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04 15:01:37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2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的推广,建筑节能设计越来越引起我国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节能理念、技术、材料,以及应用成果被介绍到国内,向人们展示了通过优秀设计和高新科技相结合所创造的优雅、舒适且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大量应用高科技的节能措施往往成本很高,一次性投入比较大,连发达国家目前也难以大规模推广。我们还应当注意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技术主要是针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开发的,而这些技术本身也不是十分完善,在其他地区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没有十足的把握。

  一、内保温复合节能墙体组成及应用

  复合节能墙体通常由绝热材料与传统墙体材料或某些新型墙体材料复合而成。如果绝热材料复合在建筑物外墙的内侧,则称为内保温复合墙体。

  1.墙体结构层:系指混凝土现浇或预制品的外墙,内浇外砌或砖混结构的外砖墙。以及诸如承重多孔砖外墙等其他承重外墙。

  2.空气层:空气在0℃时导热系数为0 024VV/(mk)。在25℃±5℃时为0 0256W/(mk),即使在200℃的情况下仍有00:384 W/(mk)。由此可见,空气也是一种优良的保温材料。因此,在建筑物中常用材料围成的空气隔离层,不但可以保温隔热。而且具有切断液态水份的毛细渗透、防止保温材料受潮的功能,因为一般外侧墙有吸水能力,而其内表面常因温度低而出现的冷凝水。可被结构材料吸入且不断向室外转移和散发。

  3.保温隔热层:这是节能墙体的主要功能部分,常用绝热材料可分为有机、无机金属等三大类。出于导热系数、抗压强度、蒸汽渗透率、燃烧性能等方面的考虑。此处选用挤塑型聚苯板(XPS)为保温材料。

  4.保护层:主要功能是防止保温层受破坏,并阻止室内水蒸汽侵入保温层。出于防火、抗冲击和环保等方面的考虑,宜选用A级无机防火板为保护层材料。

  5.饰面层:由于A级无机防火板具有优良的表面亲和特性,所以各种饰面材料均可使用,选用的内墙涂料和粘贴瓷砖都有良好的效果。

  结合各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借鉴各方面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开发的墙体内保温板,具有保温、隔热、隔音、防潮抗冲击、抗震、呼吸等功能,已在工程中应用。

  二、屋面空间绿化

  屋面空间绿化指利用绿色植物具有的光合作用能力,在不同的地区,针对太阳辐射的差异,选择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屋面种植。绿色植物的种植不仅可以避免太阳光直接照射屋面,而且由于植物本身对太阳光的吸收利用、转化和蒸腾作用,大大降低了屋顶的室外综合温度。同时利用植物培植基质材料的热阻与热惰性,可以降低内表面温度,从而减轻了对顶楼的热传导。同时,屋面绿化若在城市中大量应用,可以使整个城市成为高低错落的大花园,降低噪声,提高节能率,改善生态环境。

  屋面绿化最主要的技术问题是荷载、防水、透气等,应根据屋顶的不同荷重以及植物配置要求制定出种植植物种类及配套设施。屋面绿化荷重较地面绿化小,宜采用轻质材料作为种植土,目前一般采用草炭腐殖土、珍珠岩、蛭石等。覆土层厚度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执行,种植层容器材料也可采用竹、木、工程塑料、PVC等以减轻荷重,防止覆土荷重超过允许值使屋面钢筋混凝土板产生塑性变形裂缝,从而造成渗漏。屋面绿化具有特殊性,种植层的厚度受到限制,植物的配植要求以耐热、抗风、耐旱、耐贫瘠且浅根系的多年生草本、匍匐类、矮生灌木植物为宜,如彩叶草、三色堇、假连翘、鸭跖草、麦冬草等。还要注意保护屋面防水层,一是选择根系不发达的植物;二是选择耐根系穿刺的防水层,如铝合金卷材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等。同时防水层应上翻超过土层15 cm以上,且屋面应形成适当的坡度,以利于及时排除积水。其实土壤在吸水饱和后会自然形成一层憎水膜,可起到滞阻水的作用;同时,覆土种植后,屋面可以免受夏季阳光的暴晒从而显著降低屋面温度,避免和减缓刚性防水层干缩开裂、柔性防水层和涂膜防水层老化。因此,只要处理得当,屋面绿化不仅不会对屋面的抗渗防漏造成不利,反而会承担起保护屋面防水层、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增强屋面防水性能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太阳能作为一种天然的洁净能源,也是居住建筑设计上广泛推广的节能设计之一。从近年来的能源使用和发展情况来看,煤、电、油的.供应紧张已经不容忽视,太阳能应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发展。早在七十年代后期,我国科技部门就通过国家攻关项目组织全国专家在被动式太阳房建筑造型、集热技术、热工设计、计算机优化及预测等理论与实践上都做出了大量的成果。目前我国太阳房建筑面积已达1000余万m2;不但为改善农村及乡镇地区人民生活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节能环保的效益也是可观的。如以1OOm2北京地区气候下的被动太阳房为例,与非节能房屋相比,初增投资不到6250元,每年节煤1.5t~2t合450―600元。1000万m2则可节煤15~20万t;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使人民生活感到舒适等社会环境效益更加显著。

