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精选15篇)
中华文明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文明的进程中,一个个名人的流芳百世的故事像一座座里程碑,铸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长城,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中华文明之光薪火相传。接下来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供大家参考。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1
“学以致用”是我看完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后铭记在心的一句格言。
我们学习后不管你学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你不会用,不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展示出来是没用的。只有把知识在工作、生活中运用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强者。
我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一些课本中的知识外,在家中也经常看书、做数奥题、学英语等。可我却不会运用,欧阳老师每次都会在黑板上出数奥题,让我们做对了以后就得“星”,十颗星可以升一级。我那时读四年级上学期,才两级,别人有的都得了三级,我由于不会运用平时做的数奥题,很多都不能得心应手。有一次出了一道题,我做不出来,就回家问奶奶,奶奶说这道题和《举一反三》里的一道题一样,就是数据不同,我一翻《举一反三》果真如此。当时真恨自己太笨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看了《恰同学少年》,学会了“学以致用”后,在生活、学习中不只一次尝到甜头,很多事只要稍微一想就茅塞顿开。科学课上,老师拿一盆用塑料袋包着的植物,老师叫我们抢答问题,我在课外书中看到进这种问题,于是我抢答对了,为我们组加上了十分。
知识是力量,是我们前进的力量,多学故然重要,可是学多了不会用也是是白学。所以我们应该“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出来造福人民,贡献社会。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2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海伦凯勒所著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当我一口气读完之后,细细咀嚼,不由得被主人公海伦凯勒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震撼。她感人的一生不断地激励着我。
海伦凯勒在出生19个月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和视力。她的发声器官虽然没有受损,却因为接收不到学习和模仿的刺激,所以不会说话,变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疾儿。然而,她不被命运所屈服,虽然处在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封闭世界里,但对这个美丽新鲜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充满了热爱。
她坚持以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这个目标,她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汗水,一步步、一点点在黑暗的漫漫长夜中摸索着生活,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这本书里,更让我震惊的是,海伦凯勒作为一个又瞎又聋又哑的人,她竟然考上了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一生中还写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海伦凯勒不仅把自己的一生用于帮助那些对人生充满失望的残疾人,也以自己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正常的人们去珍惜生活,热爱生活。读着海伦凯勒一生中那些了不起的故事,总会让人若有所思。一个在我们眼中近于废人的柔弱女子尚且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而作为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有谁会像她那样自强不息呢?我们又该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呢?翻开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可以给我们答案。我和我们周围的人,都很珍惜自己的宝贵年华。
每当一学期结束,我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总是近乎惊奇地发现,我所得到的知识是那么少,每天除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其余那么多的时间都在干着些什么?每天的生活,如果都当做再过三天就要死去那样地安排,情况会怎么样呢?那样我们每天除了认真完成自己的功课以外,把课余的时间充分利用,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就会明显地突出人生的价值,这样得到的成果就会有多么的大呀!让我们像盲人珍惜视力那样珍惜自己的生命吧!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3
文化的海洋,烟波浩渺,国学就是那一抹温柔月光下荡漾的波浪,在潮去汐来中明亮。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有一些事件屡现报端,电话诈骗案致三名大学生走投无路,最终青年命逝的事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生活中,乱占车道,夜半扰民,口出脏话等不文明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都使我们深感忧虑,是否国学传承的美德逐渐淡然?
