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论文

时间:2023-03-13 14:33:45 制度 我要投稿

管理制度论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制度,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我们该怎么拟定制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管理制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管理制度论文

管理制度论文1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各医院也开始逐渐地重视医院物流管理,在医院物资需求与供应方面,甚至在服务质量与管理方面,也开始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来改善医院的整体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以推动医疗事业不断进步。

  1 医院物流管理的特点

  医院物流顾名思义就是医院后勤保障工作,医院物流管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服务宗旨,以病人的为中心,包括取药、化验、付费、取报告单等事项,既要做到快速高效又要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医院物流不仅可以降低计划、采购、运输成本,还能有效控制仓库管理成本;医院物流快速、可靠、高效,为医务人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医院物流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改革,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益,使医疗事业进一步走向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

  2 医院物流管理系统的实施

  医院的物流管理系统一般多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简称B/S)和客户端/服务器(简称C/S)两种结构。对于医院的化验部门、供应室、档案管理科室以及采购部门,往往会选择使用C/S结构;而有关医院所有的业务科室以及各职能科室,则使用B/S结构。

  1)服务器的配置。不论是B/S还是C/S结构,都少不了服务器的配置。根据医院的大小及医务人员的多少,选择相应配置的高、中档服务器不仅能节省采购成本,还能节省放置空间,节约用电降低能耗。服务器操作系统多采用Windows Server 20xx R2企业版,能体高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充分发挥其虚拟化技术和网络吞吐能力。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最新的Sql Server 20xx,不仅能提高系统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还可以满足存储海量数据的需求。Web服务器采用微软IIS系统,功能强大,操作配置简单,可以快速部署物流管理系统。

  2)客户端的配置。客户端包括两种:一种是在客户端不需要安装其他软件,只需要打开浏览器以网页的形式就可访问服务器上的物流管理系统。浏览器通过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通过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后,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将所有用户需要的信息以HTML的形式返回到浏览器上面进行显示。对数据库的操作以及业务逻辑的执行都在服务器上完成。因此,可以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一种客户端需要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软件,这种客户端比浏览器功能强大,能够在本地完成简单业务逻辑处理,包括统计报表、图形统计、报表输出等操作。

  3 物流管理系统的应用

  1)药品应用管理。在现代数字化的管理中,医院各种设施的应用软件更加的精确化与准确化。通过对整个医院内部的结构分析,可分为药品管理、组织结构、日常管理和采购部门,还应及时对各科室的物资需求与库存信息有一定的了解。药品管理主要是对医院的所有药品进行井然有序地高效管理,将药品的流向快速、实时地反馈给医院的主管人员,以便于医药管理部门及时掌握药品库存的情况,做到有效地保障药品供应,防止药品积压甚至过期等情况发生。

  2)部门采购的计划。每月应由各科室写出详细的采购计划表,统一送达资产科室进行整合,在采购的过程中,按照最终的采购计划进行调整,采购部门作为医院的采购服务中心,在库房的选择上要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在采购单生成的时候,可以根据其采购量进行更改。但前提条件下,绝对不能超出原来的计划数量。在采购数量的领单出库的时候,资产科有权利修改出库的采购数量。

  3)部门请领。各部门定期向医院供应室提出领用申请,整个过程中配送是最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申请物件的种类、大小、数量,同时在物件的配送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等。整个过程中和存储、分拣、配货等环节紧密相连,供应室、化验科就相当于配送中心。

  4 物流管理实施的效果体会

  在现代的医院管理中,所有的`财务独立核算安装有电脑客户服务端,在局域网的个个分支进行物流管理信息化,以方便医院各科室的物资申领和单据审批电子网络化,提高配送的效率,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效率。通过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医院财务脱节问题。在医院物流管理系统平台上,医院领导能够及时的了解医院财务流程。在仓库储存问题管理上,资产科可及时查看库存情况,降低库存成本,作为采购部门应适当的平衡各科室的采购申请,减少整个医院采购运营的成本,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现代的物流管理系统与整个硬件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关系,在整个医院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流管理的设置,比如说医院预存的物资仓库、物流运输通道以及各种设施。对于建筑结构和各种系统的设置以及服务系统管理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现代的物流管理理念,可以使医院的医疗服务、护理服务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等等工作提供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能够方便运货,在库房和临床科室的设计上要互相靠近。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降低医疗采购成本势在必行。作为新兴的物流管理行业,在医疗物流管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的削减不必要的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服务管理水平,是现阶段各医院必须接受的挑战。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先进的医疗物流服务管理理念以及技术,来不断的完善我们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使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更进一层。

管理制度论文2

  学分制的出现既是一项新的教学管理管理制度,又是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阶段的产物,更是顺应时代人才需求的产物。在当今的高等教育环境下,如何促进学分制在独立学院学院进一步改革,使之充分挖掘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之所以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是因为学分制适应了新的经济体制、经济形势及科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规格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籍管理的滞后性,使得学分制的实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使得学分制的实施真正有效并在实际运作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必然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和深人研究。

  1学分制背景下现阶段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籍管理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学分制的改革是整个教学管理系统参与的改革,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的关键是教学管理人员。近年来,由于连年扩招,很多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常规庶务工作,无法花较多的精力去更好的进行学籍管理,这就导致有些有些独立学院学籍管理人员配备相对较少,工作量大。

  1.2传统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学分制下的重修、缓修、再修、超前选修、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与双学士学位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从而使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混乱的状况,同时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没有及时提高,教学管理的经验又不足,而无法适应教学改革及发展的需要。

  1.3对学籍管理缺乏认识

  在重视程度上,独立学院领导层面对学籍管理的重视度是不足的,对学籍管理的对待态度不够科学,将学籍管理工作归类为简单的庶务工作,缺乏对学籍管理的详细研究,只是将其作为一项简单的管理工作,更有甚者,将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沿用至现在。有的独立学院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当面对教学质量评估时才抓一下,随着质量检查的结束,管理力度又会恢复从前,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很少考虑长久的发展与改革。对学籍管理岗位的界定也是比较模糊,只是岗位频繁变动,甚至成为引进人才的家属安置地。

  1.4学生自我管理缺位

  由于学分制管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年级和班级的概念,使得在学校管理层面应重新审视其管理对象,由传统的班级群体管理逐步变为对学生的个体管理。然而当下独立学院普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重管理轻服务,将学生作为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而对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不够。从学生个人层面来看,独立学院在对其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并不清晰,很长时间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进入高校后,高等教育相对高中紧张、教师家长高度管制的学习方式不同,灵活、松散、开放的学习方式使得原本自律能力欠佳,学习动力不足的独立学院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恰恰因为对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当部分学生在面对退学或者肄业时,才对一些相关规定有了解。

  2学分制改革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创新思路

  2.1开始预警

  首先,对于入学的新生应做好充分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学生拥有自我管理概念。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并应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自我管理意识。其次,学校应及时建立健全对于入学新生的预警制度,以此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对于入学新生,开展学籍处理规章制度讲座组织新生参加学习,以此使新生了解明确毕业所要求达到的条件;再者,还应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请“警醒者”来现身说法,用现实的实例告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并提醒学生应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印制警示备忘录,将应届毕业生中因学业原因退学降级休学的学生以及导致这些后果的主要成因收录于其中,并对入学新生进行通报。

  2.2过程预警

  首先,遵循自我管理规律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从学生成长层面出发,使其学会自我预警,引导学生在各个阶段可以自觉制订相应的自我计划,对将来有明确的筹划,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的成长有清楚的定位。同时,培育学生定期记录自我学习、生存环境的习惯,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生存状态,为学生进一步对自身的监督、反省提供参考,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弥补自身的不足。其次,在高校管理层面,树立全过程预警准则,监督学生是否充分发挥自我作用。学期初,由教务部汇总不及格课程并报送相关二级学院,相关二级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进行预警通报,让学生本人在了解其目前学习状态的同时也使得其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成绩的异动情况,并相互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教育,让学生与家庭形成有机合力,避免学生学业出现异常。

  2.3结果预警

  首先,应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自身成长目的与学校的人才教育目的相契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管理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全体教职工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全体教职工应树立全人教育的意识,而不是停顿在喊口号上,要真正的行动起来,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为独立学院学生实习自我管理提供一个重要保障。在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时,必须以校园文化的渲染为依托,在创建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根本的校园主题文化时,把培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纳入到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二级学院可以建立学习实践协会,引导学生自觉加入到自我管理的行列。以演讲、辩论、讲座、比赛等方式,在借助校园广播、校园电台、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通过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途径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营造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最后通过评优秀树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风气,通过构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共同理想与信念,进一步完善对校园文化的营造,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最终通过这一合力来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3学分制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3.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

  面对学分制的实施,学籍管理队伍在其建设和运行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首先,作为学籍管理任务的主体执行者,学籍管理队伍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而要摆正其主体位置和发扬其主体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尊重、关心、鼓励他们以外,还应当通过集中培训等方式,开发和应用其潜能。其次,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籍管理新理念的形成。思想观念形成的进程实质上是主体意识形成的进程。因此,应当让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学籍管理为育人效劳的责任和意识。另外,组织展开学籍管理研究活动。学籍管理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性任务,同时也是一种应用研究性的任务。通过实际的研究去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因此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实际,发明性的展开实验和研究。

  3.2实行学籍的二级管理

  实行学分制之后,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就

  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弹性学制的实施,将会给学籍管理带来某种程度的冲击。教务部门等一级学籍管理部门已经之后,再次需要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学籍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的主动性,一方面能够结合本学院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市场需求,拟订学习方向和计划,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有利于宽口径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增多以及不同的学生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选课的数量增加,使得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再与之相适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教学管理工作上的混乱。因此只有在一级学籍管理与二级学籍管理相互配合的保障下,理顺各种关系,完善学生学籍的管理,才能使学分制下的各项工作落实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3.3建立信息化的学籍管理支持系统

  该系统的设计概念是利用一套登录、统计分析、资源共享和学生信息数据软件在计算机上,与学校的二级学院、档案室相互衔接室。为师生多方位提供计算机管理服务。这样的概念实际上有其可行性、校园网的建立、信息技术的管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体系。

  3.4加强宣传教育学校管理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尤其是学分制实施后,发展了一些新的法规和实施细则,使教育管理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使所有的学生了解学分制度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学校有关规定。一是组织了分管校长、二级学院院长、教务部领导和学籍管理的秘书,学习和讨论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使之形成了关于原则问题的共识;二是组织学校教师的学习和讨论,只有透彻地学习理解、思考,才会把学籍管理正确地落实到学生身上;三是在学校开展广泛的宣传、学籍知识管理活动,力求做到全体师生都有所了解,且取得各部门支持。