  绿色生态住宅寻求自然、建筑与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在住宅健康化发展态势下,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也日益成为房地产业关注的焦点。建设部《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xx年规划》提出,到20xx年,全国家庭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要达到20~30%,创造绿色GDP的新纪元。

  四、小区总平面的环境设计

  经验表明,建筑单体的居住舒适度和建筑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见意融入生态设计思想,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并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另外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地情况,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五、总结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传统经济正在逐渐失去昔日的荣耀,由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机动化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重大战略选择。而建筑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如何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造成对环境的影响是节约能源的重要环节。总之,只要按照节能新标准严格把好节能设计关,监督好施工节能用材关,就能有效提高居住建筑节能效率,降低建筑能源耗费,节约居家生活成本,为住户打造真正的环保节能、舒适、健康、方便的高品质住宅,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效地节约土地和能源,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建筑热工技术与恰当应用新材料、新构造相结合,搞好节能建筑设计和施工,促进建筑节能和利用自然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建筑热功能的进一步改善,是我国建筑工作者进人21世纪的重要任务。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3

  近年来,我国的交通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运输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至20xx年底,我国的公路里程已达到357.3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5.3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公路建设只用10余年的时间就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成绩斐然。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随着公路建设的突飞猛进、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驾驶员数量的大幅增长,我国道路交通的事故也居高不下。1990年,全国有49271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到了20xx年,首次超过10万人,达到105930人。其间尤以20xx和20xx年增长最多,每年增幅超过1万人。20xx年,死亡人数的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基数较大,总量仍高达109381人,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截至20xx年6月,我国目前机动车保有量为152807598辆,仅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2%;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却占全球的15%-20%。目前,我国公路交通死亡人数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安全有效的交通安全保障设施为保证出行安全从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交通安全设施在作用上,首先应该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在视觉上给予驾驶员充足的道路、环境信息,提高驾驶员辨识道路轮廓的能力,使其在规定的车道内保持安全行驶。视线诱导设施主要包括轮廓标、线形诱导标、路钮、示警墩和突起路标。这些设施沿行车道两侧布置,向驾驶员传递道路线形、方向、行车道边界及危险路段位置等信息。为了提高这些标志的视认性,改善信号传播效果,各种标志牌的材质均要求具有反光物质,可以全天候引导驾驶员视线,表明道路轮廓,保证行车安全。

  其次是交通安全设施需要提前告知该路段的线形条件,为安全通行做好准备工作。视线诱导设施只有在行驶该路段时才能祈祷作用,在信息传递上缺乏前瞻性。基于此,在危险路段之前竖立交通竟是标志牌进行预告成为交通安保工程的第二阶段反感,可以有力地补充主动诱导不足。这些标志想驾驶者提供充分的道路信息,引导驾驶者顺利,会计,安全的到达目的地。交通警示和预告标志包含急弯警告标志,陡坡警告标志、连续弯道警告标志、长下坡警告标志、限速标志、路面图文标志等等。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4

  通过学习设计思维,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发和更深刻的理解。从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来看要想今后培养的设计人才能够适应未来艺术设计发展趋势,最关键的还是必须从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开始。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在各个领域都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艺术领域、如果缺乏了创造性,基本上就无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独具匠心的作品!就拿我现在从事的艺术专业来看创意思维更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谈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对创造性思维有科学的认识。所谓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针对逻辑思维而言的,这种思维方式不能说它是反逻辑的,而是指科学思维过程中非理性的一面,通常是指认识过程中的想象、潜意识、灵感和直觉认识。

  创造性思维必需建筑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因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需要一个长的时间才能上升为潜在模式而这种模式对今后的直觉思维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只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完全忽略的形象思维的培养,高校里的设计专业更有退化的迹象。另一方面在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堕入模拟现实僵化的思维中,开发想象思维也应同样重视!