《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书中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
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内心的安宁。
每一个人内心都需要一种传统精神的坚守。中国航天科技高级技师徐立平自1987年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这是一种姿势的坚守。还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救出了紧张的老人。将自己的水下装备分给他人。这是一种分享的精神。更有刚刚带领中国女排披荆斩棘夺得奥运金牌的郎平教练,是对传统精神合作的坚守。他们的涌现正是社会真,善,美的主流。在我们的校园中,随处可见互相讲题的同位,帮忙打水的同学,认真备课的老师,这都是国学的传承与发展,是美德的体现。
国学,于无声处绕梁,于无色处绚丽,于陋巷中金玉满堂,于荒芜中高朋满座。我们应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4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具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史,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其中,始终贯穿着中华儿女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道德品质,这些可以被称为中华美德。
但说起中华美德,相信同学们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比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自尊自强,等等。其实,关于中华美德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些。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篇报导。2008年5月12日14时,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袁文婷的身上,袁文婷是四川省的老师。
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了,袁文婷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上课。14时27分,正在上课时,教室的地板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地震来了,大家快跑!”袁文婷向同学们大喊。可是,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被吓呆了。袁文婷老师立即抱起一位同学向门口冲去,袁文婷老师又立即转身去救其他的学生。一个、两个、三个、袁文婷奋力救出了十三个学生。当她再次冲进教室时,只听见“轰”的一声,楼板掉了下来,整座房子都垮了。
8小时后,搜救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了袁文婷。在她的身体下发现了九名学生,袁文婷生命的最后时刻保持了这样的姿势。袁文婷把她年轻的生命都奉献给了她的学生。所以袁文婷被称为汶川地震中的“最美教师”。
中华美德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支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继承它,学习它、发扬它、让中华美德永远传承下去,让它永驻在我们青少年心中!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5
读完了《青少年美德丛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禁低吟起了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人说“别等到她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才懂得母亲是那样重要。”一代君王郑庄公,在平定共叔段叛乱后,一怒之下将与叛乱事件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母亲姜皇后发配到颖地,但是后来,母子俩却又和好如初了。这是为何呢?是孝心,是郑庄公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使他牵挂着流落远方的母亲,是孝心使他听从大臣颖考叔的建议,与母亲言归于好,尽释前嫌。郑庄公也因此被后人所称颂。
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的孝子数不胜数——著名宰相狄仁杰。有一天狄仁杰外出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朵,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孝心,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感天动地。
养育之恩,何以为报?
乌鸦反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可曾听说,成年的乌鸦,虽然样子不讨人喜欢,但是,在父母年老病残之时,乌鸦会不远千里地找来食物,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乌鸦。你说,这难道不令人感动吗?你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身强体健的青年时,你可曾注意过,母亲在一点一点地变老。那满头银发是为我们而长的,我们怎能视而不见?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在感恩节那一天,我要把最真挚的祝福赠于父母。