管理制度论文3

  摘要: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化学化工行业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化学化工行业中,分析化验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序,但是由于化工产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易燃易爆性,因此维护化验室的安全和稳定就成为了化工行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文章针对护工企业在化验室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展开研究,主要探讨了提高化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化工企业;化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

  1化工企业化验室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

  1.1直接原因

  (1)人员操作不当。工作人员是进行化验工作的主体,如果工作人员的工作出现了问题,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化验工作出现问题,甚至引发安全隐患。通常来说,如果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专业素养、知识水平以及安全意识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都会导致化验室出现安全问题,因此要重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确保工作开展的安全性。总体来说,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导致化验室出现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和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1]。(2)化学试剂的保存、应用不当。化学试剂的问题也是化验室出现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化学试剂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化验室的环境问题,一是化验室化学试剂的使用不当,如果不能够按照要求合理操作化学试剂,很容易导致化学试剂出现危险,引发中毒、火灾或者爆炸等情况;二是化验室的危险化学药品的储存不当,化验室当中的一部分化学药品本身就含有剧毒,如果这类化学药品保存不当,就很容易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以及人员伤亡的事件。第三就是化验室在化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化学废液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会对周边的水源、土地等造成严重的污染,还会引发周边居民的不良反应,同时长期的污染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治理,影响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就是一部分有放射源的仪器设备需要特殊的储存环境,如果储存和维护的方式不当,很容易导致工作人员被射线照射,产生病变反应[2]。化工企业化验室出现安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物品原因在设备仪器因素,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仪器设备的老化问题,一部分化验室由于仪器设备的老化、超负荷运转等,会出现损坏的情况,很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其次很多化验室存在供电系统的线路老化问题,由于设施陈旧、线路老化,因此一部分化验室很容易出现短路的情况,甚至引发火灾,同时由于化验室本身的特征影响,防火能力较低,因此如果工作人员的操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电气火灾以及触电等情况的发生,导致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第三方面是在化验室进行化验的过程中,煤气、氢气、氧气、液氮、液氨等压缩气体都是日常工作中十分常用的,这些气体通常会储存在一个比较高压的环境,如果在设备移动、储存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储罐安装位置不当,就会导致气体泄漏甚至爆炸,引发火灾等一系列不良事件;最后就在于化验室的给排水系统问题,很多化验室存在上下水管道老化的情况,常常导致管道泄漏等问题,导致化验室中部分精密仪器或者化学药品受到影响,造成损坏。

  1.2间接因素

  通常来说,造成化验室出现安全事故的间接因素只有一个,这就是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缺失。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业务能力等存在欠缺,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化验室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大大上升。

  2提高化验室安全性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化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开展化验工作的重要基础,化工企业要想提高化验室的安全性,就必须要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保障生产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化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仪器、药品的管理,确保各种设备和药品都能够保存在合适的环境下;其次是要明确各种化学废品的排放问题,对于有毒的化学废品进行净化后排放;第三是针对化验室的操作进行规范,提高化验室操作的规范性,确保化验工作的安全[3]。

  2.2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企业要加强化验室的安全建设,明确每个员工的安全责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并明确交接班制度,对化验室内的水、电、药品等情况进行明确,保障化验室环境的安全性。同时企业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培训、考核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建立起安全第一的理念,重视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问题,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2.3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化工企业要确保进入到化验室的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于各种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确保化验室的安全。

  3结语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化验室是必不可少的,化工企业要重视化验室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化验室的安全性,促进化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松哲.化验室职业危险因素和安全防护措施[J].化工管理,20xx(02):55-56.

  [2]杨希春.化验室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管理观察,20xx(18):68-69.

  [3]江黎.化验室特殊环境下如何安全管理[J].环境与发展,20xx,29(08):143+145.

管理制度论文4

  摘要:打叶复烤企业生普遍存在烟叶仓储管理水平偏低,安全技防水平相对偏弱,现代技防、物防手段应用不足等问题,“人防”管理依旧是最核心、最有效的安全监管模式。围绕抓好“人防”管理,聚焦仓储安全检查这个核心,本文构建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一库一表”烟叶仓储安全检查表管理制度,通过强化仓储安全过程管理和责任落实追究,有效解决“人防”管理易出现不深入、不到位、走过场,痕迹化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发挥出“人防”管理最大效能,确保烟叶仓储安全。

  关键词:烟叶仓储;一库一表;安全检查表

  一、前言

  近年来,为持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叶复烤企业大力开展烟叶代存业务。以山东复烤为例,目前为卷烟企业代存成品烟叶库存量达到402万担(截止到20xx年5月份统计数据),价值高达两百亿元左右。烟叶属于丙类可燃物,一般采用码垛或货架分层方式存储,堆放数量多,密度大,如果仓储环境湿度控制不当,还易发生自燃、阴燃,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烟叶一旦发生火灾,燃烧速度快、烟雾大、毒气重,扑救极为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极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烟叶仓库熏蒸杀虫时产生大量磷化氢气体,会进一步加大火灾风险,消防安全监管压力沉重。通过查阅文献来看,近年来,很多学者、同行对烟叶仓储安全管理做了大量研究,提供了很多有效的管理手段和途径。但是,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自动灭火系统、报警系统等“技防”、“物防”手段应用方面。在“人防”方面的研究往往是泛泛的谈责任落实、强化检查、严格考核等内容,在具体工作方面鲜有具体、有效的抓手。为此,笔者在系统总结、提炼山东复烤企业仓储安全管理实践基础上,围绕抓好“人防”管理,聚焦安全检查这个核心,探索建立了符合打叶复烤企业实际的“一库一表”烟叶仓储安全检查表制度,并在所属5家企业推广使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一库一表”烟叶仓储安全检查表制度的内涵

  “一库一表”烟叶仓储安全检查表制度是指在全面调查摸底企业烟叶仓库安全基本条件、消防、电气设施配备等情况和全面梳理归纳烟叶仓储安全管理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按照“一一对应”原则,一栋烟叶仓库建立一张安全检查表的仓储安全管理制度。“一库一表”既是每栋烟叶仓库唯一的安全信息“身份证”,又是落实烟叶仓库安全管理的痕迹化凭证。其内容包括仓储安全基本信息、安全检查项目、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评价三个部分。

  三、构建“一库一表”烟叶仓储安全检查表制度的必要性

  1.打叶复烤企业烟叶仓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仓储安全管理水平与生产要求不相适应烟叶仓库管理普遍采用无人值守方式,除常规检查外日常少有人员出入。长时间安全运行,仓储管理人员易出现麻痹松懈思想,消防安全检查不深入、不到位、走过场,消防、电气设备设施维护维保不及时问题时有发生,很多火灾隐患长期存在。同时,由于痕迹化管理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部门缺乏对仓储管理人员监管考核的`依据,“重结果、轻过程”问题普遍,仓储安全管理水平难以适应仓储业务的持续增长。(2)安全投入相对不足根据行业《关于全面加强烟草行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烟草仓库必须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灭火设施,按规定数量和种类配备消防器具。但是,由于打叶复烤企业在烟草行业定位为微利服务型企业,目前超过半数企业处于盈亏平衡或亏损状态,导致安全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自动灭火系统等尖端高科技消防设施设备的配备。尤其是老旧烟叶仓库,防火墙功能不符合消防要求,防火门、事故照明灯损坏,疏散指示标志缺失等还不同程度存在,亟需进一步增加安全投入进行整改,确保符合消防安全规范要求。(3)安全技防水平相对偏弱以山东复烤企业为例,自有烟叶仓库既有近年新建成的配备自动灭火系统的高架立体库,又有八十年代建成的仅设置室外消火栓、配备灭火器的老旧普通堆码库。近年来,按照《烟草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虽然占地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或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库房,统一配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但是由于老旧仓库占比较高,总体来看安全技防水平依旧偏弱。而且,随着仓储业务持续开拓,烟叶仓库现有储存面积适应不了当前实际储存需要,仓库防火分区超面积,烟叶堆垛超面积,堆垛间距及与梁、柱、墙等安全距离不够,堆垛占用消防通道等超量储存现象依旧时有发生,这对烟叶仓储安全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4)现代技防手段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烟草制品的特殊性制约了自动灭火系统的应用。烟草制品在谨防火灾的同时,还需防范水渍损害。烟叶一旦受到水渍损害,基本上就失去了使用价值。针对烟草制品的特殊性,不同专家、学者对烟叶仓库自动灭火系统的选型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采用水基型还是干粉型(气体型不适用),在打叶复烤企业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水基型自动灭火系统由于运行维护成本低,被打叶复烤企业及卷烟企业普通选用。但是受安装质量、设备老化、冬天冰冻等因素影响,会出现漏水浸渍烟叶的情况,存在一定的风险。实际安全检查中,发现很多企业为满足行业必须安装自动灭火系统的要求,虽然安装了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但是实际运行时普通采用手动模式,违背了安装自动灭火系统的初衷。干粉型自动灭火系统需要定期更换灭火介质,运行维护成本高,对于本就生产经营较为困难的打叶复烤企业来说较难承受,因此选用较少。二是熏蒸杀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动报警、灭火系统的应用。烟叶仓库每年春、秋两季需对烟叶熏蒸杀虫,消除烟叶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虫害。目前,普遍采用的杀虫介质是磷化铝,熏蒸过程中产生磷化氢,对金属具有强腐蚀性。设在杀虫区域内的自动报警探测器、报警按钮、电气线路、控制系统以及应急照明等在每次杀虫后都有被腐蚀的现象,甚至出现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功能失灵的现象,需要及时进行维修更换。这样既增加了成本投入,又影响了仓库的正常使用,导致打叶复烤企业对烟叶仓储安装使用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存在一定的顾虑。

  2.构建“一库一表”制度意义

  在仓储安全管理水平偏低,安全技防水平相对偏弱,现代技防手段应用不足的背景下,“人防”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人防”重在巡查监视,强调“严防死守”,从而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救援措施。如何做好“人防”管理?(1)“一库一表”是落实“严防死守”式巡查监视的有效手段“一库一表”引入“A3报告”精益管理理念,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将仓库安全全部项目汇总在一张检查表上,明确仓储管理人员岗位安全检查内容、标准和责任,一方面加强了仓储安全知识宣贯,提升了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安全检查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抓好“人防”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2)“一库一表”是强化仓储安全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一库一表”将涉及仓储安全的全部标准、规范在梳理归纳后分条目列出,检查采用合格制,每次检查情况将全部落实在检查表上,强化了安全痕迹化管理。安全监管部门定期对“一库一表”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既可对照“一库一表”检查内容进行全面复核,也可对发现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评价,并可作为考核依据落实奖惩兑现,多管齐下督促仓储管理人员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履行好岗位职责,从而杜绝消防安全检查不深入、不到位、走过场的现象的发生,是强化仓储安全过程管理的有效抓手。

