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时间:2022-01-31 10:16:39 师德演讲稿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范文锦集八篇

  演讲稿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演讲稿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演讲稿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范文锦集八篇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1

  师德,不再只是一个词,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道德说教,师德是有着最为充实内涵的,最为鲜活生动的对事业的忠诚以至奉献,对学生的呵护以至关爱,对业务的钻研以至精通。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事业的忠诚就是它的树根。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它的枝干。这关爱蕴含着母爱的温和,父爱的严厉,春风般的亲切,太阳一样的宽容。

  原国家教委主任柳同志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淘气的小学生,有一次突发奇想,要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就偷来一只狗杀来看,而这只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愤怒的校长决定罚他临摹两张图:一张是人体骨骼图,一张是人体血液循环图。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必然,这个小学生长大之后,成为著名解剖学家,并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奖。他就是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英国皮尔丹博物馆收藏了这两张临摹图。我们感谢这家博物馆,他收藏的绝不仅是著名科学家少年时的手迹,更是收藏了那位校长对教师职责的理解,对学生过失的宽容,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尊重。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关爱就是这样无所不包的博大与精深,春风化雨的深刻而从容,脱离世俗的平等和宽厚,毫无功利的清纯与洁净。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业务的精通就是它的果实。

  古往今来,凡是在教坛上作出非凡贡献的教师,无不是知识渊博,学海纵横的学者型教师。外国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中国如公元前的孔子,都是那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当今如魏书生,文史哲样样精通,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如孙维刚,除教数学外,还兼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创造了把全班55%的学生输送到北大,清华的奇迹。

  正是这不懈地钻研,教师们履行着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开启着无数青年学子们崭新的人生。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师德是最美的乐章!

  天高云淡,日暖风和,相信我们亲手栽种的师德这株常青之树会更加根深,叶茂,果实甜美,溢满芳香,相信中华民族的教育之树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2

  当我望着那被围墙紧裹的幼儿园,当我走近那紧锁着门的活动室,当我敲开活动室的门终于看到那些坐在座位上的孩子们时,我的心情一步步地变得沉重起来。狭小的户外活动场地,除了几件大型玩具及几盆花草外便无他物;活动室严格说来像教室,几十张桌椅已占去绝大部分空间,室内区角活动基本上没有开展。这里的大部分班上、下午加起来要上三节课,幼儿大部分时间坐在活动室内,除了做操外,其他户外活动开展得很少。看着眼前这些被“保护”起来的孩子,我不禁想起那些从小就坐在玩具堆中很少出门的孩子,那些成天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剧、娱乐节目。唱着卡拉oK的孩子,还有那些在摄像机镜头前模仿成人的动作载歌载舞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吗?如果说不是,难道我们眼前的幼儿生活不是既成的事实?如果说是,那么这种生活现实是幼儿生活的真谛吗?那种真正属于幼儿自己的生活啊,你在何方?

  我苦苦地追寻她,我终于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发现了她。

  那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儿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谓科学、客观的标准去看待事物的,不是按习惯性的常规或“理论框架”来分析事物合不合理、对与不对,而是按自身的感受与需要直言不讳地表达事物可不可爱,以及自己喜不喜欢。他们看待事物时首先不是考虑遵循规则,而是凭借臆想或即兴、奇异的想法,因而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就像“1+1”;一定等于“2”,而潜藏着无限可能性一样。在那里,儿童的细腻与敏感将告诉你许多令成人惊叹的发现。

  在那一种生活世界中,幼儿以全部的情感和能量来探究自己和世界,就像西西佛斯一样永不知足、不知累。然而要获得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形象,仅依靠单一感官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幼儿就用整体性的感知和反应。他们在感知某一事物的时候,不只是眼睛或耳朵在工作,而是整个身心都参与进来。幼儿听音乐或故事,他的身体有时情不自禁地摆动着,有时手舞足蹈,说明他不只是耳朵在听,整个身体也在听,这难道不是幼儿内部能量冲动及情感流露的表现吗?

