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院感管理制度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我们该怎么拟定制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院感管理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院感管理制度1
临床科室应根据检验科报告结果,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科室负责人负责落实病区内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监控医师和护士具体执行: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控制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病历卡和床头卡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采取床边隔离措施,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将MDRO感染病人的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7.手卫生是接触传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前后、摘手套后等应按六步法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8.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与病人或其环境有大面积接触或病人有大便失禁等情况时,需要加穿隔离衣。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医务人员还应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9.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心电图、拍片)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擦拭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10.对患者附近的环境、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必须专病房使用,使用后必须消毒处理。
11.锐器放置在锐器盒中,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在黄色垃圾中按医疗废物处置。
12.如病人需要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单位,以便他们做好准确,防止感染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其他科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科室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
13.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院感管理制度2
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快速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止医院感染的继发和蔓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实行分级预警、动态管理
实行三级预警,分别采取控制措施
1、三级预警:
①短期内一个病室同时或连续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病例;
②微生物室检出传染性强的病原体,尤其是从非传染科病人标本分离出;
③发现新的`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出现。
2、二级预警:
①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③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一级预警: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二、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l、在分管院长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织下,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及各科室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工作。
2、在启动应急预案时,各部门应无条件接受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挥。立即成立调查、监测、控制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赶赴现场,开展救治、调查、预防、控制工作。
三、预案启动程序
1、三级警戒,由院感科和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工阼,经证实是医院惑染暴发时,应立即报告医院主管领导,由院领导批准后启动该预案。
2、二级警戒,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和落实各项防治措沲及疫情控制工作。
3、一级警戒,由分管院长亲自指挥,院感科、医务部、护理部、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等相关部门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控制救治工作,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必要时请派专家协助开展工作。
四、综合控制处理程序
(一)指挥程序
预案启动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根据医院具体情况,组织、协调、安排工作人员及必需物资。
(二)报告程序
院感管理制度3
1.每天收集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并刚好分析、核对,每月总结汇总一次。
2.每月15-20日组织各科室监控人员进行重点区域、物品及消毒液的细菌培育检测,并总结汇总一次。
3.每月一次对全院各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执行状况的`检查、总结并反馈。
4.每季度一次对全院院内感染率、环境微生物监及细菌药敏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并以院内感染通报的形式进行反馈。
5.至少每年二次对全院各诊疗组进行抗菌药物运用状况的调查,并进行总结反馈。
6.每年组织全院医生、护士、工勤人员、新职工和进修实习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学问的培训。
7.常常督促检查医院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废物及消毒药械的进购、储存、运用管理及回收处理工作。
8.每年召开全院监控人员会议,布置监控安排,加强业务培训。
9.随时关注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迹象,刚好调查、分析并实行相应措施。
院感管理制度4
诊所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诊所主要负责人为法定传染病责任。
二、预防控制传染病,发生传染病流行时,应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工作。
三、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必须及时或2小时内报告;乙类、丙类应在确诊后24小时内上报。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如发现严肃处理。
四、不得收治传染病人。发现时应按规定做好登记转诊及上报。
五、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定期参加培训。
六、完成传染病防治其他工作任务。
院感管理制度5
一、工作人员的管理
1、工作人员进入清洁区应当换工作鞋,医生和护士对病人进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穿工作衣,戴一次性的消毒手套: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操作时应该更换手套.2、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必须衣帽穿戴整齐,离开污染区时,应换鞋并消毒双手。
3、每班透析结束后应进行机器的内外消毒,并记录,对透析单元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消毒擦洗。开窗通风半小时,地面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病人床单位每人次一更换。每天治疗结束应紫外线消毒空气1小时,并做好记录。
4、病床每周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一次,每个区域的拖把及抹布要有标识,分开使用。
5、透析器及血路管均一次性使用,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
6、每个病人使用后的血路管等医疗垃圾,应用医疗垃圾袋单独包扎后放入医疗垃圾桶并加盖,专人送到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理地点处理,并有登记。
7、工作人员应每年参加医院组织的体格检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工作人员应接种乙肝疫苗。
二、工作人员手卫生管理
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xx年的有关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透析操作中优生以以下几点:
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或透析单元内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应戴手套,离开透析单元时,应脱下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以下操作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操作时应戴口罩和手套:深静脉插管、静脉穿刺、注射药物、抽血、处理血标本、处理插管及通路部位、处理伤口、处理或清洗透析机时.
4、在接触不同患者、进入不同治疗单元、清洗不同机器时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挥手并更换手套.