  四、“一库一表”烟叶仓储安全检查表制度基本框架和内容

  1.制度基本框架

  “一库一表”内容包括仓储安全基本信息、安全检查项目、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评价三个部分。为便于痕迹化资料管理,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将“一库一表”同仓储安全组织机构图、仓储基础设施平面图、仓储安全应急预案统一装订成册,形成了“一厂一册”,

  2.“一库一表”主要内容

  (1)仓储安全基本信息主要内容包括仓库所在位置、建筑结构、存储物资、消防设施及器具配备及布置图、消防通道指示图、仓储安全管理责任人等信息,形成了每栋烟叶仓库的安全“身份证”。同时,仓储安全基本信息、库区仓库平面布置总图、库区仓库消火栓平面布置总图、安全操作规程全部采用上墙管理,让管理人员和安全检查人员一目了然了解掌握仓库安全信息。(2)安全检查项目安全检查项目分为安全管理资料和现场检查两个部分,其内容是在系统分析行业烟草火灾事故案例和全面识别梳理烟叶仓储管理规范、标准的基础上,突出重大危险源防控和“三易”(易发生、易忽略、易反复)部位和环节,根据事故风险防控优先级,按照“便于掌握、便于执行、便于考核”原则,制定了涵盖安全记录台账、库房仓储管理、电气安全管理、消防设施配备、安全标识五个模块,穷举了100个仓储安全管理要点,采用合格制进行仓储安全检查。既克服了传统巡查易漏查、走马观花查的缺点,又可对该仓库安全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同时可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评价,有效督促仓储管理人员责任落实到位、隐患排查落地运行。(3)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评价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评价主要包括检查日期、隐患内容、整改情况评价等内容,主要用于安全监管部门或各级安全检查组对仓储管理人员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五、落实“一库一表”烟叶仓储安全检查表制度的有关建议

  任何制度发挥效能先决条件是落地运行。山东复烤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循环往复、持续改进

  安全检查就要循环往复、持续改进。仓储管理人员要对照安全检查表,定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安全监管部门要对制度执行情况要定期进行复查,尤其要注重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追踪评价,从而形成“检查、整改、复查、追溯”闭环式管理,通过循环往复检查、持续进行改进,推动仓储安全管理上台阶、上水平。

  2.加强考核、严格奖惩

  安全检查表实行量化打分制为考核提供了有利条件。建议安全监管部门将“一库一表”复查评分和隐患整改情况评价得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使其成为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抓手,确保仓储安全管理工作见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斌,阎文华.烟草行业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消防.20xx,(2).

  [2]张宏宇.烟草生产储存火灾危险性及防火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xx,24(2).

  [3]刘春林.烟草仓库自动灭火系统的方案选择[J].建筑建材装饰[J].20xx,(12).

  [4]张建.青岛卷烟厂烟叶仓库建设项目仓储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xx.

管理制度论文5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许多企业的发展也不断追求新常态,对企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从源头出发,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要摒弃以往保守的发展战略,以积极的态度去创新。要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的管理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好企业内部发展的具体情况之后,再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我国当前亟须对企业进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本来就根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不断探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企业进行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促进发展

  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进入新常态,目前经济发展这一现状,促使我国企业经营模式不断改革创新。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就必须推动企业发展类型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同时在对企业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结合企业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况,使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有时地区不同,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也不同,因此企业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在发展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当前企业内控管理手段老套要促进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首先要改革企业内控管理的方式。当前企业内控手段不够,我们需要使管理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企业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依靠现在科技的发展,将企业的发展与现在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使当前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现在发展的潮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信息资源更加的方便,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运行效率。

  2、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监督工作力度不够企业在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的时候,要将内控风险严格控制好,要严格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每一步都要落实到位。之前我国的企业内控制度不够新颖,内控管理的方式手段也不够严谨,通常往往会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没有严谨的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经营的风险大大增加,也不能确保企业的顺利发展。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进行创新改革的时候,还要建立健全内控监督制度体系,并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使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时刻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监督,在以前出现的问题中,就是从业人员没有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监督力度。

  二、如何实现新经济常态下企业创新内控管理制度

  1、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内控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如今,在经济新常态的不断发展之中,对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这一经济发展潮流中不断的改革创新。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企业不得不改变以往的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去改革创新,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企业内部改革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契合。同时企业的发展还要根据当地的要求做出改变,地区不同,相应的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将企业内部的改革创新工作与当地的大环境联系起来。另外,企业的发展还要不断的吸收国外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使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加的国际化,管理方法更加的先进、科学。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公司都不断的被垄断,我国的企业发展在这一发展潮流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我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这一条道路上受到阻碍,当前经济的这一发展现状,使我国的国有企业和社会企业都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期。由于国际上的垄断政策,我国的国有企业和社会企业都难以走向国际化,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效益。因此,为了解决这一发展困境,我们急需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发展竞争力。根据当前大环境的实际发展状况,拟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国际上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手段,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随着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利用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式,不同于之前人工整理的发展方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减少误差,将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内部的管理工作更加的专业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不断对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要根据企业内部各项的数据、信息和发展动态来进行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吸收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并依靠先进的现在科学技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3、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评估体系在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时,要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更新,从而建立一个贴合实际的内部监督体系,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发展。同时,在发展中也要对企业进行评估、考核,这就需要在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改革的时候,要加强对监督工作的重视力度。另外,对于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忽略的,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要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可以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为企业各部门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规模也不断的壮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企业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在发展中一些企业属于落后的地位。所以,当前我国的企业急需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不断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来敏.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xx(19):25-26.

  [2]刘晓霞.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学习,20xx(4):250.

  [3]乔鹏程.邾东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创新内控管理制度分析[J].西部财会,20xx(8):67-70.

管理制度论文6

  一、引言

  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世界区域化程度不断加深,暴露出很多公共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的我国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方式,既能够完善与充实公共管理制度的相关理论,也可以推动各个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所以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下,我国要重视提高公共管理制度,以满足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因素

  (一)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促进下,让公共管理制度逐步创新

  由于现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势趋于复杂化,很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另外全球新区域运动的诞生,现在各个民族间、国家间传统区域出现明显变化,其模式也在从封闭向开放转化,导致单凭一国力量,难以全面解决公共管理问题,一旦出现严重问题,只能运用洲际较量,共同合作才可以予以解决。如国家安全防卫、环境治理与保护等。

  (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需要创新公共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正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出现很多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如改革行政区划,在调整时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各个行政区在重新分配权利时存在较为激烈的博弈现象。另外,我国历史原因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也是较为严重的区域公共问题。农民数量大,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就此问题,只有在制度上完善和改革,才会推动公共管理的全面开展。所以,在转型期研究公共管理问题特别重要。

  三、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行政意识带来的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社会背景复杂,社会制度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其行政区域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性,不同级别的政府不会轻易放弃管理本区域经济的权利,所以出现利益保护的思想,各个政府会制定地方保护政策,政府间并非合作而是竞争,影响区域间的关联性,进而造成难以全面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现象。

  (二)利益群体产生的阻碍

  改革与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实质是重新分配利益,会对原来的利益群体具有影响,所以会受到较强的阻碍。区域政府依赖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主观上不想对公共管理制度予以创新,想维持原有政策与制度的稳定性。所以创新过程会出现很多矛盾。特别是现在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担心合作会影响自己利益,所以大部分政府不想开展合作,进而影响制度创新。

  (三)缺少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

  创新是立足于现有制度而进行的改革,如果创新制度和现在运行的制度出现矛盾,就会对创新的效果和进度带来影响。现在我国公共合作的法律不完善,政府间合作并非以法律为基础,而是以领导的意愿为前提,其合作体现出明显的随意性。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制度可能创新的空间较小。

  四、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公共管理理念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以环境改变与社会发展为前提的,在世界各国提高经济合作与交流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的主体也出现明显的.变化。所以要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公共管理理论的改进与创新,要继承原有公共管理理念中实践性强、科学先进的理念,破除陈旧理念的影响,要将其和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按照新时期发展的具体要求,专项行政理念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要求,只有合作的公共管理理念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另外,还要逐步转变目前公共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情况,我国公共管理中各个客体及主体一定要在明确关系的前提下,提高双方的合作与交流,进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机制。

  (二)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

  法制化是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重要条件与内容,这是由我国目前深化改革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运用法律对各地区政府的权力使用和责任范围进行规范,这样公共管理制度才会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为政府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保障。分析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实践,我们发现法制化的公共管理制度,能够增强管理政策严肃性与权威性,进而实现与政府的长期稳定合作。所以,我国各个地方政府都要重视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提供优秀的运行环境。

  (三)健全公共管理的相关政策

  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内容中,对公共管理政策进行完善是重要的基础与保障。但在较长时间内,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没有出台全面而完善的公共管理政策,极大影响了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而且现有公共管理政策体现出重视国内的特点,难以适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所以一定要对传统公共管理政策进行完善与改革。

  第一,区域间要运行功能性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施环保政策。现阶段,人们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环保政策也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其次,对市场竞争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推动国内市场科学、全面的发展,降低各地区间不公平竞争的情况。最后,制定完善的地区间共同发展政策,能够科学调节不同地区不均衡发展的现象,缩短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差异。

  第二,根据一体化原则对各种政策进行落实与协调。一体化原则是不同的国际间政府与区域间政府以交流协调为基础,制定政策、调整政策以及执行政策,能够降低因为管理机制不同而产生的问题。政策一体化能够推动公共管理政策的健全,能够增强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和协调性,能够提高各地区公共管理的配合水平,进而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既能减少公共管理的成本,也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结束语

  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时,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摒弃陈旧的管理理念,学习与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将法律武器当作是创新的基本保障,逐步健全公共管理政策。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商曼.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才智,20xx(33).

  [2]王印红.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

  [3]孙健.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xx(02).

