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4-06-04 13:34:56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皮囊》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皮囊》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一个看似平凡的书名,背后却包含着那些并不简单的道理。——题记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闽南人。是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其好友天王“华仔”也推荐此书。皮囊是作者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妇,虽然阿泰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过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天才文展》。“天才”打上了引号,因为他并不是所谓的天才。本章节主要讲了幼时作者黑狗达在病时与文展一起玩耍。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订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总是精打细算的,各科的成绩都要和自己预想的一模一样,而且是以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为目的,才愿和小伙伴们玩的。

  但是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将会得到什么。他不断地打算、不断地准备,结果就像故事《贫富生取经》一样,最后能取到真经的不是在一直筹备犹豫的富僧,而是一下定决心不再后退的贫僧。一次次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永不会赶上自身或现实的变化莫测。这样的患得患失,是导致他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文展并不是一个天才,他最后说过的一句话深深震撼到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放弃,你一定会失败。

  《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里,有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2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对于这一句话,我的记忆尤为深刻,就好像把这一句话当做了这本书的主旨,甚至会不知不觉中把那肉体改为“皮囊”。

  也是,现在的人大多数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却不注意自己的灵魂成了什么模样。皮囊终究有一天会坏掉,而灵魂却是永远存在的,与其把那迟早要丢弃的皮囊养得好好的美美的,还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灵魂,使那永存的灵魂得到不断地进化,越发高尚。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这便是阿太的生活观。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大概是这样的,就好比一个人刚出生,身体十分较小,欲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别提有多轻松了。慢慢的长大以后,上了学,欲望变多了,比如成绩想要名列前茅,与每一位同学处好关系,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为这些欲望的产生,我们就变得愈发累了。后来我们的欲望改成了读一个好高中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这些都是因我们欲望而产生,于是我们的生活变得乏味。父母们常说自己工作累,可是这些都只是肉体上的累,而我们却是心灵上的累,所以我认为我们才是最累的。等我们找到工作后,就会想要更高的薪水,这些欲望有成了让我们累的又一源头,所以我觉得,假如我们真的累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这些欲望,好好过自己的一生。

  阿太虽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观才是这本书给作者的最大启示,也是给我们读者的最大启示,所以我们应该记住它,然后放弃那些让我们累的欲望,好好过自己或平凡或伟大的一生。

《皮囊》读后感3

  一书中,作者蔡崇达围绕亲情、友情、前途、家乡讲述了一系列平凡又令人思索万分的故事,以此使我们去感受生活中那些难以避免的困难,指引我们直面挫折,也使我们思考人生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主人公在童年时因好奇大海而导致了他差点死在海中,之后家人尽量使他远离海水,但之后他发现海是藏不住的。我们曾面对的困难与伤痛或许正如作者曾面对的那片海一样,我们有时不愿去触碰那些曾令我们伤心的过往,也希望它们能够被人藏起来,但越是如此,那些悲痛便越会变得难以消除,若我们无法释怀它们,它们就会对我们造成持续的.伤害。试着不再逃避并找到与它们合适的相处方式,与它们“握手言和”,或许才是战胜它们最好的方式。

  人的一生不长不短,我们总会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变成历经沧桑的大人。在此期间,我们也需要同作者一样在朋友的追问下思考那些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如何生活?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忙碌,但有时却不知自己因何而忙碌,也不知道那些忙碌对我们来说是否有意义,但我们又不敢使自己空闲下来,因为我们无法回答那些问题。

  如此看来,或许人生是一个追寻的过程,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意义,也寻找自己忙碌的意义,有时也受其困扰,但或许我们的每一次经历都会交代我们的意义。不必忧思过重,因为我们的存在总会有意义。就好比当下正面对席卷全国疫情的我们,虽不能如医生那般为拯救生命而奔赴医疗救助的前线,却可以真心地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平安无事;可以居家隔离,不给他们增添麻烦。如此,我们也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向社会证明着自己的意义。

  无论是艰难困苦亦或是未知迷茫,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它们,有信心去战胜它们,相信我们会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并留下更美好的意义。

《皮囊》读后感4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6。大多的书评也是在说这本书带来的是失望,认为后半部分写的儿时玩伴现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过是在写作者自己的优越感罢了。

  与我而言,一本书好与不好的标准因人而异,正如书中结尾引用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名言: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我想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总会遇到几个奇怪的人,发生些不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这些人和事构成了一个人心里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种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并用合适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时一些文字,也许是歌词,也许是广告,也许是一段文字会让人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我们始终要回答得问题>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有没有学会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时由于父亲瘫痪,把母亲对他的.期望——“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作为之后时间的目标。直到作者的父亲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回答出“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以往的中心被怀疑是否正确。当我看到这里时,脑子里就像有什么东西要跳出来一样,可惜。。。直到在我写下这句话的那一刻,那东西还是没有出来。