  设计思维学习中教我们培养以下思维方式;

  一、想象力的培养: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是人小的时候因为对各方面知识的积累的还不够,好奇心理显得特别强。在学校学习期间要不断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不要拘泥于自己的专业,不断探索和了解自己未知的领域。很多新的想法和形象都是在平时的观察和研究当中自觉潜移默化,再通过联想、异想等脑部思维活动达到飞跃,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好奇心也是比较容易受挫的,尤其是当探索和思考受到阻碍和挫折的时候,所以坚定的意志是保持好奇心的基础。

  2)知识面要有广度。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面,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只会沦为肤浅的形式表现。扎根在知识与经验上的想象,才能闪耀思想的火花。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象力的驰聘面就越广阔。艺术设计是一个创作空间非常广的学科,要求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具有各方各面的知识,在教学当中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可以加入更多的人类历史、考古、各国的神话传说、动植物学、自然科学、医学、等人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当然以上所提到知识只要有基本了解就足够了,不讲究求有过深的研究!这些方面的培养为今后创作作品时头脑中的联想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中同样也需要发散性的思维,艺术创作虽有目地性但对于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一个结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概念,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哪怕是你用了自己认为是最好的途径去表达你心目中的概念得出的结果也未必是你满意的。所以我们老师培养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应着重以下几点:

  1)思维的流畅性的培养:设定一命题,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想法,最好有较为大致的轮廓。头脑里有了想法之后再用草图的形式,将其形象化。

  2)灵活性的培养:所有的想法和概念不能够类同,必须在质上有区别,培养我们多方向、多角度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3)独创性的培养:这一点是是培养我们

  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这点的培养更多的依靠想象力的发挥来促进。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法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但却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因此,在创造性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说道逆向思维必须提一提“联想”,因为“联想”是“逆向思维”的前提之一,同时也要指出联想要和我刚开始说的想象区别开,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想象是严格的形象思维形式,而联想则不然;想象的过程中,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必须使用形象思维形式,而联想可以是具像的,又或抽象的概念;在想象过程中,不仅可以创造出从未有过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曾经有过但人们又未曾见过的事物形象,而联想既可以从一事物不仅是形象上,更可以是观念上想到别的事物,但不可能创造出未曾有过的事物形象。联想可以是多方向的非线形的思维方式;联想还可以构成比较复杂的心理结构,对于我们艺术设计的逆向思维培养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反转型逆向思维法

  这种方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面进行思考,常常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三个方面作反向思维。例如:在影视镜头语言里面常用的各种镜头蒙太奇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具体应用,它可以将观众的思维从一个常态的空间一下子带入到另一个与之差异较大的空间里,从而达到视觉上急速转换,一种全新的感觉。要训练逆向思维主要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时常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框框保持住一种平行思维的方式来看待事物。

  2)换位型逆向思维法

  这是指在研究一问题时,由于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或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在艺术创作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创作作品的过程当中往往会碰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阻碍了创作进程或影响到了最终效果,或者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的创作构思产生了原来预想不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应该转换方向,向者已有现状可发展但又不偏离目标的方向去探索。

  3)缺陷逆向思维法

  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对象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化弊为利。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艺术上主要是逆主流美学潮流的方向去理解、去表现。这种方式比较激进主要受创作者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四、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潜意识是指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一种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是由有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交织构成的。潜意识在暗中支配着意识,直到灵感的闪现。潜意识和灵感有直接的联系,它是灵感产生的基础。灵感表现为思想的高度集中、情绪高涨的突然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力,如何激发它是艺术工作者一个永恒的话题。就我的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艺术创作中灵感的激发要遵循一种“发散后再收敛”思维方式,在创作思维活跃的情况下人往往会迷失了方向,但创作的灵感只有一个,它不会到处闪亮。因为潜意识的存在!肯定有一个创作思路是艺术家内心深处最希望去探索、去表达的。

  2)在平时创作之余应多点阅读精神思想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可以是宗教的,哲学的或各种艺术思潮的。往往这些著作里富有哲理性的观点会帮助找到艺术家自己的灵感。

  3)同一创作群体之间和不同专业之间应不时聚积在一起互相讨论,交流思想和经验。这种讨论形式是激发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形式。我们在一起讨论每个金融危机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和奥巴马为什么当上总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让我们的思维更加丰富起来。以上关于如何培养创造思维的的四个方面,我认为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想象力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培养各专业的艺术设计人才都必须本着活跃思想,不拘泥于前人或已有的模式敢于突破,引入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有效地击活学生创造思维

  设计应与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发现以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思维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这才是为大众服务。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5