你做到了吗?母亲节那天,你是否为母亲洗过脚,是否为母亲带来一个惊喜,哪怕是一句温暖的问候;父亲节那天,你是否为家里的顶梁柱——呈上一份礼物?英国有句古话:“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请你静下心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回报你的父母了吗?
“百善孝为先”,不在乎是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不在乎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不在乎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不在乎是作业本上的一个“优”,不在乎是一张小小的奖状……它们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最有价值的孝心。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6
赵玉周的长篇小说《新养老时代》,始终散发着一种深思人生的气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深思像对话,像勘探,也像是阐释一种主张。但归结起来却很简单,就是如何赡养老人。
在《新养老时代》中,作家赵玉周正是立足于“孝”,对“顺”进行了质疑。叶丽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女性,她内心中深藏着对家人的爱,她不是一味地对老人愚昧地顺从,而是从人伦感情出发表现出心中的敬,并使这种敬爱和谐、融洽、完美。可是所有的生活都不会像湖面的水,总有刮风起浪的时候。这种和谐很快就因为苏美华骨子里无形中遵循着的传统打破。该书的开篇点明主题叶泽春很烦。烦是因为妻子叶丽回了乡下老家。因为小夫妻的暂时分别,不经意把城市、乡村两个不同的地域环境与人物无形中堆砌到一起。叶丽在母亲和爷爷奶奶耗尽心血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为尽自己的孝心,她用行动演绎了生活中最美的乐章。这是生活中最美的人性显现,也是整个社会所要弘扬的主题。但她的做法很快就被融入到各种交织的矛盾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苏美华,理应熟谙道德伦理,理应顺应时代进步,但她的骨子深处所表现的家庭观念更多意义上是对道德伦理的亵渎和曲解。为了让叶丽的爷爷奶奶离开城市,她不择手段让儿媳怀孕、找人设局进行诽谤。面对这样的压力考验,叶丽并没有屈从地选择沉默。相反,丈夫的不解、婆婆的不满、周围同事的猜疑、亲人的担忧接踵而至,使得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展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并对当下的养老制度提出了疑问。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在本书的序中写道:“这是一幅关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矛盾纠葛的现实画卷。表现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可贵的担当意识。”又何尝不是呢?责任与道德的交锋,是人性与爱的碰撞,也是对人类生存的反思和坚守,它反映出的并不局限于当下社会传统的逐渐消失,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渐行渐远。
那么,如何使社会道德重新回归理性和传统的轨道呢?说到底这不仅考验着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与取舍,也对社会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提出了质问。
作为一个当下越来越沉重的话题,走向老年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自然,作家无法指责社会制度存在弊端,但在面对中国的“银发危机”愈加严重的现代社会,他还是发出了心声:满足老人尊严、自由度和支配欲望便显得特别的重要。由于作家赵玉周对农村生活特别谙熟,又拥有城乡的生活经历,更多时候在文字中不刻意为故事制造矛盾,不过分地讲求写作技巧,他只是顺其自然更好地抓住了主人公叶丽的细节表现。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故事的可读可圈之处。
赵玉周用其现实触角,艺术地塑造出了叶丽有血有肉的饱满形象。她的精神世界不独独是居家过日子的那种平常,其中还有着对老人们的赡养和关爱。然而,赡养和感恩,这生活中平淡之极的事情,却不经意牵动着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冲突也让厚道实在的叶泽春在爱情面前充满着浪漫又有着坚韧。但母亲的怂恿摧毁了夫妻间的信任。从猜疑到提出离婚,再到无法解决事端时喝药自杀,让这对从相爱、恩爱到相濡以沫的真爱夫妻,成为在生活矛盾中的坚守者。叶泽春在双方家庭的强大压力下几乎无能为力,但又不能袖手旁观,他既想力挽家庭这座大厦,又通过自杀流露出内心的绝望。这全都归结于自身责任的不清楚与缺乏理性的认同,构成了他在处理赡养老人问题上的矛盾纠结。正如他最终选择自己命运着落时的自白所言:“她能不能够活着还是一个问题。她就是想养她的爷爷奶奶,那是养育她的亲人啊,她有错么?”自然,她是没有错的。如果有,这所谓的错只能是社会道德流失后产生的不良后果。
透过这声嘶力竭的呐喊,我们从中发现生活里不仅有谎言,有虚伪,更充斥着大量的矛盾。所有的现象仿佛雨后的浮萍,良莠不分地纠结在一起,让人无法辨识。也就在这时,赵玉周很小心地提出了心中积蓄已久的疑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老人们在哪里养老?如何养老?