  突然之间几个词语就一直在脑海中闪现:信仰、读书、虚无、健身、为人民服务、。我连我自己都不认识了。自己现在所做的究竟是坚持还是逃避。

  必须得承认自己还不会生活。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可以坚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愿意并值得的。

《皮囊》读后感5

  我总说要写一篇关于《皮囊》的读后感,又总推托没有找到感觉,后悔在飞机上看这本书时就应该把读后感给写了。此刻在南昌大学,在烟雨朦胧的前湖之畔,我躺在滨湖酒店的大床房里,即便熬了夜,又在蒙蒙天亮时准时醒过来,心情犹如窗外烟波飘渺一样笼罩着一股粘稠。我想,也许是时候动笔写这篇读后感了。

  和蔡崇达一样,我也成长在一个闭塞的小镇里,关于故乡的记忆像一部快要被遗忘的黑白电影,尘封在纷纷扰扰的现实里。《皮囊》是一张通往过去的电影票,我坐在飞机上,望着窗外浩瀚的云海,由此想起了逝去的爷爷奶奶,同样好强的父亲母亲,和带给我无限温情的姐姐们,当然也有那些早已杳无踪影的'童年玩伴。你们是我一生丰富的源泉,我甚至有种冲动: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也要把你们都写下来,然后再也不用担心我会忘记。

  可是我已经在忘记。我总自诩自己能记住很多细节的东西,通过这些细节的东西,我能回忆起当初因为什么而触动了自己。可是现在,我绝望地发现我已经开始了遗忘的过程,很多事,如果没有提示,我自己已经想不起了。看着镜子里布满血丝的双眼,我知道,在无谓的挣扎和焦虑中,我丢掉了过去给我的礼物,慢慢地,只留下这一付皮囊。

  可是我还不会急于动笔写,一方面,我还太年轻了,很多事情我还在经历,很多结局我还没有看到。当然,也许我也永远看不到了。作家的超能力是他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一切事情,然后再用另一项超能力把它们串起来,成为一气呵成的东西。而成为作家熟识的人却是不幸的,他们本想安分于自己的生活,追寻自己的意义,可是又免不了被作家偷窥,乃至出卖,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曝光在聚光灯下供人把玩欣赏。

  因此我还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写,也许以后也不会写,只有静待这些记忆的胶片发黄,最后迷失在风尘里。但《皮囊》给了我一种虚幻,一个我早已破除的虚幻,那就是,也许——我也可以。

《皮囊》读后感6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

  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读后感7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三,当时还在全力冲刺高考,偶尔周日半天假日有三个小时闲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柜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几页,觉得很好,却没有时间细读。时光荏苒,风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时已是大学生了。

  蔡崇达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描写,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奈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来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镇制度旧俗扼来生命的张美丽、满嘴“世界”和“理想”却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

  每一章每一个人物都深深打动了我。对于同样是农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拼命学习拼命攒钱的`想法与感受,或许我又是有些小幸运的,我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对于我来说只需在学校安心读书别无困扰。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此拼博的蔡崇达一心想要送父亲出国治疗。过着安逸的生活的我们也很想很想给正在为我们艰弃付出的父母做些什么,反省自己,实然对在大学有吃有住时常悠闲的自己产生了愧疚感,好想逼着自己多努力。早起看书,多做功课,不知能否坚持,但这念头时时存在。

  没有天才文展的远大抱负,也应该有短期的计划。而不是将生活过得一团糟,每天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只会让将来的自己后悔。没有蔡崇达那样刻苦拼搏拿年级第一,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出发,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用知识塑造起的灵魂是坚不可摧的。

  没有原朴大胆无所谓的尝试,也应该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过的又可以做的事情,当然,这里说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张美丽死之前说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去追寻着自己的爱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人义道德束缚自己,不违法不违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胆些去追求吧。大胆些,去攀一座峰,去爱一个人。

  看完全书,想要告诉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让我再次记在心里的是:珍惜父母,多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记牢记牢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后悔莫及。

《皮囊》读后感8

  剥开《皮囊》,认识你自己

  李敬泽在序言中说:“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评,褒贬不一,有说作者没有灵魂,无病呻吟,凤凰男,各种难听的话,也不乏泪目,说戳心,真实的评论。

  不得不说,我被蔡崇达的真实与犀利给震撼到,从小生活在福建海滨小镇的经历冷静而理智的一点点叙述,父亲生病后从最初有一点希冀,到慢慢绝望,大雨里父亲执意要出门的那一幕看得我内心五味杂陈,可是作者却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笔触去叙述。