  如果说幼儿对于外界的思维也有逻辑的话,那也不是规则的逻辑,而是诗性的逻辑,即感性直觉的逻辑,音乐性的逻辑,想像的逻辑,内心自由的逻辑,酒神的逻辑,审美和艺术的逻辑,它是儿童感性丰富性的具体体现。这种诗性逻辑是创造性发展的源泉。难怪人们常说,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卓越的艺术家,他首先必须具备一双儿童的眼睛。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世界将以何面目出现呢?

  先听听一个先哲是怎样说的吧。杜威说:“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与同情……”在成人眼中,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其中充满各种规则与秩序,而儿童眼中只有“人”。当妈妈告诉孩子春天来了,孩子问:“春天是坐车来的,还是走路来的?”当教师说:“今天是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孩子问:“党的家在哪里?党有外婆吗?”儿童把动物当作人,甚至把其他一切物品也当成人。在儿童的世界里,一切东西都是活的,都有眼睛和嘴巴,都会思想、会说话。儿童的世界是一个拟人化的世界。幼儿一本正经地给小布熊喂饭,把小布熊当成了同自己一样的人;树脂冒出来,幼儿说树在哭,树同人一样是活的;窗户是房子的眼睛,房子也是活的。儿童可以与它们展开对话。儿童的这种拟人化的心理,是博大的关怀、同情与奇特的想像力的源泉,体现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这一切在成人那里是不可能的。成人认为房子只不过是由建筑材料堆积而成的死的东西,而树也只不过是一种植物罢了。世界在儿童眼里是“泛灵的”、情感性的,而在成人眼里是机械的、理性的。儿童世界的这种情感及想像的丰富性令成人望尘莫及。杜威的话虽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得到了证实,却在成人世界那里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冷遇,因为成人往往自诩为社会文化的优秀代表,生活的脊梁,成人总先人为主地认为儿童的情感性的世界是那么幼稚、无能、卑劣因而不屑一顾。

  儿童的生活世界既没有地域概念,他的玩具可以丢得到处都是,也没有成人世界中的秩序概念,他往往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同时,儿童还没有钟点的概念,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兴趣的活动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时间,有时还不厌其烦地反复进行某一活动,全然不顾还有别的事要做。与此相比,成人的生活则是程式化的,钟点式的。成人作为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其生活往往有日程计划与安排,并按时间单元格来进行,从而显得有条不紊,富有秩序感,同时也充满各种压力和紧张感。成人的生活世界是理性与规范的世界,程式化与秩序化的世界,而儿童的生活世界则是自由与轻松,充满想像与情趣的世界。

  儿童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童真、童趣与童话般的世界。儿童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轻松自在的,天真烂漫的,诗情画意的,多姿多彩的,这种生活令我欣喜与激动,令我向往与陶醉。这种生活使儿童倍受鼓舞,她给予儿童坚定不移的信心,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力量。

  我想到我们的责任。我们有理由让儿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儿童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然而,这一切似乎还只是一个梦。

  香港幼儿教育专家、中国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顾问陈淑安说:“无意的影响、无形的渗入使不少幼儿变成小成人。囫囵吞枣地模仿成人的言行,愈来愈远地离开了人生中最可宝贵、最可珍惜而又最短暂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现在的成人社会太早地框着我们的孩子,可爱的童心,可贵的童真,都被淡薄遗忘了。”我们不能不负责任地反思:“在今日商业文化社会,充斥着功利主义的社会,我们太自私了,太短见了。”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成人对儿童社会化的迫切希望客观上使儿童逐渐远离其自己的生活世界,不仅从儿童生活的空间与时间上,还从教学内容、思维方式上使幼儿距离自己的生活世界越走越远。

  由于城市化,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在大自然中与同伴一起玩耍的那种神秘、好奇、情趣、愉悦的感觉,孩子面对更多的是成人的世界。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自由自在的同伴交往存在严重不足:在幼儿园面对的是教师和被组织起来的孩子,一回家便处在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包围”之中,就连电视书刊中的小伙伴,也多半是由成人的意愿和想像塑造出来的形象,这是与孩子自己的世界全然不同的。本来属于儿童的生活空间在一点点地被侵占,他们的生活空间日益变得狭小。儿童的成人化、社会化在加速,他们生活在不断凝固化、封闭化、狭窄化的空间,离自己的那种充满自然灵气的、童话般的生活越来越远。卢梭曾大声疾呼:“让孩子回到大自然吧!”然而,他的声音似乎没能阻止住那些急功近利者们的脚步。

