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很多场合都离不了制度,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制度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课程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为依据,以转变教师角色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
1、学校严格课程管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要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学校有责任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要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办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2、根据教育部和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三、具体要求
1、改革课程功能。树立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改革课程结构。强化课程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功能,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课标”意识,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校与教师把握“课标”与执行“课标”的能力。
4、改革课程实施。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课程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紧紧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进行全课程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文化,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程实效,实现单位时空内效益的最大化。
5、改革课程评价。树立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6、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实施各级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一支符合全课程要求的专家型、课程型的教师队伍。
7、建立和健全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全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8、认真履行学校全课程管理职责。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全课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9、继续加强全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非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对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10、加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不断反思、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2
为了学校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
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行使课程权利并履行责任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在学校一级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具体目标是:
1、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2、结合学校的实际,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5、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
6、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学校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实践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2、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要形成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在学校课程的管理中,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4、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同时,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及计划,并报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
5、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三、课程计划管理
1、《学校年度课程计划》是学校依据相关的课程文件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施计划,是国家课程计划在学校一级的具体化。制定实施方案必须严格依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文件,维护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的严肃性。
2、《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必须在每年的9月1日前(新学年开始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3、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计划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总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
四、教学管理
1、学校建立学校、各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四级管理网络。各级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2、学校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管理的重心为教学五环节的管理。
3、备课实行个人分工主备、集体讨论通过、再个性化修改并实施的管理模式,强调教学资源共享,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创新的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对优秀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并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对新教师和其他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规范的管理。
4、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引导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要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引导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经常举行课堂教学观摩及说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交流经验的机会。
5、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由班主任负责统一协调好每日作业总量。提倡引导学生完成一些感兴趣的探究性作业。学校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创造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
6、学习辅导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严禁进行集体补课,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7、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五、教材管理
1、根据国家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在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专家指导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社会公布的中小学教材目录,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严禁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2、教师教学时,要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质疑、探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具体活动中学习。
3、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拓展性课程领域可以选用教师指导用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
4、教辅用书的合理使用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向家长或学生的咨询提供一些建议,但严禁向学生摊派教辅用书。
5、一般情况下,每门学科课程学生只需要一本教辅用书。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辅用书,不能把教辅用书当做习题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6、音像制品和电子书刊等也是教辅用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7、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电教中心、实验室、专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及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学校实践性的教材体系。
六、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由同一学科、备课组教师组成开发小组。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2、总体上说,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评估是设计校本拓展型课程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拓展型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拓展型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资助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拓展型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3、教师在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过程中,可采用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显示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4、校本课程开发中设计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课程介绍以200字为宜。《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七、课程评价管理
1、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管理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进行定期评价,评价的结果向教师、学生、家长公布,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2、定期评价学校每学年课程计划,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计划服务;学校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计划,为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学校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3、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激励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把自我评价、伙伴评价、家长及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4、校长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校长在课程管理中的任务是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发布学校课程质量的信息。课程与教学中心成员承担学校课程管理的常规工作。
5、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学习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学生有权选择校本课程,有权对学校课程做出自己的评价,有权对自己所学的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学生也应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及有关的社区人员对学校课程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并有责任为学校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八、课程管理的组织保障
1、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构成。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督导《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学校课程管理的最后决定由委员会集体审议做出。审议通过的各项决定由各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具体执行。
2、课程与教学中心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专门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3、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理的形成。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设立课程管理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教育、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5、制定相应的管理及激励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常规管理、课程管理制度、管理岗位职责及教学考核制度等。学校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3
一、制定背景与目的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基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以及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要求。其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课程。
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需符合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求,确保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灵活性与适应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特点进行具体制定,保证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规范性与约束力:明确规范性和约束力,使教职工和学生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有序管理。
三、主要内容
课程开设与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
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地方课程,如传统文化、环境教育等。
合理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课程实施与评价
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要求。
加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不断反思、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不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依据评价教师、学生。
教师教学与培训
教师应承担研究课标、备课、编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习辅导、批改作业、教学检测、评价等教学任务。
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探索实践活动和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
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
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
四、实施与监督
制定与实施
制定《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并在新学年开始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建立学校、各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四级管理网络,各级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监督与评估
学校行政人员每天进行巡课,检查课程落实情况。
对教师的内部评价制度要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对学生实行全面素质评价。
定期对课程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五、总结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保障之一。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灵活、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和不断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4
一、制度背景与依据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的制定,通常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这些文件为小学课程管理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政策依据。
二、制度内容与要求
课程开设与管理:
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核心课程。
同时,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地方课程,并合理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学校有责任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办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课程实施与改革:
学校应树立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活动。
建立一支符合全课程要求的专家型、课程型的教师队伍,以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包括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等。
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
课程管理与监控:
学校应建立课程管理的四级网络,包括学校、各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各级管理机构。各级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特别是教学五环节的管理。备课实行个人分工主备、集体讨论通过、再个性化修改并实施的管理模式。
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计划的一致性。
三、制度特点与优势
制度性稳定性强:课程管理制度的制定考虑到长远发展和变革的需要,保证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
灵活性和适应性:课程管理制度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特点进行具体制定,及时调整和改进,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规范性和约束力:明确的规范性和约束力,使教职工和学生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有序管理。
四、制度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小学课程管理制度,学校能够规范课程实施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09-26
中学课程管理制度02-16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09-23
小学新课程培训总结03-08
美国留学:介绍小学课程05-20
小学新课程教学反思02-06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04-21
浅谈小学美术与微课程07-21
幼儿园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精选11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