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时间:2022-09-21 15:38:01 征文 我要投稿

关于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精选12篇)

  明代的王心斋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物,的确是极好的见解。当然,学习并不仅仅限于读书,但读书也确是人生一大乐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优秀范文,欢迎阅读!

关于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精选12篇)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1

  书可以愉悦人的心情,缓解生活压力;社科类的书可以增加人的知识,增强劳动技能;哲学类的书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扩宽眼界。但爱书的女人却不会满足于这种浅表的快感和知识性的嵌入。她们会将书的功能无限放大,将书的内涵无限延伸,赋予书新的生命力,让书如情人一般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书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情感需要,通过书来放亮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可能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与之融通,产生共鸣,解除烦忧;有时候可能是一种灵魂的游荡,幻想自己正经历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时候可能是一种理智的提醒,让自己保持纯良的本性、温婉的个性,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智慧的教导,让自己更具通融性,不盲从,不偏执,简单做人,踏实做事,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扰;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滋养身心的补品,通过书修身养性养心,用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有时候可能是一种特别的收藏品,只要喜欢就会购买,置身于书的世界,闻着纸气墨香,那种喜欢和满足无以言表。

  在书香氤氲的不断熏陶下,女人的涵养和气质得以提升,变得离尘脱俗、贤淑宁静、淡定从容;爱书的女人是睿智的,她们知书达理、处事得体、善解人意;爱书的女人是豁达的,她们不拘小节,宽于待人,不计较得失;爱书的女人是深邃的,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一部丰富多彩,悠长深远,耐人寻味的书。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人类友谊的桥梁; 书,是踏往星光的大道; 书,是我们散发的光芒。 我,在书中明白了许多: 在三毛的生活里, 我明白了孤独; 在福尔摩司的生活里, 我明白了惊险; 在雷锋的精神里, 我明白了朴素; 在李大钊的生活里, 我明白了勇敢。 我,在书中寻找自我, 我惊奇地发现了我的影子: 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 和我一样努力;

  格林童话里的小红帽, 和我一样勇敢;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和我一样机灵; 水浒传里的李逵, 和我一样倔强。 到书中寻找自我吧, 你会发现优点; 到书中寻找自我吧, 你会忘记忧伤; 到书中寻找自我吧, 你会发现生活的乐趣; 到书中寻找自我吧, 你会发现, 我们和你一样。 现在, 打开书, 寻找, 真正的自我。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就是力量”、“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一句句名言警句不都应证了书的重要作用与书在一个人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吗?现在大多数人读书不是为了消磨时间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有谁把读书当成快乐的事呢?

  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那时侯只是觉得书里面的内容很好玩,很好笑,根本没有在意,但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书,因为从中能知道许多事情。上了小学,就开始学着自己读书,一、二年级时,有许多字还不认识,便标着拼音一个个地看,只是粗略地看一遍,完全没有注意那动人的情节、特殊的环境;更没有发现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个性、坚毅的品质;没有理解书里的喜怒哀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读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不再粗略的看一遍,而是一个个字细心的品味,理解更深层的含义。

  由于我喜欢上了读书,因此我的书已经超过上百本了,里面既有文学名著,也有故事小说,还有期刊杂志,这些都帮助着我的学习,丰富着我的知识,告诉了我一些道理,让我如何面对生活、学习、挫折,鼓励我坚强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书不仅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还能从中学到新的常识,学会生存。

  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从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里面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美丽风景的描写,鲜为人知的秘密与故事,中外风土人情的讲述,对奥秘的探索,还有一个个催人奋发向上,给人鼓励的感人事迹。像《汤姆叔叔的小屋》里那些恶毒的奴隶主得到应有的报应,让人拍手叫好,不由得为那些只因为肤色问题而遭人虐待的奴隶感到高兴;读《海滨夏夜》不由得想去海滨亲自体验一番那不一般特别风情,那使人向往的、使人充满幻想的心情使人快乐;读《三国演义》让人为那奸诈的小人做的事感到愤怒,一个个英雄的行侠仗义的气魄让人顿时豪情万丈;《中国骄傲》里,一个个英勇的消防战士不顾自己年轻的生命,用生命换取一分一秒的时间,用身躯挡住即将来的死神,不少人为此付出了年青的生命,活下来的人坚定的说:“即使那次我死了,我也决不后悔,我等待着有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去保护别人的生命财产!”我难道不为这一个个消防战士充满敬意吗?读《北大有多远》让人感到不仅母爱是无私的,父爱也是伟大的……

