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制度

时间:2021-11-18 08:38:18 制度 我要投稿

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制度

  现如今,制度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制度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制度

  一、等次确定

  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月考核、季评议和年评审管理,考核实行百分制,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至89分为合格、70分至79分为基本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

  二、评分标准

  (一)日常管理(50分)

  (1)不按时到乡司法所报到登记的扣5分;

  (2)每周不向社区矫正小组口头汇报情况的扣3分;

  (3)每月不按时到乡司法所上交书面汇报材料的扣5分;

  (4)未请假擅自外出的扣5分;

  (5)经批准外出,返回时未立即报告并销假的扣2分;

  (6)擅自会见犯罪嫌疑人、同案犯的扣3分;

  (7)非法参加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的扣5分;

  (8)保外就医的服刑人员未经批准擅自转院就医的;或需要出具病情诊断证明时,不到指定医院进行病情诊断鉴定的;或擅自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活动的扣5分;

  (9)未经批准迁离户籍所在地或离开户籍所在区(市)外出经商、务工的扣5分;

  (10)拒绝矫正人员走访、辱骂矫正人员的每次扣5分。

  (二)公益劳动(25分)

  (1)参加公益劳动迟到或早退的一次扣5分;

  (2)参加公益劳动不服从分工的扣5分;

  (3)未经请假、或请假未批准又无正当理由而不参加劳动的扣10分;

  (4)参加劳动时故意损坏设备、工具或违章作业造成损失的扣20分并予以赔偿;

  (5)不认真劳动的扣5分。

  (三)学习教育(25分)

  (1)不按时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的一次扣5分;

  (2)违反学习教育纪律的一次扣5分;

  (3)未经请假、或请假未批准又无正当理由而不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的扣10分;

  (4)有书写能力而不写学习笔记的每次扣5分;

  (5)参加学习时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的扣20分,并要求予以赔偿。

  三、矫正期间重新违法犯罪的直接确定为不合格,并上报区司法局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四、考核结果的运用

  (1)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矫正档案;

  (2)结果为优的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减刑,并实行宽管;

  (3)结果为合格的不奖不罚,实行普管;

  (4)结果为基本合格的给予批评教育,实行严管;

  (5)结果为差的上报区司法局给予警告,并建议撤销缓刑执行原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予以收监执行。

  福建省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工作规定20151104 16:25 | #2楼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工作,促进我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健康发展,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福建省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意见》、《福建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确保刑罚得到正确执行,社区矫正对象得到及时改造。

  第三条 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街道(乡镇)司法所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台帐,逐月分析,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公安派出所配合做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

  检察机关依法对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活动实施法律监督。

  第二章 报到登记

  第五条 社区矫正对象应当在接到判决、裁定之日起7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

  司法所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报到时,告知其权利、义务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

  第六条 社区矫正对象每周向司法所报告一次上周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

  报告可以书面、口头或电话形式。社区矫正对象以口头、电话形式报告的,司法所应当作好记录。

  第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到司法所书面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社区矫正对象无书写能力的,可以口头汇报,司法所应当作好记录。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视其身体状况,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递交书面情况汇报。

  第三章 监 督

  第八条 司法所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办理登记手续之日起7日内,对其家庭、原单位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监护人,与有监护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近亲属或工作单位、居委会签订监督协议,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监护人由社区矫正对象具有监护能力的近亲属或所在单位、居(村)委会工作人员和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亲友担任。

  第九条 监护人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并及时向司法所反映情况。

  第十条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监护人应当协助司法所督促社区矫正对象遵守社区矫正纪律,履行社区矫正义务。

  第四章 公益劳动

  第十一条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要安排其参加社区公益劳动。

  第十二条 社区公益劳动项目由司法所按照符合公共利益、社区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设置。

  第十三条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一般不少于12小时。

  第五章 教育矫正

  第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采用集中学习、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定期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政策形势、认罪服法、法律知识等教育。

  第十五条 应当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

  第十六条 每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进行分析,遇有重大事件,应当随时分析,并根据分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十七条 可以聘请社会专业人员,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犯罪心理。

  第六章 走 访

  第十八条 司法所每月应当一次以上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家庭、本人、单位或居(村)委会,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情况。

