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时间:2024-06-03 09:54:48 制度 我要投稿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大全【15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那么拟定制度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欢迎阅读与收藏。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大全【15篇】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

  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识别、分析、评估和管理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因素。它涵盖了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对的全过程,确保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潜在威胁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确定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内部和外部风险,如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2.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理解其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的'严重程度。

  3.风险评估: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关键风险,对其进行优先级排序。

  4.风险控制: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其影响。

  5.监控与报告:定期检查风险控制的效果,并向上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状态。

  6.应急计划:为不可预见的风险制定应急响应策略,确保企业能快速恢复。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2

  控制程序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运营的高效性和合规性,它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程序定义与审批:明确各个业务流程的控制点,设定操作规程,并通过审批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2.执行与监控:执行控制程序并持续监控,以确保其按预期运行,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审计与评估: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查找潜在风险。

  4.变更管理:当业务环境变化或发现程序缺陷时,制定变更流程,确保变更的顺利实施。

  5.培训与沟通: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确保他们理解和遵守控制程序,同时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促进理解。

  内容概述:

  控制程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1.业务流程图:详细描述各业务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个人,确定关键控制点。

  2.操作手册: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包括步骤、标准和期望结果。

  3.监控指标:设定量化指标,用于评估程序执行的效果和效率。

  4.审计计划:规划审计频率、范围和方法,确保全面覆盖控制程序。

  5.变更控制表格:记录变更请求,评估影响,批准并跟踪变更实施。

  6.员工培训材料:设计培训课程和资料,确保员工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

  7.问题与改进记录:收集和分析问题,记录改进措施及其效果。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3

  1、目的

  为加强对分承包方的控制,并符合程序文件,提高本厂产品的实物质量,对承包方配套的产品应视同本厂产品加以控制,以保证本厂向用户的质量承诺。

  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向工厂提供原材料、外购(协〉件的合格分承包方。

  2、管理要求

  2.1被本厂列为a、b两类的原材料、外购(协)件应对分承包方进行质量保证能力的调查,对批量采购试用半年后未发现问题,随本广产品出厂后,最终在用户处也无不良反映的,经厂评审小组讨论后,可列入合格分承包方名单,实行定点采购。

  2.2分承包方应严格按合同条款按质、按量、按期提供合格的外购(协〉件,对质量信息不积极整改或质量不稳定,经常出现问题或事故的分承包方,可由厂评定小组决定取消其定点资格。

  2.3工厂在与分承包方签订供货合同时应明确物资进广检验项目、执行的标准、检验的方法等,并签订质量赔偿协议。

  2.4质检科将日常分承包方的实物质量状况信息及时反馈给分承包方,督促其整改提高,必要时随时派人对分承包方的'质保能力进行复审。

  2.5质检部将对分承包方提供的产品质量状况建立档案,将其作为评定合格分承包方的依据之一。

  2.6本厂根据定点变化情况,每年公布一次合格分承包方名单,供应部将严格按'采购控制程序'进行采购、外协。

  3、责任赔偿

  3.l在进货检验时发现属于分承包方的质量问题由分承包方负责包修、包换、包退,并承担因此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甲方从乙方贷款中扣去该批不合格物资总额的5%作为质量赔偿金。

  3.2甲方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属于乙方产品的质量问题,应由乙方负责包修、包换、包退,并承担因此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3甲方的产品在用户处安装或投运过程中发生属于乙方产品的质量问题,而造成'三包'赔偿时,乙方应及时参与售后服务过程,并承担全部服务费用,同时,对由此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由甲方酌情对乙方提出赔偿要求。

  3.4甲方委托乙方运输的产品,因运输过程中的,由于乙方搬运或防护不当等原因而造成甲方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乙方应承担经济损失,赔偿要求由乙方酌情提出。

  3.5当在处理质量问题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可请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所需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4

  岗位职责

  1.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经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按时总结汇报。

  2.负责医疗质量管理体制策划,制定医院医疗质量方针和医疗质量目标,组织制定医疗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并保持现时有效性。