  读书要自己融入到书里面才能读懂书中的含义,理解书里人物的喜怒哀乐。冰心说过:“要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读书是好的,要自己好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读书,那你就得看看《做时间的主人》这篇文章了,它告诉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书可以随身携带,既可以让你学到知识,也可以大大增加你的风度,让人一看就觉得你是个有知识的人。既然可以随身携带那就可以从空闲的'一分一秒抽出时间,比如等人时看一看、休息时看一看都行。

  读书是快乐的,我们一定要把“我读书,我快乐”这个理念进行到底,如果读得不快乐干脆不要读了,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在快乐的同时学习知识,要自愿读书,这样才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到快乐。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4

  明代的王心斋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物,的确是极好的见解。当然,学习并不仅仅限于读书,但读书也确实是人生一大乐趣。正因如此,古往今来,才有这么多文人和学者苦读百书。

  读书,是多么令人受益的一件事啊!和许许多多同学一样,我也是个“小书虫”。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无限乐趣。

  我刚开始学说话,妈妈就教我背古诗。每当背会一首诗,都会得到妈妈一颗糖或一个精美玩具的奖励。我便从“一去二三里”背到现在。

  在童话书里,我看见善良的七个小矮人和美丽的白雪公主一起玩耍;在历史书里又听见了卢沟桥的哭泣,看见了圆明园的烈火。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长大后建设自己的祖国。

  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日学习中,都和书中常识密不可分。记得有一次,我们班顶着炎炎夏日在操场上上体育课。在休息时间,我征得老师同意后回到教室喝水。刚打开瓶盖,突然想起我以前看过的一本生活小常识上很明确的指出激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喝大量的水。于是我过了一会儿才喝了一小口水。由此可见,书并不是没有用的废纸,用处可大呢。

  书,好似一位老师,为我们铺上了通往成功的黄金大道:书,仿佛是一艘在巨浪上航行的船,带领我们驰向知识的彼岸;书,又像是一位与我形影不离的良友,在我郁闷时,带来快乐,在我孤独时,与我为伴,在我做错时,帮我纠正,在我成功时,给予祝贺·····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段有篇,有字有词。既需动脑,有长见识,这就是读书、看书、品书的乐趣!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5

  在课外班,结识一位格外文静的女生。幸运的是,同样不善言辞的我与她搭上了话。

  她并没有惊艳的美,但手捧《目送》的她,无声地端坐在角落,很是耐看。她的目光流连在书本与笔记本间,时不时动笔记录着什么,指尖的握力不大,动作也柔缓,想必定有娟秀的字体,我不禁微微地凑过去,却被她的一声轻笑吓得一颤。“你好。”她竟主动向我招呼,“你也喜欢龙应台的书?”她似乎在琢磨为什么我用了“也”这个字,“嗯…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吗?”问题来得突兀,她歪着头想了想,给我看她的笔记本。“父母平时忙,我便常常去书店。我翻了这本书,就好像别人说的那样,读书是一种对话,和龙应台的文字对话让我觉得很舒服,有太多我没有感受过的,我想去感受的,像一场旅行。”“你很喜欢读书吧?”她摇摇头,“并不说有多喜欢,一些冷冰冰的书是完全看不进去,我喜欢的是在书里感受自己的感觉。”她用心摘录的,或许只有一句话,或许只是一个字,但透过她,我看到了一颗纤细而纯粹的心。

  很多人喜欢书和音乐,因为它们都是极富有感染力的事物。人的情绪往往随着文字和音律波动着,然而最享受的,便是这种找到自己的感觉。我们习惯于看别人,与别人沟通,面对镜子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外表,面对书和音乐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心灵的模样。不同的书不同的情感,当我们觉得产生共鸣,不自觉地带入自我时,我们就看到了自己,也像是一段奇妙的旅途。或许我们喜欢的不是读书,而是在书中找自己。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6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草原上的小木屋》。作者细腻地描写了美国拓荒时期的生活,展示了一种“与狼共舞”的生活态度。

  书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爸爸查尔斯是一个心灵手巧、和蔼慈祥的好爸爸,同时也不失幽默。他认为面包上只要有妈妈的手印,即使不加糖浆,吃起来也很香甜;妈妈卡洛琳不仅漂亮、温柔而且善良、能干,把小木屋收拾得井井有条,让人住得十分舒服;小宝贝玛丽和劳拉有时顽皮可爱,有时乖巧听话,有时又装作“娇娇女”;哦,还有小卡琳,她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没法像姐姐们那样跑来跑去,只好乖乖地依偎在妈妈怀中。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在书中找寻自己的影子。记得书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有一天,爸爸带着玛丽和劳拉去印第安人的营地里捡珠子,玛丽说珠子可以给小卡琳,而劳拉也只好慢吞吞地说她的珠子也可以给小卡琳。读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我和劳拉不也有相似之处吗?我是家中的小公主,从小到大,独自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所以也就不喜欢与人分享。还记得每次出门走亲戚,妈妈看到可爱的小表妹,就会把我抛到脑后,又是给她买玩具,又是给她买新衣服……我就会十分吃醋,总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故意找碴儿,发泄自己的不满。

