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语文”观课议课活动发言稿

时间:2020-08-10 09:34:32 发言稿 我要投稿

“徽派语文”观课议课活动发言稿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使用发言稿的机会越来越多,发言稿的格式由称谓、开场白、主干、结尾等几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发言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徽派语文”观课议课活动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徽派语文”观课议课活动发言稿

  “徽派语文”聊天群正式建立不到10天,已经有800多位老师倾情参与。这说明安徽小语人都是有着理想情怀的教育人。我特别振奋,这让我看到了徽派语文美好的明天。今天晚上是群内第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我首先特别要感谢无私地贡献口语交际《丰富的音响世界》一课教学视频、课件等资源的许静老师。第二要感谢刘娟老师。在活动之前,她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今天的活动才如此顺利。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个静静的夜晚,老师们全身心参与网上研讨。当别人在看韩剧时,我们却在观看教学视频;当别人在睡觉时,我们却在研讨教学问题。当别人在聚餐或是K歌时,我们却在追求理想的教育,理想的课堂。我们甚至要被自己感动了。

  最后这个研讨环节,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像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要提升老师的写作水平一样,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要抓住任何一个时机,逼着自己表达,把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分享给别人。这不仅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是让自己口语表达的素养获得提升。只有在表达中才能学会表达。刚才许老师不仅上了一节精彩的口语交际课,而且即兴说课,把自己的教学构想完整地表达出来。虽没有准备,但是她侃侃而谈,说得细致,全面,很有针对性。这表现了她良好的口语素养。这种“脱口秀”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要努力达到的。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最大的前提就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愿讲,敢讲,讲成习惯。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研讨活动中,不仅认真聆听,而且积极参与研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尽情地讲出来。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几者当中,写比读难,说比写难。阅读文本时遭遇的障碍远没有用自己的积淀和思考,有序,有情地书写所遭遇的障碍大。看起来,说一段话比写一段话要容易得多,其实不然。因为我这里讲的“说”,不是夸夸其谈,不是信口开河,而是高质量地说,即兴地说。短时间,适合、适度、适时地说出高质量的话来是极具挑战性的。更何况,写还有修改、补充和完善的空间,而说,一旦出口便“覆水难收”。在现实生活中,写比读更重要,就像茶壶里的饺子,有一肚子的学问,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同别人交流和沟通。当孩子们走上社会以后,说能更直接,更便捷地达到目标。训练学生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比训练成为一个下笔成文的人更有价值。口语交际课难以设计和驾驭,可能就源于口语表达本身的难度。正因为难,才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实践,去破解教学中的问题。综观许老师这节课,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循序渐进:

  口语交际课不要一开始就将学生置身于一个难以逾越的境地。教学目标应该逐步地达成。许老师引导学生从听声音片断,到听一组声音,再到听生活中的声音。这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逐步达成的过程。听声音片断重在辨识,听一组声音的要求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要能辨识声音,而且要能找到声音背后的联系。最后,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冥想,对接和勾连自己的生活,叙述成长的经历。这一环节重在唤醒学生灵魂深处的记忆,触发生活的感悟。这就形成了一个训练的序列,就像台阶一样,一步一步地升高,一步一步地接近,最终达成。

  2.图“话”合一:

  口语交际之要在于建立口语与画面之间的关联。如果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沟通,它就可能建构表达的图式与思维的模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画面与思维、语言之间,建立常态的联系,实现语言的`自动化输出。这样,语感就会形成。我以为,语感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触景生情,二是情动而辞发。有的学生想表达却不知如何表达,这是在第二个方面出了问题。情动了却不能“辞发”。有的学生可能有良好的语言素养,但表达时却假、大、空。为什么呢?那是在第一个方面出了问题。他不能做到触景生情。面对生活的情境,现象给予他的感官刺激时,他是麻木的。可见,这二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打通画面和语言之间的通道。许老师在这节课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聆听声音,想象画面,再现成长的经历。这就是努力在画面与语言之间建立深刻的稳固的联系,这样的教学策略,应该在口语交际课上经常地运用。经历过如此训练的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一个情境,一个画面,一段声音就会引发内心的波动,就能联想和思考,并用语言恰当地描述。

  3.面向全体:

  课堂教学极易于演变为个别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这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先天不足。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可以打破整体推进的线索和格局,让小组活动介入进来。这里说的小组学习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所有学生整体发展。许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次的小组学习环节。学生自主选择话题,共同讨论,互相提问,补充,商讨。学生有话题,有分工,有过程,有分享。老师深度参与,倾听、点拨、积极地干预。我很赞同刚才一位老师所说,应该关注到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既然分成小组,就应该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的,是学生真正愿意讨论的话题,是富有成果的交流。

  4.二度提升:

  很多时候,我们精心设计一个教学环节,一次语言训练,当学生完成之后,学习就结束了。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提升才刚刚开始。难得的是,许老师先让学生原生态地说,接着交流分享,然后老师提炼出方法,最后学生借鉴同伴言说时的成果,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二次练说学生二次练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是在提升。因为他有了原生态的粗放言说作为基础,同时有了同伴讲述内容的同化与顺应,再加上老师方法的渗透,此时,训练的起点更高,收效更大。课堂上几位学生二次练说之后的表达,明显比第一次要高许多。他们知道如何关注故事的条理与细节,说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悟。

  5.有的放矢:

  我个人以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具有某种共通性。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其目标都是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许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响素材,创设了真切的生活情境。最难得的是,这些声音和它背后的情境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易于激发学生生活的记忆,引起情感的共鸣。当生活在课堂上复现时,学生就不愁无话可说。这就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老师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做到言之有序。同时,提醒学生针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养成“言之有情”“言之有理”的习惯。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意义不仅是让我们分享了许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精彩的实施过程,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深度思考。我想用几句话表达我在听课过程中的随感。

  1.说出来才是硬道理。

  只有学生愿意说,敢于说,一切指导才有了意义。这一则需要我们智慧地设计话题和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话题本身的趣味性与丰富性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二则是充分地激励学生,让他们说的欲望得以持续。

  2.全体参与,效率才有可能发生。

  我们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语言表达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次有意义的参与,可能会影响到他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的语言状态和表达习惯。

  3.教师的指导不是展示而是责任和担当。

  教师应在学生表达的瓶颈处给学生一个突破的方案,在学生愤悱不开,欲言而不能时,给他一个向上的力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漠视教师的作用,其责任与担当就体现在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起到“致命”的作用。这节课中,许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出细节,再转换角色,作为主人公来说。同时提醒学生:“最美的声音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真实地表达。”从而,引导学生要说真话,抒真情。

  4.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不要因为训练,就把语文教学搞得刻板而痛苦。语文教学要追求一种境界,那就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体验并提升。不期然而然方为高格。

  5.真诚是言说的前提。

  只有教师宽容地面对学生真实的表达,学生才能真实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学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当许老师动情地讲述自己儿时的成长经历时,我被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也被打动了。也因此,课堂上才有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真实讲述。

  6.虚实结合。

  抚今追昔让课堂更舒展,更丰厚,也更有味道。教学不仅仅是就文讲文,就话题说话题,而应该更开放,更多元。有训练之实,也有想象之虚;有眼前之实,也有过去与未来之虚。这样的课堂方和谐,动人,让人着迷。

  7.语言的发展是个缓慢孵化的过程。

  我们急不得,却也一刻也放不得。日有所练方能日有所进。我们每天既要让学生常态地说,也要常态地写。会说未必会写,会写未必会说,二者可以互为转化与促进。每个学生每天都有说与写的练习,那将功莫大矣!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望。静待学生语言的蜕变与生长。

  8.交际不是口语交际课价值的唯一判断。

  有时,我们会把是否体现了“交际”作为口语交际课评判的重要指标。我以为,这是对口语交际课的误判。习作教学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写出真情实感。但更多时候,诸如素描作文,想象作文等写的不是学生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仍有价值。它是为了学生在生活中真实表达打基础的训练。同样,口语交际课也应有二种课型,一种是在生活真实的情境中交际,一种是为了真实的交际而进行口语训练。这二种课型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最后,想提出的一点就是,口语交际课教学中,我们不要泛化学生的表达。不能让学生只是表达,尤其是不能被优秀学生的“滔滔不绝”和“妙语连珠”所蒙蔽。在学生表现“冷”时,我们要“热”,激发学生,使其愿说,敢说,畅快淋漓地说。当学生表现“热”时,我们反而要“冷”。冷眼旁观,冷静思考,发现表达中的问题,相机进行点拨,引导,延伸,提炼,扩展。如本课教学中那位精彩表达的小女生的一段话中,就有进一步提炼的空间。如语言重复问题,二次用到“总是”一词。“怂了”“没命了”等等用语的优化问题。“冷关机”等概念的准确性问题等等。

  总之,这次网络研讨活动是非常成功的!感谢许__老师,感谢刘__老师,感谢所有老师的热情参与!

【“徽派语文”观课议课活动发言稿】相关文章: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转变教学论文08-20

徽派建筑艺术哲学09-22

英语听说议评课活动演讲词11-20

英语听说议评课活动主持词范文08-28

英语听说议评课活动的主持词10-20

徽派建筑的特点综述分析10-08

徽派建筑艺术哲学分析10-31

语文活动课教学总结12-28

观开学第一课活动总结01-06

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论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