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时间:2024-04-09 23:09:53 丽华 活动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通用13篇)

  不知不觉中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结束了,相信大家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吧,感觉我们很有必要对活动情况做一下总结。那么什么样的活动总结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通用13篇)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1

  2024年暑假,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以“走进革命老区,发扬太行精神——以火热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组建“声临其境”推普社会实践队,在山西省吕梁市开展“推广普通话”——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革命老区 发扬青年力量

  在国家乡村战略的背景之下,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性语言,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对于普通话覆盖率偏低的农村地区而言,加强推广普通话效果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振兴乡村的必要举措。

  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有近10%来自山西省吕梁市,作为普通话技能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而言,本次三下乡“声临其境”推普社会实践队将山西省吕梁市定为具体实践对象,开展普通话宣传,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以点盖面,辐射周边地区,为普通话全面发展和推广贡献青年力量。

  扎根群众基础 了解民生国情

  “声临其境”推普社会实践队经过当地寻访调查,通过问卷形式收集并了解当地人的普遍语音面貌问题。例如:平声不分阴阳“诗时”、“魂昏”不分。“期待”和“磁带”,“私人”和“诗人”不分。文水话多有文白异读,白读往往失落鼻音韵尾。简而言之,“s”“sh”不分,以及前后鼻音问题。通过资料收集,也为实践队的推普行动打好了前期基础。

  通过推普活动,反馈尤为明显,学员的普通话发音有了明显的改善。总体上,当地居民中不会说和说不好普通话的人所占的比例超过60%。1—20岁处于学生阶段的人群相对较好,由于在校学习、上课或在外打工进行交流,会说的占到80%;经常说的.仅占约40%。20—40岁居于两者之间,会说的占55%,常说的`占20%。原因是受到传统方言和现代各种电视、网络、通讯等冲击,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40岁以上与上一层次有明显差别,会说的仅占40%,常说的占到15%;原因总结为受传统方言和生活习惯影响大。

  当地积极配合实践活动,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一法一规”,悬挂宣传标语、口号,利用广播、板报、橱窗专栏宣传等相关知识,畅谈语言文字成绩,宣传媒体滚动播出宣传口号,宣传语言文字法。市广电中心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每天向全区滚动播出宣传口号,向全市人民进行语言文字法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活力课堂建设 推普实践进课堂

  “声临其境”推普社会实践队携手吕梁传媒艺术培训学校为儿童进行普通话授课。从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家长重视度。

  在课堂上,实践队开展了语音训练、绕口令练习、朗读练习等各项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学到有关普通话的知识。在绕口令练习中,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设置问题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力,并采用整句领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找到问题答案。在语音发声正确的基础上,训练语速,通过个别儿童示范朗读、互相听读,找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发现并解决。经过认真教学后,孩子们在语音正确、吐字清晰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在语音训练中,实践队员们设置了接字游戏,将所教授知识融入到游戏里,在练习过程中对出现的不规范发音进行纠正和讲解,使孩子们的印象更加深刻。在经过教学后,孩子们语音面貌有所改善,对普通话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练就过硬本领 锤炼品德修为

  本次“声临其境”推普社会实践队依托山西省重点劳务品牌吕梁市重点扶持项目“吕梁山护工”,与培训中心针对农村再就业人员普通话普及情况,开展普通话以及语言表达的培训,对具体语音进行发音纠正,让吕梁山护工培训项目在走向全国的同时,更专业更细致。团队先后到达吕梁山护工学校、吕梁高级技工学校,对农村贫困户护工以及家政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和普通话能力开展专题培训。吕梁高级技工学校学员们积极配合,纠正自己的方言发音。其中吕梁广播电视台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了“离石: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推广普通话”宣传报道。

  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7月27日,共青团吕梁市委携手西安培华学院“声临其境”推普社会实践队召开“三下乡”座谈会。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对于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培育乡村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三下乡”期间,志愿者团队先后前往吕梁市离石区、汾阳市、孝义市等地,针对学龄前儿童、基层干部以及农村再就业人员开展普通话调研和推广,分析当地普通话使用学习需求,依托播音乐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设计互动环节、寓教于乐,开展形式多元的普通话推广活动.