5、以下情况应强调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擦手:脱去个人保护装备后;开始操作前结束操作后;从同一患者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及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后;触摸被污染的物品后。
三、制度的管理
1、血透室必须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有病人和工作人员各自通道,不交叉,各区域布置合理。
3、透析室、治疗室、水处理间配备有紫外线,每天透析结束空气消毒1小时。
4、保持整个环境的整洁,要求各个房间每天拖地两次,每天擦拭桌面及物品表面一次,有明显污染时要立即打扫.注意拖把及抹面分别要分开使用。
5、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开存放,使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并及时加盖.
6、每月底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排除各个卫生死角。做好防四害工作.
四、治疗物品转运
1、护士按治疗需要在治疗室(透析准备间)准备治疗物品,并将所需物品放入治疗车,带入治疗单元的物品应为治疗必须且符合清洁或清毒要求.
2、治疗车不能在传染病区和非传染病区交叉使用。
3、不能将传染病区患者的物品带入非传染区.
4、不能用同一注射器向不同的患者注射肝素或对深静脉置管进行肝素封管。
五、病人的管理
1、病人进入透析间应更换拖鞋,每人专用一双拖鞋,自行保管.病人床单、被套每人次一换,换下后应放入专门的容器,送洗衣房清洗。
2、加强对病人的宣教,每个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均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自我保健及防范知识的宣教。
3、新病人首次血液透析前,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肝炎标志物包括甲肝标志物(抗HAV—IGM)、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丙肝抗体。测定梅毒及HIV抗体。透析器和管路应一次性使用,建立HCV,HBV阳性血液透析病人登记制度。血液透析病人根据情况,每隔6个月进行肝炎标志物的复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册。对HBV阴性的血透患者建议接种HBV疫苗。每年复查梅毒及HIV感染指标.
4、传染病人应分区分机进行隔离透析,感染区的机器不能用于非感染病患者的治疗。应配备感染患者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感染患者使用的设备和物品如病历、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机器等应有标识。护理人员相对固定。照顾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护理人员不能同时照顾乙肝和丙肝阴性的患者。
5、病人家属不得随意进出透析室,陪客必须在候诊区换鞋后方可进入。
六、各项监测要严格执行并符合要求
1、每月进行一次的.透析室、治疗室空气培养,要求≤500cfu/m,医务人员手及物体表2面≤10cfu/cm。
2、透析用水的水质情况每年至少测定1次,须符合YY0572-20xx标准,每周检查反渗水电导度、硬度、含氯量;每月进行水处理系统各部位的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检查结果要登记并保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反渗水及透析液所含细菌总数,应不得超过200cfu/ml且达到50cfu/ml,应采取措施纠正。水处理装置的输出端的细菌内毒素,应不得超过1EU/ML,在血液透析装置入口的输送点上的细菌内毒,并不得超过2EU/ML,且超过1EU/ML时应该采取纠正措施。
3、购买的浓缩液粉剂必须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证。
4、A液、B液应使用原装桶,一人一份.5、各种化学消毒液的配置要符合要求并有人监测,登记并签名.
院感管理制度6
院感管理制度是现代医院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它是以感染预防为核心,通过各种措施对医院内部环境、员工、医疗设备等进行管理,保障医疗工作的安全与有效。开展院感管理制度,对保证医疗效果、防治医院内部感染、提升医疗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院感管理制度的意义
院感管理制度是一套规范医院内部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防范和控制因医疗操作引起的交叉感染和医院内部流行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的治疗风险,提升医院的信誉,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卫生质量。
1. 保障医疗安全:医院内部感染是医疗卫生工作中敏感、复杂的问题。通过完善的院感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医疗工作中的安全、高效和规范。
2. 强化医疗质量:完善的院感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和设备的`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3. 降低医疗成本:医院内部感染患者的治疗费用比一般患者高出很多,通过科学有效地防控院感病例,可以降低医疗成本,优化医院财务效益。
4. 维护医院声誉:医院内部感染病例的发生,不仅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更会使医院形象受到严重损失,破坏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和认同。通过实施院感管理制度,可以减少医院内部感染病例和相关的医患纠纷,维护医院声誉和社会信任。
二、院感管理制度的内容
1. 院感管理组建:建立院感管理委员会,实行全院范围内的协调、处理、解决院感问题。
2. 严格卫生要求:医院内部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实行定时、定期的消毒和清洁监管,确保医院内部垃圾清理,并严格执行医院卫生制度。
3. 员工培训:定期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院感知识专业培训,熟悉院感管理的各项标准和规章制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
4. 严格手卫生规定:对所有医护人员和患者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建立严格的制度和流程,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应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控。
5. 感染病例报告:实行全院范围内的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举报并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6. 感染病例隔离:对院感病例严格实施管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扩散;对重症院感病例实行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7. 医疗设备管理:定期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维修和清洗,确保医疗工具的使用安全和卫生无害性。
8. 医疗废物处置:严格执行医院医废规定,采取合理的医疗废物处置措施,确保医废不被不合法机构所采用。
三、院感管理制度实施的保障
实施院感管理制度需要全院医疗工作人员的齐心协力,并且需要注重人、物、财的投入保障。
1. 人员培训:医疗工作人员应进行院感预防培训,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水平,增强院感预防意识和技能。
2. 财务支持:完善的院感管理需要财务上的支持,以保证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执行能够顺利进行。
3. 安全设备:对医院内部工具和设备要求高标准,必须符合安全、健康和卫生要求,可以支持医护人员完成医疗工作中的防控工作。
4. 及时的医疗响应:在院感病例出现的情况下,要做到快速响应、有效治疗,并通过各种手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及时的安抚和疏导工作。
四、结语
通过制定和完善院感管理制度,医院能够有效防止医疗卫生事故的发生,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为了保障医院的质量和声誉,医院应当严格执行相关的院感管理制度。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强化设施建设、加强物质保障,医院的院感管理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医院的质量和信誉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院感管理制度7
1、通过院内举办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班、学习班、科室业务学习、知识测试及外出进修学习、学术交流、资格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医院各类工作人员进行有关院感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知识,自觉地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工作,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医院工作人员都要自觉参加和接受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考试、考核,培训内容包括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控制标准和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的新进展、本院制定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隔离预防措施、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的监测、医院废弃物的管理、抗菌素的合理应用、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灭菌知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等等。
