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

时间:2024-05-12 11:33:32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

  第一课:

  1、理性和稀缺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我个人认为,理性可以保证人做出的行为都是合理的,而稀缺则说明了资源的不足和人的需求的矛盾,因而才会产生人的分析。

  这两个基本假设保证了经济学它的规律的合理性,也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理性的学科。

  个人来说,我不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存在稀缺性,那么经济学解决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老师讲的一点很有意思,就是经济学是一门理科。之前,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是很虚的东西,但是现在看到了这两个前提我就感觉很被吸引;对我们理科生来说,一个理性的头脑反而更适合思考经济学的问题。

  2、现实中的人都是经济人吗?

  这个问题正如老师介绍的,可能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合理的假设,至少在经济学领域研究问题时,可以将所有人当做经济人看待。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人总是会首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这是一个本能反应,是生来就有的。人所作出的所有的利他行为,本质上还是会有利己的因素在里面,否则人就不会做这些事。例如有人会做善事,会帮助他人,这显然求的就不是物质上的回报,可能就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满足,情感的需求,而这些都是对他有利的。因此,人可以在做某件事之前,评估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各个方面),然后选择做或者不做。这又体现出人的理性的一面,即感性也可以归入理性中的情感需求这个方面。至于反对者所强调的不存在绝对的理性,我是很赞同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只因为绝对理性不存在而否定人的理性判断,不也是很荒谬的吗?

  3、自利和自私

  这两个词,看似是很接近的,但是经济学中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经济人假设中,提倡自利反对自私。

  我认为,自利是人的本性,符合经济人的前提,而且自利通常不会造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而自私则是完全能不考虑他人利益的另一种行为,两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但我们不能否认自私这个现象的存在,虽说人生来是自利而未必自私,但它的确又是存在的,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更多地用制度去引导这些人走向自利。

  正像老师所说的,自利的同时同样可以利他,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很显然自私的行为只能导致背离。以PPT中的1+2为例,为何学生很欢迎这个制度,它利用了人自利的特点,让学生去做公益的活动来利他,而对学生来说实现了双赢。

  第二课:

  1、竞争性、排他性和免费搭车者

  根据数据来看,我国的烟草价格远远低于国外水平。先不考虑物价的原因,以万宝路这种进口香烟来看,我们就比国外很多国家便宜了一倍多。

  从这里看,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吸烟成本过低,烟草价格便宜,违法成本也很低;

  2、进口烟草的关税过低,导致价格偏低,不仅不利于控烟,还挤压了国产烟草的利润空间。

  3、烟草的产业规模大,不能一下打压得太厉害

  综上来看,税价联动控烟是最好的办法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6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其中提高烟草税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能阻止年轻人成为吸烟者。针对进口烟的问题,至少需再提高30%的关税。

  另外,政府应通过更加严厉的执法手段来打击香烟走私,而不是仅仅降低税率。

  第三课:

  1、寻租、设租的社会影响

  我不认为寻租和设租是完全为了考虑腐败问题而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但它的确为分析这样一个公共经济学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依据。

  对于寻租,它有时可能是一个损人利己的行为,即对寻租者而言是利益的扩大,而对于其他人以及从整个社会看,都是一种“负和博弈”。寻租者付出了成本,其中有游说和贿赂的成本,有对消费者应有权益的损害,而这些付出的成本最终都是转嫁给了整个社会的。如果寻租行为的利益超过了寻利行为,也就是说我通过游说贿赂等手段能够取得比改善自身生产条件更多的利益,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停滞不前了。

  而设租,则是在寻租的同时与之对应的一种手段。应该说,它和寻租是相互补充的,并且设租者可以和寻租者共同分享利益。不可否认有些设租是被迫的,因其条件复杂性必然要考虑成本的分摊,但很多设租实际上是权力拥有者一种牟利的行为。此类设租行为往往和职业密切相关,处于自利甚至是自私的目的,人们故意设置困难,来获得与寻租者分享利益的机会。

  这两个行为,我认为都是很正常的经济行为,一定范围内都是合理的。甚至我大胆地说,如果不存在这两种行为,而是每个人都进行单纯的寻利行为,并不一定会比合理的寻租行为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反而,因为有了这样的行为,寻租者可以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去提高技术以获取竞争优势,而仅仅付出少量代价就获得自己需要的利益;对于市场来说,管理成本也需要分摊,在同等条件下自然会选择可以为其带来更多利益的寻租者。所以寻租行为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说实在要做的,那就是对这类行为的控制,即不能让寻租行为获得的利益远高于其风险,而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改进监督机制,限制权力的范围,使这样的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2、腐败和寻租是否等同?