  劳拉虽然不是心甘情愿将珠子给小卡琳,但她还是选择了分享,和劳拉相比,我感到十分惭愧。读书,在书中找寻自己的影子,让我学会了反省自己。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7

  刚准备写这篇亲子阅读感言时,我喝了口咖啡,不小心呛了一下,微微咳嗽了几声,女儿就赤着小脚拿着小包被轻轻来到我身旁,嘱咐我把包被盖在腿上,我跟女儿解释了一番并愉快地亲亲了女儿,好让她放心睡觉。此时我腿上正盖着爱的小包被写着这篇爱的感言。

  在我们母女共同阅读的书籍中,我比较喜欢《夏洛的网》,在最初读完这本书时,我和女儿会一遍又一遍学说书中风趣幽默的对话,并乐在其中。另外还有前不久我俩刚读完的《绿山墙的安妮》,如今在我家的客厅电视背景墙上因摆放了一盆有许多茎叶蔓延下来的植物,铺满了一小面墙,我和女儿就兴奋地给这面墙取名叫“绿山墙”。也非常喜欢女儿推荐的今天我刚读完的《草原上的小木屋》,书中有这么几句描写:“妈妈会在面包进烤炉前,用手在面团上压了压,爸爸总是说如果面包上有妈妈的手印,那面包就用不着放糖浆,吃起来照样香甜可口。”我喊来女儿一同分享了这段文字美妙的感觉,实际上,这让我也在不久后发现这样的幸福也在不起眼处等着我呢。

  就在前天女儿放学路上,女儿闻到了我身上的糊味,我告诉她是因为我尝试做比萨而时间却没掌握好,女儿安慰说:“没关系,糊了也好吃的。”我感动地说:“谢谢,可是已烤焦到了不能吃的地步,不过我预留了一块生胚等你回家一起做呢!”回到家,我负责说流程,女儿负责动手去做,烤好了比萨,结果面也没发酵起来,不像预料的那么好吃,可女儿却吃得津津有味,我劝她不好吃就别吃了,她却吃个精光,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决心下次一定要做个像样的比萨给女儿品尝,今天我买回做比萨的材料,明天再试试······

  在这里我要感激地说:“亲爱的女儿,你是上天赐给我的天使!让我幸运有你!”在如今繁忙纷扰的世界里,这真是个享受,学习放慢个人生活的脚步,享受亲子阅读的好处,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和调适,从中享受“大手牵小手”亦或是“小手牵大手”的甜蜜感觉!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8

  “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可是,许多老师,甚至大部分老师终其一生,都缺乏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只是不自觉地被时代风尚所影响,漂浮在词语之中而缺乏根基。”这是魏智渊老师《构筑合宜的大脑》的一段话,借助这本书,我常常回过头来,反观自己走过的阅读之路,同时也寻找着未来的方向。

  和大多数年轻的名师一样,自己的专业成长,开始于一节优质课。1997年,一节精心打磨的省级优质课让我“被名师”。而在此之前,教育于我只是生活中的一条平行线。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所谓的阅读大都是随性而为,除了与学科关联紧密的期刊杂志,更多的是一些文艺方面的书籍,谈不上什么专业阅读。在那个时代,优质课的分量是很重的,凭借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在专业发展的路上,我拥有了相对较高的起点,更多的竞赛、评选也接踵而至。在几番较量之后,2000年我入选全省中小学百名教育教学专家,得以赴河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进修。这次培训让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钟启全、吴刚、崔允廓、张华,多元智能、建构主义……顶级课程专家和全新的教育理论冲击着自己的教育思维定势,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借助这次培训,我进入了生命中第一个阅读高峰期,《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师》、《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多元智能理论》……不过当时选购的书大部分都是课程理论书籍,和自己的实践还存在着一段真空地带。由于不清楚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所以便无法借助阅读解决自己在专业成长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反而一下子迷失在这些图书和词语当中,陷入更深的焦虑。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9