管理制度论文7

  摘要:

  近年来,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管理控制、风险管理、财务舞弊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其在企业资金与资产安全保障、企业市场竞争风险应对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财务内控作为企业内控中的重要层面,其实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建设中的重点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之后结合制度建设中的难点对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财务内控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企业应该如何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处于一个稳定发展的地位是各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新时期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强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对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加强制度建设。

  1、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是通过有效的约束和适当调整保障经营活动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为企业正常、有效经营提供必要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必须要建立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应该紧紧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将依法治企的理念落实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发挥着居中调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这种作用就显得更加强大。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决定着一个企业是否可以成功地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深入推进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对企业内控进行优化,提升工作效率,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学会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作为依托,学会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企业应该结合社会发展背景对管理方法进行优化,结合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在新形势下,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若是存在问题,很容易滋生各类经济范围,为企业的平稳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分析

  2.1内控意识不到位。在当前企业运行过程中,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认为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只要对企业的资金与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就不会有财务风险发生。有的领导者还认为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还会影响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这种错误的意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安全隐患,对企业的长久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在企业建立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着经验决策与主观臆断的决策问题,在没有经过科学、合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必然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由于内控意识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权责不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不清楚,资金使用的不规范,造成企业管理非常混乱的局面,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也可能导致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受到阻碍。2.2财务内控制度老化问题严重,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财务内控制度的老化问题是当前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中最普遍也是最明显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外部市场的不断变换,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办法也在随时进行相应的调整。然而,从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层面上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同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存在着一定的脱节。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方面在于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内控了解的深入和工作开展的不重视,导致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在经过制定之后没有同企业的实际发展与经营活动进行结合,对企业财务中的关键点没有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对制度的解读过于理论化,没有认识到其同企业具体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导致了制度制定出来后没有随着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形成了制度老化的问题。2.3财务内控制度纲领性过强,难以保证具体落实。大多数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过程是参考了国家财政部出台的相关文件学习了大型和先进企业的成功内控案例而制定的。这种制度的制定办法导致了同企业经济活动实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同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点进行紧密贴合,企业中一些管理上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能够被有效的规范与解决。这些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往往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对财务内控的具体落实办法、岗位责任、工作开展措施、考核评价及量化方法上都没有具体的条例,导致了制度在落实上存在困难,影响了财务内控管理作用的发挥。2.4企业中缺乏科学的财务内控缺陷认定机制。财务内控缺陷认定机制是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层面。然而,一些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中,往往缺少了科学有效的财务内控缺陷认定制度。科学有效的财务内控缺陷认定制度。这一问题导致了企业中存在的财务内控缺陷往往无法被及时发现,也没有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内控效果的综合分析做出相应的规定,导致了企业内控在日常监督、评价管理中的作用无法发挥,及时发现了企业财务内控中存在的缺陷,也没有高效的控制手段和整改措施,导致了企业财务内控效率的下降。2.5财务内控制度同企业风险防范结合度不高。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和控制作用对保障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中,风险的预警及防控相关的制度内十分有限,且没有形成有效的控制体系,导致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还无法融入到日常企业管理活动中。尤其是一些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中风险预警措施的缺失导致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长期停留在事后补救的阶段,无法遏制企业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也难以起到相同或相似风险预防和控制的作用,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解决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风险控制是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内部风险管控机制进行完善,并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为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打好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管理组织的负责人,并由相关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成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与各个环节进行全部监督与管理。设置合理的岗位分工制度,明确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任务与责任。明确各个部门以及岗位人员的工作任务,做到职责分明、纪律严格、紧密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促进不同部门与个人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检查,使得各部门之间更加完美的配合,紧密链接,促进企业的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更加协调、有序的开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3.2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及时更新财务内控制度内容。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实现企业财务内控控制度的增订与完善是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的重点。首先,从思想上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财务内控的重要意义和制度对财务内控管理保障性作用,重视其对财务内控制度的更新与完善,保障财务内控制度能够同企业管理实际和市场实际保持一致。其次,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贴合企业经营实际,要改变传统照搬照抄管理制度经验的组通过提升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入认识,挖掘企业关键控制点,确保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能够同企业文化、岗位分配、权责结构和信息系统保持一致,从而提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活力,防止制度老化等问题出现。3.3深入企业经营实际,细化财务内控制度管理措施。为了增强财务内控制度的控制作用,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实际对制度条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将财务内控落实在企业日常管理细节之中。根据企业经济活动,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和控制措施进行设计与规划,保障每一项企业经济业务都能够纳入企业财务内控的管理范围中。通过根据财务内控全面性、重要性、适应性、制衡性和成本效益性基本原则和要求,对经济活动开展的程序和措施进行制定具体的控制管理措施,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对财务岗位实现牵制,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实现企业内资金和资产的高效利用。3.4及时发现企业财务内控问题,完善缺陷认定及改革制度。在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对财务缺陷认定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在内控缺陷认定制度中要对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进行区分,根据财务报表中利润、资产、经营收入、所有者权益等不同方面的报错金额对内控缺陷制定定量的认定标准,并且明确企业财务内控企业出现的问题原因,如缺乏民主决策程序、关键岗位或一般岗位人员流失、制度失效等。对于企业财务内控缺陷,在认定后要严格进行整改,保障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科学有效,为企业财务内控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3.5培养财务内控管理人才队伍。想要保障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财务内控管理人才队伍,保障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符合要求。对此,企业一方面应该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完善票;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业务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骨干人员作为内控联系人,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财务内控管理队伍。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提高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需要充分沟通交流,加强对风险的判断力,在出现财务风险的时候人员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对企业潜在的风险可以准确的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保证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在企业财务制度管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遵循“人及其用,物尽其用”的原则,对企业的员工采取赏罚分明的办法,可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与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需要不定期对员工组织进行财务内控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朱莉.制造型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1).

  [2]陈哲丰.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构建路径探索——以电网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xx(25).

  作者:王剑董文豪钮慧苹张真珍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有限公司

管理制度论文8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不仅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制定了新标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教职员工的工资制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xx正式实施高校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后,高校财务管理发生了根本变化。本文从财务管理制度视角,分析了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意义、原则及影响,同时探讨了应如何更好地在高校推行绩效工资制度。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校;绩效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制度,顾名思义,是以工作绩效考核为基础核算并支付相应的工资酬薪。相对于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固定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并能够充分调动高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责任心。现阶段,由于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推行实施时间尚短,因而在具体实施细节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从财务管理制度视角,深入研究探讨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完善,对于我国高校的现代化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绩效工资制度

  1.意义

  我国高等院校传统工资制度主要是以职位和资历为基础,工资分配强调平均主义,教职员工工资收入的多少与工作能力、工作内容无关,这样的工资制度显然不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产生矛盾。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则打破了传统工资制度中排资论辈的方式,将工作效率和工作价值作为工资分配的主导,这使得高校工资制度更加地公平化,对高校各项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作为高校财务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在规范补贴津贴机制的同时,也使得以绩效工资制度为前提的激励机制、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宏观调控分配机制更加合理完善。高校绩效工资制度与其他财务管理制度的结合,重新规范了高校财务收入和管理秩序,有效解决了劳动付出和劳动所得不相符的矛盾,促进了高校内部的和谐发展。同时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教职员工的考核机制,全面提升了高校的教育服务水平,杜绝了出工不出力,敷衍了事等现象。

  2.原则

  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必须严格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一、坚持“按岗获薪、突出岗位”原则,对内部教职员工结构从整体上进行优化,使岗位管理设置逐步得到完善。二、坚持“优劳优薪、按劳获薪”的原则,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可将工资分配差距适当拉大,将各岗位教职员工的实际工资收入与学校办学效益、工作内容、工作责任、工作贡献、工作业绩挂钩。三、坚持“责酬一致、明确职责”的原则,明确划分不同岗位需承担的具体工作责任和内容,协调酬薪与责任大小之间的关系,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度合理的奖惩性绩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各岗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四、坚持“稳定增长、控制总量”的原则,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符合国家财政政策方针,避免出现高校教职员工收入水平增长过快,出现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脱节的问题。

  3.影响

  在财务管理制度视角下,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同时高校财务的预算、核算及分配直接影响绩效工资制度的落实。因而,在高校落实推行绩效工资制度过程中,首先应做好全体员工预算经费的控制工作,将各级学院(部门)教职员工的绩效工资预算经费,以及负责专项教学和科研的教职员工绩效工资预算进行具体细化。同时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还需根据绩效工资制度的需要,调整和改进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和模式,建立满足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二、如何从财务管理制度视角优化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

  1.收入结构的科学构建

  在绩效制度中,绩效工资、基本工资与政策性补贴三部分组成了高校教职员工的酬薪收入。其中绩效工资又被分为奖励性和基础性两部分的绩效工资。基本工资依据最新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方案》(56号)以及不同地区的相关政策进行发放,其中包括薪级和岗位两部分工资收入。政策性补贴,根据地区公积金管理办法进行发放。由三者组成的高校教职员工收入结构的科学构建,需在国家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的不同以及高校的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在不改变基本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譬如,政策性补贴中的住房公积金,可根据教职员工的实际购房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以此平衡收入结构,避免出现不平衡的问题。

  2.财务制度的配套

  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落实需要高校财务部完善与之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根据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要求,完善内部财务结构,调整各项预算经费的会计核与各项经费的发放制度。同时,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还需做好基础会计工作,规范教学、科研、二次创收等经费发放制度,确保绩效工资额度在预算范围之内。

  3.经费预算的合理编制

  大部分高校财务部门拨款绩效工资时,通常都是按照一定标准按人均进行发放,财务部门与人事部门之间缺少协商。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需要高校的财务与人事两个部门对绩效工资分配预算额度进行协商,并各级学院的绩效工资总量进行认真细致的测算,并确保将其编全、编实、编细。财务部门在汇总绩效工资预算后,一旦通过审核批准,必须按照此预算严格执行。在执行发放过程中,各级学院(部门)的财务和人事,必须做好跟踪、分析和评价工作。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应将其预算编制作为控制、管理、协调高校人事工作的重要工具,通过财务与人事提升绩效工资预算编制的效率。

  4.计核算的规范

  高校推行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需要财务部门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并设置绩效工资科目或专门的辅助账,以此对绩效工资进行统一核算,达到分账核算、专款专用的目的。同时会计核算制度的规范,对于不同性质人员经费的发放,以及绩效工资发放范围人员的发放区分具有重要作用。在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中,规范会计核算相关规章制度,可有效避免出现绩效工资额度被占用的情况,有利于及时正确核算与监控统计绩效工资。 5.加强监督和宣传

  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落实推行,还需要高校加大监督和宣传的力度。高校可通过校内网、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让教职员工熟悉绩效工资相关规范条例,同时高校可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开展绩效工资专题讲座或会议,通过会议让全体教职员工更加深入地了解绩效工资制度之于自身收入和学校发展的作用。让全体教职员工正确认识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益处,并达成一致。在宣传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劳务开支需按照绩效工资制度要求执行,尤其是报销内容的变化,应向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明确阐述,获取理解和支持,防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此外,高校应让全体教职员工正确认识绩效工资制度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既非是降低工资收入,也非增加工资收入,而是通过改变传统的工资考核与结构,让教职员工的收入水平适应当前社会与高校的发展。

  6.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预算内和A算外经费是高校办学资金的基本组成,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各地区政府财务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扶持高校拓展预算外资金的来源渠道,并将这些预算资金按一定比例增加到绩效工资中。高校可通过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增设辅导班、进修班或培训班,在增加高校业务范围,提升教育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收取一定费用增加预算外的资金收入。高校还可创办独立院校,目前这一模式已经逐渐普及,高校利用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教育资源,创办独立的院校,可大幅提升高校资金收入。尤其是创办收费标准较高的三本院校,在全国扩招,生源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创办这类院校无疑是高校增加预算外资金收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高校还可通过对外租借闲置的教室、运动馆、科研设备等方式获取租金收益,此外高校的篮球馆、游泳馆、网球场等体育场所可在假期对外开放,收取一定的入场费。社会助学资金捐助也是高校增加预算外收入的重要形式。高校可通过宣传科研成果和办学水平,打造自身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影响力和价值,以此吸引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教育基金赞助。高校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自身预算外资金收入,对于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推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在财务管理制度视角下,需从构建科学收入结构、配套财务制度、合理编制经费预算、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宣传以及拓展资源来源等方式,确保其有序开展。同时,我国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推行还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和高校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确保绩效工资制度在高校的落实,进而为高校的现代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琛,陈飞.高校绩效工资管理制度研究――以安徽省F大学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xx,03:70-74.