  在“智力开发”热潮的推动下,儿童从幼儿阶段起就开始肩负着学科知识学习的重大使命。成人期望将大量的知识尽快地装进儿童“一穷二白”的脑子里。父母和教师这样给孩子施压:“你呀,什么都不会,真让人着急!”于是,幼儿被要求学各种“特长”:乐器、舞蹈、绘画、识字、书法、电脑、英语等,许多要到小学才学的内容也被提前到学前阶段进行(这方面的证据俯拾皆是,毋须多说)。由于社会对儿童过高的期望,致使儿童应有的游戏时间被过多的“学习”挤占了,然而这些学习并非都是幼儿自愿的。一个孩子如是说:我不喜欢学钢琴,也不喜欢美术。不好玩。开始的时候有点喜欢,上着上着就不喜欢了。回家都晚了,动画片也看不到了。我想玩!

  儿童“想玩”,说明儿童需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并由自己来安排的生活时间。由于儿童生活时间被挤占,由于成人以时间单元分割的方式来安排并督促儿童的活动,儿童生活的自然节律逐渐被成人的意志所取代,于是,儿童本来的轻松、自在的生活由此而带有紧张感与压力感,儿童离自己的生活世界也就逐渐疏远。

  幼儿园的教学又怎样?情况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教师往往事先制订一个计划,安排幼儿全天的生活。万一遇到意外的情况,教师总千方百计地将幼儿往预定的内容上引――“与老师提的问题无关的不要说”,儿童的源自其经验的、感兴趣的话题常常被忽略、制止,被当作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歪说”或“瞎说”被拒斥掉。这是因为,教师认为教育是有计划的,而儿童异想天开的“闲聊”自然不是教育,否则“一事无成”,而于教师则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们一方面强调计划的教育内容应来自儿童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当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热衷于表达自己的具体经验时,教师却往往对这些经验不屑一顾,并压制它,为计划“让路”。这种自相矛盾正是我们教育的一块“心病”。例如,在活动室里,幼儿在教师有准备、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标本学习小动物,而当幼儿在回班的路上发现地下的小动物并兴致勃勃地探究时,教师却以不耽误时间为由加以制止。教师把学习限于汁划内的正规的学习,而对于这种来自幼儿生活事件的计划外的学习则相对忽视,这就使教育脱离了幼儿的亲身生活体验,也使幼儿远离了自己的生活世界。

  内容决定形式。我们教给孩子最多的是那种缺乏体验的,需要记忆的,自然也是容易被遗忘的知识。难怪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反复说“记住了吗”这句话。这种知识在教师看来是确定无疑的而且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教它比教其他一切来得容易。教师要求儿童接受这种知识,自然要求儿童像成人一样用固定的眼光或既定的标准来刻板地看待事物,这与儿童本来丰富多变的思维方式是多么地格格不入啊!

  儿童以整体的方式感知世界,但教师出于规范控制,要求幼儿“带着耳朵来,而不是嘴巴来”;“只许眼睛看,手不准动”;“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等。很显然,成人是在用成人生活世界的纪律与看问题的方式来“肢解”幼儿的整体感知方式。成人把自己固有的思考问题的逻辑视为一种“规范”,利用手中的权力,要求儿童遵守。幼儿的思维也被要求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改造。教师指示儿童要怎么做,其实是将自己“做”的方式教给儿童。教师很少关注儿童自己的方式,也很少真正鼓励儿童用不同于教师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对儿童实行思维“垄断”,同儿童无权决定学什么一样,是成人对儿童进行文化控制与压抑的表现。老师会说:“我可是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呀!”但正确的方法不是惟一的,更不意味着教师所说的就是惟一正确的,否则,思维被凝固,其灵活多样性与创造性也就消失了。