  3.负责组织对医院相关领域开展的新工作审查和检测结果的验证评估工作。

  4.深入科室,了解科室标准化医疗工作情况,保证各项医疗质量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5.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的培训教育工作,加强员工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提高职工医疗质量管理技能。

  6.经常性地检查督促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加强预防性的管理,并控制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使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7.参与医院的重大事故、医疗差错的'调查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完善意见。

  8.医疗质量控制管理部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5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旨在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商业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风险识别与评估

  2.风险策略制定

  3.风险监控与报告

  4.应急响应计划

  5.风险文化培育

  内容概述:

  1.法律法规遵从性:确保企业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防止法律风险。

  2.财务风险管理:监控财务状况,预防财务危机。

  3.市场风险控制:分析市场变化,降低市场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4.操作风险防范: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人为错误和系统故障。

  5.供应链风险管理:确保供应链稳定,减少供应中断的风险。

  6.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员工绩效,防止人才流失。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评估机构的业务质量控制,明确评估机构及其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评估机构为实现质量控制目标而制定的质量控制政策,以及为执行政策和监控政策的遵守情况而设计的必要程序。

  第三条评估机构应当针对以下要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一)质量控制责任;

  (二)职业道德;

  (三)人力资源;

  (四)评估业务承接;

  (五)评估业务计划;

  (六)评估业务实施和报告;

  (七)监控和改进;

  (八)文件和记录。

  第四条评估机构应当将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形成书面文件,传达到全体人员,并采用规范化的表格、工作底稿等方式适当记录这些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以保证这些政策和程序得到贯彻和执行。

  第二章质量控制责任

  第五条评估机构应当合理界定和细分处于质量控制体系中的控制主体所应当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控制主体通常包括:

  (一)最高管理层;

  (二)首席评估师;

  (三)项目负责人;

  (四)项目内核人员;

  (五)项目团队一般成员;

  (六)评估机构其他人员。

  第六条最高管理层一般由评估机构的董事会成员或者执行董事构成。

  最高管理层应当确保管理层成员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最高管理层对业务质量控制承担最终责任。

  第七条最高管理层应当在股东会(合伙人会议)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并承担以下职责:

  (一)树立质量至上的管理意识,并通过清晰、一致及经常的行动示范和信息传达,让全体人员充分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确保全员参与,以达到质量控制目标;

  (二)制定评估机构的服务宗旨,确保全体人员理解服务宗旨的内涵,并评审其持续适宜性;

  (三)在相关职能部门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当具体、先进、可测量和可实现,并与服务宗旨保持一致;

  (四)科学策划组织架构和质量控制体系,并对其进行定期评审,确保其随时处于适宜、充分和有效的状态;

  (五)合理授权分支机构的业务权限,对分支机构的业务开展实施控制。

  第八条评估机构应当对评估业务制定项目负责人制度,并满足以下要求:

  (一)项目负责人应当是注册资产评估师;

  (二)应当对每项业务至少委派一名项目负责人,最高管理层可以根据业务的风险类别决定项目负责人是否为股东(合伙人);

  (三)项目负责人应当具备履行职责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权限和时间。

  第九条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以下职责:

  (一)具体评估业务的计划和实施;

  (二)组织出具恰当的报告,并在评估报告上签字;

  (三)组织归集、整理、归档评估业务工作底稿;

  (四)向最高管理层提供与评估业务相关的重要信息,便于最高管理层对这些信息采取适当措施;

  (五)处理评估报告提交后的反馈意见。

  第十条项目专业人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履行职责需要的技术资格,包括必要的经验和权限;

  (二)具备审核具体业务所需要的足够、适当的技术专长、经验和权限;

  第十一条项目团队中除项目负责人之外的注册工程师、技术人员应当承担以下职责:

  (一)接受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了解拟执行工作的目标,理解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指令;

  (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评估准则、评估机构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要求以及业务计划从事各项具体业务工作,形成工作底稿;

  (三)及时汇报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职业道德

  第十二条评估机构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评估机构及其人员,遵守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

  第十三条评估机构在制定独立性政策时,应当:

