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点1: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 )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 )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
【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虽: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饲”。喂养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指千里马,代词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千里马的
之: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执策而临之 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全文主旨)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2处)
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 不 可 得(1处)
★《陋室铭》(P59-61)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①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②苔痕上(长到,蔓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无丝竹(奏乐的声音)之乱(扰乱)耳,无案牍之劳(使……劳累)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④“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③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和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④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2)文体:本文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2.内容:
(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清幽;二是交往人物不俗;三是生活情趣高雅。
3、写作特色: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托赞美陋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类比手法的运用:最后两句,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3)骈散结合的语言:本文从句式来看,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散句,这样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
【强化训练】
一、填空
1.题目中“铭”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其中不是对偶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文中的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描写出陋室恬静、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陋室 ,“龙”“仙”喻指“德”,以“名”“灵”喻指品德高尚(“馨”)。
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白丁、布衣、庶民、黎民、黔首。
二、朗读停顿划分
1.山 /不 在 高,有 仙 / 则 名。(2处)
2.无 / 丝 竹 之 乱 耳,无 / 案 牍 之 劳 形。(2处)
三、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写得很好,请你作些赏析。
句子对仗工整,整齐优美。“上”“入”二词,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写出了苔藓、绿草的盎然生机;“绿、青”二字,色彩清丽,突出了环境的恬静、幽雅,烘托出陋室不陋,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 陋室 相类比,把自己和诸葛亮、扬雄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知识点2:
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
②何所?(所是什么?)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
⑤孰与?(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之于:对的态度。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04-1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考试知识点10-12
2017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06-17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之阅读01-30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知识点12-21
小升初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08-08
小升初语文阅读知识点汇总01-23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03-11
中考语文基础复习:文言文阅读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