  在班级生活中,成人世界中的东西或多或少地被照搬进来。成人的态度及价值观,奖惩的激励手段,淘汰式竞争等在班级生活中都有所反映。成人世界中的规则同样被照搬进来。对于儿童来说,塞人视听的是“不对”、“不准”、“不要”、“必须”以及各种形式的干预、制止、批评、惩罚与威慑的话语。即使是表扬,也与规则有关。儿童被限定在规则与制度所允许的时空内,按既定的思维与逻辑开展活动,儿童无拘无束的生活结束了,儿童的自由、烂漫的幻想与表现没有了,儿童的想像让位于规范,表达让位于接受,儿童不拘一格的所思所想让位于“像”与“不像”的逻辑规范下统一的“真实”。正如有人说:“规则一旦形成,就伴随它形成一种是非标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评判力就被大大地缩减了。在规则下面,世界呈现为一种刻板的现实,生命和生活的生动性、广泛性丧失了。”儿童不再生活在那种充满自然灵气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规则与“框框”所筑就的成人世界当中。为此有人呼吁:“孩子们的生活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我们‘教育’孩子;其实就是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自由生活的方式,而接受成人规则化的生活方式。

  是孩子,就应该允许他们以孩子的方式生活。”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激动而神往的境界!它不仅意味着轻松、自在,而且意味着自我决定与自我负责。然而在儿童生活中,成人出于自身责任与儿童安全的考虑将幼儿“包裹”起来,保护与管制起来,他们非但没有自我决定与学会自我负责的机会,而且不时地产生心理紧张感与压力感,他们必须时刻小心谨慎,而难以真正快乐、自在地生活。在这种情形下,儿童想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难啊!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这种热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当中,而只是说明儿童成了我们工作的中心。其实我们所做的“―切”并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们眼前活生生的孩子,而是为了我们心目中那个预设的“理想的”、“标准的”孩子,而那个“理想的孩子”其实就是成人的缩影。这是一种对儿童未来生活的“虚拟”,是成人想像儿童将来应该面对的生活,即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它的着眼点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我们的孩子在这种“理想”下其实过得并不快乐。

  人们常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这意味着,这个世界的现在并不属于孩子。因为孩子作为不成熟的社会存在,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必须谦虚学习;而同样因为成人是“完成”的,而孩子则远未“完成”,于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些成人的眼里:“你们这些不请世事的孩子,乖乖地听话吧,不然得吃苦头;不能光想着玩了,其实我们也是为你们好。”因此,“这个世界的现在不属于你们,你们得像成人――样地学习,过与成人一样的生活,你们得祛掉你们身上的野性,避免情绪化,你们时时处处都得规规矩矩、小心谨慎,凡事要讲求分寸,学会使自己变得成熟,就像我们为人处世般的老练”:另一方面,成人在设计着孩子的未来,因为“这个世界的未来属于孩子”,然而10年、20年后,这些孩子也自然地长大成人了,“这个世界”其实是属于这些成人的,而此时的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的童年早已在“加速成人化”的使命中悄然消逝。于是,“这个世界”的未来也同样不属于孩子。我们设计的是孩子的未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预备孩子的将来,结果,我们忽视了孩子的现在,也就否定了孩子的存在,进而使我们的诸多“设计”中只有“成人”,而没有儿童。

  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在痛心疾首地呼吁:

  人们总喜欢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然而,这个世界却不属于孩子。这个违反逻辑的常识在中国很少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注意过。孩子的周围,总是设置着一道道有形的或无形的深院高墙:正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这种美丽的口号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断了孩子的自由梦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往后让一让,给孩子留出一块自由的空间,给他们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让他们享受一下高空自由翱翔的乐趣,领略一下俯视万物众生的灵感?