  [2]郑微,连长嵩.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xx,44:222-223.

  [3]唐铃.财务绩效视角下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xx,24:278.

  [4]兰建旺.绩效工资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xx,01:75.

管理制度论文9

  摘要: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过程中,在我国首次引入了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结合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创设的国际、国内背景,针对反对者提出的问题对该制度在我国的适用进行可行性探究,并提出本土适用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著作权法;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可行性

  一、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创设与发展

  (一)国外创设及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瑞典、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为实现社会公益、更大限度地利用作品创设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即在著作权法中规定将集体管理组织与会员协商达成的协议也适用于非会员著作权人,使用者按协议规定向非会员著作权人支付使用费。北欧几个国家适用该制度限制在电视节目广播、有线电视信号转播、以教育和商业为目的的复制图形以及图书馆的特定使用等领域。在之后,俄罗斯联邦的《民法典》第1242至1244条规定了这项制度。欧盟在1993年的“指令”①中规定了广播权的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英国于20xx年10月在立法中授权国务大臣根据合理申请许可著作权中介机构适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北欧几个国家在瑞典之后陆续创立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各国对该制度的立法虽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存在许多共通之处。首先,对适用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具有严格的资格要求,一般需要具有广泛代表性,能代表广大著作权人的利益。其次,给予非会员著作权人与会员同等权利,支付非会员著作权人的报酬是依照和会员协商制定的许可使用合同确定的,禁止歧视或给予非会员著作权人差别对待。再次,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限定在特定领域之内,并用法律形式明文规定,防止该制度适用的不当扩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赋予非会员排除适用机制,非会员可以出于各种原因考虑退出集体管理,时间完全不受限制,且有权就已被使用的作品要求集体管理组织转交代收报酬。20xx年俄罗斯新修订的联邦《民法典》具体规定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符合法定条件经过国家授权的集体管理组织,可以代非会员著作权人收取报酬。其行使权力的范围限定在法律规定的几个特殊领域:如已发表的音乐、戏剧作品的演出、播发权;文学、音乐作品手稿的追续权;录音、音像制品的复制权、取得报酬权;表演者、录音制品的取得报酬等权利。同时,也规定了非会员著作权人拒绝集体管理的权利,他们有权在任何时间书面通知集体组织,部分或全部退出集体管理。即使非会员著作权人未曾拒绝集体管理,集体管理组织必须给其提供足够的保护措施,向其转付合理的所收取使用者的费用。除此之外,该集体组织还受到联邦行政机关的严格监督,每年按法定程序以报告形式向行政机关汇报自己的情况,并在全国信息媒体公布,接受整个社会的`监督。

  (二)国内提出背景

  20xx年7月,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正式启动。国家版权局提出的草案第一稿中,规定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首次在中国引入这项制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20xx年第一次著作权法修订正式明确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地位和性质起算,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仅仅走过近二十年的时间。虽然,在1992年已经建立了音乐著作权协会,但其组织机构并不完善,也无专门法律规范,导致在很长时间内作用甚微。随着20xx年《著作权法集体管理条例》的实施,20xx-2010年间音像、文字、摄影、电影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相继成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发展时间短,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经过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博弈、妥协才形成的历史传统,自身管理水平有限,且著作权人的作品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导致许多本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并未受到有效保护。明确的著作权人的作品保护情况尚且堪忧,更不要说那些尚在保护期内但著作权人不明的“孤儿作品”②了。基于此,在第三次著作权法修订之际,国家引入了延伸性著作权集体保护制度,将那些非会员著作权人的作品也纳入到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保护范畴中来。在20xx年12月国家版权局制定的《著作权法》草案(送审稿)中,明确将集体管理制度延伸到自助点歌系统所涉及的非会员作品。

  二、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适用的怀疑与可行性

  本文对于理论界关于延伸性集体管理在中国适用的怀疑进行了探究,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该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具体如下:

  (一)符合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现状

  在著作权草案中首次提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受到以音乐界为代表的广泛质疑,他们认为我国目前尚未达到适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水平,盲目仿效北欧国家引进该制度,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著作权领域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没有能够广泛吸纳会员,大量著作权人及相关权人游离在集体管理制度之外。导致著作权领域,创作者的权利没得到保护,投资没能收回,作品未得到充分利用,严重影响了文化、艺术、科学相关产业的发展。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引入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可以将大量未加入集体组织的作品给予有效保护。对于“孤儿作品”,著作权集体组织可以利用自身先进的专业技术,找到该作品的权利人,将报酬支付给他,即减少了使用者因不确定权利人而害怕侵权放弃使用的情况,又将合理的报酬付给了权利人。对于由外国人创作的作品,使用者想要凭借自身力量找到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使用其作品存在很大困难,加上很多外国著作权人未加入我国集体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此时也可发挥其作用。在如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大规模使用作品的需求,催生出可制定一揽子许可协议的集体管理组织。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对使用者进行海量授权,更具现实性,也节省了单个著作权人与使用者分别协商的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当出现使用者未经许可大规模滥用作品的情况,集体性管理组织可以代为诉讼,集体维权。20xx年被报道出的谷歌涉嫌滥用中文图书著作权的新闻,给大众敲响了警钟,也给我国延伸性集体制度的适用提供了土壤。

  (二)对私人自治合时宜的变通应用

  有些学者认为,将集体管理范围扩展到非会员著作权人,限制了权利人的自由意志,属于公权力对私权的干涉,违反了私法领域的“私人自治”的理念。其实不然,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并非像强制许可、法定许可那样具有绝对强制性,它设定了排除适用机制,权利人还是可以以自己的意志决定是否适用,只是出于保证权利人、使用者以及相关产业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对“私人自治”予以变通。在未书面声明不受集体管理的情况下,法律规定的几个特定领域的作品才可能受到集体管理。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下非会员著作权人仍享有自治权,虽然集体管理组织给其适用的许可合同未曾与其协商,但该非会员著作权人可以拒绝该合同。且该合同是由取得众多会员授权、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的集体组织与会员著作权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产生的,协议约定的支付方案基本可以代表同种类型作品的价值。如非会员著作权人不愿被集体管理,在获知作品被集体管理之后,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退出,集体管理组织不得因此而不支付代其收取的使用费。

  (三)平衡权利人、使用者和社会等多方利益的需要

  还有学者认为,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本身就具有半官方属性,再扩大其管理范围,可能形成垄断地位,从而左右定价、控制市场,损害著作权人利益。随着版权产业的飞速发展,著作权本身的社会属性更加凸显。在利益变动过程中,各方主体都在全力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著作权人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有效的利用,获得尽可能多的报酬来回报自己的投资,以此负担下一次可能产生的创作和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使用者希望以最少的费用来换取更多作品的使用权,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国家则希望作品得到广泛传播,文学艺术成果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给予著作权人合理报酬,以刺激著作权人的创作热情。此次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是在综合平衡权利人、使用者和社会等多方利益的前提下,结合我国著作权保护现实困境创设的。它并非只为了保护某一主体的利益,而是为了促进整个与著作权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本土适用

  在我国,适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虽具可行性,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本文对于具体使用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升公众集体管理意识

  我国著作权领域作品保护意识薄弱,很多作品被使用者任意使用,而著作权人并未获得应有的报酬,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学、艺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应采取措施向公众宣传著作权保护的观念,引导其行使权利保护自身利益,对于不适宜著作权人自身行使的权利,可授权集体管理组织代为行使。集体管理组织也要完善各项机制,取得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的信任,接纳会员加入。

  (二)规范集体管理组织自身运行

  我国集体管理制度本身具有强烈的官方属性,其自身权力运行的不规范性也使得著作权人对于集体管理望而却步。如音乐著作权协会因自身机构的不健全,将权力授予北京天合公司代为行使,导致其非营利性质遭到怀疑。集体管理组织应建立健全机构,有能力处理各项事务,为著作权人代收使用费,并在作品被不合理使用时,向侵权人提起诉讼。本着公开、透明原则,公开与著作权人有关信息、统一的收费标准和自身财务状况。建立完善检索平台,供著作权人和其他人检索、查询。

  (三)完善延伸性集体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

  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要在我国适用,仅仅只有新修订的著作权法草案(送审稿)的几条原则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才能有实际运作的可能性。对以下几个事项应作具体规定:第一,应明确延伸性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适用于非会员著作权人自己行使不具现实性或即使可以行使而成本过高的领域。这样既可以保证权利人的利益,又节约社会资源。如不对其适用进行严格限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权很容易不适当扩大,从而将本来通过著作权人自身即可行使的权利,也纳入到其管辖范围。本来由于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强烈的官方色彩,如不对延伸性集体管理范围进行严格限制,极易招致著作权人和使用者的双重抵触。第二,应明确许可费收取和分配制度。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应建立平等协商机制,使著作权人能够充分表达对于作品期待的报酬,赋予著作权人法定的收取报酬权,并规定权利行使的程序和机构。建立公开、透明的机制,使著作权人可获知使用费收取和管理费扣除的情况。第三,应健全排除适用机制。《著作权法》草案中仅仅原则性规定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受集体组织管理的不适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但未明确规定可以提交书面声明的时间,也未规定提交程序、受理机构以及退出管理之后报酬收取权情况等。

  (四)完善双重监督机制

  为保障延伸性集体管理机制顺利有效地运行,必须建立内部、外部双重监督机制。内部监督主要是指来自已加入的会员著作权人的监督,保证会员充分享有各项权利,如可以通过与集体组织平等协商来确定使用费收取和分配情况,要求公开与自身相关的各项信息等。外部监督主要是指非会员著作权人、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首先,建立综合查询平台,确保非会员著作权人及时获知自己作品被使用情况和收取报酬等权利,以及一旦发生争议,非会员著作权人的申诉机构。其次,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权利范围、权力行使都应受到政府机关的监督,定期向其报告工作,严格限制滥用权力。除此之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将其使用费收取标准、财政状况通过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媒体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结语

  20xx年7月,我国首次引入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从探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出发,认为其在我国现在著作权领域的实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了确保其在我国的合理适用,应借鉴西方先进立法经验,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解决我国著作权保护的现实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注释:①1993年欧盟颁布的《欧盟卫星广播和有线广播指令》第9条第2款规定了关于广播权的延伸性集体管理规定。②“孤儿作品”,一般指无人主张作者身份和报酬但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参考文献:

  [1]M雷炳德.著作权法[M].张恩民,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33-168.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25-239.