3、医教科要把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作为医学继续教育内容认真对待,并具体组织实施,院感办承担相关的培训内容,培训考试考核的结果要记入各自的技术档案。
4、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应掌握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卫生学要求和本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同时了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理论的进展,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9学时。
5、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每年应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5学时,至少接受一次省级以上专业知识培训。
6、医务人员应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学术活动等每年不少于6学时。
7、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
8、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要把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
医院隔离预防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中应确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在实处。
二、建筑布局的隔离与功能流程,须达到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污染环境的要求。
1、建筑布局:根据病人获得感染危险度的高低,将医院明确划分为清洁区(行政服务区、生活服务区等)、半污染区(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污染区(感染科门诊及病房)、重点保护区(手术室、ICU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1)各区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污染区域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生活区。
(2)各相关区域制定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流、物流的交叉而导致的污染。
(3)各区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方便医务人员洗手。
(4)通风系统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5)污染区和重点保护区尽量采用感应自控门。
2、区域隔离:污染区、重点保护区内各相关科室实行区域隔离管理,内部布局应明确划分为“三区”、“两通道”和“两缓冲”,以隔离感染源,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并达到以下隔离要求:
(1)制定服务流程,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界限清楚,有明显标识,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病人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2)污染区、重点保护区的缓冲间应设实际隔离屏障,当一侧缓冲间的门关闭以后,方能开启另一侧门,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
(3)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不同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但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是1.1米。对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特殊感染、高度耐药菌感染或其他需要隔离(包括保护性隔离)的病人,应单独安置。
(4)保证病室内通风设施良好,通风不好的可安装合适功率的排风扇,加强通风。
(5)污染区、重点保护区须安装合适数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洗手设备,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保障医务人员手卫生。
(6)限制感染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7)住院的传染病人一般不允许陪伴,甲类传染病人禁止探视和陪伴,对其他传染病人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探视,危重病人家属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按防护要求进行探视。
(8)隔离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应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3、病室隔离:即保护性隔离以及感染的防扩散隔离,应设在普通病房的尽端。
三、防护隔离: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原则如下:
1、对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标准预防措施,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技术和用品。
2、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暴露的风险选择个人防护用品,接触病人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时应戴手套,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防护面罩。
3、避免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与物体表面、衣物或病房以外的人员的接触。
4、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放入相应的废物袋中,并根据医院的制度进行处置。
5、严禁共用个人防护用品。
6、为不同的病人进行诊疗或开始另一项诊疗操作时,每次均应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洗手。
四、隔离技术:
1、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采用的一种预防,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措施如下;
(1)洗手和手卫生。
(2)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
(4)预防针的刺伤或锐器伤。
(5)遵守操作规程。
(6)环境清洁和处理溢出物。
(7)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2、额外预防: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对于确诊或可疑的.传染病人在标准预 防的基础上,采取的附加隔离预防,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通过此种方式传播的疾病包括开放性/活动性肺结核、麻疹、风疹、水痘、肺鼠疫、肺性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
(1)确诊或可疑感染病人应单间安置。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3)尽可能避免转移病人,限制病人活动范围,必须运送时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尽可能减少病原微生物传播。
(4)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
(5)使用深蓝色隔离标记。
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包括SARS、百日咳、白喉、病毒性腮腺炎和脑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
(1)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1米以上。
(2)自然通风,空气不需特殊的处理。
(3)可疑或确诊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4)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5)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病情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6)使用浅蓝色隔离标记。
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是医院感染中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伤口感染等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
(1)确诊或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2)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4)使用橙色隔离标记
五、针对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1、隔离感染源的方法:
(1)传染病人和普通病人严格分开安置。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