  (一)明确违反独立性的情形,要求不同层级人员之间就有关独立性的信息相互沟通,评价这些信息对保持独立性的总体影响。

  (二)要求所有应当保持独立性的人员,在获知违反独立性要求的情况后,应当及时反映,以便评估机构采取适当行动消除对独立性的威胁或将威胁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第二十条评估机构在制定客观性政策时,应当要求执业人员尽量克服个人的主观性,采取以下措施将其影响程度减少到最低。

  (一)最大程度地减少或完全消除业务与自己的.利益关系;

  (二)尽量排除外部的各种干扰和各方面的主观影响。

  第四章人力资源

  第十四条评估机构应当合理配置必需的人力资源,并确保随着服务对象、业务类型、服务地域的拓展,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和更新。

  第十五条评估机构在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时,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方面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人力资源规划;

  (二)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

  (三)招聘与选拔;

  (四)教育与培训;

  (五)绩效考评;

  (六)薪酬制度。

  第十六条当评估机构需要聘请专家以弥补自身人力资源不足或者自身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时,评估机构应当制定利用专家工作的政策和程序,以确保专家工作结果的可利用性。

  第五章评估业务计划

  第十七条评估机构应当制定评估业务计划环节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以确保:

  (一)项目团队成员了解工作内容、工作目标、重点关注领域;

  (二)项目负责人对业务的组织和管理;

  (三)管理层人员对业务的监控。

  (四)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了解业务计划的适当内容,配合项目团队工作。

  第十八条在评估业务计划环节,评估机构应当针对以下事项制定控制政策和程序,通常包括:

  (一)评估计划编制前对业务基本事项的明确;

  (二)评估计划编制的参与者;

  (三)评估计划的内容和繁简程度;

  (四)评估业务时间进度、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制约关系,评估计划的可执行性;

  (五)评估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调整;

  (六)评估计划以及计划调整的编制、审核、批准流程;

  (七)评估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

  第十九条评估业务计划环节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应当要求项目负责人在编制评估计划前要对评估业务基本事项做进一步的明确,以确保项目负责人:

  (一)对该项业务是否继续、推迟或终止提出建议;

  (二)为编制评估计划、开展后续活动而组织资源;

  (三)确定是否对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

  (四)确定是否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适当的培训;

  (五)确定是否开展初步评估活动。

  第二十条对于复杂、庞大的评估业务,评估业务计划环节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应当要求项目负责人编制详尽的评估计划,评估计划应当尽可能考虑到各种重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第六章评估业务实施和报告

  第二十一条评估机构应当制定评估业务实施和报告环节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相关法律法规、评估准则得以遵守,满足出具评估报告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在评估业务实施和报告环节,评估机构应当针对以下事项制定政策和程序,通常包括:

  (一)项目团队组建及工作委派;

  (二)收集评估资料和评定估算;

  (三)编制评估报告;

  (四)引用其他专业报告结论;

  (五)内部审核;

  (六)疑难问题或者争议事项的解决;

  (七)报告签发及提交。

  第二十三条评估机构在组建项目团队时,应当确保项目团队整体具备适当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必要的时间,能够按照法律法规、评估准则的规定执行业务。

  评估机构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向项目团队委派任务并传达业务背景及有关要求等信息,使项目团队成员了解拟执行业务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目标。

  第二十四条评估机构应当考虑以下因素,制定现场调查、

  收集评估收集、评定估算以及编制评估报告的政策和程序:

  (一)现场调查实施方案;

  (二)评估资料获取的渠道以及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三)评估方法选择的恰当性、评估参数指标选取的合理性;

  (四)评估报告与相关法律法规、评估报告准则的符合性;

  (五)项目负责人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五条评估机构应当设置专门部门实施评估业务的内部审核。内部审核的政策和程序应当确保未经审核合格的事项不进入下一程序,确保未经审核合格的报告不交付委托方,内部审核的政策和程序应当包括:

  (一)不同业务特征、风险类别的内部审核流程;

  (二)不同级别项目内核人员的资格标准要求;

  (三)不同级别审核的时间、范围和方法;