  [3]吴汉东.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背景、体例和重点[J].法商研究,20xx(4):3-7.

  [4]梁志文.著作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的移植与创制[J].法学:20xx(8):122-131.

  [5]胡开忠.构建我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思考[J].法商研究,20xx(6):18-25.

  [6]李玉香.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写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之际[J].法学杂志,20xx(8):11-1

  9.[7]熊琦.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何为[J].知识产权,20xx(6):18-30.

管理制度论文10

  1 医德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近年来医德档案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和对河北省26家综合医院的调研,我们认为医德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2.1国家层面的医德档案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全国各医疗单位的管理制度,是依据卫生部20xx年的《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的。卫生部的这个指导意见本身就是试行版,说明还不太成熟,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七年多时间过去了,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德医风建设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也有很大变化,指导意见还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2.2医德考评的客观公正性受到质疑。根据试行的指导意见规定,医德考评分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和单位评价三个环节。但这三个环节,都是以医务人员的自我评价为基础。自我评价,要求医务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表现,对照医德考评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客观评价。但让一个人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评价结果还影响着个人实际利益的时候,往往会更难。而科室评价、医院评价又都是以上一个环节评价为基础的,这样,个人评价成为影响医德考评结果的关键,这就出现了自己评自己、自己人评自己人的情况,医务人员、科室和医院本来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和联系,虽然试行的指导意见规定,医院评价医务人员时,要将日常检查、问卷调查、患者反映、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记录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评价时突出表扬和优点,缩小甚至回避批评和缺点的“扬美避丑”现象,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质疑。2.3河北省新版医德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20xx年河北省卫计委出台了《河北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细则》,规定了25个考核项目,涉及到了64个加分、扣分点和13个一票否决项。我们对26家医院进行了调研,大家反映由于项目繁多,实施起来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需要很多人力、精力和较长时间。由于考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全院所有一线科室和各个管理部门,协调工作多、难度大。有些医院不能及时完成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收集的资料也不完整;有的医院没有医评结果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具体方案,考评结果没有得到切实应用;有些医院出现个别医务人员抱怨工作繁琐,存有抵触情绪等等。

  2 不断推进医德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

  2.1科学设置内容和评分标准

  一是考评内容应该包括完整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医德行为,重点包括医务人员基本行为规范、卫生行政部门强调的医德问题、社会和患者集中关切的医德问题。1988年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规定了救死扶伤等7项考评内容,20xx年底《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对这7项内容进行具体化,河北省的实施办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为患者提供评价服务,自觉接受监督”内容。20xx年底,国家卫计委出台《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是对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新规范,应该及时地将医务人员遵守“九不准”情况纳入到医德考评内容。医改新政策实施后,应该把药品和耗材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比例等问题,也要纳入到医德档案内容中。二是在医德档案评分标准中,应明确列出一票否则项目,只要医务人员出现所列的任一项情形,当年的'医德考评结果即定为较差。河北省的实施办法里列出了患者满意度低于60%、服务态度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索要患者财物等11项一票否决项。我们认为,还应该把违反“九不准”规定的行为纳入到一票否则项目中。三是对每项内容科学的设定分值。医德档案应该突出医德医风,重要的项目赋予的分值相对要高。我们调研的一家河北省级医院,8项考评内容基础分为100分,分值最高的是“患者评价”,基础分为20分,为了杜绝医务人员诱导患者赠送锦旗、表扬信现象的发生,规定了此项最高加分上限为35分。分值最低的为“注重科研”,基础分为8分。按照河北省实施办法规定,承担高层次科研课题、发表SCI收录论文、获得省级科研奖项,可以获得很高的加分,为了避免出现医德部分得分较低,总体得分较高情况的发生,该院规定“注重科研”最高加分上限为10分。

  2.2建立科学的考评方法

  一是要有健全的考评工作机制。医院应建立医德档案管理和考评领导小组,由医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具体负责考评工作。各医疗、医技科室都要成立考评小组,负责对日常医德情况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是精心做好资料收集和甄别。各科室和部门要认真收集和保存体现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相关资料。认真核对各种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特别是要客观公平的甄别各种患者投诉事件中,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对于医务人员是否违反一票否决项目,更要特别小心,慎之又慎,一般要和本人当面核实,医德档案中要保存正式的调查结论或处理文件的复印件。三是组织量化打分,确定考评等级。河北省要求实行季度统计、半年考核、年终总评的考评方式。每季度结束后,科室要收集整理本科人员日常医德表现资料,并把患者满意度记入医德档案。每半年结束后,医务人员撰写自我评价,科室按照考评量化标准计算得分,填入“量化评分表”,并给出科室评价,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复核和分值修正,并参考个人评价、科室评价,做出单位评价,并按比例划定考评等级,在院内公示一周、接受监督和申诉后记入医德档案。

  2.3建立患者评价机制

  一是患者对医德水平最有发言权。患者是医务人员的直接服务对象,医务人员医德怎么样,患者有着最切身的体会,最有发言权,因此,医德档案里应该充分反映患者的意见,突出患者的评价对医德考评的主导性作用,才能做到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患者意见不断改进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二是应该让所有患者都能方便的参与评价。卫生部指导意见虽然规定了医德考评制度规定可将问卷调查、患者反映、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作为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患者投诉和表扬的医务人员毕竟是少数,没有受到表扬或投诉的医务人员,也并不代表着没有值得表扬的行为或者没有违反医德规定的行为,也不意味着他们的医德就在同一个水平上。而问卷调查结果往往是对某个科室医疗服务情况的综合反映,对具体医务人员的指向性不强。显然,这种考评办法,患者的参与度不够,是少数患者表达了对少数医务人员的意见,影响了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应该为所有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方法和渠道,实现让所有患者对所有医务人员的监督和评价,这样得到的评价信息才更加完整和公平。三是建立患者评价平台。河北省在二级以上医院中开展患者评价机制建设。我们调研的某家省级医院,已建立了完整的患者评价系统,实现了可以让所有患者对所有医务人员、所有医疗服务环节进行评价。评价系统作为医院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由门诊患者评价模块、住院患者评价模块和出院患者回访模块组成。在门诊的收费窗口、取药窗口和各个病区,都安装了患者评价器,评价内容涉及到了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医患关系、廉洁行医等各个方面,涵盖了从挂号一直到结账出院所有的服务环节。评价器操作方便,门诊患者在交费和取药时,就可以对接诊医生进行评价。住院患者出院时,可以对经治医护人员进行评价。一个门诊号、一个住院号对同一项服务只能评价一次,评价是“背靠背”的方式进行,不受医务人员的干扰,评价系统对实施评价患者的身份保密,保证了患者能够表达自己真实意愿。患者回访中心人工进行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并全部录音存档,工作人员把患者评价和意见输入到评价系统,出院患者没有了住院时的担心和顾虑,做出的评价更加真实可靠。评价系统把门诊、住院和出院患者评价信息自动汇总,计算出各位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成为医德考评的主要依据。

  2.4发挥教育、警示激励和约束作用

  一是医德档案管理工作要与医德医风教育相结合,要在纠风反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医德档案的内容和标准明确了医务人员应该遵循的医德规范,也明确了违反医德要求的禁止行为,把学习医德档案内容和标准作为廉洁行医教育的重要内容,筑牢医务人员思想政治的防线。医务人员每半年都要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也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有效方式。二是把医德档案工作融入医院管理工作,做为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有效的管理手段。要与年度考核挂钩,只有医德考评结果为良好以上的人员,才有年度考核优秀资格。要与职称晋升挂钩,考评结果为较差的,不得晋职晋级。要与绩效工资和奖金挂钩,医院列出一定比例的奖金作为医德奖惩基金,根据医德考评情况对医务人员进行奖惩。要与医师定期考核挂钩,考核周期内,有一次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该考核周期即定为不合格。

  3 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的医德档案管理系统

  随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落实,必须突破现有的以医院为单位的医德档案管理制度,应该由卫生行政主管建立本地区统一开放的医德档案管理平台,可以开发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医德档案管理软件,把医德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和考评通过网络完成,实现医德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对本地区所有医院的医德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联网,统一监管,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为医务人员建立了统一的医德档案,最后实现全国医德档案系统的联网,在多点行医背景下,不论医生到哪里去执业,患者都可以进行评价,并且评价信息都能汇总到医生本人的医德档案中。患者可以在网上评价医生,也可以查看医生的一些医德档案信息。经过努力,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对医生的医德情况可评可查。

管理制度论文11

  摘要:

  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将被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所代替。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是指采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来完善当今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关键词:

  档案管理;信息化;完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也在逐年攀升,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了人事档案管理区域的发展趋势和结果。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提高和深化档案工作者对于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才能推进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设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我国的公共管理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弊端和不足也逐渐凸显出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遇到了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一)档案内容不够精确。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各种人事流动也愈加频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与我们的个人生活工作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在最初的人事档案建设过程中的大意,导致了不少人事档案资料不齐全或千篇一律的结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失去了它反映真实情况的作用,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无法落实到个人的尴尬局面。

  (二)管理方式的落后。在我国政治经济的改革过程中,许多的 机构和单位都进行了重组建设,频繁的人事任免导致了人员流动性较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变得繁琐。在不少事业单位或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仍然采取的是手工记录方式,这显然与社会发展是脱节的。我国在经济、文化及其政治方面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公共管理体系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全面的完善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是我国公民人事档案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二、建设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建设出一个独立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机构是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革新目标,是整合我国的人事档案资源和实现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一)完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要完善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要严格要求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守《人事档案保管与保密制度》、《人事档案材料鉴别归档制度》、《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制度》、《人事档案转递制度》、《人事档案查(借)阅制度》等五个基本规章制度,让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加快步入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发展轨道的速度。

  (二)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水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以人为主的工作,档案工作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水平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政治教育,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才能使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枯燥单一的档案工作时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减少档案工作的失误和差错,积极的去探索科学的工作方法,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迈向科学、实用的信息化时代。

  (三)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人事档案管理中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目前,国外的人事档案大都已经使用了计算机系统来实现管理,国内也在不断发展之中,要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要使用信息化的手段,还要注重人事档案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培养。

  三、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但是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曲折向上的,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组织性。在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方法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被信息化手段覆盖,缺乏总体的规划。缺乏总体规划也就意味着每个地区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这种没有组织性的局面为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设置了路障。

