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家乡的春节征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征文吧,征文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清楚的特点。你写征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春节征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春节征文1
春节是我国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吃年饭则是春节最主要而又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吃年饭南北各异:在北方,一家人包饺子最为重要。而在我们南方就不一样了,满桌大菜,一家人围桌而坐,品味佳肴,互相说着吉利的话,不知有多热闹。
吃年饭在我家乡安化是比较隆重,比较讲究的,有一年一顿饭之说。也就是一家人一年的辛勤劳动就是为了过年的这一顿饭。
说它隆重首先指它的菜。在安化,菜一般是十二道,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发财。每道菜都是用蒸钵(用土烧制而成的一种盛菜的器皿)或大菜碗装着的,即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一样的,用大蒸钵装菜主要装得多,吃的时间长,据说是年夜饭剩下的菜来年吃的时间越长越好,俗称“有吃有剩,年年有余”。
年夜饭的菜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一般以猪肉、鸡肉、牛肉,羊肉等为主要原料做成扣肉、腊肉、炖鸡、墨鱼炖肉等菜。当然最好吃的还是属腊肉腊八豆焖油豆腐。鱼也是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主菜,有年年有余之意,鱼的主要吃法是将大鱼用油炸成一块一块的油炸鱼,这种外脆里嫩、肉松味美的鱼,即使不再作任何加工或添加佐料吃起来也会可口可香。鱼还有一种吃法是将整条鲤鱼清蒸或红烧,这象征着鲤鱼跳龙门,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年三十吃年饭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间阶段:第一个时间阶段是8点至9点,这部分人为少数,在这部分人中,有的是吃了年饭要赶往较远的地方与其他亲人团圆。有的`就是开店铺的,他们赶在其他人之前吃完年饭好做生意;第二个时间段是11点至13点,这部分人比第一部分人多一点,他们中有的是因为照顾同一地区内的亲人团圆(比如儿子去岳母家,女儿去婆婆家等等),他们有的则是习惯于中午过年;第三个时间段是16点以后,这部分人是最主要的也是过年的主体,一家人的人数也最齐。这顿饭与早上和中午相比,没有时间的要求,吃饭的时间越长越好,有的甚至吃到凌晨也是常有的事。
喝酒也是吃年饭的主要活动之一,即使你平常不喝酒,长者也会劝你喝上一二杯,而且喝的酒也肯定要比平时好很多。这天喝酒没有限量,喝好为止,当然这天喝醉的也比较多,就算喝醉了长者也不会说你更不会骂你,不喝酒的过去是以茶代之,而现在则是被饮料所取代。一家人坐在一起共举酒杯共贺春节,热闹非凡。
在正式吃年饭前,还有三件事必须要做,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先祖,也就是在上完菜后,点上蜡烛、香,烧上一些纸钱,给先祖拜年,祈求先祖们保佑平安、幸福。第二件事就是燃放鞭炮,笔者认为放鞭炮有3种含义,其一,迎接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其二,告诉左邻右舍我们家开始吃团圆饭了;其三,调节气氛,显得热闹喜庆。第三件事就是关上堂屋门,这其中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不让满堂的财喜流走。二是防止别人来打扰。所以在吃年饭的这一天大家一般都不随便串门,只有在确认了左邻右舍都吃完了年饭才打开堂屋的门,开始相互登门拜年致贺,共祝来年生活幸福美满。
吃年饭还有一项主要活动是发压岁钱,这主要是小孩们最期待的事情。一般在年饭开始以后,长者们就会给小孩或没有参加工作的家庭成员发压岁钱。主要意思是希望小孩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压岁钱的数额,也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过去是三毛五毛,而今是一百到二百元不等甚至更多。又过年了,我一想起小时候过年时的情景,现在都还沉浸在收获压岁钱的喜悦当中。
家乡的春节征文2
春天到了,意味着春节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载歌载舞,迎接这个一年一度的美好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内容: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我们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
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家乡的春节征文】相关文章:
家乡变化的征文11-02
我的家乡征文11-15
写家乡的征文09-01
家乡的变化征文01-26
美丽的家乡征文09-22
家乡变化征文07-11
家乡的变化的征文01-14
我美丽的家乡征文10-24
家乡的年味征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