  从贵州回来之后,作为市教科所的一名研究员,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教育儿童阅读推广的道路。而在此期间,对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则是《周国平论教育》。“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书中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深刻的共鸣。我写道:“阅读这本书,我尝试用一种最简单的读书方法,就是摘录。和大师对话,首先要做的就是聆听,敞开全部的生命体验,用心聆听。在这些字字珠玑的智慧中,消化吸收,融为自己的血肉。”如何因为我的存在而真正去影响和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老师因我而成长,也成为我对自己职业生涯最大的期许。

  在穿越经典童书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的童年,与此同时,我也开始进一步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构筑合宜的大脑》一书中提到,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人类基本知识(人文视野)三者相互支撑。其中本体性知识要占到50%左右。因为以前的成长经历和阅读体验,在人文背景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觉得自己还是相对较好的,但本体性知识也就是个人专业这一块却显得相对薄弱。作为一个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我阅读的指向性日渐明晰。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大量阅读皮亚杰、阿德勒、梅子涵、朱自强、王林、薛瑞萍、彭懿等人的著作。为了更好地凝聚团队力量,引领老师成长,2009年我策划成立了“润德屋”书友会,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帮助老师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给教师的建议》、《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朗读手册》、《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学校是一段旅程》……成为我们之间共同的语言和密码。

  生命原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读书,更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对自己说,做一只织网的“夏洛”吧,用阅读创造别人生命中的奇迹,也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奇迹。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10

  早上起来,沿着运动场跑了九圈后,我象往常那样翻开了语文书。今天我看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已记不起是第几次读它了,我轻轻的朗读,读着读者我的眼睛就有些湿润了。读着读着,我就想起一些事情来。“读书就是在书中寻找自己。”这句话是我数年前在友人谌兵的书上看到的,当时,我很震撼,这句话就一直留在了我的脑子里。我在这篇文章里找到了我自己。

  虽然我活得没有史铁生那么艰难,但我自认为我是吃过苦的,我懂生活的味道。我的母亲与他的母亲一样伟大。

  善良的人总是从善良出发去看待他周围的人和事,我的坎坷与不顺大多与我的善良有关。就象这次,我还是天真的以为,只要我认真的做事我就可以离我的学生的心灵越近,离我的教育理想越近,我就可以在这个舞台上继续表演。事实是,7月初我就被踢出来了。在签字的时候,我迟迟没有下笔,因为我不愿意相信我眼前的这个事实。之前,他们说,你的课上的不错。他们说,你的课有马国军老师的课的味道,马老师是一个很可敬的老师,课上得很好,现在在市教科所。当他们把我踢出来时,他们是同一口径:我们的教学班减少了。我只是觉得他们应该早点通知我。

  我那可爱的学生,有些知道我将不再教他们了,他们很是不解,他们总是在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教我们拉?我沉默了,我惟有沉默。我很爱他们,很想和他们再在一起学习语文,一起发现彼此,激励彼此。

  昨晚,我与L在双冲桥上散步,我们谈起了一些事情和一些人。她说到了人际交往的难,我蛮认同。我说,也许我比较理想化吧,人与人双赢就好了。她脑子转得极快,马上说,那我们呢?我沉默了,我惟有沉默。

  我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给家里打电话了,前段时间是因为忙,后来是因为心情很坏。十天前,我打电话回家了。是我爸接的,每次通电话,爸总说,我叫你妈来接。这次,妈没有在店里,她带着我的小侄女荷去老屋睡了。结果,我和爸说了二十分钟。与爸妈通电话,我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所以,我没有说我被踢的事。但说话的语气还是流露出了我些许的不快。只不过,爸没有察觉。

  读《我与地坛》使我想起了我走过的路,想起了我对生命的认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生命中,有人发现了他的悲哀,有人没有发现。有的人昧着良心做事,有的人时时想到自己的良心。一百人就有一百样人生。我总在问自己,我要什么?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11

  大学者金克木读书是为了“猜谜”,而不是为读书而读书,因此心态非常平和。“我有个毛病是好猜谜,爱看侦探小说或推理小说。这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我却并不讳言。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层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谜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这种猜谜式读书,使他在书中找到了大快乐。