无形的压力下,叶泽春消失了内心的满足和向日葵般的笑容。内心深处的纠结愈发地缠绕着他的心绪,让他无法舒展开来。这个时候,他面对叶丽离家出走、面对母亲百般欺骗、面对叶丽爷爷去世等诸多的压力,只能选择毅然决然与家庭绝别。这绝别是对叶丽不应为此蒙冤呐喊的响应,是对社会养老资源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感喟。最终,叶泽春带着对妻子的无比愧疚和对妈妈的恨,绝望地喝下了“百草枯”。
那一刻,叶泽春似乎彻底解脱了,可他需要背负起的却是不孝的称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然,作为男人的他以这种方式选择逃避,无疑不是最好的办法。
《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为孝。作者赵玉周之所以选择孝道为突破口,目的还是想通过家长里短的故事来感化人性,倡导年轻人学习孝文化,学会爱戴孝敬老人,让辛劳一世的老人们幸福、安逸地享受晚年。同时他也立足自己,从另个层面向社会发出呼吁,希望老人们要理解当下的年轻人所处的变革环境,在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来分担他们的压力。故事最后,大家重归于好,苏美华脸颊上流下两颗大而晶莹的泪珠,真实地折射出了中国社会丰富多变的历史万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宏观地展示了家庭、养老以及爱情如何永恒的内在的秘密。
可以说,《新养老时代》承载着生命的沉重话题,在与孝道文化紧紧纠缠的同时,依然要面对社会严峻的现实。养老话题的提出,既是对生活现状的一种反思,也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回归的理性引导。通过人性的深刻剖析,那种生于城市的优越和长在农村的朴实不断糅合、被认可,使得共同赡养老人的意义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思想表现出来,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生活。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7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那是一种可以让人改变亲情的东西。孝敬父母,似乎是个久违的话题,也似乎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最容易遗忘和忽略的环节。
古时候,以仁孝而闻名天下的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神话中,人类之母女娲受人类祭拜。这些虽然有实有虚,但这种美德应该被中国人学习并且继承。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的陆绩在六岁时,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笑道:“陆郎来我家里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道:“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於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後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孝敬父母是夫妻合一、为孩子做表率、创建其乐融融家庭,进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让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8
在暑假里我看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大禹治水”、“完璧归赵”和“孟母三迁”三篇故事。
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讲了洪水淹没了农田,禹决定治理洪水,在禹的带领下,他们吃尽千辛万苦,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全身心无私地奉献到了治水事业中。洪水终於被制服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大禹。因为他坚持不懈地治理洪水,百折不挠、信念坚定,和老百姓们一起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我很佩服大禹。
我第二喜欢的故事是“完璧归赵”。讲的是赵王得到了一块绝世宝玉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就用十五个城与越王交换。赵王不敢得罪秦王,明知秦王不会给十五个城,但还是要派人送玉。大臣蔺相如用自己的胆量和智慧,将宝玉和氏璧送还赵国。
这篇故事的人物中我最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既忠诚又聪明。他猜到秦王会不守信用,就用要撞柱子碎玉的方法逼迫秦王让步。
我第三喜欢的故事是“孟母三迁”。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孟子小时候家住在草地附近,他和邻居家的小孩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玩。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连搬了两次家,最後搬到学堂附近,以保证孟子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其中我最喜欢孟子,因为他很聪明。明白孟母把织好的布剪碎的意思是学东西要持之以恒,从而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第二喜欢孟母,因为她很关心孟子,为了他的学业做出很大的牺牲。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时写了许多我们要学习的品德。我们一定要尊重先人的智慧,学习先人的精华,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的道德精髓,对我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用处。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9
孝敬父母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基本文明素养的体现,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传承并发扬这一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文明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为了积极响应“我文明,我行动”主题教育月的号召,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提高内在文明素养,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面向全校举办了以“心语抒怀,传承美德”为主题的感恩家书征文大赛。
本次征文活动通过家书这一载体,使大家充分表达平日里不曾或羞于向父母表达的感情。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烈响应,至4月4日截稿,共收到来稿百余份,传媒学院组织专业老师评审,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共24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知恩、感恩才会心存感激,才会懂得去珍惜,才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才会勇敢地担起责任。正如一位参赛选手家书中所言,“爸爸、妈妈,不要牵挂,孩儿已经长大,我要和你们在一起,再大的风雨我们也不用惧怕!”