  (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标准和规范有待完善。人事档案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资料的采集,在有些单位中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基础差,且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了人事档案质量不高、档案的更新不及时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普及。

  (三)人事档案的保密工作受到挑战。

  人事档案信息化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系统来实现,但是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面临着威胁,其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由于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不强,对于档案数据没有严格的审核和管理,缺乏相关的计算机安全知识,没有及时对档案数据采取安全保密工作,是威胁人事档案信息的最大因素。二是由于有些档案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没有在计算机系统中设置有效的防护措施,使得人事档案信息处于危险状态。

  (四)信息化人才匮乏。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对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现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建设一支拥有信息化知识的档案管理队伍,不仅要有熟练的档案管理能力,还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自动化、网络化等现代科学技术。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系统中,虽然已经补充了一些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人才,但是档案管理队伍总体还是处于低水平位置的。信息化人才的严重匮乏,严重的阻碍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普及。

  四、完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首先,要制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具体规划。一是要注重各部门间的密切协作,做到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逐步的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二是要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兼顾,使整项工作能够有计划的进行。

  其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这是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档案管理部门要从经充分调查和研究的结果出发,借鉴国际上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规范,为我国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再次,由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容易受到人为和网络所带来的安全威胁,所以档案管理部门要严格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做到严格审查、严格管理。并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有效的防护软件,避免受到网络病毒的侵袭,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

  最后,要推进人事档案信息化的步伐,就必须配备一支既有熟练的人事档案管理能力,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人才队伍。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入的学习信息化知识,重点掌握自己管理区域内的技术知识,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以良好的信息化技术来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五、结语

  人事档案管理是一种以社会信息为依托,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工作。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事档案管理也要实现向信息化的改革。只有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发展人事档案管理,才能早日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顾彩霞。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症结及解决途径[J]。黑龙江档案,20xx。2。

  ②刘思洋。从档案管理制度浅谈当代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0。

  ③冯相茹。浅析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xx。16。

管理制度论文12

  论文内容摘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和高校改革带来的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冲击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制度。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设计,应当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充分体现管理的教育性和民主性,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治

  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改革带来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用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理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构筑起化解学校纠纷的有效系统,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

  一、形势发展呼唤着依法管理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和增强的法制环境,面临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的高校大发展背景。形势的发展更加凸显高校学生管理依法而行的迫切性。

  1、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高校管理所依据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靠这一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立法上予以适当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例如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与法律地位问题,高校管理权力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高校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罚(分)的合法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做出符合新形势的制度回应。

  2。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呼唤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制度设计。随着人权时代的到来,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在大学生中的呼声日益提高。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告老师、学生告学校的法律纠纷,正在冲破以往某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学生与学校关系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单方制约关系,正在受到法治原则所引导的公民基本权利理念的强烈冲击,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中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诉讼明显增多。新的时代下,学校环境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法治状态。

  3。高等教育改革促使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学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

  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加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依法强化和规范管理。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公寓这种新型的社区生活,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变为一种主动关系,由原来只有义务和服从的个体变为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双方关系的协调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规范。学分制增大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功能弱化,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德相济。

  二、高校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表现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注重的是完成国家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学生的服从,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倾向是,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略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

  表现之一:学生义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管理总是重义务,轻权利。在高校管理也表现为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即德治。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与依法治校和“教育法治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表现之二:某些制度不符合法治精神。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窥见一斑,田永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以学校侵权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推上法庭,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法院司法审查的事实,终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内部权力关系;武雅诉暨南大学拒绝颁发学位案件,进一步证实高校的规章制度绝对不能背离法律保留原则,否则学校依此作出的具体管理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重庆某高校因学生恋爱怀孕而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引发在校大学生公民权的争论,呈现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公民权的冲突。天津师范大学一女生的婚礼冲破了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底线,引发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审视。这些都是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发的诉讼,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成分。

  再自审一下高校内部的规定,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法治精神不符的内容,如各项评优制度中限定名额的做法,既违背了“凡符合条件者皆优秀”的法治要求,剥夺了部分符合条件学生的评优权利,又与高校自身制定的评优制度背道则驰;又如对学生的处罚(分)制度公开不够,规定欠详细,人为因素太重;再如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把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财产权(乱收费)、隐私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等等。

  在程序方面,尤其是涉及处罚(分)学生的程序上,也显得不规范。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牙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最为缺乏的是没有明示李空。申辩的权利、途径和期限,对学生的异议权没脊蛤:予足够的保障,造成学生第一不敢申辩,害怕存在学校以自己认错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的风险,第二学生不知道怎样申辩,学校没有设立由学生代表、专家组成的专门接受和负责处理学生申辩的组织,没有健全的申辩处理答复机制。

  三、以法治要求改革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平”(Fair)“分享”(S})和“关怀”(c})等“公正原则”,这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背景和支撑。“公平”强调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公平的参与;“分享”是指全体成员分享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享有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关怀”则主要是指照顾弱势群体,“正义的法律制度就应该给予那些困难的人以特殊的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存续和再造是整个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部分。

  1。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权利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学生管理。大学生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他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换言之,大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他们既享有作为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应享有的特殊法定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大学有受教育的权利,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获取学位权等;作为公民,大学生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司法救济权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主的合法行为。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为规范,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作出的学校管理行为规则。这种管理行为规则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教育救助制度、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之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如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司法救济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与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公民权方面,而对他们的公民权则由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直接调整。在程序规范上,要做到学校处理程序不越权,遵守处理决定的层级程序;学校的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告之和送达学生本人;尊重和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保障学生的救济权。

  2。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包含着两重内容: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即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二是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主要属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调整范围。有鉴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如行政许可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按照“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的基本精神进行改革。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做到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明白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该管什么,如何去管。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

  3。充分体现管理的教育性和民主性。高校学生管理,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理,应是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是一种以实现教育目的为限度的规范关系,这就要求学校自身是具有符合其教育性质要求的问题解决途径和相应的纠纷化解机制,而不是简单地教唆诉讼,所有问题都交由法院去审查、去裁判输底。

  民主是法治精神的本质性内涵之一,从民事法律关系上讲,学校与学生双方法律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学校中有关学生利益和管理事务,必须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通过符合法治精神的制度设计,强调理性与正当程序,使学校制度更加理性化、合法化,如实行保证平等和参与的代表制度、公开制度、申辩质证制度、听证制度等制度。处罚(分)学生时,涉及退学、开除等事项的,应实行公开的咨询、答辩制度,给予学生异议权和异议期限。允许学生提出复议。

管理制度论文13

  一、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面临的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建设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目前许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仍停留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尽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已有多年,但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依旧是会计和财务不分、财务仅是作为会计的附庸而存在,其对象仅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已,而对如何按公司制度的要求筹集资金、用好资金、合理分配利润等,则研究不够。

  二、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

  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其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要求,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企业、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同,其财务管理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才具有可操作性。

  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顺利进行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企业目标。公司共同的理财目标,一般可理解为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何种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要服从于出资者的利益。因此,出资者需要,服从出资者利益,实现出资者(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一)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框架

  企业财务活动及其管理是基于一定的企业制度而建立的。在公司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作为股东的出资者,具有终极财产所有权;作为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董事会,其有完整意义上的法人产权;公司的总经理,具有公司的经营权;公司的财务经理,则具有公司决策的执行权和公司资金的日常管理权。在公司制模式下,股东作为出资者,为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一般通过间接控制,来行使其监督权,在财务上形成以出资者的管理主体的出资者财务行为;在公司内部董事会和总经理通过行使法人产权和直接经营权,全面而直接地参与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在财务上形成的经营者为财务管理主体的经营者财务管理层次;公司的财务经理,行使财务决策事项的执行权与日常管理权,在财务上形成以财务经理为管理主体的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层次。

  监督权、决策权、执行权三权的分离、有利于明确权责、有利于公司财务内部纺束机制的.形成。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体系

  1、出资者财务规范体系,主要是指股东在何时何种状态下对何种财务事项进行何种决策。一般而言,由于对剩余收益权的关注、有关公司分红及配股方案的决策,是出资者财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2、经营者财务的规范体系。

  有关董事会的财务规范。董事会的财务规范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董事会的财务权限;二是董事会对经费管理者财务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有关公司经营者财务的规范。公司经营者受董事会委托负责日常经营决策与管理,它是公司重大决策事项的执行主体、同时又是日常非重大经营的管理事项的决策主体。应明确公司经营者在财务审批、签订合同、提供对外担保等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财务权限和为履行出资人受托责任所应承担的财务责任。

  3、财务经理财务的规范体系。财务经理受公司经营者委托对公司的日常财务运作进行管理协调,主要有以下内容:

  选择适宜企业特点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明确公司内部各有关利益主体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和职责,建立财务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做好内部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建立内部财务管理的分项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益和利润分配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价制度。

  四、实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由集团公司董事会确定、由总经理负责实施。一方面是由于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涉及生产经营方方面面,一方面是为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由集团公司董事会确定,由总经理负责实施。

  2、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需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和配备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基础上,应建立财务总监督制度,主持和监督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

  3、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采用渐进式与企业的其他制度同步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若没有其他制度的配套实施、使不可能得到真的实施。

管理制度论文14

  简单讲述了企业合同管理上的合同管理的概念以及特征和组成与注重性、管理规律、合同管理的意义,企业合同管理内的合同管理重点是说企业对企业合同展开管理,重点是使用合同的草书与签写与实施和监察来做到确保企业收得利益最强化。给合同管理的基础定义展开确立,提出一系列完备的方式方法。

  一、中国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状况和不利现象

  1、企业合同管理程度不足,管理方式滞后

  首先企业合同管理理念滞后,没有根据时代进步。企业的进步不只是一种经济利益的进步,并且也是一种运营思想的进步,这样的运营思想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利用多样管理体系来详细表现出来的,看成企业危险管理的主要保证体系,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同样为企业运营思想的一样详细体现。在事实上,中国国内企业的形成大部分是用中小企业做主,而这些企业存在本身高度能力的竞争水平,同样也存在很大基础的约束性,这种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在管理中,管理不严密,体系不完善。这种企业合同管理思维的滞后即使没有快速遭到直接的耗费,然而跟随时间的更改,社会经济的进步,给企业发生的问题结果是愈发的显现出来,最后使企业出现不可挽回的耗损。在中国很多大型企业上的领导工作者以及高层管理工作者都相对轻视了企业合同管理对企业本身进步的主要性,并且这些工作者还时常轻视对企业合同管理整体性、体制性的主要作用,一些管理工作者以为企业的合同管理相当于企业平时工作的监督,唯有简易的合同签写、实施以及督查等等,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2、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者专业能力偏低,法律思想薄弱