  在系列活动中,团队与当地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进一步推广了普通话,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助力,也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三下乡”学子的精彩篇章。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2

  2024年暑假期间,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语”你同行实践队前往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新溪村,开展主题为“连山同语,民族同心”的暑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入选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团队,该实践站充分运用学校普通话测试站师资力量,助力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

  推普课堂乐趣多

  实践队依托新溪村文化道德讲堂,策划并开展了“一笔一画书写国学经典”“红色歌曲我来传唱”“把传统文化‘捏’进黏土作品”“我是推普小能手”等教学专题。

  通过普通话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系列活动,增强孩子们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体验民风民俗

  为更好地了解壮族文化,实践队采访了壮族八音传承人——杨万凯老师和他的八音队部分成员,了解壮族八音的.历史由来、演奏乐器以及壮歌、尝新节等传统民俗,聆听杨老师清唱《壮乡六月六》,“沉浸式”学习演奏锣、鼓、钹、唢呐、铙等乐器,感受不同的传统文化。

  此外,通过入户调研,队员们了解了壮族群众的普通话使用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情况,并与当地村委会干部、民俗文化传承者进行座谈。

  专家线上“云”宣讲

  在“云”宣讲课堂上,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广东省普通话测试一级复审专家李云霞为新溪村村干部、青壮年进行关于语言文学的宣讲及培训。

  “线上宣讲的形式很好,坐在办公室就能听讲座学习,还能进行语音互动,真心点赞!”新溪村党员杨超玲说。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团结友善,感悟“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以青春之力推进语言文字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交流的使命感。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推进乡村振兴,2024年暑期,临沂大学24个学院、2个校区,组建150余支暑期 “三下乡”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乡村田野,实地开展义务支教、科技助农、乡村文化建设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创新支教课堂,助力乡村教育

  为丰富乡村学生暑期生活,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实践团结合专业优势,奔赴各地开展支教活动。体育与健康学院“奥运情健康行”乡村体育健康传播实践队和“少年情·健康行·中国兴”乡村振兴体育健康传播实践队分别赴莒南县团林新城社区与平邑县桃峪村,为青少年传播体育健康知识,开展生动有趣的营养膳食专题课堂,带领他们进行体育运动,探寻运动乐趣。临沂大学星光护航员支教团前往临沂市莒南县团林新城社区进行乡村支教。支教团开设了生态课、手工课、美术课、音乐课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在支教团成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利用彩泥、旧纸杯制作出精美的摆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所思所想。支教团成员还将“蓝晒”工艺带到课堂上,让孩子们体验到传统工艺与大自然的美。

  农林科学学院成立教育振兴实践团——建设‘沂’‘莒’夺魁学习屋实践团,在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大仕沟社区建立学习屋,实践团成员给小朋友们测体温做登记、发放水杯、辅导作业,教小朋友唱歌、做手工、学舞蹈,针对性为中、小、幼等不同学龄阶段的青少年提供高质量伴读服务和课业辅导活动,打通乡村振兴教育提升“最后一公里”。历史文化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访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与当地留守儿童聊天谈心、分享成长经历,主动承担起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的责任,进行教育关爱。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利用专业优势,结合各地风俗特色,分别在新疆、河北,山东临沂、青岛、潍坊、泰安等地,走村入户,通过吟诵党史诗词,校正孩子乡音方言,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

  调研乡村发展,推动科技助农

  物流学院“青春向党,沂往无前”实践队前往野店镇北晏子村与全国劳动模范牛庆花交流,走访当地村民,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向、特色农产品种植及销路等,并下地体验,参观蜜桃种植地,进一步调查农产品的品质、村民收入和农产品销售状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尖青春·码上未来”科技助农实践团前往临沂市兰山区葡丰源种植家庭农场——鲜桃园深入社会实践,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乡村振兴助农,通过实地采访和调查,了解当地的农业政策与农业技术的发展运用状况,更好地响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产业振兴添砖加瓦。