通过“心语抒怀,传承美德”感恩家书征文活动,大家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激发了大家报答父母、回报社会的动力与激情。
传媒学院近期将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特点,对部分获奖作品以电视散文的方式进行制作宣传,深入推进此项活动。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10
春雨淅沥沥地下着┈┄
他艰难地走着,不久,消失在雨帘之中┈┄
他走了,给我留下的是深刻的印象,他的形象多么高大,他的心灵多么美好,他的品德多么高尚┈┄
今天,我乘着公交车,准备去买唱片。外面春雨潇潇,弹奏着一首动人的歌,一座座房屋都在雨里静默着、倾听着。我把车窗开了一点,春雨甜润着我,顿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令人心旷神怡。
“吱--”车子突然来了个急刹车。门“哐当”一下开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上来了,她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拄着个拐 磕磕碰碰,慢腾腾地上了车。她向车上扫视了一下,看着挤满了人的车厢,无奈地站在那儿,右手使劲地抓着扶手。车子立刻又开始行驶了,猛地一抖,那位老奶奶差点跌到了。这时,只见一位中学生扶住了她,并对那位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坐这吧。”说着,她准备去搀扶老奶奶。
“小孩子,管什么闲事?自己有位置不坐,还让给别人?”一位中年妇女严厉地斥责道。小姑娘还是执意要让座。
老奶奶慈祥地说:“我能行,小姑娘,你自己坐吧。”
“你说你,这么个小孩让什么座?哦,学雷锋呀?等会儿摔着了,我可不管!”当小姑娘被那妇女叫回座位后,那妇女叽哩咕噜地说个不停。小女孩却说:“妈妈,你这样做可不对!敬老、谦让是美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被感动了,于是,我站了起来:“老奶奶,您不如坐我这儿吧。”
“不用了,谢谢。”她摇手说。
“可是┈┄”我正想说,另一个声音响起了:“请问,这位老大娘是不是没有座位?”原来,是坐在我身边的一位盲人叔叔。
我回答道:“是的。”
于是,盲人叔叔立刻站了起来:“您到我这儿坐吧!”
老奶奶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一看,是位盲人,激动地说:“这位同志,谢谢你,但是,您站着更不方便呀!”
“我?我年轻力壮,理当站着,再说,我就要下车了,您年纪大,还是让您坐吧!”
“既然这样,那,那就谢谢你,谢谢你了!”
就这样,老奶奶坐了下来,而那位盲人叔叔摸索着伸出手,紧紧抓住了把手,摇摇晃晃地站着,车上所有的人都向他投来了敬佩的目光。小姑娘的妈妈也不再责骂了。
整个车厢变得静静的,只听见春雨轻轻地弹着优雅的乐曲┈┄
过了好几个站,那位叔叔准备下车。老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谢谢!再见!”说着,盲人叔叔用木棒在前面探路,刚要走,那小姑娘急忙跑了过来,用手扶着他:“叔叔,我来领你下车。小心--这有一级阶梯,慢点┈┄”而那小女孩的妈妈,竟没有拦住她,似乎也被感动了。当小姑娘重新回到车上时,乘客们微笑着看着她。我也不禁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
我隔着车窗望着他那远去的背影,浮想联翩┈┄他是多么伟大啊!他虽然看不见光明,可他的美德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流光溢彩,闪耀着最璀璨的光明!他不是个盲人,他不需木棍走路,因为美德就是他行路的手杖!
汽车到站了,大家都起身下车。谁知,那妇女走了过来,态度十分恭敬地对老奶奶说:“大娘,对不起,我这么个四肢健全的人真不如几个小孩和那位盲人,我可真惭愧,来,我扶您!”
“妈妈,我也要扶老奶奶!”