(3)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特殊感染病人应单间隔离。
(6)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7)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分别安置。
2、阻断传播途径的方法:病原微生物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不同微生物传播方式不同,需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接触、媒介、生物媒介(虫媒)5种,具体隔离预防措施同上(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
3、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1)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2)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3)独立空调设备,保护性隔离室可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要采用负压通风。
(4)必要时应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
院感管理制度8
一、供应室布局合理,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划分清楚,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室内环境清洁、无污染。
二、医务人员着装规范。
三、压力蒸汽灭菌锅、干热灭菌锅每锅做工艺监测;每包做化学监测;每月做生物监测。灭菌后物品定期做无菌实验。
四、灭菌前应将物品彻底清洗干净,物品洗涤后应干燥并及时包装,包布要清洁干燥,无破损,不得少于二层。
五、灭菌物品与非灭菌物品要分开放置,已灭菌物品必须标明有效日期。灭菌物品放在无菌储存柜内,每日检查,夏季超过7天,冬季超过10天,一律重新灭菌。
六、作好一次性医疗用品储存、发放、回收工作。
七、医院感染科每月对供应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
院感管理制度9
一、下呼吸道感染: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二、泌尿道感染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拨除,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3、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4、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5、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
6、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应采用无菌盐水或0、5%的碘伏清洗尿道外口,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换导尿管,若阻塞应立即更换。
7、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8、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三、手术部位感染
1、建立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
3、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视为污染。
5、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手术技巧,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6、严格遵守手术切口护理和引流操作规程,换药操作时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严格执行隔离措施。
7、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8、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9、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10、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和本省管理办法,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胃肠道感染
1、建立控制胃肠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肠道疾病流行期间﹝每年5月1日—10月31日﹞应开设肠道疾病专科门诊和肠道疾病专用的输液、观察、治疗室,对患有肠道感染病人、产妇及其婴儿进行隔离,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连续3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时,方能解除隔离,对易感者,特别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保护性隔离。
3、工作人员出现急性腹泻时,应立即做大便常规或培养,可疑为感染性腹泻时应暂时调离与病人直接接触的岗位,当临床症状消失和2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后,再回原岗位工作。
4、实施胃肠减压、鼻饲等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胃肠减压管、鼻饲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5、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对口服广谱抗菌药物,严禁滥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出现腹泻即应警惕,及早诊断、治疗,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7、加强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空气、物品、床单位等的终末消毒。
院感管理制度10
1、对呼吸道﹝发热﹞、肝病和肠道疾病患者设置独立的诊室、治疗室、卫生间、隔离观察室。
2、各区应配备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和手卫生设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必要时戴手套。
3、安排专人负责做好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并规范记录内容。
4、根据病源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严格执行各种隔离制度。
5、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加强诊室通风,常规每天2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6、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院感管理制度11
1、建立健全本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个人防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落实。
2、布局合理,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设置专门的清洗消毒间并有明显的标志,临床微生物室/实验室应设置门禁开关,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志,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每个工作区设有流动水和非手触式洗手设备、手消毒用品,操作完毕后及时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
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需配备生物安全柜、蒸汽回收型高压消毒锅,对源于病人的原始标本如痰液等进行涂片或接种平板等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生物安全柜安置位置符合要求。
4、无菌间必须保持清洁,每天清洁、消毒2次,紫外线定期空气消毒并记录。
5、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保洁处理,湿式清扫,遇有污染时立即消毒、清洗。
6、必须使用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存放时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柜,使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置。
7、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8、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玻片﹞,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9、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灭菌物品包外贴指示胶带,并标明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姓名及无菌包名称等。
10、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毒种保存液等,必须就地消毒灭菌,按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置。
院感管理制度12
院感管理是当今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是医院防控传染病的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互联网所有文库文档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医院院感管理制度,以供参考。