  如今企业合同管理不只是一个简易的起草、签订、实施的过程,即便重点是根据上述的三个内容组成,然而在这三个内容中每一个步骤的进步都是变幻莫测的,而针对这些变化莫测是要求存在高专业文化以及高文化的精英展开管理的,而在中国企业的状况上,不同中小企业的合同体系管理经常是根据本身企业的许多非专业工作者管理,而這些工作者,广泛出现专业能力偏低,法律思想薄弱的不足,使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造成许多的混乱以及漏洞百出。

  3、企业合同管理方式滞后致使合同管理成效偏低,信息传输不适时

  具备专业的、法律思想强的合同管理体系也无法确定可以产生一种高成效以及高运营的企业合同管理,在企业进步的状况上,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方式滞后,管理成效的偏低和信息传送的不适时都是如今企业合同管理体系发生的重点体现情况。在中国出现的大部分企业上,现在很多企业合同管理方式相对老旧,企业合同管理信息技能型无法做到根据时代发展,合同的管理和详细内容的整顿、存留和督查方式方法老旧,缺乏对企业合同管理媒介的开拓以及实际使用,同时很少存在企业可以依据如今企业合同管理的管理思想以及思维对于企业合同管理的过程展开新型构造以及展开更深度的优质,致使企业合同管理成效越来越不明显,企业内部能源技能消息的传送不适时。

  二、我国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完备

  1、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作业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各样企业领导以及企业的管理工作者,不止应该提升本身的专业技能文化,更需要加强本身对其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性的了解,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的树立的基本首要重点是应该属于企业合同管理的`专管型部门以及专管型团队,聘请拥有有关专业文化的同时拥有对应的技能的合同管理工作者,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体系树立的管理引导,促进以及监督其他方的合同签订以及合同实施,确保企业合同的拟定以及合同实施的顺利结束。针对许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应该逐渐树立起一种从上到下的多角度高管理体系的管理结构以及管理体系,从而确保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高度运行以及高成效。

  2、完备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管理方式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完备是利用管理体制以及体制流程俩部分来展开的。当中企业合同管理体制的管理制度重点是说企业本身的管理部门应该以上到下产生一种正确高效的合同管理团队,这才可以确保企业合同管理可以包含到企业本身的各个部门以及步骤,因此关系到企业的企业条件以及知识。而企业合同管理体系上的制度流程就是指企业在企业合同管理上的全部部门以及全部涉及进程,一部不完备以及产生存在一定能够执行性的流程以及体制,确保企业合同管理体系有凭据可守。

  3、树立完备企业合同管理体系

  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完备以及一步步的树立是保证企业合同管理的先决条件以及保证。通过对企业合同的整顿,确定要企业合同管理体制的签订、实行以及运行的整个过程;加强企业合同全面性掌控;一步步产生一种存在流程化以及体系化的和企业本身相符合的合同管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的详细运营有根据以及参考。

  4、加强企业工作者的教育训练

  企业合同签署能不能够达到成功,企业合同管理危机可不可以成功防御很多状况中决定在于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者和基层工作者的法律思想以及素养强度。因此为了让企业合同管理可以成功使用一定要对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者以及基层工作者展开详细的教育以及训练,让工作者可以熟练的掌握以及控制和企业合同有关的法律规定以及签订合同的详细步骤技能经验,让企业合同管理有关的全部工作者可以拥有优秀的企业合同危机预防思想,因此让企业合同管理体系能够更优秀的施行。

  三、企业合同管理体制

  企业合同管理体制的树立以及完备是要求时间以及事实的一步步发展产生的,这种体系的树立不只要求法律体系的有关完备,更要求企业以及社会的高度注重,唯有一起共同的进步才可以协助让企业合同管理体系进入一种越来越优秀的方向上。

  【参考文献】

  [1]耿晓阳.对现代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9):216-216.

  [2]苏欣.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动态化探究[J].大众科技,20xx,(1):85-86.

  [3]张海容.国企合同管理制度的优化性探究[J].新经济,20xx,(5):71.

  作者简介:马秀琴(1981-),女,籍贯:湖北黄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液化天然气项目经理部合同管理岗位。研究方向: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探究。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液化天然气项目经理部)

管理制度论文15

  摘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是改善体制环境的重要战略。通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可有效激发人才的活力,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此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因如此,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效果显著,逐渐形成新型发展模式。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文章就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难点及克服对策进行深入探析。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事业单位中人才济济,不乏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因此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实施阵地。相对于传统的管理制度,唯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因此,抓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制度改革可推翻“铁饭碗”思想,将“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为逐渐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奠定扎实基础。所以,推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对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人事制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文章将从以下几方面针对人事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及改善策略开展深入探析。

  1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铁饭碗”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推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无疑是为事业单位注入新养分。首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能够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本身的改革发展。通过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不断选拔优秀的人才,改变以往“事业人”的硬性模式,使企业人才始终保持持续向上的工作积极性。可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实现了岗位竞争的公平性,人才在公正、平等、民主的工作环境下更益于自身发展。所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及社会和谐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2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2.1国家政策不完善

  关于人事制度的改革新政策不断出台,但新政策中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新出台的政策并没有明确落聘员工的安置问题。新政策多关注对未聘员工的内部消化问题。可见,人事制度改革的矛盾始终存在,将新政策推行后大部分矛盾将浮出水面,形成更多不易解决的冲突。而这些冲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2.2制度管理不完善

  在人事制度的改革方面,之前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会直接影响老员工对新制度的执行力。如老员工无法正确面对新政策改革。部分事业单位岗位竞争存在不公平情况,通过关系网获取岗位已成为常态。这种固有的人事制度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工作管理效率,更触犯了国家法律。可见,现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仍然不完善。

  2.3改革方向不明确

  事业单位对人事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参差不齐。部分单位较注重人事制度改革,试图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为事业单位注入新的活力,但却没能在实施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在人事制度改革中较容易出现员工思想不定,与事业单位产生法律纠纷问题,甚至职工集体上访等不良现象。这些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不仅影响事业单位正常工作,更影响了整体形象。

  3解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

  3.1更新思想观念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遵从党中央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选人用人制度、职称改革以及工资分配。但事业单位在制度改革中仍存在较多困难。对此,应强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观念。

  3.2强化大局观

  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是整个企业改革的配套内容,不能将人事制度改革置于各项改革之外,而需将人事制度改革与其他改革进行协调和补充。如对于事业单位人员分流的政策用于政府机构改革的相关政策进行协调,才能够突出其特殊性。事业单位改革应紧密围绕经济发展,否则将会使改革失去本来的意义。

  3.3强化发展观

  对于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应从形势发展着手,强化发展观念。首先,在事业单位结构方面应以经济发展为依据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重点改革方向。如目前的事业单位改革应着手科技开发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将事业单位的改革渗透到社会发展需求当中,从而发挥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意义。其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应以发展事业为主,在改革的基础上转变旧思想,提升事业单位的发展质量和服务功能。

  3.4强化创新观

  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首先,应强化创新观,以创新为目标,把握事业单位改革的准确方向。通过把握创新理念使事业单位改革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事业单位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创新人事制度管理模式,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素质,从而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其次,推动岗位管理制度时应大胆创新,转变用人机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最后,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把控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直接到间接的人事管理模式。

  4把握四个环节

  4.1营造良好的氛围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仍存在畏难情绪,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认识不足,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所以,首先应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对此,应加大宣传,可借助大众媒体大力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和意义。通过宣传营造舆论氛围,从而为提升社会认知创造良好环境。

  4.2提升改革针对性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涉及面较广,包括了分类、放权、搞活、脱钩等精神的落实。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调查,积极征求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改革的路径。可按照分类、放权、搞活和脱钩等路径开展探索。通过分类指导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体系。紧密结合各行业发展需求,探索改革的有效途径和经验。通过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推动人才成长,最终建立社会化的专业人才队伍。

  4.3节约改革的成本

  在制度改革方面,首先,应积极借鉴成功经验,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其次,组织试点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统筹规划,坚持边总结边完善的探索原则。再次,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以聘用制度为基础不断健全用人制度,制定可行的实施办法。通过举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业务骨干的培训班集中改革思路。最后,将落聘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尽量使落聘人员找到合理的位置。可针对落聘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分类建立台账,对这类人群进行培训提升其再就业能力。

  4.4保证改革的成效

  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牵涉面较广,应将措施不断硬化才能够保证改革成果。其一,应健全工作制度,严格按照改革纪律实施。通过将人事制度改革作为量化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充分确保改革成效。其二,应不断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加强对聘用合同的监管力度。

  4.4.1完善三大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牵涉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更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所以,党中央和政府对此较为重视。对此,应将试点作为改革实践的关键环节,不断构建新机制以提升改革力度。

  4.4.2完善代谢机制。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足或者管理人员过剩而导致负担过重。这种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制度改革的落实。对此,应不断提升事业单位自身的竞争力,出台人员优化和人员结构比例规定。通过政策改革有效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同时实行专业人员竞争上岗制度,从而有效构建事业单位人员优化代谢机制,通过不断完善代谢机制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4.4.3完善分管机制。事业单位的人员分为三大类,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人员。随着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工勤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意见,也逐渐走向了规范化的道路。但行政人员的管理却延缓了进度,并没有形成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为加强管理的规范性应尽快排除障碍,通过健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提升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使三者形成科学的配套体系。

  4.4.4完善保障机制。事业单位改革应以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规为依据,将改革的重点放在落聘人员安置方面。应妥善处理落聘人员的去留问题,规避因处理不当导致的成本损失问题。具体方法可以从完善配套政策着手,为其提供更多的竞聘机会和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后重新参与到竞聘中来。但是,在此期间要为落聘人员提供基本的工资和生活保障,为其在担任社会其他岗位时能够有配套利益跟随,如原单位对落聘人员五险一金的政策安排。因此,有效解决人员流动的首要前提便是对社会保证机制的完善。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完善可有效解决进口与出口的协调问题,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为事业单位注入持续不断的活力。

  5结论

  总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较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可颠覆传统单位人事理念,增强事业单位内部职工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从而构建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文章首先分析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其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相关制度的改革措施。可见,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进行改革是我国人事制度领域的重大突破,更能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J].人力资源,20xx(20):34-35.

  [2]孙娟,申亚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环渤海经济望,20xx(10):97-98.

  [3]李凯辉.人才交流机构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服务职能[J].环渤海经济望,20xx(7):153-154.

  [4]胡义瑛.放权搞活激励探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xx-06-19(002).

  [5]张志贞.新时代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思考[J].中国储运,20xx(6):132-133.

【管理制度论文】相关文章:

管理制度论文11-28

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论文10-20

报关专业管理制度论文08-25

管理制度论文 15篇01-03

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论文09-02

企业奖罚管理制度论文09-19

对高校薪酬管理制度的研究的论文11-13

著作权管理制度论文08-25

略说矿业刨工的管理制度论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