  正如上面说的,这两者必然是不能划等号的。

  首先看下对腐败的定义吧,即寻租者将钱交给了代理人,而代理人利用了自己被委托人授予的职权,却并没有让委托人分享利益。在我的理解中,那个腐败者就是代理人。

  相对应的,如果这是一种寻租的行为,那我可以这样改。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权力,第三方(寻租者)给了代理人一笔钱,代理人应当选择的是将利益交给委托人或者和其分享,这样就是一个完整的环节。

  所以,我认为寻租并不一定就是腐败的表现,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权力和利益能够对等。也就是关键在于代理人,他本身不是委托人,不是权力的拥有者,但他获得了自己不应当获得的利益,这才是腐败。而这本身与寻租的行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寻租也可以是市场对成本的一种自然调节和补偿。就以老师课上讲的医生为例,我们国家医生收受红包的行为实际上是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没有那么明显,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美国的医生工资比我们要高出数倍,医生的地位也高出不少。众所周知,医生的工作非常劳累,也就是成本高,而受益却和成本不对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无论是从自身出发,还是客观条件决定,不可能保证对每一个自己负责的病人都尽其所能,因而就有了这样一种寻租和设租的条件。我认为这样的行为与经济人的理性并不矛盾。难道这就被认为是腐败么?

  3、对副题:政府的一点理解

  政府,其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服务性的组织,那么它的运作也就离不开经济学的机制了。

  这里,我们更多地用公共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政府的行为,也是考虑到它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性。

  首先是有限政府,不管什么政府,它的影响力都应该小于整个市场。政府应当无条件遵循市场机制,对纳税人负责。

  之后谈到企业化政府,这一点很有启发性。试想,如果政府能够像企业那样,考虑投入和产出,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前提是,政府的功能不受影响,其运作目的,即对公众产出没有改变)

  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政府就是上面所说的官僚政府。

  1、即使抛开国有企业,我们依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这绝非是一个好的倾向。

  2、我们的政府监督机制完全不透明,本来其应当对纳税人负责,现在却变成了对上级,对国家机关负责。

  3、机构管理混乱,人员过多,效率低下

  这十条改革的建议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一剂灵丹妙药。总体上说,就是政府应当退出一线的管理,转而让市场来自己发挥其调节性;同时政府积极引导,更多利用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指令;最重要的是明白自身的目的:重产出而非投入,永远公民即纳税人的利益考虑。

  如果这几条建议能够有效实施,或许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加有效率的政府。

  第四课:

  1、初次分配的各个要素

  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这是老师给出的四个要素,我想它们可能是最最基本的几个要素吧,但应该不能算是全部要素。

  初次分配各个要素的比重,虽然老师没具体提到,但显然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通过一些例子看到端倪。罗技公司的鼠标,开发者和零部件商、销售商占了九成多,而工厂仅仅获得了7、5%的利润,还不考虑水电费和工资、土地、环境成本。由微笑曲线就能看到,我们的劳动力能够获得的比重极低。

  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边际收益产品,决定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某个要素的边际收益高,厂商才会对其需求大,所以才能在初次分配中有更多比重。这样,难免会出现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2、再分配的必要性

  正如上面分析的,由于公平性在初次分配中不是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如果没有在此基础上的再分配,那么富的只会更富,穷的一辈子就穷下去。这一点由基尼系数就可以看得很明白了。

  承认个体的区别是再分配首先必须考虑的。每个人在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是有区别的,这些有的是生来就决定的,有的是后天的,但无论如何,至少它的确阻碍了一部分人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

  人们又总在制造稀缺。这是经济学里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因为稀缺的确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例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他为何要学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成为稀缺。是不是稀缺就和公平矛盾?这倒未必,但稀缺带来的公平问题的确也应该有一定的措施来缓和。

  进一步说,即使有了相对公平的资源,提供要素的机会也不一定平等。性别,年龄等因素,会使一部分人不能将自己的资源完全转化为收益,因此收益的机会还是有区别。

  从MU和I的图我们可以看到,当政府采取措施将高收入者的部分财富分配给低收入者时,第二块区域面积显然大于第一块,即它给低收入者带来的收益的影响大于给高收入者带来的损失。因此,尽管这样的再分配在效率和平等性方面依然备受质疑,它的存在仍然是对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副题:性别亏损

  正如老师所分析的,作为经济人的企业,或许无意歧视某个性别,只不过在规避“性别亏损”而已。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两性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区别。

  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男女是有别的,任何中性化的政策制定都又将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歧视。我们很难也不应当让男女的社会分工完全相同,而应该根据两者的不同特点引导社会和市场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机会。

  我们也要利用好上面提到的再分配。现在其实我们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女性的退休时间比男性早五年,女性可以休产假。但这显然远远不够。这样的政策事实上会造成其他方面的机会不平等,政府必须更多地介入其他方面,而且不仅仅采取行政和政策的方式,还引入一些经济方面的补贴和惩罚,使得那些企业不为了自身利益而回避某个性别。总之,就是让性别歧视的成本高于不歧视,让那些提供平等机会的企业获得性别亏损的补贴。

【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相关文章:

公共政策失效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03-19

听课的心得04-21

经济学实习心得04-07

写听课心得03-14

数学听课心得03-11

数学听课心得12-28

英语听课心得11-23

爱莲说听课心得12-12

清贫听课心得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