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教徒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集团是种姓。而种姓制度(Caste System)是印度及其他东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也是社会制度和规范。它主要存在于印度教里,虽说锡克教、伊斯兰教等是反对种姓制度的(这也是印度不同宗教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宗教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已被废除,然而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至今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我个人两个月的旅行经历,大城市中种姓制度已经比较少见,至少表面上外人看不出来,但边远乡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
关于种姓制度的产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最常见的是雅利安入侵的社会历史解释。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雅利安人(Aryans)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后,为了把自己较白的肤色同土著居民较黑的肤色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Verna(颜色或品质的意思)一词。所以,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随着雅利安人的社会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逐渐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众脱离开来,而成为两个特权等级。一般人民大众则成为雅利安人社会内部的第三等级。这样,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会上便自然地形成4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等级。分别是婆罗门 (Brahmins,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罗惹尼亚(即刹帝利Kshatriyas,武士和国家管理者)、吠舍(Vaishyas,工商业者)和首陀罗 (Shudras,工匠和奴隶)。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根据印度教《摩奴法典》规定,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如果违反规定, 就会受到处罚。由于印度教重男轻女, 在婚姻制度上也对男子网开一面, 允许高种姓的男子娶比自己低一个种姓的女子为妻,这种情况称为“顺婚”, 虽不鼓励,但可以容忍。而一个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被称为“逆婚”, 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被开除出种姓, 他们的子女沦为“贱民”, 在社会上永远抬不起头来。贱民(Dalit)也叫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实际上是上面四个种姓外的第五个等级,是无种姓(Outcastes)的一种(还有另外一部分人自愿放弃自己的种姓,也会成为无种姓者),最受歧视,不光不能接触高级种姓的人,甚至要保持相当的距离。他们通常只能从事打扫厕所,清理尸体,屠夫等职业。
贱民的来源是复杂的,但主要来自两个类。第一类是居住在雅利安社会圈外的落后部落。第二类来自瓦尔纳社会的分化。比如世代从事不净的职业,还有由于战乱、犯罪、通婚(逆婚)等原因离开或被开除种姓的人。
在恒河边上的烧尸台,我就遇见一个贱民,他以导游的.身份给我各种讲解最后要我布施点柴火钱,我给了他50卢比又聊了会儿天。从他口中得知,他的职业是世袭的,就是帮忙搬柴火烧尸体,一辈子都干这个。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但我没觉得他以此为耻或抱怨不满或流露出不甘心,反而感觉他很坦然做这个,认为这一切都很正常。作为永不甘心的中国人,一定想知道为什么他会甘心情愿吧?
这就要说到印度教宣扬的业报和轮回转生学说。大概就是在灵魂不断转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是业力(即人的过去行为的总和)在伦理上的善恶属性——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不是学习/奋斗改变命运之类的普世价值。所以,一个人在今世是高贵还是卑贱,都是他自己本人前世行为的结果,并且他现在进行的每一伦理行为又在不断影响来世。如果今世的不幸者对自己的现世怨恨或反抗,只会加重自己的恶业,使来生更加悲催。所以,大部分的印度教徒都释然的看待生活给予他的一切,不妄图去改变。
种姓制度自产生后不断分裂、衍化,每一个等级划分成许多更小的集团,称为亚种姓(Sub-Caste),又称迦提(Jati)。迦提的最初来历是根据职业的不同而出现,但后来,这个词汇不断扩大,许多根据信仰、语言、部族起源、地理位置等背景划分的群落部族公社等社会共同体都被纳入迦提的范围。比如甘地(Gandhi)这个姓氏就显示了他所属副种姓的意义,意思是蔬菜水果商人,或者说菜贩。
上面是大部分人认可的说法,还有一种历史久远的宗教解释。它来源于婆罗门教古老的经典梨俱吠陀(Rig Veda),根据吠陀经,四个种姓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创造,梵天用口创造出了婆罗门(Brahmans),用手创造出刹帝利(Kshatrias),用大腿创造了吠舍(Vaishias),用脚创造出首陀罗(Sudras)。梵天创造四个种姓的身体部位的高低和各个种姓的地位高低是和谐的。不过这只是个传说,个人觉得前面的说法更靠谱。
在印度,种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影响着每个印度教徒和印度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在印度,种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位、地位、上升机会和障碍。由此才有印度的“预留制度”——在公立学校学位、政府公务职位中,为低等种姓主要是贱民、部落预留一定的名额,确保弱势群体能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机会。
不同于印度教人生下来就被决定了身份的理论,伊斯兰教是反对宿命论的,佛教更是提倡众生平等。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有点像日本德川时代的世袭等级制度,也分为士农工商和贱民五个等级,可不同的是,日本可以改变自己的等级身份,而且不同等级间可以通婚。这是日本等级制度下灵活的一点。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等级”观念,大家熟知的士农工商就是古人按照为社会贡献的大小来排列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认为读书应拍第一位。在过去农业为主的国家,“民以食为天”,自然地位就仅次于读书人。手工艺人跟随之后,地位最低的商人其实也很好理解,经济文明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商业很难繁荣起来,一直到近现代商人的地位才逐渐被人认可,到现在21世纪的时候,在当今金钱至上的时代,商毋庸置疑排名第一。
知道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大概就能多多少少理解他们的幸福感了。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很主观的东西,是内心深处真实直观的感受。由所处社会、环境、自身价值观等等所决定的,无关那些外在的东西。但不能忽略物质的重要性,在物质积累到一定的量前,幸福感确实和拥有的金钱呈正相关,随着获得越来越多的名和利时幸福感却不再有所提升。这也解释了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上广深幸福感指数反而最低。
年前绕着一圈回到伟大祖国温暖的家时,我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已经充满了那传说中叫幸福的东西。至今,每每想到外面世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我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什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文章:
什么是印度舞10-01
印度有什么特产09-02
印度舞的舞蹈特色是什么10-01
什么是年薪制薪资制度12-19
印度舞步的魅力11-03
印度的饮茶礼仪11-12
印度舞蹈的特点10-01
印度红茶简介09-05
著名的印度红茶由来09-01
印度咖喱炒饭的做法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