  在今天的教育界,对这个问题重视得很不够。项贤明指出,教育的意义基础在于生活世界之中,但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把科学世界的教育当作人的全部教育,而更为根本的生活世界的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忘了;而科学世界的教育放弃了对人自身生活根本的关注,这样便发生了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断裂。这也意味着教育与儿童现实生活世界的断裂。教育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也是导致师生代沟的外部成因。教育需要关注人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然而遗憾的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很少去亲身体验儿童的生活,也很少去切身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韩寒,上海的一位18岁的少年,曾被中学勒令退学,后来他考上大学反而拒绝上大学的机会,从而引起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采访他时,他说:

  我那时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让那些所谓从事教育的大人看看,我们到底是怎么一个状态。但后来发现其实他们根本不会倾听我们的真实想法。他们基本上是与孩子的生活脱节的。他们每个人都以教育家的面子而忠告大家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韩寒的事值得教育界认真地自我反省。无论是实践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一定要改变那种一味地对儿童进行“设计”、“改造”、“包装”的`急切心态,解除教育研究中的“Laputa”情结”,从科学理性的新神话中解脱出来,从“高处”走下来,进入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关心孩子们感受到些什么,在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帮助孩子认识他们自己,发展他们自己;让孩子回到自己的世界之中,从而使教育回归到孩子生活世界之中。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更加危机重重,积重难返。

  儿童与自己生活世界疏离是危险的。人类本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但人类早已将自己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离自然越走越远,而这已经引起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类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使人类品尝到由此带来的苦果。人类抽离出自然会如此,如果儿童被抽离出自己的世界又会怎样呢?人类已经醒悟出必须爱护自然,再建和谐以及人类社会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道理,而今天的孩子也面临着被抽离出他自己的世界的危险,然而,谁来救救孩子?

  让孩子成为孩子,还是让孩子在还未成为儿童之前,就让他成为成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蓝天因为有了白云的依偎才不会寂寞;高山因为有了山花的依恋才不会孤独;碧海因为有了鱼儿在她心里嬉戏,才会这样生机盎然;而我,因为有了你们,可爱的孩子们,才真正拥有了最美丽、最可宝贵的人生。

  没错,我是你们的老师,我给你们传授着知识,我教会了你们思考,而你们,又何尝不是我的老师呢?很多时候,你们不经意的表达,却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给了我深深的启迪,给了我最质朴而又最可宝贵的智慧。

  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大班的你说道:“蜗牛的眼睛很小,你要是没有一双好眼睛是看不到的。”我为你的认真劲儿喝彩的同时,却对你的结论半信半疑,课后,我特地找来了一只蜗牛,仔细地观察又观察,我瞪大了眼睛找着你所说的蜗牛的小眼睛,还真让我找到了──你说的没错。那一刻,我才发现面对身边的细琐我竟未能用心去看!我的孩子,是你不经意的句子深深地启迪了我:很多时候,我们静下心来,会发现很多……

  但是,我可爱的孩子们,你们对我的教育,却远远没有结束。你们对同一件事物的完全相反的论断,每每让我唏嘘不已,赞叹不已,更让我艳羡不已。那是在一次美术活动中,你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了一幅幅奇特而有趣的画。你,画的是三只蜗牛,一只大蜗牛背上驮着一只小蜗牛,在它们前面,另外一只蜗牛回过头看着后面的两只,每只蜗牛的眼睛都很大,很夸张,又圆又亮,还长着长长的睫毛,向上弯曲着。我心里想,这孩子,画蜗牛也不事先认真观察一下,把蜗牛画走了样。

  我悄悄地告诉你:“蜗牛的眼睛很小呀,你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蜗牛。”我正要教你蜗牛的正确画法,你却小声地对我说:“老师,我见过蜗牛啊。可我今天画的是蜗牛一家呀! 蜗牛妈妈背着孩子,不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怎么能看清楚回家的路呢?蜗牛爸爸看着自己的孩子,心里很高兴,当然也会把眼睛挣得很大呀。”

  呵,本来想说服你改画的我,却完完全全被你这一句话给说服了!我明白了,不是你把蜗牛的眼睛画大了,而是蜗牛一家把眼睛睁大了!我又一次深深地羞愧了,孩子,面对你灵动的心,我竟如此迟钝,当你天赋异秉,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你的思想,我竟难以体味。孩子,是你教会了我如何走进你们的心灵,了解你们的天性。

  在你们纯洁的童心的指引下,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妙!我的孩子们,和你们渡过的点滴岁月让我难以忘怀:当你听着动听的故事渐渐停止哭泣,瞪大眼睛注视着,我发现你是多么好学;当你面对新奇的玩具不断尝试探索,最终学会了怎么玩,我发现你是多么执著:当你拉着我的手扬起小脸告诉我,你要送我一架小飞机,我发现你是多么纯真……