  数学与统计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结合专业知识,对临沂朱村、济南三涧溪村、东营杨庙社区、青岛上流佳苑及大枣园社区的数字化乡村振兴展开由点到线的实地调研学习,了解电商直播、数字赋能云平台、乡村致富特色产业链等一系列智能化、便民化、科技化的振兴途径。医学院“枝叶情,乡村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临沂市平邑县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参观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平邑科技创新产业园园区生产、建设的基本概况及“技术转移中心+科研研究院+创新创业园”的'新型运行模式,依托平邑县科技创新产业园和山东茗日红茶业有限公司金银花种植基地,开展中药材资源调研,积极搭建大学生中草药项目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深入体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激活乡村文化底蕴,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临沂大学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济南大学联合,共同围绕当地特色开展了“弘扬沂蒙精神 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墙绘活动。图文并茂的墙绘,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营造了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星火”发展成就观察团走进蒙阴县桃墟镇安康村及百泉峪村,访问桃木雕刻传承人石少松,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探索全域绿色生态资源价值转换路径,打造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大学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途径。临沂大学作为红色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成立山东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鼓励更多青年学生深入乡村实践,融入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为各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4

  近日,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耕读传家 当归定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陇西县德兴小学、德兴初级中学、齐家营村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耕读传家 当归定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的2名老师和13名在校学生组成,该团队入选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以德兴乡齐家营村为重点,在德兴学校和村支部开展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德兴乡教师普通话语音与表达进阶提升、德兴乡小学生讲好用好普通话培训辅导;“新时代女性课堂”——德兴乡留守儿童健康性别意识宣讲、婚育新风专题知识宣讲;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走访调研、特色产业直播带货培训以及红色诗文诵读红色歌曲传唱、国家助学政策宣讲、留守儿童慰问等活动。实践队在实践结束之际还开展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西南石油大学”耕读传家 当归定西“暑期社会实践队总结大会及汇报展演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陇西县德兴小学开展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德兴乡教师普通话语音与表达进阶提升、德兴乡小学生讲好用好普通话培训辅导。培训过程中,西南石油大学王韦皓教授从普通话的定义、声、韵、调、语流音变、轻声、儿化、单音节字、多音节词的发音与朗读等方面为教师们进行培训辅导。实践团队的`学生们用游戏互动、口部操、绕口令、听示范录音示范朗读学员跟读、红花榜奖励的方式为小学生进行趣味授课。

  实践队还开展了“新时代女性课堂”——德兴乡青春期女孩健康性别意识的宣讲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向我们当地农村的青春期女孩讲述女生在青春期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用于帮助她们健康安全的过渡青春期并正确认识“性”,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新时代女性正确的性观念与性意识。活动分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护自己三大板块。实践团队的主讲人还为同学们宣讲了新时代女性的价值,希望女同学们也能够拿起时代的接力棒,承担历史的重任,迎接社会的挑战,实现人生价值,显示出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魅力。

  中药材是陇西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实践团队队员前往赵家营村中药材基地开展当地特色产业走访活动,观看了赵家营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主题宣传片,了解了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中草药情况并对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产业带头人以及产业农户进行了采访。

  为增进与德兴小学与实践队队员之间的交流,实践团队在陇西县德兴小学开展“耕读传家、当归定西”总结会及汇报展演活动。活动中,德兴小学和实践队的学生们表演了舞蹈、绕口令、大合唱、诗朗诵等精彩的节目,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为共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共青团与共青团陇西县委、德兴小学签订了志愿服务协议。

  实践队为了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西南石油大学“耕读传家 当归定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巩昌镇河那坡村甘肃陇之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直播带货”培训活动。培训以实操抖音直播推介“陇之味”浆水为主,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直播间状态、直播话术、商品话术、直播技巧等场景融入式培训,有效提升企业相关人员的直播带货技能。据悉,在短短30分钟的直播时间,浆水订单总数达29单400多袋,销售额1300多元。同学们在直播间对陇西党参、当归、黄芪等特色道地中药材产品也进行了推介宣传。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5

  8月16日下午,海南大学“推普筑兴”实践团赴共青团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与团县委工作人员召开座谈会。首先,实践领队马浚程向团县委工作人员介绍了团队的基本情况及活动开展的背景。随后,团县委从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自治县)、边(边境地区)、广(地域广阔)、香(古茶飘香)、乐(快乐拉祜)六个方面向实践团队介绍了澜沧县的现状,并解答了实践团队的`问题。

  实践团队与共青团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交流互动

  接着,实践团队与当地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了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参会人员对实践团队的实践规划表示赞赏,并表示将积极协助实践团队开展工作,希望能借此机会宣传美丽澜沧,号召更多大学生共赴澜沧。