  金克木在生命的最后两三年中所写的文章,超越于一般专业研究之上,意欲打通各种文化,跨越古今中外,去追索人类社会“是什么”、“为什么”……读他的这些文字,分明可以感觉到,写作时充盈在他脑际中的真正的“发现的快乐”。或许因为这种快乐,他的遗言才那么轻盈而豁达:“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若论学历,金克木充其量只能算小学文凭,驱动他不断读书的正是无休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既然处处有谜,就可以处处去试破”。他早年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出于对借书人所读书目的好奇,便按照借书人的“指引”去看书,巧妙地使得“借书条成为索引,借书人和书库中人成为导师”。他晚年还深怀感激地回忆:“这些读书导师对我影响很大,若不是有人借过像《艺海珠尘》(文艺丛书)、《海昌二妙集》(围棋谱)这类书,我未必会去翻看,外文书也是同样。有一位来借关于绘制地图的德文书。我向他请教,才知道了画地图有种种投影法,经纬度弧线怎样画出来的。”

  有人说金克木写文章是“既传统又时髦”,其实他读书也是这样,兴趣极广泛,看书极杂,无所不读。从古老的《十三经》到时新的电脑网络、计算机语言,从高雅的《庄子》与《文选》到通俗的张恨水、金庸、琼瑶,从没几个人懂的梵文、拉丁文经典到浅显的中小学课本,铿锵的拜伦、弥尔顿,难以卒读的乔伊斯、普鲁斯特,大众化的阿瑟·黑利、克里斯蒂、松本清张……什么都看。中外文史哲名著自不必说,自然科学他也有兴趣,围棋、天文、数学更是他的爱好。他在书中寻找到了一条通往快乐之境的幽径。

  早年金克木对天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不仅翻译过英国天文学家秦斯的《流转的星辰》《通俗天文学》等著作,还发表过天文学的专业文章。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为非常欣赏金克木的文学作品,著名诗人戴望舒写了一首《赠克木》,让他在星辰天空之外,更多的看看人间,算是将金克木从天文学中拉了回来。到了老年,金克木的好奇心一点儿没有泯灭,为了一个微积分的问题,他想方设法借来了英文原版的“数学史”。一看登记卡他乐了,半个多世纪来,他是这本书的第二位借阅者,前一位是大数学家江泽涵。

  金克木一生读书无数,“猜谜”无数,乐在其中。但“猜谜”不全然是娱乐自己考验智力,而是有着深沉的情怀寄寓其间。在那些看似轻松的文字,实则饱含着他的深重忧思。针对中国历史编纂出现的断层现象,他在《历史的断层》这篇随笔中指出:“假如中国历史断层总是由外国人来补,这只怕是不可不注意的。本世纪(20世纪)初,据说日本人预言过,中国人学中国学要到外国去,这不会成为事实吧?”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忧患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感佩。

  《风烛灰》是金克木生前亲手编订的最后一部文集,他说:“思想是风,思想是烛,思想是灰。”不过,纵然风中残烛已成灰,风中的灰仍然传播久远。那个一生在书中寻找快乐的人,永远活在自己写的书中。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 篇12

  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如何从现实中突围,成为自己最大的愿望。

  2003年,在结束专家班学习一年之后,我报考了教育硕士,又一次重返大学校园,开始了一种自觉自愿的修炼,这也是自己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刻意规划。读书、听课、查阅资料、做规范的学术论文……系统的学习,让自己有了相对丰富的学术基础和较高的阅读视野。但修炼的目的究竟何在,我仍茫然。面对现实教育的无奈,我一次次回到自己内心深处,不断追问自己,我想去往哪里?我将如何抵达?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渴望认识未知的自己,却总是无法看清楚。这一切在2007年得到了彻底改变。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赴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参加了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行动,同行的还有当时新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干国祥、魏智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位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次和新教育的美丽邂逅会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的教育生命。《学校是一段旅程》、《孩子们,你们好》、《静悄悄的革命》、《教学勇气》、《朗读手册》……这些书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我的世界。我开始进入第二次阅读高峰期,读着这些书,我如获至宝,那一段时间,疯狂地阅读、写作,让自己进入了一个快速生长期。在和团队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我慢慢学会了“啃读”,也就是《构筑合宜的大脑》中提到的“知性阅读”,我尝试着通过对一本书的聆听、梳理、批判和反复对话,吸收内化书中的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正是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理论和现实、阅读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也在一点点缩短。华德福的教育理念、阿莫那什维利的课堂教学实践、帕尔默的教师职业认同、佐藤学的润泽的教室都深刻地影响着我,这些书让我之前阅读的一些教育理论慢慢复活被并打通,我也逐渐拥有了自己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相关文章: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12-17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范文12-17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优秀范文12-17

在书中寻找自己征文优秀篇12-17

寻找自己的征文11-04

书中寻找创业经11-06

寻找春天征文04-29

“寻找幸福”征文08-17

姜月兰:书中寻找创业经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