  (四)不合格事项、不合格报告的处臵办法。项目内核人员不应当审核自己的工作。

  第二十六条评估机构应当就疑难问题或者争议事项的解决制定政策和程序,包括:

  (一)就疑难问题或者争议事项向评估机构内部或者在适当情况下向评估机构外部具备适当知识、资历和经验的其他专业人士咨询;

  (二)处理项目团队内部、项目团队与被咨询者之间以及项目负责人与内核人员之间的意见分歧。

  只有对分歧意见形成处理结论,才能出具评估报告。

  第二十七条评估机构应当制定报告签发制度,规定报告的签发人和签发程序。

  第七章监控和改进

  第二十八条评估机构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采取适当措施,对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目的在于:

  (一)评价质量控制体系是否符合本指南的要求,是否符合评估机构的实际,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

  (二)评价质量控制体系是否达到了质量目标;

  (三)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使其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二十九条评估机构对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情况的监控措施通常包括:

  (一)建立信息系统,收集不同渠道来源的相关信息,并管理和利用这些信息,为评价和改进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依据;

  (二)对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三)对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

  第三十条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质量控制体系中的相关控制主体应当采取与其影响程度相适应的纠正措施以消除原因,防止其再发生,并对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行评价。

  对监控中发现的潜在问题,评价其重要性,采取与其影响程度相适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其发生。

  第三十一条评估机构应当对来源于监控和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质量控制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并评价改进的机会。

  第八章文件和记录

  第三十二条评估机构应当制定文件控制政策和程序,确保质量控制体系各过程中使用的文件均为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防止误用失效或废止的文件和资料。

  第三十三条评估机构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保持业务质量控制的相关记录并及时归档。

  记录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应当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超期后的处臵所需的控制。

  第三十四条业务质量控制记录可以根据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设计其内容及深度,以满足法律法规、评估准则及相关要求。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制度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7

  为对施工阶段工程质量实施有效的控制,以达到施工图设计文件,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规范标准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由工程部负责实施。

  一、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对监理公司和施工单位认真做好以下监督检查工作:

  1.对监理单位质量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1)、检查监理单位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落实质量控制人员。

  (2)、检查监理单位监理准备工作质量。

  (3)、检查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手段,落实质量检测仪器、设备。

  (4)、监督检查监理单位监理程序、监理办法是否满足质量管理要求并实施到位。

  2.监督监理单位检查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控制工作

  (1)、落实施工单位的质量计划(2)、落实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3)、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作业文件,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有可靠的.技术保障措施。

  (4)、审查进入施工现场的分包单位的资质证明文件及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控制分包单位的施工质量。

  (5)、监督检查在工序施工过程中人员、施工机械、材料、施工方法、施工环境等状态,保证其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6)、审核有关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结构等的技术鉴定证书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

  (7)、对施工承包单位提交的各种质量证明文件,如: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及试验报告、产品技术说明书等技术文件及产品质量进行检查确认并做好记录。

  二、对工序的质量控制

  1、监理单位审核由施工单位提交的有关工序产品质量的证明文件(检验记录及试验报告等)、工序交接检查(自检)、隐蔽检查等记录。隐蔽工程经监理人员检查、验收、签认,并经工程部认可后方可隐蔽。

  2、对于重要及特殊结构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工程部应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与控制,确保使用材料及工艺过程的质量。

  3、对于施工难度大的工程结构或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施工部位,在监理人员进行跟踪检查的同时,工程部应对其进行平行检查。

  4、对于监理单位提交的《事故报告》、《质量缺陷处理结果及检验报告》进行检查,并报公司总工程师签认,严重的应报公司总经理签认。

  三、总工程师将不定期地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进行抽查。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8

  第一条为加强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确保医疗设备在其生命周期中安全可靠工作,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健康和安全,保证医疗活动准确有效,根据卫生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的范围,包括医疗设备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维修质量管理、计量质量管理、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管理以及基于上述过程中的改进活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三条设备科成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团队,成员由设备科具有相应资质

  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团队名单:

  组长:xx副组长:xx

  成员:xxx

  第四条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团队职责:

  (1)在主管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2)按照质量控制目标负责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