一、院感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领域是传染病高发区,但通常在医疗过程中很难避免病原体的传播。因此,加强院感管理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途径。同时,院感管理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益处:
1、保护患者:有效防止医院内传染病的传播,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2、保护医务人员: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概率,维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3、提高医疗质量:良好的院感管理可以提高医疗服务品质,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提高医院的'声誉。
4、提高经济效益:院感管理可以降低医院的治疗费用和患者住院天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院感管理制度的内容
1、院感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
(1)设立院感管理领导小组,制定院感管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设立院感管理办公室,协助院感管理领导小组制定院感管理工作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3)设立培训及监测等专项机构,负责医院院感管理培训、监测、报告工作。
2、院感管理流程
(1)感染信息监测:建立患者感染信息收集、整理、汇总统计等制度,实行医疗记录归档管理。
(2)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定严格的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食品卫生等制度和规范,对医院内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保持医院的清洁和卫生。
(3)感染处置:对发生感染的患者及时处理,控制病情,防止感染扩散。对涉及到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处理患者感染。
(4)感染防控监测:建立核心数据管理平台,针对实时数据、实时监测、实时预警进行跟踪、分析、汇总等工作,建立卫生监督体系和信息网络以及物资保障系统,确保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始终得以有效落实。
3、院感管理技术支持
(1)建立感染控制制度,对医院内的感染进行有效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2)建立感染预测和预警机制,对发生典型感染的时候进行及时处理,防止病菌扩散。
(3)建立院内感染监控体系,对医院内人员进行监控和诊断,防止感染病菌扩散。
(4)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技术,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食品卫生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
三、总结
医院院感管理是当今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院感管理制度,才能更准确地识别和预测感染风险,遏制传染病传播,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医院还需要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素质,采取更加有效的院感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医院整体的感染防控能力,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防控的目标。
院感管理制度13
一、对血液透析室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接受1次健康体检,包括HBV、HCV、HIV、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相关标志物的检查;HBV标志物全部阴性和仅抗-HBc呈阳性者应接种全程乙肝疫苗,抗-HBs
二、对所有初次接诊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检查,每半年复查一次。
三、医务人员进入血液透析室,应穿工作服、换工作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病人进入血液透析室应更鞋。
四、设有隔离透析治疗间,配备专门治疗用品和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阳性患者应在隔离透析间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急诊病人在急诊透析机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五、一次性使用的血液透析器及管路不得复用。
六、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并实施标准预防,操作或接触血液时必须戴手套。不能用同一注射器向不同患者注射肝素或对深静脉置管进行肝素封管。
七、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每次透析结束后,使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对透析单元内透析机等设备设施表面、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透析机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对透析单元地面进行湿式清洁,如有血液污染的,应先采用含有效氯20xxmg/L消毒液浸泡的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
八、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一人一用一更换。使用过的`布类应及时装入污衣袋由洁强公司统一处理。
九、治疗室、透析治疗区每日开窗通风1~2次,并使用等离子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天3次,每次2小时。
十、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分开放置,医疗垃圾放置在黄色垃圾袋内,利器放入利器盒内,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应封口,由专人密闭收集、运送,统一处理。隔离患者的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并及时密封,统一收集处理
十一、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并对检测结果分析评价。卫生学监测标准如下:
(一)空气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二)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手消毒后≤10CFU/cm(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十二、每月对透析用水、透析液的水质进行细菌培养监测,每季度对透析用水、透析液的水质进行细菌内毒素监测,透析机每台每年至少监测一次。当监测结果达到最大允许水平的50%时应采取干预措施。
结果判定:
(一)细菌培养:透析用水细菌总数
(二)细菌内毒素检测:透析用水
十三、将血液净化(透析)所致相关感染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定期进行分析与反馈。
院感管理制度14
诊所院感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二、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用后统一回收。
三、非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品)应采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五、加强各类急救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六、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七、治疗室、处置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八、治疗室、处置室均应有紫外线灯管,每天至少照射一次。
九、各科室桌、椅、床、地面、窗台用清水擦拭每日一次,有污染时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
院感管理制度15
诊所感染管理制度
一、制定诊所感染控制规划及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定期对诊所使用中的消毒液、手、物品表面、对不达标的`要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
三、监督检查有关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四、对使用中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凡不合格者及时更换。
五、监督进入诊所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消毒药械每季度查验“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对进口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无菌日期、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六、每季度检查供应室一次,包括一次性卫生用品监测情况,毁形记录。
七、定期检查污本处理及污物的焚烧情况。
【院感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卫生院院感管理制度02-18
院感管理制度09-17
医院院感管理制度01-13
医院院感管理制度(通用16篇)09-23
设计院管理制度03-13
美容院管理制度06-26
【精选】美容院管理制度07-11
美容院的管理制度12-09
院感培训总结06-26
养老院管理制度优秀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