  在前几个月的时候,我意外得到了参加盛立群老师的教学理论与设计网络课程的机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最初是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经过12个课时的认真学习和记录,我不仅仅获得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我将这些收获总结如下:

  备课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备课是教师准备教学的基础,备好才能上好课。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以前备课的初衷是为了能够清晰流畅地传达知识,但现在意识到备课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经过学习,我意识到备课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比如了解学生情况、明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与任务一致、聚焦关键问题以及统筹安排教学任务。在备课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尤为关键,因为学生不了解学习目标往往会导致对学习缺乏兴趣。此外,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内容也至关重要,因为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好效果。在备课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过程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记忆和心理体验。

  经过学习教学理论与设计,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是单向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高水平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综合知识、评价信息,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并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激活学生的旧知识,突出知识结构;其次,呈现新知识,展示学习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进行交流和反思;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应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教学方法上,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倡导协同生成,持续激励学生。特别是在合作学习方面,我深有感触。因此,我将尝试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名为“健康饮食计划”的教学内容:首先,介绍该章节的重要性和教学目标,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重点讲解如何制定健康饮食计划。我将采用亲自示范的方式,带领学生制定一日饮食计划,随后让学生自行制定一周饮食计划,并在需要时进行指导。通过多次重复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健康饮食计划的制定方法。

  教学理论与设计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它指引了我的教学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方法。我深受启发,感觉犹如雪中送炭。课程虽已结束,但我将继续深入学习相关书籍和资料,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希望能在教学中做得更好,不辜负学生和学校的期望。感谢盛老师的悉心教导。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6

  有幸聆听了李召存教授所作的《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的讲座。李教授的讲座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现状讲起,然后是有关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载体两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一线的幼教工作者来说,还是深有同感,颇受启发的。

  关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李教授认为动态化是课程建设应有的状态、生态化是课程建设永远的追求,他还提出好的课程应是不断提升幼儿经验、提高效率的课程。我想,这也是我园目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努力追求的。

  关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载体,李教授提出了两大块,第一块是管理载体,包括公共管理(如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等)、专项管理(如课程审议、项目研究等)、自我管理(如活动计划与执行、活动记录与反思、文本整理等);第二块是资源载体,要聚焦课程的基本要素:素材、环境、幼儿、教师,要学会发现资源、建构资源并进行实践验证。

  多年来,我们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始终坚持教科研同携手,不断形成自己的园本课程,优化自己的教育特色。

  对新教育实验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调整,初步设想,以五大行动“听故事、讲故事、画故事、编故事、演故事”为主要策略,培养幼儿“爱听、善讲、能画、会编、乐演”的良好情感、技能、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小小的切入点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更加深入和扎实的研究与实践,而“闻书香”课程的实施也初见成效,阅读正逐步成为孩子、老师、家长共同的兴趣。

  课题无论大小,我们都让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全园教师人人都参与课题的研究,注重了资料的'积累和课题研究过程、成绩的分享,并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幼儿发展水平的跃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加注意了研究价值的体现,与我们教师队伍、教育特色、文化背景、园本课程等的对接,这就是研究之“本”。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不是什么空洞的话语,不是时髦的产物,更不是盲目的跟风,它应该是传承幼儿园的历史,面向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融化在幼儿园上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7

  一、什么是备课

  备课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参考资料以及相关信息,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环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备课的内容通常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准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布置作业等。如果是备课一节课,需要考虑单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课一学期的课程,还需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记录学生成绩、编写单元教学计划等。

  二、备一节课和备好一节课是一样吗?

  备一节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备课不仅仅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准备教材和教学设计,更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和人生感悟融入到教学中的过程。备好一节课意味着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正如支玉恒老师所说,备课是一个教师多年教育生涯的积淀和沉淀。因此,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不断努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一生都在备课。”备课不仅仅是为了教学,更是为了提升自己,让教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至关重要。

  三、怎样备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 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二)、一般性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5、备好教学方案。

  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在听完张老师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解,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长,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我深知自己的想法可能存在一些偏颇,但这正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持续学习、思考、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贡献力量。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8

  做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教学系统设计显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接触它也已有三个星期,自己或多或少的对它产生了一定的了解。

  学习一门理论性学科我个人认为最困难的是我们不了解这门理论是如何作用于实践之上,知识是人脑对现实社会的一个反映,是根据一些环境而做出的一些信息反映。所以要把知识建构在人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信息认知水平之上,必须学会这门理论是如何根据一定的目的作出实践反应。当然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章我们学习到了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发展过程,特点,意义,以及它的基础理论和过程模式。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学习理论等抽象概念,同是也把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放置于一个大系统之中,环顾了他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