  我的孩子们,是你们让我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灵动!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4

  又是一年教师节。这一天,幼儿园教师应该是快乐的。各地都会举办形式各异的庆祝活动,教师都会收到来自各方的节日问候。但是,这样的快乐长久吗?这样的快乐能够消解网上论坛中一浪高过一一浪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论”吗?节日的快乐过后,我们也许仍会疲于应付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也许仍会面对家长的评价并感到莫大的压力,也许仍会因为日复一日繁琐的工作和清贫的生活而感到自己在被消耗。

  怎么办?我不由得想起河南洛阳一位幼儿园教师对同事和幼儿家长所作的调查及其结论。“哪种职业不累啊,是人就会倦怠。所以一味地强调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多么令人倦怠于事无补,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自己调整自己,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她的话语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爱意,说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我做幼儿园老教师四年了,是的,的确很辛苦:既要担心自己辜负孩子的好奇心,又要担心孩子的安全;既要笑对专家领导的各种评价,又要笑对家长的不理解甚至责难……但是,我的确很快乐:每天看着孩子们在长大,看着他们身上不断增长着我希望他们拥有的各种优秀品质。‘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带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正是怀着这样一个梦想长大的。尽管现实不如梦想那般完美,但这份触手可及的真实带给我一份平凡生活中最可贵的快乐,我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

  说得多好!虽然当下的教育现状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制度原因,但我们最能控制和调整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不能主动地调整自己,我们就永远无法摆脱“被消耗者”的心态。如果整天摆脱不了烦恼、抱怨的消极情绪,我们又怎会有心情去理解、关怀孩子,怎会有能量去创造、去超越呢?蜡烛、春蚕这样有着牺牲隐喻的符号不是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本质。恰恰相反,教师职业能为我们带来幸福。

  我们的幸福源自帮助孩子创造、成长,与此同时不断创造自我。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归纳、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而这一切都是在看似重复、单一,实则充满活力和变化的El常工作中完成的。

  我们的幸福还源自对孩子的发现。我们每天都在感悟孩子纯净、充沛而多彩的生命,每天都进行着与丰富多彩生活相关的教育活动,每天都走在通往富有魅力、创造力和价值的路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一条建议中提到:“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够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这种出色的特点就是滋养教育工作的基础。”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5

  绿叶,静静地吐露自己的幽香——不张扬;

  绿叶,默默地映衬着红花——无怨言。

  记得有这样一句格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鲜花和绿叶,谁不想做鲜花呢?时刻受着人们的青睐和呵护,可是如果没有绿叶,鲜花又怎能存活呢?没有绿叶,又怎能映衬出鲜花的美丽呢?绿叶之所以值得吟颂就是因为它默默无私的奉献,正因为如此,我选择了做一片绿叶,做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这也就是我无悔的选择!

  感谢机遇,能够让我有机会步入教育这个阵营,得以实现属于自己的光彩人生,能够把青春倾注于所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孩子身上。三年前,我还是一位刚走出校园而且带着浓浓学生气息的女孩,带着自己的梦想和憧憬青涩的踏进了幼儿园的大门。青涩的迎接了稚嫩的孩子,青涩的认识了这些善良而又热情的老师。对于一个还被爸妈娇惯的我来说,每天都要绞尽脑汁来哄那群并不怎么领情的孩子们和如何设计趣味、生动的教育活动,会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清晰的记得在园第一次讲优质课的时候,紧张的大汗淋漓连话都说不完整,更别提课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了,面对这无序的课堂我茫然不知所措。但,梦想总让人坚强!在踏上岗位的第一年工作中,领导、同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帮我走出了迷茫、走出了困惑,让我快速地成长:分析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针对教育目标设计可行的教育活动,制作玩教具,准备丰富的区域活动材料,细心细致的观察每个孩子……是老教师手把手的传授教学经验和崭新的教学理念,才让我开展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得心应手;是姐姐们不遗余力的配合,才使我们的班级活动每每得到家长的肯定与认可!我感谢单位的领导和老师们,是大家让我学会了成长,知道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执着!