  8月18日上午,海南大学“推普筑兴”实践团在安康村小学,与当地基层组织、学生代表在学校教室召开了座谈会,通过会议了解当地近期发展,为实践开展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由团队成员向当地介绍了本次实践活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提出了对民俗民风民情的思路与思考。

  随后,当地工作人员向实践团队介绍了当地的情况、活动开展场地、实践开展方式,积极解答了团队成员对于当地教育、特色产业、儿童生活等方面的疑惑,加深了实践团队对当地的了解,并表示将积极配合实践团队的实践开展。

  最后,实践团队与当地学生就各地民俗差异、风土人情相互交流,促进双方了解。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引领发展共赢。海南大学"推普筑兴"实践团将以实践彰显青年担当,为云南省安康村普通话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6

  “我一直想为月光下的中国写一首诗,我喜欢她宁静的样子,喜欢她温柔中的强大力量。”近日,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普惠乡村”实践团队秉承“服务社会,传递爱心”的宗旨,赴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马头山镇开展“学语言,习文化,强信念,齐振兴”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马头山小学的经典诵读实践课堂上,“普惠乡村”实践团队成员以《七律长征》和《卜算子·咏梅》为例,教授孩子们朗诵技巧。对于孩子们在朗诵中出现的问题,团队成员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与纠正。

  针对低年级儿童,实践团队通过绕口令、成语接龙等简单的小游戏帮助他们学习普通话。“四是四,十是十......”在阵阵欢笑中,小朋友们加深了对平翘舌音知识的理解。

  “原来普通话知识不仅仅在书本上,还可以通过唱歌、朗诵、表演来学习,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普通话知识,还要把说好普通话的方法教给爸爸妈妈。”马头山小学四年级学生汪晓梦激动地说道。实践团队通过有针对性的经典诵读活动,将说好普通话的观念吹进乡村、送进课堂、种进小朋友的心里。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指导老师刘毅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成员深入马头山镇街头,通过入户走访、发放问卷等方式,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当地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书写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围绕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提出自身的建议与想法。

  此外,实践团队聚焦普通话普及率低的地区,选取一部分作为帮扶对象,由东华理工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语言学专家带领团队成员制作帮扶对象普通话水平档案,定期开展普通话线上教学,解决帮扶对象语言问题。团队成员曾令军说:“这份工作很有意义,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能够切实帮助到马头山镇人民,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为更好地满足当地人的语言咨询需求,推普调研实践小组在服务地设置了“推普振兴文化服务站”,为当地村民提供文化咨询服务,充实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实践团队邀请东华理工大学语言学专家、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刘毅老师在服务地开展讲座,系统讲授普通话知识,带大家学习了解国家语言文字政策。

  “刘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习到了不少的发音技巧,感谢东华理工大学提供的此次学习机会。”讲座结束后一位村民如是说到。此次讲座的举办,不仅帮助当地人增强了普通话学习的自信与自觉,还促进了文法学院与抚州市资溪县马头镇语言的联结。

  据悉,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普惠乡村”实践团队始终践行“推普扬文化,振兴谋发展”的社会实践主题,发挥专业所长,通过推普课堂、实地调研和专家讲学等活动,引导农村地区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促进普通话在乡村的运用和推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7

  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我镇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题。在全镇领导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多方协力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现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着眼产业兴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因地制宜,大胆谋划,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粮油、果蔬、药材、生猪、家禽、水产等五大特色种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稳定发展。截至目前,全镇粮食种植面积逾4.5万亩,粮食总产1.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000余亩,白芷、麦冬、丹参等中药材种植业再上台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种养殖模式,做大做强温氏、齐全、新希望等规模养殖寄养场,共计出栏生猪14.9万头、山羊1.25万头、肉鸡150万羽、肉牛2000余头。创业就业持续攀升,建立返乡创业基地1个,培育发展射洪鲲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30余家,回引农民工回乡创业34人,组织各类农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班2批次140余人次,转移劳动力12161人次,创劳务收入约4亿元。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