  说实话学习理论性知识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特别是这个理论和现实结合不起来。不知道它到底在说什么,面对那些肯普模式之类的流程图总感觉可有可无,看不到这个模式的作用。我认为不管是什么理论都应该是对现实中一些常识类、规律类的一些知识进行的总结,每一种理论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关键是我们如何正确的认识他,运用他。在大学的课程上,基本上也没有对一样事物有很绝对正确的定义,都是给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专家的'看法,老师再给予分析,至于对错,如何看待应该看学生自己本身的价值观。如果对这些专家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又不确定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资源进行自我判断和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理论也颇有百家争鸣的味道,对待这些理论我们如何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主要还是靠自己积极的去学习去建构,只有自己心中有墨水了,才能根据外界的信息特征和抽象理论进行真正的加工,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个多星期的时间虽还不会应用这些理论,但至少是让自己了解到了他的大概,相信自己付出努力了,这些理论终将如一盏孤邓,慢慢点亮这个世界。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9

  “阅读教学除了单篇精讲之外,还有哪些教学形态?”“单篇精读不是阅读教学唯一的课程形态,要积极开拓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在读这篇文章前,我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一直在苛求如何把单篇精读教学打磨精致。所谓“单篇精读”类阅读教学,是指围绕一篇选文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充分开掘选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息性的语文教学价值。他虽然有有利的一面:教学内容选择个性化,重视教材的文本研读,高度艺术化的教学设计,综合展示语文综合素养,积淀了行之有效的精读教学方法,长于培养语感能力等等,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1)阅读教学技术化倾向、肥胖症 。

  (2)遮蔽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形。

  (3)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阅读素养(尤其是高级阅读能力)。

  (4)无法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导致现在的学生得了三种病:贫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钙(缺乏远大的理想和顽强意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得病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啊!

  “群文阅读”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围绕同一个议题展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多种阅读形态:单篇 (课文)阅读 、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显著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1.让师生回归生活世界的“阅读”状态。2.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单位时间内,“群文阅读”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3.发挥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群文阅读”可以依凭“多文本”优势,充分发挥实用阅读策略 :“速读”、“比较”、“统整”…4 “群文”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自由探究。

  而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 ,为考试而教阅读。在传统课堂阅读中,阅读者的阅读行为又过多地受到教师的干预与评价,缺乏独立地位。

  实施群文阅读的“先做减法后做加法”也值得深思。把教育的目标放得更长远些。教育改革不要以增加师生的负担为代价。减什么?减去繁琐的课文分析;减去课堂上大量的无谓的朗读;减去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减去似是而非的语文知识;减去对课文人文内涵的过度挖掘……加什么?加入不同角度切入的群文(一篇课文带出群文、自助策划群文阅读课程)加入真实生活中的阅读策略,加入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减去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竭力追求的,需要加入的恰恰是我们忽视的啊!

  群文阅读要求“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这意味着:教师不能讲太多话,不能提太多问题,要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是内容分析式阅读的典型特征。这是老师阅读感受完全取代孩子的阅读感受。老师不能够做的事不正是我们目前所热衷的大力推崇的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否也该换成“有一千个读者,也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

  群文阅读还要求,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教师不能将“朗读”或“有感情地朗读”无限放大,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 、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生活化阅读。

  群文阅读的出现,以其灵动性赋予了普通一线 教师“编者”的身份 ,让其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与责任。因此,“群文阅读”更是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为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做一个爱阅读的人!转变阅读观念,改变阅读方法,明确阅读目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加自主、更加愉悦、更加生活化地去阅读、去理解、去质疑、去发现,真正达到提升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0

  通过学习了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课程,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得知,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需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系统设计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一点的,因为它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有些东西不仅仅是要理解它,特别是考试的时候都是要背的,但是希望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轻松一点,不会觉得干燥,正如老师这样让我们搞一下博客,共同学习,我想这种方法比较好一点。

  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能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它学好。我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它觉得很好的。。愿我们都能够通过学习了教学设计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1

  通过老师这些天的认真讲解,使我对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相关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一、明确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

  任何一门新学科的研究都应该从定义入手,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是 xx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从定义来看,使我明白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是面向知识点,以讲授重点、难点为中心展开,突出“教”;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面向过程和基于资源的设计,突出“学”。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不等于教案,也不等于课件

