六十余年的人生中,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几千首可圈可点的作品,尽管他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最顶级的人物,但是,没有人能够像苏轼一样在文学、史学和艺术上都有杰出表现。
可是,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最完美的人生,让我最感动的是他的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一直住在他心底的那个人,纵是梦中相逢也“相顾无言”,到了“鬓如霜”的年纪,哀叹“千里孤坟”,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遗憾与凄凉。
“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这是苏轼题在蓬莱阁上的一副对联。当初看到的时候,只是觉得字漂亮,读过《苏东坡传》,突然就体会到了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能用于朝堂,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造福人民的不甘。
苏东坡在学术、人格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我想,纵使究我一生,也不可能触及他的高度,但他仍是我追寻的方向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3
他,才华横溢,却一生不趋荣利,偏爱风月吟咏。虽漂浮于官海,却始终疏狂豪迈。他就是大宋第一才子苏东坡。
翻开白落梅的《苏东坡传》,仿佛打开了描绘苏轼坎坷一生的画卷。作者白落梅慢沏一杯清茶,用她那清新唯美的语言,为我们细述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快意人生……
他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堪称千古第一全才。他于诗于词,于文于画,悉入上层,并独得妙境;于茶于酒,于食于药,皆相知相悦,并自会佳趣。
他才思绝妙,与李白不同,比子键犹佳,更有卓尔不群的品格。就是这样的奇才,却命运坎坷多难。虽文名远播,却因父母先后离世而耽误了好几载光阴。待返回朝中,赏识他的宋英宗已去。
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而他的.意见又与王安石相左。空有一身报负,却无处施展。他先到杭州任通判,再到密州、徐州任职,而后去了湖州。上任不到几月,因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遭新党怨恨,从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句而受诬陷。他被捕入狱,受牵连者达数人,这便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黄州,接着又去往汝州、长州、登州,被召回京。几番征召罢免,最后被贬海南詹州,在那与世长辞。
合上书,我似乎从苏轼的人生中读懂了一个道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若非他仕途坎坷,又何来那么多好词佳句;若无困窘凄凉,又何来岁月里的款款深情?假如官场平顺通达,平步青云,他亦不会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叹;假如发妻王弗不先行离他而去,也不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千古第一悼词;若不是他经历无数坎坷,也不会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
山河起起伏伏,光阴疏疏密密,所幸,东坡先生始终不缺一份旷达与明净:
在杭州,他广交名刹诗僧,留下无数好词。也是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他遇见了歌女王朝云。她待苏轼情深,为之煮饭烧茶,无怨无悔,生死相随。
在密州,他深入民间,以济物为心,不计劳逸,为民谋利。密州蝗灾泛滥,不可抑止。他深入田间,以身作则,以至劳累不堪,筋力以竭。他主张用火焚之,并以虫卵换米之法,调动乡民荷锄挖掘,以绝其患。几经费心奔忙,治蝗灾之害,取得成效;因天灾人祸,乡民穷困,每有婴儿饿死或养不起时,即被扔在城边。苏轼无意中遇见,心中大,悲伤不已。自此,他经常绕城拾捡弃儿,好生安顿。
在徐州,他刚上任不久,黄河决口,水困徐州。他身着短衣,与城中军民一起筑堤救城。历经两月,池城方安。百姓感谢苏公之德,杀猪宰羊以表谢意。他推辞不过,亲自指点厨师将肉烧制,回赠百姓。其肉肥而不腻,酥香鲜美,深受百姓喜爱,被称为“回赠肉”,后几经完善,成了著名的东坡肉。
林语堂曾说:“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这便是苏子,一生磊落正直,不讲虚言你,不畏艰辛。为官从无私心,为民请命,慈悲善良。故他一生中,无论是贫是福,境地如何,都深受百姓的爱戴。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苏轼的一生。
苏东坡先生多次被贬,怀才不遇,却还是那么乐观,写下了无数豪放的好词。“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试验家,一个……”这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
合上书,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东坡先生着一身素衣,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4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教师的讲述了吧。教师十分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终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能够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所以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所以他自我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我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进取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终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我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
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我灌醉而已;他是那个能够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仅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爱、喜悦、欢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能够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欢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当是其中一个。在应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我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我圈住了自我的心,慢慢得使自我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仅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日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苏东坡传》有感500字07-09
读《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000字07-29
读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00字07-29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09-21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1-04
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心得05-12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9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1-03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