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交流分享演讲稿材料:我是谁

时间:2022-12-31 08:31:00 演讲稿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交流分享演讲稿材料:我是谁

  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使用上演讲稿的情况与日俱增,相信写演讲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交流分享演讲稿材料:我是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交流分享演讲稿材料:我是谁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大学的XX,今天我选择的演讲主题是“我是谁”。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足,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是谁”?不知道在此之前,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们可能是学生、是老师,是外向的、是内向的,是喜欢挑战的,或是安于平静的……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别人眼中,我们又是什么样的呢?在生物学家眼中,我们是由5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生物;在商人眼中,我们是跳跃的金钱符号;在物理学家眼中,我们可能只是一个一个的质点。这时候,有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当外界评价和自我认知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时,我到底是谁呢?

  五百多年前,有个人也曾有过类似的疑问。他问“理”在何处?是像当时的正统观念――理学宣扬的那样,理在物外吗?他没有盲从主流,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体悟中,他听见了自我的声音,说:“心即理”,“理”不在我之外,就在我心里,“吾心即宇宙”。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就是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王阳明。当自我认知和外界发生分歧的时候,王阳明如他所宣扬的那样选择了,以“我”为最根本的标准,坚持自我。最终建立了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另一套学说,实现了他的“不朽”。

  同样的,“我是谁”这个问题,最终,不是要告诉别人“我是谁”,而是要告诉自己“我是谁”。社会给我们的'评价,抑或是他人给我们的标签,的确,是来自于不同维度的视角。但仅仅只应把这些作为一种参考,作为我们认识自己的参照系。最终的回答应该是面向真正的发问者――我。

  那么,怎么从自己出发来认识自我呢?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途径有很多,例如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马克思的实践观等等,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观察,参考他人意见和社会标准等方式都能够让我们去了解自己。

  而在这些途径之上,我认为最重要的,便是明确这样一种意识观念――我们所追问的“我”其实是“不确定”的。这句话有点抽象,我用具象的汉字来解释一下。

  看这些汉字,这是“一”,现在是“十”,现在又是“木”。但你知道它接下来是什么吗?是“杉”还是“林”?在我落笔之前大家是不知道的。因为横撇竖折位置的不同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同样的,“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办法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我们在定位自己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新的自己,“我”时刻处于流变和不确定之中。这似乎听上去特别令人惶恐,“不确定”这三个字天生就带着危险的气息。

  可是,“不确定”换一个角度说,就是“无限可能”。“无限可能”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种“变动”的机会。今天的我并不能完全定义明天的我,囚徒的明天不一定是囚徒。就像刚才的“一”,它蕴含着无限可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可是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把自己定义成“木”时,那么我们就真的只能是“木”了,这才是更可怕的。

  我曾经把“我是谁”中的“不确定性”看成一种惩罚,像西西弗斯推石般永无止境的悲剧。但当我发觉“我是谁”中包含的“无限可能”时,我意识到这正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

  我们生而为人,就必定会去追问“我是谁”,宿命般的,哪怕永无止境。但我们还是努力地奔跑,只求更近些,再近些。

  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讨论,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得到某个正确答案。最重要的,是带着这个问题一直前进。“我是谁”只是一个起点。正如柴静所言:“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地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谢谢!

【大学生交流分享演讲稿材料:我是谁】相关文章:

我的求职故事分享交流04-02

让大家分享知识和信息的游戏:我是谁11-21

面试经验的交流与分享03-15

面试经验的交流分享01-28

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总结11-28

读书分享交流策划方案12-14

面试经验交流分享!03-13

面试经验交流分享11-02

技术面试经验的交流分享01-22

交流研讨发言材料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