  在几年的中,我主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讲好一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正因为我追求于这种“现实”的成果使得我一直没能静下心来思考这些理论上的知识,在这几天老师的讲解与自身的学习中,使我意识到:教学设计并不等于教案,也不等于课件。教案是分节课编写,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描述,顺序递近。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静态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信息设计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它从传统教学设计,转变为网络教学设计让解读教材变为引导知识学习;从 xx统一设计转变为个性化设计;从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 xx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综合素质。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点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点是信息资源的选择,如 xx、多媒体资源库、课件等等;其次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讲解七年级思想品德《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一课时,我在课前用会声会影软件将多张大自然美丽的风光配上音乐做成一个视频,在课题引出之前播放,创设情境,引出标题:大自然如此之美,请大家热爱自然,将这美丽定格......;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是由“教”转变为“学”,其实这些年来一直知道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今天再次被老师提出来,我所疑惑的是在现在课堂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真正的将课堂的这份“ xx”还给学生,其中的原因也是值得工 xx去思考和努力的;最后是 xx评价方式,及时评价可以有效获得教学成果,鼓励比打击更有成效,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说话艺术。

  四、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师主导的`讲授型教学,它的学习环境比较贫乏,基本上是一种固定的、复述式的学习,而学生主要通过个体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它是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索、交互式的教学,它有着丰富的学习环境,比较开放,而学生主要通过协同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以上便是我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与体会,时间虽短,但老师却解决了我教学中的许多困惑,也许这就是研究生学习与本科学习的区别吧。愿大家一切安好!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2

  当你没有创意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做设计而去做,那样不但不好看,而且也是浪费时间的一种表现,当你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客户设计一个LOGO时怎么办?设计一个插图效果的LOGO !瞎扯?我不这样认为,插图式的LOGO其实并不代表它的质量就跟不上,关键是你怎么应用。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可以轻易地在网上找到大量的插图,有些甚至是矢量图片,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我们怎么样利用这笔宝贵资源来为自己服务。对于我来说,设计一个插图式LOGO的技巧是:LOGO所使用的主要图画素材均来自其它地方,而我们要做的是提取它们的某些部分,然后将它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全新的LOGO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一种抄袭和模仿,而仍然是一种创造——至少,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哈哈。我知道有个cnlogo8.com的LOGO网是专门给艺术设计人员的一个交流平台,您要是有时间可得上去瞅瞅。

  制作一个LOGO其中的一个方法是将两个或更多的图画结合在一起,还必须使他们都用上同一种颜色,之所以使用这两张图片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两张图片的风格非常相似,合并起来的这个LOGO看起来就好象专门为此设计似的,而且你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让名字成为你设计中的一个元素可以使你的LOGO显得特有个性,用一个图案来固定你的'文字,然后再用一张图片盖住,就能使你的LOGO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LOGO有一个优点,就算你的同行也要使用类似的图案来设计LOGO,都不会让别人混淆,因为名字毕竟是你自己独有的嘛。

  虽然很多LOGO都与某种意味深长的意义联系在一起,但图案以最直观的方式来表现你的名字,也没什么错啊。

  你可能还想把文字直接加到图案里去。好办!让我们继续实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当我们把一张有文字的图片来的时候,让原来的文字见鬼去,把他们统统删掉,换上自己的文字!

  如果你想走这种插图LOGO的路线,你应该有心理准备的是,你使用了某张图片可能会被另一个也要走这条路的某个家伙看到,他可能会学你一样将你的图片也应用在某个LOGO上。说句实在话,这种拿来式的插图LOGO并不是解决一个LOGO的最理想的办法,但如果你的客户并不过于注重专一性和排它性,那这种设计方法却是一种既节俭又富有成果的策略。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3

  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师教案,它主张“服务于学”,它最终的追求是“会学”和“创学”。因而,它一定是变传统的研究教材、研究学法,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课程开发。

  (一)、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作为教学,虽然既含有“教”、又含有“学”,但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家虽然认识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颠覆,但仍有许多模糊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旧教学方式深层面的质的变革,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己也曾错误的认为改变旧的教育模式,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就是“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自由地学习,于是把过去的“填鸭式”改成了“放鸭式”。

  到底如何认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呢?《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指出:导学案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它是一个隐含老师主导作用的文本??“导案”,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练案”,还是一个师生、生生情感交融,生命对话的有机载体,一个蕴含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性文本。导学案体现了教学合一。于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找到了一艘“渡船”。我认识到:认真学习、研究导学案的设计,力争把导学案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并在使用中不断调整、修改、完善,就能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二)在教改实践中如何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让我们认识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造之精神的人。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素质教育往往成为口号,而应试教育则愈演愈烈。面对这种现状,自己觉得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们的学生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考上高中,升入大学,成为一名知识型人才;要么中考无望,回家务农,放“藏獒”,成为一名文盲型的劳力。要对得起家长和社会,是否还得抓住中考这条主线?《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书中引用山东省昌乐二中的口号:“高考只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是的,在我们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对这句口号做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我从中深刻认识到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有了良好的心态和能力,何愁中考和高考呢?