“好,好,谢谢,谢谢!”老奶奶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我独自走着,想着。我本是来买唱片的,而现在已没有必要了,因为我在车上,早已聆听了一首世上最美妙最感人的歌--《春雨之歌》,它仿佛是温柔的春雨,滋润着我们,感动着我们┈┄
我知道它那丰富的内涵,知道它那美妙的旋律,我也知道它在哪里--在我们心灵最深处,把彼此的心灵紧紧相连,我更知道它歌颂的是什么--是美德!因为,
美德,就在我身边!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11
爸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什么是家规呢?家规、家训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也就是家风,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答案。
一天放学回家,妈妈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我放下书包抢先拿了筷子就想吃,这时爸爸看见了,皱皱眉头说:“爷爷、奶奶还没上桌呢,怎么可以自己先吃呢!”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家规啊。我赶紧放下筷子,到厨房帮妈妈端菜。等爷爷、奶奶上桌后,爸爸拍拍我的肩说:“对嘛,这才是懂礼貌的孩子嘛。你看,这就是我家的家规之一,要做文明礼貌的人。
还有一次,邻居家的王奶奶到家里来串门,我当时正在玩游戏,玩的正聚精会神,也顾不上和王奶奶打招呼,这时妈妈说:“孩子,王奶奶来了你怎么不来打招呼呢?”这时我才不好意思的回头对王奶奶说:“王奶奶好。”王奶奶也笑着对我说:“你好,你玩吧!”这也是妈妈教我的家规,见到长辈、老师、同学要带上尊称并主动打招呼。
节约也是我家的家规之一,爷爷经常说不能浪费粮食,还给我讲一些60年代挨饿的故事,小的时候我吃饭总是吃不了,剩一部分,有时爸爸、妈妈给吃了,还有时就会直接倒掉,但是我渐渐的长大了,爸爸开始对我讲,剩饭是不对的,因为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怎能这么浪费呢!你在一年级时学的一首诗中最能体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听完后我的小脸一下子就红了,不说话就把剩饭给吃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剩过饭。
每个家庭的家规都有所不同,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规的体现。在生活点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相信我们在这种良好家规的教育下,未来一定是辉煌的、灿烂的。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12
我家的家风是一股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我的成长,我家的家风是一根精神支柱,支撑着我的心灵,我家的家风是一颗闪亮的明珠,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生活中,家风无处不在。一个朗朗星空的夜晚,我和爸爸去散步,这时,一架三轮车在我们身边急速驶过,骑车的是一位老爷爷,年龄60多岁的样子,就在离我们几米远的地方,只听“啪”的一声,不知怎么的,那辆三轮车突然翻了,车厢里的空水桶滚落一地,许多路人纷纷上前帮忙,爸爸二话不说,拉起我跑上前去帮忙,滚落在地上的空水桶被捡回到车上,老爷爷十分感激的向路人道谢,而爸爸拉着我的手却默默地离开了。我不解的问:“爸爸,已经有那么多路人前去帮忙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爸爸目光慈祥,微笑着说:“听过有一句话吗?不以善小而不为。”我问:“什么意思?”爸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咱们家的传统,也是我们家的家风,意思是不要因为这件善事很小,而不想去做。你自己好好去体会,领悟吧”。我望着满天的星星,认真的点了点头。
我的奶奶对我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奶奶是一个善良、爱整洁爱干净的人,她和邻居们相处的很融洽,她把家里管理的井井有条,奶奶的家虽然是瓦做的房子,很简陋,但是屋子里一尘不染,她告诉我,家就是人的脸,我们要时刻保持家的整洁。有一次,我放学到家走进屋里,把围巾、手套、衣服、书包随便一放,把屋子弄得乱糟糟的,我就去看书。突然,我听到奶奶大声并且生气的喊我:“倩倩,你来一下。”我还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事,跑了过去,我说:“奶奶,怎么了?”奶奶说:“来来来,你看看,这里乱成什么样了,小小姑娘家,怎么能这样邋遢,快收拾收拾。”我听了奶奶的话,朝奶奶做了一个调皮的鬼脸,赶紧把自己乱扔的物品收拾整齐。奶奶和我说:“你记住,家就是一个人的脸,要让它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这是咱家的家风。”
爸爸和奶奶教给我的这良好的家风,将使我受益一生。“不以善小而不为”,“家就是一个人的脸,要让它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时时刻刻提醒着我,我要将这善良淳朴的家风,永远弘扬下去,永远传播下去。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13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勤俭节约、诚信守时、尊老爱幼、与人为善。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奶奶家,在路上我吃了一根香蕉,因为找不到垃圾桶,随手就把香蕉皮扔到了地上。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做可能会让人踩上去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爸爸说:“快把香蕉皮捡起来吧。”我说:“好!”