  对母亲执意要盖房子的决定从内心隐隐觉得没有必要,到后来母亲对父亲的'想念,念叨隐约明白理解她对父亲埋在心底,没有言说出口的深爱。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父亲为了不让儿子被大海所误,一直隐瞒儿子,而蔡崇达,仅用简单的寥寥几笔:“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扑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形容他被海水淹这样看似惊心动魄的经历。又是一段克制理智到极致的叙述。

  后来又是张美丽,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影子,可是蔡崇达用他冷静又细致的笔锋,为我们绘出了这些特点鲜明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有这副皮囊,蔡崇达用自己锋利的笔刀,剖析自己的过去,剖析自己的回忆。

  看介绍的时候说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书,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与绝望,却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让人不禁能回视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让灵魂负重前行,你也应该剥开皮囊,重新认识你自己。

《皮囊》读后感9

  写自己的故事是最难的,需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贴切的语言去写下曾经辛酸苦辣的经历。《皮囊》就是作者蔡崇达以自己人生几个时期的故事,引申到生活态度。父亲的生病、母亲的爱情、年幼的伙伴、自己内心挣扎、大学期间的事情,节选的都是影响很深的事情,而作者有自己想法,认准自己目标并实施规划,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被皮囊以外的事情所带偏。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些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清自己,放松自己的情绪。

  翻开这本书,作者蔡崇达始终围绕自己周边熟悉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瘫痪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坚持爱情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世界”和“理想”而遭受沉重打击的厚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透过蔡崇达的眼睛,仿佛能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人,发生着你我熟知的故事。透过作者的文笔,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很多时候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付出而快乐?有几个人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学自己想学的。假如喜欢看书,就一本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不是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魂更丰富和深刻。

《皮囊》读后感10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米白色的楷书字体方方正正的镌刻在金色的浪花上,外表简约大气。文中的酸甜苦辣,使它常常落在我的枕边。

  打开《皮囊》,如打开心灵的窗口,文中作者坦荡的讲述了成长经历中的喜、怒、哀、乐、痴、贪。

  阿太-她倔强。她倔强,在外婆的葬礼上滴泪不流,即使外婆的躯体进入焚化炉也是斜着眼;她倔强,即使九十多岁,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的老家;她倔强,把年幼的舅公三番五次的仍到海里叫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淹死。别人骂她没良心,她不屑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她不服。“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是,母亲她对生活不息,对人生不服。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身为孩童,然后离去。而母亲用她九十斤的身体扛起一百斤的油箱,在油站挣着小钱,全力以赴。盖好那古怪的茅草房子让父亲在离世前看到一个完整无缺的家。

  厚朴-他狂妄。他好似老天雕塑的作品。在他眼中所有事情都是一次闯荡,他总说:“这样的青春才有意义呀。”可是,他不懂,最离奇的'建筑也是由一个个枯燥且庸常的努力而产生。他已经用那些激烈的方式,把自己抬到那样的心理预期,不可能再低下头,扎到平庸的生活中去了。由此,不由的想到职场中的哥哥姐姐,是,每个人都为青春而勇敢过,可是抛开青春二字,迎接的却是社会上千军万马的百花齐放,那时你敢确定不会懊悔抽烟、喝酒、逃课的生活?我们该为生活奋斗一把了,少年。

  在《皮囊》中我们都有发现自己的影子。也许是阿太的倔强,也许是母亲的不服,也许是张美丽的独特,也许是香港阿小的傲慢,也许是文展的自大,也许是厚朴的狂妄。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中能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刘德华20xx年评《皮囊》。

《皮囊》读后感11

  第二遍看到五十几页,书里的父亲让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一直强撑着眼泪读到现在。似乎不太适合刚经历父子离别之人阅读,因为作者把每个场景都写得很真实,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他不要在此刻去触碰皮囊这本书。只能说是一本好书,值得以后细品,会让你对自己父母那杯的爱情有新的认识,对生死有新的感触。

  他说这本书里的每个字里行间都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故事的'主角似乎与他过于贴切,这是一本他不想触碰的书,至少现在还不行。半年前,父亲因为头痛到院就诊,查出晚期肺癌,且扩散到头部,肺部,治愈率几乎为零,不到两周,父亲就这样离开,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根本没办法接受。

  躺在病床已经五天左右的父亲意识开始不清醒,母亲,哥哥,和他一直轮番照顾父亲,知晓结局的母亲一直陪伴在父亲床头,从未离开。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间摸什么东西,听母亲解释说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动作,还得摸钉子,口里还念叨着上班,母亲含泪握住父亲的手,说“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干一辈子的活了”,话都说不清楚几乎用尽全身力气的父亲吼出“不上班哪来在的钱给女儿生活费”说着又开始摸口袋里的钱包,要去银行给还在上大学的女儿打钱,其实女儿那年刚好毕业,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亲是干工地的,一辈子过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没当回事儿,计划着是赶回来看自己半个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亲,结果还未见到母亲一面,就直接在医院躺下来,没法动弹的奶奶一直呕血,也没办法走路。父亲在楼下病房,奶奶在楼上的病房,父亲离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愿在天堂母子相聚,父亲可以解释为啥没在临终前看上母亲一面……