  《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还明确指出:虽然考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没有考试过不了今天”,“但是光有考试过不了明天”。好的教育不会因考试而改变,更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这也是许许多多的课改学校用不争的事实证明了的。

  以生为本就是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以学为本就是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真正把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主角”、“主体”、“主宰”、“主讲”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些观念讲起来容易,真正落到实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就是说这双桨不是随便就能划动的。正如书中所讲:立足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充分体现了基于新课程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理念,而它的设计本身不仅仅是定位于教学层面。它是对课堂教学、班级组织建设、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评价反馈、班组文化建设等整体教学系统的统整与建构。所以在教育理念、设计形式、设计内涵、教学系统、教学手段等方面蕴含着诸多创新的教育教学元素和智慧。这些丰富的元素一旦缺少了可操作的技术是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很好的呈现出来的。因此,找到了这副渡船的浆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要按书中所要求的“宁浅勿深、宁近勿远、宁小勿大、宁下勿上”的原则,本着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的思想来尝试实践。最后借梁光明老师的两句话来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4

  不知不觉我学习整站网页设计也有一段时间了,很高兴我能在这计算机深入的社会里,学习到建设网站和网页设计的一些知识。网络成了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便捷工具,如今的生活,商业都已经在网络上如火如荼地开展,我认为,学习网络知识,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还是很有必要的。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独家网页设计学习心得。希望能够为正在学习网页设计的你们也提供一点帮助。

  学习网页设计的过程中,我也成功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网站,通过这一次尝试,我对计算机有了更深层次得到了解,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网页制作的过程与一些技巧手法更有了另外一番了解,对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我觉得,在设计网页之前:

  首先必须做到先确定网页设计的内容,因为一个优秀的风站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整个网站围绕这个主题,也就是你在网页设计之前要明确你这个网站有什么目的,用来做什么,所有页面都是围绕着这个内容来制作,有了明确的内容对排名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自然是了解你网站所在行业的客户。要知道用户是一个网站成败的关键,如果用户要花很多时间进入你网站很有可能用户会立即关掉你网站,或者你网站操作很不方便用户也会马上离开,这种网站是很失败的设计,只会让用户失望的离开。

  我在这次设计网页的.过程中,终于体会到做一个网页的主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包括个人主页的选题、内容采集整理、图片的处理、页面的排版设置、背景及其整套网页的色调等很多东西。制作主页要注意:

  要想一个好的标题。标题在个人主页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整套个人主页的定位。一个好的标题必须有概括性、有特色、简短易记,不要符合自己主页的主题和风格。

  主页中不光要有文字,还要适当地加一些图片。一张好的图片可以胜过你的千言万语。也能让进入你网页的人一目了然,产生兴趣。

  网页页面整体的排版设计也是不可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合理也运用空间,让自己的网页井然有序,留下合适空间,会给人轻松的感觉。

  当然在做这些内容之前,是要找好资料的,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光盘等媒体中把相关的资料收集,再加上一定的编辑后就可以了。另外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网络上收集,您只要到搜索引擎上查找相应的关键字,就可以找到一大堆的资料。设计制作网页我可以推荐一个不错的软件,那就是Dreamweaver。只需要用到此款软件中的一些基本的功能:图片插入和对齐设置;文字的格式、颜色、背景颜色的设置等就可以制作出一个简单的网页。好了,网页设计制作完毕后,最后一步就是要优化网站了。