  作为新教师,青春是我们的资本,自信是我们的个性,拼搏是我们的誓言。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真正融入到教师这一职业生涯中,对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说,在这儿,我给大家推荐一本我正在看的书,那就是何桂香老师的《成长在路上——幼儿园新教师必读》,这本书汇集了众多职初期幼儿教师的问题与困惑、优秀教师的答案和对策、幼教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真实案例的,能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能让我将其中之精华运用到实际工作上的书。读完了作者何桂香老师编辑的这本书,真的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像是给我指明了一条道路,这本书的面面俱到,细致到“怎么带班”“怎么和孩子们交往?”“如何观察幼儿需求?”“怎么设计教学活动?”“怎样进行有效的反思?”、“如何写计划”……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策略,都给了我最直接的指点。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上教我们怎样从一日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常规,具体细致到很多可以现学现用的儿歌、游戏。从来园、点名、洗手、擦手、进餐、擦嘴、漱口……一直到离园都有为我们支招。我想我阅读了这样一本有实效性的书,将会给我的工作生活增添几分自信和色彩。我相信只有自信了,才能逐渐走向成熟。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6

  爱我所爱,无悔青春

  有人说“快乐的时光过得个性快”,是啊,在中心幼儿园这块乐土上我快乐地成长着,转眼已有近1个年头了幼儿园是一块乐土,你播种了爱,收获的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快乐是感动。其实幼儿园的老师很普通,没有骄人的业绩;其实幼儿园的老师很平凡,没有显耀的事迹,但我很庆幸我有幸成为中心幼儿园的一员,和在座的教师们一齐平凡而伟大着、奉献而快乐着、成熟而年轻着。和她们一齐把全身心的爱播洒在每一位幼儿的心田,让孩子们在爱的沃土里茁壮的成长。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我园的老师就是那一片片绿叶,默默地垂着浓荫,把自我浓烈的爱献给了为之自豪的幼教事业。

  最让我感动的是刚开学的日子,迎来的是一个个焦虑不安的家长和一张张泪流满面的小脸,园长、老师、左手抱一个,右手搂一个;哄笑这个,逗乐那个,脸上分不清是孩子的泪水还是汗水,渴了也顾不上喝口水,她们是有八只手的章鱼,是有三只眼的神仙,是有无穷法力的魔法师,瞧,不出三天,老师们已经能叫上所有宝宝的名字;小不点们一个跟着一个洗手、上楼梯,秩序井然;吃饭、睡觉甚至穿脱衣服自我动手,让担心不已的爷爷奶奶惊讶不已。头晕耳鸣、嗓子沙哑、浑身酸痛又算得了什么,一声稚嫩的“老师,再见!”家长送来的一个微笑是最好的药方。

  幼儿教师就是一大群孩子的“保姆”,给他们喂药、穿衣,教他们排队、做操,照顾他们吃饭、睡觉,教他们识字、绘画、唱歌跳舞、做手工,甚至在他们大小便时还得帮忙提裤子、擦屁股、冲厕所``````从事了幼教的我,才真正体验到幼教工作的艰辛,才真正体味到当一名幼儿教师的酸甜苦辣。

  其实这些都难不到我,我最遗憾的是自我的幼教专业知识太欠缺了,与在座的专业幼儿教师相比实在太差了。我和其他老师比,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缺”――缺少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缺少教学艺术,但是我必须要下决心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让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让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对工作中的许多接锺而来事情,真的让我有点眼花缭乱,应对这种压力就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压力。改变自我就就应抓紧此刻不能等待,为了创造新的自我,我先从转变主角开始。首先,我很快的认识到对待工作要有职责心,对待孩子要有爱心,对自我要有信心,一个人只要有了职责心,热爱自我的事业,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样对自我有了信心,才会认识和了解自我,充分的发挥自我的特长。因此我用自我用心的心态去对待我所从事的事业,并给自我定了一个目标: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我相信透过我的努力我会成为一名好的幼儿教师,让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让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是的,甘为人梯,吃也清淡,穿也素雅,应对大千世界,我们心怀淡泊,像春蚕,像蜡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我们却背负着祖国未来的期望;虽然清贫,我们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7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情感和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素质是身心相对稳定的潜在基本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所必需的。