  第十九条 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点时段,司法所应当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庭,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动态。

  第二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受司法、行政惩处、有重大思想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走访矫正对象及其家庭。

  必要时,可以用电话或其他形式询问了解情况。

  第七章 迁 居

  第二十一条 社区矫正对象迁离所居住的县(市、区),经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同意,报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 社区矫正对象经批准迁居的,应当在批准之日起7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报到,迁出地司法所应当在收到县级公安机关批准之日起3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出具鉴定性评价,介绍社区矫正对象情况,并按规定转递有关档案材料。迁入地司法所应当自接到档案材料之日起7日内将社区矫正对象纳入管理。

  第二十三条 迁入地司法所应当收到材料之日起3日内,将回执送回或以挂号信方式寄回迁出地司法所。

  第八章 请销假

  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范围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县级行政区域。

  第二十五条 社区矫正对象因医疗、探亲等原因需要暂时离开上述活动范围的,经司法所同意,送公安派出所批准,报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局备案。

  经批准外出的社区矫正对象,司法所应当签发社区矫正对象准假通知单。社区矫正对象返回时,应当立即报告司法所,并将准假通知单交回。

  第二十六条 社区矫正对象一次请假一般不超过7天。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的,须提前申请报批;无法提前报批的,须在紧急情况消除后及时补办请假手续。

  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规定区域或未按时销假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会 客

  第二十八条 社区矫正对象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会见境外人士,应当事先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会见事由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县级司法局批准。

  第二十九条 社区矫正对象不得会见同案犯、其它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等邪教组织和其它非法组织的人员。

  第十章 就 业

  第三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有劳动能力的,应当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第三十一条 社区矫正对象在服刑前有工作单位,原单位又愿意接收的',可以在原单位就业。

  第三十二条 社区矫正对象有能力自谋职业的,在报告司法所后自谋职业;或经司法所同意后,由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职业指导、推荐就业服务。

  第三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有就业愿望但没有自谋职业能力的,司法所应当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第三十四条 社区矫正对象需要在活动范围以外就业的,应当得到县级司法行政部门批准,并委托就业所在地司法所或公安派出所管理;社区矫正对象每年到司法所一次以上书面汇报情况。

  第十一章 解除矫正

  第三十五条 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

  第三十六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社区矫正期限与人民法院宣判的管制期限相同,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被宣告缓刑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社区矫正期限与人民法院宣告的缓刑考验期限相同,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被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社区矫正期限与人民法院裁定的假释考验期限相同,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社区矫正期限与人民法院、监狱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期限相同,从其出监(所)之日起计算。

  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原判有期徒刑、宣告缓刑或裁定假释已满,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考验期未满的,其社区矫正执行期限从刑期或缓刑、假释考验期期满之日起计算。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社区矫正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七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当在矫正期满前30日由本人做出书面总结,司法所在其矫正期满15日前出具书面鉴定,报街道(乡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或县级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后,在矫正期满之日,公开宣告解除社区矫正。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当在准予监外执行期满前30日由本人做出书面总结,司法所在其准予监外执行期满20日前出具书面鉴定,报街道(乡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或县级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原批准机关应在暂予监外执行期满7日前,做出是否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决定。批准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将批准通知书送达司法所。做出收监决定的,视为解除社区矫正。

  第三十八条 矫正对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社区矫正:

  (一)社区矫正对象被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

  (二)社区矫正对象因新、漏罪等原因被羁押的;

  (三)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

  第十二章 死 亡

  第三十九条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正常死亡的,由居(村)民委员会或相关医院出具死亡证明。

  社区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办理。

  第四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在其死亡之日起7日内通报社区矫正当地派出所或原关押单位,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所称以上,包括本数。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1.浅谈社区矫正人员权利法律监督的保障

2.社区矫正监督工作刍议

3.销售人员日常工作管理制度范本

4.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督导功能

5.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基本知识

6.社区矫正中检察监督模式的构建

7.新刑诉法下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8.老年矫正人员管理教育研究论文

9.社区矫正中的检察监督机制研究

关于我们|致应届毕业生|会员协议|法律声明|问题反馈

觉得【应届毕业生网】对应届生求职有帮助,记得分享给其他应届生,网址是“应届毕业生”的声母YJBYS.com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