  就我的观点,我觉得个人认为网页设计应该注重实用性,因为我们用它就是来互动的,所以我建议以简单美为好,太多复制的图片文字和页面排版只会让看的人感觉更不舒服,还有最后申明一下,我不是专业网站设计师,以上只是我对网页设计学习的一些心得罢了。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5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才能烹饪出浓汁浓味的语文课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标、走进文本,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识字,读书,朗读,背诵,作文,简单地说也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就是语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态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而不是形式上花样翻新,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嘴不动手的“君子课”。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本身的内涵,删去不必要的“花架子”。如一位老师在初教《学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两种观念交锋)。生1:喜欢那个走神的学生,因为他有个性,不喜欢的课,他没有假装认真听讲。生2:那个学生做事不专心是对的吗?生1:假如那个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的话,他还会走神吗?假如他很喜欢下棋的话,他还会分心吗?……表面上看,这样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拓展,但拓展不能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这节课上,学生会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存在两个问题: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课文,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是比较明白的,作了这个辩论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上,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东西都应该为语文服务的,不管使用何种手段都要深入思考一下:我设计的这个环节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责任感?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若偏离了这些基本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丢掉西瓜去捡芝麻。再活跃的课堂也只是老师的“独角戏”,最终的结果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语文课的根基是文本语言,是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过程,将文本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二、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把功夫花在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上,力求发掘切入生活的“链接点”: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号、插图、注释、提示、课后习题,都具有召唤性,蕴涵着吸引读者去采撷、加工、拓展……阅读文本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去潜心读书,精心设计,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在文本中探索、发现、汲取资源呢?又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断训练:

  老人、孩子、姑娘、小伙,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投影出示)身上那么湿,为何还那么高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 这句话听起来挺深奥的,你真的读懂了吗?考考你:

  A.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老人,祝愿他(健康长寿)

  B.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姑娘,祝愿她( )

  C.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小伙,祝愿他 ( )

  读懂文末这蕴含深刻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果要把这段文字植根于学生心中,只是简单的读一读,理解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文本中所表达的“道理”如何才能和生活相链接呢?上述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解读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发现文本切入生活的“链接点”,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三、架设课文的“互动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标》的召唤下,教师注重于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时,架设课文的“互动点”,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百花齐放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曾见一位教师在教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和《给家乡孩子的信》两篇课文后设计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选感动我们的十大课文人物,以“感动中国”为蓝本,写下了一系列的颁奖辞: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英雄”的真正含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拥有灿烂的阳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风雨人生,祸福难料。为了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十八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把一腔热血化作千古名篇《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铸就了他的辉煌。

  ……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感人心扉的语文历程之后,学生和教师将收获生活中的感动,并把他们讲出来,写出来,告诉大家,让感动延续。这也正践行了《课程标准》阐明的“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统一。这样的设计理念注重于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言语表达实践,做到了目中有人,师生互学,多元发展。读着这些颁奖词,我们就好像又一次地和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拉近了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拓宽了视野,促使文与道的交汇与融合,收获万紫千红的春天。

  四、尊重个性的“差异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灵性的个体。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设计时基于“以生为本”的精神,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个性的“差异点”,就能促成生成的精彩。如教学《月亮湾》时,我发现学生读“游来游去”的语调不同,一个读得的轻快,表现了小鱼的滑溜,“做游戏”时快乐,自由;另一个学生读得慢条斯理,应该怎样读?成为一个“差异点”,如何解决这个“点”的钥匙呢?“谁能帮他说说理由?”教师将球抛给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使话题成为一个“争论点”:怎样读?有学生说因为小鱼在河底散步,看风景,所以游得悠哉悠哉,要读得慢…… 最后竟有学生从游得开心、悠哉中领悟到环境没有污染。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对读书的理解,曾国藩曾如此描述:“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在读文之中对月亮湾的美的体悟,带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在运用中学,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倾听给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师要真正地把心贴在孩子的身上,这‘帖’不只是爱,还是研究,还是为了发展。(叶澜语)”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还要想到文本的语言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情怀,怎样发掘学生的言语禀赋,怎样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一个美好的境界,怎样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怎样让学生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发现语言的美,怎样让文本语言在学生的心中发酵,形成物我两忘的精神场……带着这些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交融,迸发出的灼人火花。

  五、倡导教学“本色点”

  郑板桥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经历了对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教师的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之后将语文简单化,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本色语文”的最佳的注释。“本色”是浓缩,是提要钩玄,是减去“非语文”的肿胀。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课堂。再教《学棋》,我就注重于教学过程,渗透学习方法,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感受:1.读课文第二节,将学生怎样“学棋”字、词圈出来。2.轻读课文,边读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学棋的?3.学生交流:两个学生学棋的情况。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这一环节,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语言,渗透学法指导,让静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教学设计的本色点是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扎根于语言文字,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走进文本,获取真实地感受。

  有诗云:“轻拢慢捻抹复挑”。在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潜心研究,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入“百草园”,使语文课堂进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魅力四射的佳境,分享那浓汁浓味的语文课!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2-27

学习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04-10

学习网页设计心得体会02-05

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09-28

建筑设计学习心得体会04-21

学习教学设计参考模板心得体会09-02

教学设计模板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2-01

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4篇01-11

学习网页设计心得体会精选9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