  其本质特征是指教师自身的素质,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师德的一切要求都是以教师的人格为基础的,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上。历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循善诱”、“不知疲倦地教人”、“践行”等,不仅是师德的规范,也是教师良好人格的性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规范、道德化身、人类楷模、父母身体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老师当作学习的榜样,模仿他们的态度、品味、品行、行为、声音、笑容等。在儿童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是人格和品德的形成时期。虽然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和道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个人特点、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因为孩子容易模仿,所以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性格和道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孩子开始,每个人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社会氛围和家庭环境对儿童道德素质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取代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都会对学生产生长期的、系统的影响。其次,教师教育是科学的。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老师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出来的。

  为了有真正的道德感,我认为除了研究道德的规范和准则之外,还有必要将道德的规范内化为道德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职业的动人生命力和特别的幸福感。综上所述,我在师德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精心培养学生

  时光飞逝,转眼我在教育战线上度过了十个春秋。回顾这许多个日日夜夜,我对幼师行业比较熟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教育实践让我明白了“累”的内涵,“爱”的结构以及如何教我的学生。我成为了孩子生活的朋友,学习的导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我用真心换来孩子的信任,用爱换来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从小班到大班,跨越幼儿园的每个年龄阶段。听他们从幼稚的“咿呀学语”到读优美的诗歌,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有一次,在上班的路上,我遇到一个三年前教的孩子,走在去小学的路上。她甚至还记得我,亲切地叫“吴老师”,我也记得她的名字。那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荣耀和骄傲。

  第二,不断提升自己

  面对瞬息万变、快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原地踏步。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树立了“终身学习”、“不断探索”的理念。在教育实践中,我致力于学习理论,应用理论,专攻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创新精神,不断为教育事业攀登。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处处以身作则,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来到基德堡幼儿园已经快四年了。在幼儿园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和整个幼儿园的老师一起,用激情面对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在健康、文明、积极的校园文化影响下,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乐观的情绪,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包括教育教学、家长面试等等。通过努力学习,我努力满足自己对知识和发展的需求,并在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用亲切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开导他们。我敬业,快乐,渴望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8

  儿时的选择,我从事了幼教事业。不经意间,十年的时光在平凡和平静中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什么骄人的成绩,没有作出什么惊人的壮举,但直到今天,我依然还坚守在这里。我不敢说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我更不敢说为之付出了多少,但正是在这平凡和朴实中,我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诠释着一个普通幼儿教师存在的价值!

  说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样一些次词儿: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但我觉的新时期的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活泼开朗性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融入集体的团队精神。

  一切师德要求都是基于教师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我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看到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孩子在我的带领下玩的很开心,我觉的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面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排除追逐名利拈轻怕重心理,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幼儿园的孩子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现如今我也有两个4岁的儿子,作为母亲,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关怀着他们的成长,这种情怀是无私的、投入的,每当儿子们在生活中、学习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我都会非常高兴,这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以消除一天的劳累。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宝贝,多年的幼儿工作中我也如同对自己的孩子那样对一切孩子,这就使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幼儿,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这样你就会感到有意义,幼儿身体健康,快乐,学习进步,你就会喜悦,就能感觉到工作的快乐。

  幼儿园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才能得以良好运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字只有四个,简单的说来就是沟通、信任、团结、协作、配合、互相帮助。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个人只有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才能得到提高,体会到工作的愉快,幼儿园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团结同事,积极配合,与配班老师们相处融洽默契。

  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我愿我的爱奉献在我这片挚爱的土地上,我愿我的爱能感化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在我的人生中,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将作为教师的美德继续下去,让自己在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的内心充溢着幸福。我享受着幼教工作带给我的点点滴滴的幸福。

  我爱我平凡的幼教工作。

  我工作着,我幸福着。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范文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锦集九篇01-23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锦集9篇01-11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锦集五篇01-17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格式01-03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热门】01-04

【精】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01-04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荐】01-04

【荐】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01-04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模板锦集9篇01-28

有关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锦集六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