《皮囊》读后感12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散文集的小说,作者是晋江人(大学好友有好几个也是)又是新闻人,所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书的前面几个篇章还蛮耐看,收尾的几篇就有些“潦草”,谈谈感受比较深的几个。

  开篇的《皮囊》讲阿太对死亡的态度,但更像在讲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蛮赞同的。世间没有不朽的皮囊,终有一天皮囊会崩坏,而心在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生命原本轻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浊拖住。”

  另外一篇写父亲的《重症病房的圣诞节》,细节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从走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恐惧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这段走过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动,让我想起前几年父母车祸住院时,每天下楼买饭也要走过的那条走廊,有的病房是围坐家人的温暖,有的则是孤独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进来,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没出去。

  还有几篇关于朋友关于理想的'篇章,有些观点耐人寻味,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句也很赞同,我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抉择前,几乎都有朋友的参与,从读书到志愿,从工作到辞职,朋友改变也塑造了我现在的生活。

  因为读到了已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所以读的时候才会有流畅的代入感吧……

《皮囊》读后感13

  之前看了蔡崇达的《皮囊》,有写了短短的观后感。刚才看到了,才知道里面一个人物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凭什么是你,不是我。”这句话是作者小时候的玩伴文展对他说的。

  他少有大志却后来平庸无为,而作者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声的媒体人。听得出里面是怎样的怨恨,你有没有这样时刻说过或者是想过这样的话?我有。也许是另一种表达:“为什么就是我?”所以看到那句话才觉得熟悉。但是那个阶段过了,不承认不肯定不满足自己,才会有那样的一种怎么是我的怨。但是越走越发现,也还能有机会把这句话将来改成“就是我”。

  其实每个人的时区都不一样,机会不一样,现状不一样,未来也不会一样。可能原来并肩走的人因为某个选择,就走得比你快很多。你也可能因为某个错过,就走上和别人截然不同的路。我没后悔过任何选择,因为我总知道再来一次,我还是那样。如果那个做决定的我还停留在那样一个局限的时空里,那样的心智模式选的也还会是一样。

  他们可以说是对生活有规划有激情的'人,但有什么错了,太务虚,太自我中心,太不贴近现实?总觉得是哪里出错了。但我知道生活不会辜负谁。也许现实暂时以不近人情吗的样子出现,但是还没到最后呢。还可以继续问自己,你有努力过,去逗一逗它吗?

  在写厚朴这个人物时,作者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我有点明白了。

《皮囊》读后感14

  是一本让人很有同感的书,每一个故事似乎都能在自己身边找到原型,每一个故事说的好像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从小到大身边出现过很多朋友,我想在那一刻我们都在履行互相陪伴的使命,当完成之后就把对方交给下一个人,就这样我们在人生轨道上不停的和陌生人相遇、熟悉然后离开。对生活每一刻的认知、每一刻的态度,每一刻的感受都取决于自己,所以要接受生活是自己的`这件小事…就像两个啊太、文展、厚朴和黑狗达,相同的皮囊下有着不同的灵魂,不同的灵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生活会是什么样,最终还是需要自己抉择。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这么迅速、干净。”很认同这句话啊…还没来得及好好去陪他们,他们已经被抹除的干干净净了,而我却无能为力。长大之后最讨厌的是要接受一个个重要的人永远离开,我可以想象黑狗达父亲生病、离开时的无措和悲伤,我曾经也经历过从早到晚呆在有浓浓消毒水味道的医院里面,经历过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想到他离开了我就泣不成声哭成狗,经历过不知多少次做梦梦到他然后哭醒…我一直都知道随着时间我会习惯没有他的陪伴,会习惯这辈子我叫他再也不会有人应了,会习惯我的悲伤越来越淡,我相信他只是去了另外一个空间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他不会真正消失,在这个空间里面我对他的思念也永远不会减少,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再见面。

  大多数人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风景,可能下一秒转身就不见。看着别人的喜怒哀乐,我没办法说能感同身受,能留下一个温柔的背影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慰藉吧。

  记得以后再遇见不喜欢的人,也要善良的对待。

《皮囊》读后感15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食物,甚至是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为一个人付出的一份情,无法复制,世间唯一。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 语录精选03-07

《皮囊》经典语录09-30

皮囊的经典语录11-16

《皮囊》读书笔记03-17

《皮囊》读书笔记03-25

《皮囊》读后感02-27

《皮囊》读后感(优秀)07-12

《皮囊》读后感精选15篇07-03

《皮囊》读后感15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