当然,做人还要诚信守时,妈妈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久而久之,我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要从小培养。记得有一天,下了晚自习,妈妈把我接回家。我说要洗脚,一脱鞋,发现我的袜子破了,脚趾头漏了出来,“哎呀!这可怎么办呢?妈妈,再给我买一双新袜子吧。”妈妈接过来看了看,拿起针和线,认真的缝了起来,一会就缝好了,窟窿不见了。妈妈笑着说:“你看,这不就行了吗,还能穿呢,不用买了。”我有点不太高兴,不过想想,这不是也照样穿吗?我被妈妈的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打动了,以后能用的东西就凑合着用,不能浪费。其实节约很简单,比如: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粒大米,就能让贫穷的人们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大米饭;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就能让闹电荒的地方变得明亮起来;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就能让喝不到水的人们喝上一年。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就让我们这种优良的家风世世代代发扬光大,让这样的美德永远流传下去。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14
千年的悠久历史,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孕育了深厚底蕴的华夏文明。我们怎么会看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宝藏”流失呢?于是齐鲁网举行了《国学小名士》的节目。
《国学小名士》中每一小选手都能够熟读、熟背很多的古诗,只有你随便提一个字,他立马就能说出带有这个字的古诗。就像诗人杜甫说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名士们精彩的表现折服了在场的评委及观众们,大家也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与洗礼。使我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领略了他们的风采。
在被他们的精彩表现所震撼的同时,仔细想想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吗?能。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去读古诗和古文,去细细的品味我们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与风采,多了解,多读古书和古代的一些知识,那一定能向他们那样。所以,我要从现在做起每天读一篇古文,背一首古诗,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想光有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良好的美德才行。阅读经典传承美德更为重要。《国学小名士》中的每一位小选手都有良好的美德,比如说随手捡垃圾,帮助同学等等。我们自古就有良好的美德比如说《孟子·告子下》中提到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滕文公下》提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些名句,都是经典当中值得我们细细学习和实践的。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一起做一个阅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知识丰富,有良好美德的人吧!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 篇15
泱泱中华大国,苍苍历史往事。中国,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真乃,“江山代有才人出”,一辈辈,一代代,一年年,不论古今,不论久近。经典层出不穷,人才源源不绝。记载着沧桑的历史往事,传承着久远的文明文化。
两千五百多万年前,出现了一位圣人——孔子,他的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的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成为《论语》。
《论语》,是我爱读的一本书。它虽出于古代,但意味深长。虽单只语录,但耐人寻味。他记载着孔圣人的言行、举止、如何处世、如何做人等等。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伟大的思想,传承着一种恒久的文化。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本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实则也存在着影响与意义。
当一间间教室中,传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朗朗的书声时。
孔圣人的思想观念、处事原则,也在渐渐的影响着人们,改变着人们。
孔子在做人方面有深得人心的研究。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正道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惦记的则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作文,小人满脑子想的则是小恩小惠、小便宜。这些这正是贬低小人,弘扬君子之风。教导人们不要做小人,要做正人君子。
孔子的处世之道更是意味久远。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告诫我们,与好朋友相处要有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
读过《论语》,心中的迷雾驱散开来,思想得到净化。
《论语》正是经典,正是历史的积淀与智慧的攒集,正是圣贤、崇高、伟大的代表。
《论语》告诉了人们生活的真谛,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怎样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在生活中,“经典”还有太多太多,它们——是岁月长河中闪光的明珠,是沧桑岁月里不朽的传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相关文章: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优秀篇11-27
少年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优秀征文11-27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12-08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征文12-07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优秀征文800字11-27
关于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征文06-24
关于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05-03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内容11-27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作品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