  (3)督导相关部门完成年度、季度、月指控目标计划。

  (4)督导相关部门修改、完善、补充质控检查标准。

  (5)定期检查如下内容: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采购执行率;

  档案管理达标率;验收差错率;调拨差错率;帐物相符率;配送差错率及劳动纪律。

  (6)检查质控汇总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7)参加质控指导工作,定期听取汇报。

  第五条根据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的要求,分别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医疗设备采购质量管理以及医疗设备维修质量和安全管理。

  三、工作细则

  第六条设备科对医疗设备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审核,对采购计划及采购流程进行监督,对购入的医疗设备进行验证,对医疗设备进行计量检测及功能评估。

  第七条对在用医疗设备与计量器具库存等进行管理,定期盘存,检查有无失效和淘汰产品,并进行处理;对医疗设备的入库、出库及报废进行管理。

  第八条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前,应对相关使用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对维护工程师进行基本原理和维护技术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对于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涉及设备器械的操作、技术和质量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属于不良事件的应按规定主动及时上报。

  第九条设备维修及预防性维护中出现的故障及故障隐患应进行记录分析,并追查故障原因,彻底检查问题根源,经维修的设备,应进行性能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查。

  第十条设备科制定年度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对在用医疗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测,包括验收检测、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必要时需要进行校正和修复;对急救类的设备要重点巡视,保证急救设备完好,建立计量监管体系,根据计量法规相关规定对医用计量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并保存记录。

  第十一条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建立临床应用风险评估体系,根据《医疗设备综合风险评估表》将医疗设备进行风险分级,根据风险等级制定设备管理计划;对重点设备实施重点监控,根据风险评估等级进行安全监测,分析数据并总结评估报告,根据评估报告内容持续改进。

  第十二条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建立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进行监测、报告、管理。

  第十三条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所有活动,均须以规定的.格式进行记录存档,以便于在必要时进行追溯。

  第十四条定期通报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与风险管理监测的结果,并定期将结果上报院领导。

  四、管理目标

  第十五条医疗设备管理总体质量目标如下:

  (1)严格采购制度、采购流程的执行率≥99%;

  (2)档案管理、资质管理达标率≥95%;

  (3)物品验收差错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

  (4)医疗设备调拨差错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

  (5)库房医疗设备账物相符率100%;

  (6)大型医疗设备的开机保证率93%以上。

  (7)中小型医疗设备完好率达96%以上。

  (8)医疗设备强检完成率100%。

  (9)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完成率100%。

  (10)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和培训不低于2次。

  (11)医疗设备安全(不良)事件数目10例/年。

  (12)医学工程人员岗位考核完成率100%。

  (13)临床医技科室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考核完成率98%;

  (14)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100%。

  (15)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和5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使用登记完成率≥95%、一级保养完成率≥95%。(每日1次)

  (16)50万元以内普通设备一级保养每周1次。

  (17)临床医技科室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考核合格。

  五、设备维修后的质控

  六、质量检测设备的使用、保管和维护

  使用质量检测设备及配套设备的人员,仅限于本实验室内熟悉该装置性能并能熟练操作的人员;质量检测设备应制定操作规程,并严格按操作规程开启、运行和关闭仪器;质量检测设备及配套设备应安置在固定位置上,不得随意移动,与之有关的质量检测设备一律不外借,更不能擅自改作它用。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9

  质量控制点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通过设定关键控制点,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它涵盖了从原料采购到成品交付的各个环节,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预设的标准和规范。

  内容概述:

  1.原材料检验:对进厂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其符合生产要求。

  2.生产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中设置多个控制点,监控每道工序的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3.设备维护与校准: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保养和校准,保证其正常运行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员工培训:提供必要的质量意识和技能训练,提升员工的质量控制能力。

  5.质量检验:在产品完成阶段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达标。

  6.反馈与改进:收集质量数据,分析问题原因,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持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0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生产活动的高效、安全和质量保证。它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各个环节,旨在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减少浪费,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并确保合规性。

  内容概述:

  1.原材料控制:对供应商的选择、原料验收、存储和发放进行规范。

  2.生产过程监控:设定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3.质量检验:设立严格的质检标准和程序,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4.设备管理: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预防故障,保证生产效率。

  5.安全管理:制定安全规程,预防安全事故,保障员工安全。

  6.环境控制:遵守环保法规,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7.记录与报告: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定期分析生产数据,持续改进。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1

  控制程序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企业的日常运营、决策制定、风险防控等多个环节。通过规范化的流程,确保企业活动的高效、稳定和合规,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内容概述:

  1.程序定义与审批:明确每个业务流程的步骤、责任部门和个人,设立审批机制,确保程序的合理性。

  2.执行与监控:设定程序执行的标准和监控手段,定期评估执行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变更管理:规定程序修改、更新的流程,保证变更过程的透明和有序。

  4.培训与沟通: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程序培训,确保理解和遵守,同时保持信息的有效沟通。

  5.文档管理:建立程序文件的编制、审核、发布、更新和存档制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6.审计与评估: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程序的有效性和合规性,提出改进建议。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2

  1、医疗质量控制信息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控制、质量规定的执行情况,医疗技术与专科技术、科研教学、医疗的检查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病人满意度等。

  2、科负责收集、统计各项医疗数据,每月提供院领导并向相关科室反馈。

  3、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应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医疗质量检查,利用周会、科务会反馈本科室医疗质量控制信息。

  4、各职能部门每月均要按医疗质量标准,逐项进行检查,记录执行情况,汇总到医务科,将医疗质量控制信息整理、护理部负责护理质量控制信息的.收集整理,提出整改及整改意见,每月利用科主任、护士长会反馈到科室,并定期以简报形式向全院通知。

  5、财务科每月将医疗质量控制信息汇总成册,提供院领导决策,每季度向相关科室反馈本科室的医疗治疗质量控制成本。

  6、纠风办负责收集医疗质量信息,每季度向全院反馈。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3

  投资控制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确保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主要内容包括:

  1.投资决策机制:明确投资决策流程,从项目筛选、评估到最终决策的`步骤。

  2.风险管理:识别和量化投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3.资金控制:对投资项目的资金投入进行规划和监控,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4.进度管理:设定项目进度目标,跟踪并调整实施进度。

  5.绩效评价:建立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估体系,定期进行绩效审查。

  6.法规遵从:确保投资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内容概述:

  1.投资策略: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优先级,指导投资决策。

  2.项目评估: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评估项目可行性。

  3.合同管理:规范投资合同的签订、执行和变更过程。

  4.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投资风险。

  5.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地向管理层提供投资活动的详细信息。

  6.后期运营:关注投资项目的运营情况,适时调整投资策略。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4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企业运营的有效性和效率,预防和发现错误、欺诈,以及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它涵盖了一系列的政策、程序和实践,旨在实现企业的目标,保护资产,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并确保合规性。

  内容概述:

  1.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包括市场、运营、法律等风险。

  2.控制环境:设定企业文化和道德标准,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员工理解和遵守规定。

  3.控制活动:实施各种控制措施,如审批流程、授权机制、记录保存等,以防止错误和欺诈。

  4.信息与沟通: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以便于决策和监控。

  5.监控:定期检查内部控制的效果,调整和完善制度。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5

  本进度控制管理制度旨在规范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时间管理,确保项目按时完成,提升组织效率。制度将涵盖计划制定、执行监控、调整优化及责任分配等方面。

  内容概述:

  1.项目计划编制: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解、时间估计与资源分配。

  2.进度跟踪与监控:定期检查项目进度,识别偏差并记录。

  3.偏差分析与纠正措施:对进度偏差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并实施调整策略。

  4.沟通协调:确保项目团队与相关方的.沟通畅通,及时解决问题。

  5.责任与权限分配:明确各角色在进度控制中的职责和权限。

  6.报告与审查:定期提交进度报告,进行项目评审。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2-26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06-02

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2-11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精选22篇)07-2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制度06-01

质量控制口号02-11

质量控制的方法有哪些质量控制实习报告03-08

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0篇02-26

全面质量控制制度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