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传承文化弘扬美德有奖征文
有人预言,未来的战争将是一场文化之战,未来唯一能统治世界的将是文化。文化,一个民族之所以称之为灵魂的产物,将在竞争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统节日,是文化模式中最生动、最具个性意义的内容之一。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的文化风情,不易感知的文化底蕴,都会在节日里鲜活地、生动地、集中地表现出来。
借助传统节日激活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无论是法定放假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是诸如冬至、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等节日均受到广大民众的追崇与传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它特定的内涵和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而这些节日的来源不仅有着独特地形成条件,而且还包含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众多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均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它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全家人欢聚一堂过“除夕”,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看一场“春晚”电视大餐,长辈给孩子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探亲访友,互通“拜年”,送福祈福。那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热烈氛围早已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有着两千多年文化积淀的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它的习俗、传说、礼仪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传承春节文化,就是要传承春节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意义,就是要挖掘其内涵的精髓。不仅是民俗、情结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传递。在品味浓浓年味,享受亲人团聚快乐的同时,要留住春节文化的根,让春节文化的精髓永远代代相传。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一曲《常回家看看》唱遍了大江南北,唱红了千家万户,唱暖了千千万万父母的心,这就是我们中华美德的传承。
元宵节。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亦是具有传承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功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它与春节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元宵节文化源远流长,“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深深吸引国内外人们共享元宵节文化。
元宵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涵,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是“团圆”的象征。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这些活动,使人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存在,感受到中华民族血脉的流动。元宵节与其他重要传统节日一样,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归属感、国家认同感。
到了现代,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电视、电脑、网络与人们如影随形,博大精深的元宵节日文化却与人们渐行渐远,元宵节文化传承面临着断层危机。岂不知,民俗文化瑰宝蕴含着巨大的经济魅力、旅游魅力、发展魅力,世界各地都在为弘扬民俗文化推波助澜。民俗节日的发生了世界之争:我国曹操墓地、李白故乡的激烈争夺;朝鲜的“秋夕节”,泰国的“祁月节”,伊郎的“麦赫尔节”,非洲麻加尔各答岛的“月圆节”,以及美国的“秋月节”,尽管对中秋节的叫法不同,但文化底蕴均出一辙,都离不开中秋节来源的各种传说与演变。而最根本的原因,无非就是“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因此,继承和弘扬元宵文化,是复兴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秉持恢复、保护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发掘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恢复和扩大其教育、娱乐和凝聚功能。创新元宵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世代相传,永葆特色。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万物生长、培养生机精神的季节。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因此,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民俗专家此说,主要是提醒人们要懂得清明节的意义,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弘扬珍爱生命、呵护大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缔结海内外亲情。如果把清明节理解为单纯的扫墓,而割断了政治、文化、经济内涵,就会偏离时代赋予清明节的灵魂。
扫墓只是清明节祭奠文化的一种活动。祭奠祭在心,不在于形式,如果没有缅怀先人美德、传承尊老爱幼优良传统、感悟心灵升华、教育后人的责任和使命,花费再多钱物祭奠也毫无意义。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年的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一座巨大的精神文化宝库。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纪念屈原,就是为了传承他那种“九死而不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努力奋斗的求索精神。同时,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龙文化”融于节日当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些,便是端午节赋予我们的深刻内涵。
在越来越多节日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正被现代化潮流和商业资本运作所抛弃和碾碎的现代,。我们必须意识到,有真正文化内涵的纪念活动或节日才具有长久生命力。端午节吃粽子不在于“吃”,而在于纪念爱国忧民的屈原,铭记那段历史。屈原笔下的《离骚》、《天问》、《九歌》、《怀沙》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他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以至后人将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可以说,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寄托向往美好爱情的节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情人节”。谈到中华民族的婚爱观,就提起宋人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话,既是对中华民族婚爱观的一个概括,又对它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他不是单纯地对牛女悲剧的同情,而是以一个新的视角,讴歌真挚、纯洁、坚贞的爱情。
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正如一些民俗学家所言,七夕的故事表达的是男女之间恪守承诺、白头偕老的至真情感。这情感,不因为时间和各种磨难的考验而消退。人们珍爱这样的感情。这也是七夕节一直传承至今、受人祝福的根本原因。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团圆节。每每这一天,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精彩绽放,从南国的舞龙灯、划旱船、赛龙舟,到北国的玩花灯、猜灯谜、赏明月、吃月饼、举火把;从新疆大漠的中秋篝火晚会,到东方街市的“一夜鱼龙舞”,上至皇朝王公,下至黎民百姓,各有各的中秋庆祝活动。中秋节成了经朝历代的传统文化绽放节。“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一种风物境界,“千里共婵娟”是一种情感境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一种思念境界;中秋节文化弘扬光大有多远,魅力中秋境界就有多远。
重阳节。这是中华民族弘扬孝悌文化的传统节日。华夏大地,历来为礼仪之邦。九九重阳,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更兼具礼仪修养之长。从孔子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到孟子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从《中庸》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到《孝经》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以“孝”为载体,经由历史的群山掩映、名人的洗礼侵润,不断修养人格、教化天下,以至于圆融和谐的大同世界。
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敬老人自古就是大家耳熟能详、身体力行的传统美德。木兰代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的孝亲佳话更是在中华大地上经久流传。正是用“孝”联结着个人和社会,并以此作为社会道德教化、文化历史传承、个人观念培养的重要载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无疑是用来形容老人的自强不息;而“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更体现了对老人爱的回馈。质朴的中国人民始终秉持着“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信念,也正是这种不争的心态,才让许多人在民风式微的当下,依然可以坚守在品性高地,以一颗颗赤子之心,持之以恒、宠辱不惊、实践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美之德。
做好传统节日的申遗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随着变革,无疑也将接受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与生活。但并不代表我们要遗失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有学者称,对民族文化的淡漠是一次集体性的失忆。这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结论。我们不会忘记,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小日本将少林武术申请为他们的专利,让中国人汗颜与愤怒。尽管国人纷纷掀起了中秋节申遗和端午节申遗热潮,但每个传统节日申遗必须具备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传统性、历史性的大众参与,具有民俗特色和经典文化内涵,才有申遗的本钱,才能化民俗节日为历史国宝。
已经延续上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形象logo系统,限制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因此,从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正式发布。显然,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形象logo的出炉,将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以传统节日为依托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振兴中华传统文化
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几千年来,“春节”或“过年”的各项活动、风俗和仪式,已深深地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如今,依然红红火火的中国年,规模如此巨大的节日,在世界上着实罕见。因此,传统节日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和审美内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
文化不仅仅是典籍和宫殿,更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心理的积淀。中华文化,一向慎终追远,是以民德归厚。但近几十年文化的施政,主题多变,对传统文化的损害更是肇祸尤烈,也使民气受到损害。因此,树立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坚守传统中宝贵文化的意识,重振文化自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时下,对于传统节日,不在于简单享受几个假日,而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生活态度,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认识。要让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中华美德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回归传统,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正确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重拾一份精神文明的信仰,历久弥新,流芳百世。
【传承文化弘扬美德有奖征文】相关文章:
关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08-12
关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精选08-12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征文05-11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9篇)11-10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7篇11-10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6篇07-21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6篇)07-21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9篇11-09
初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05-14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征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