  二、立足生态宜居,不断改善农村环境

  一是统筹村镇发展,切实打造宜居环境。我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突出抓好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村道路硬化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土地整治、危房改造等措施。累计建设农村道路26.42公里,建设省道S101线涪西段,建设各类卫生水井67口,安装自来水5处,维修人民渠干渠7公里,改造整治提灌站5座,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储备上报20余个村道路拓通、舍得酒粮基地建设、农村水环境治理等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二是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河流保护、秸秆禁烧行动。落实日常保洁制度和保洁人员,加大垃圾清运日常巡查力度,截至目前,建有垃圾压缩站及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各1处,建设完成“千村示范”污水处理工程2处,完成330户卫生厕所改造,达到全年目标(360户)的`91.7%。扎实开展河长制、库长制工作,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河长监管体系,组织开展常态化巡河护河,加强与大英象山、通仙河道联防联控,出境水质常年保持3类。强力整治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开展执法巡逻,广泛宣传教育,出动流动宣传车95次,现场制止秸秆焚烧20余处,群众环保意识持续增强。

  三、着手乡风文明建设,打造和谐环境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凤凰村为试点,先后开展10余次“我是党员宣讲人”、“主题党日”等活动助力文明创建。同时,在村主道路建设“党员示范一条路”,设置文明守礼、先进典型路牌10余个,组织村民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先进评创”,对党员先锋模范、脱贫攻坚示范户、环境卫生示范户等8大方面起带头作用、群众公认的党员群众进行宣传表彰,以身边事、身边人感化和引导全村群众共同参与共建,促进全镇乡风文明水平提升。二是利用村广播、文娱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抑制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培养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社和谐的农村社会新风尚,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民风持续好转。

  四、发展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治理

  一是弘扬向善向上社会正能量,提高群众凝聚力。我镇充分利用党建微信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平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扶持培养一批产业带头人、文化乡贤等乡土人才,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依托“贺诚故里”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禀赋,挖掘开发耕读文化,先后开展4次以“将军故里”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党建责任抓实、抓细、抓到位,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开展生活,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载体,过好组织生活,持续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镇全年共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远程教育、党课宣讲等各类学习教育5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1500余人次。同时,通过专题会议、中心组学习、党员大会、撰写心得、送“党史”下乡文艺汇演、诗歌征集等方式分层分类学习“四史”90余次,将党史内化于心。三是切实加强平安乡镇建设。建立健全镇村管理、服务、协调能力,严厉打击村霸,重拳出击黄赌毒和邪教组织,主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8

  乡村企业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泗县注重乡村企业家培育,让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用好乡村企业家人才,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强化政治引领,做好人才“规划图”。泗县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做好乡村人才振兴年度规划,14家单位牵头完成23项工作任务。建立以乡土人才为重点的乡村企业家人才信息库,至今完成1000名乡村企业家人才的建库、培训、培养等工作,实现人才类型多方面覆盖,分门别类录入全县人才资源信息库,做到“上下结合、分层管理、动态调整”。成功形成服务和管理一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搭建创业平台,打造育才“孵化器”。选派专家人才与乡土人才开展结对帮扶。选派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开展下乡支教送医、科技服务、支农扶农等服务基层乡村活动3572人次。组织企业与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深化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万名大学生及返乡创业人员实习实践基地,强化青年人才智力支持。

  实施重点项目,开设人才“练靶场”。发挥专家人才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运用到创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培训班中去,实地指导全县发展,促进企业稳步收益,提高群众科技知识普及率,服务乡村振兴。依托科技进村入户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组织全县200多名农业科技指导员进村入户服务社员3855次户,每年带动科技示范户1200多户,有力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形成现代化农业新格局。

  农业科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

  强化服务保障,后植留才“新沃土”。对乡土人才给予创业贴息贷款等支持,注重扶持返乡创业人员,对待资金、技术回乡创办农产品相关内容的人员着重提供支持保障。激发乡村企业家人才工作热情,加大评选表彰力度,开展以“新型职业农民”、十佳“非遗传承人”、十佳“创业创新能手”及产业带头人等为重点的'优秀乡村企业家人才评选工作,营造浓厚的人才氛围。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9

  8月以来,为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业务,全面提高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农业银行玉溪分行开展“金融服务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营销活动。该分行通过开展送金融服务下乡活动,支持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向广大群众普及金融知识,传递致富信息,进一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该分行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组织青年先锋队或服务小分队,深入街道(社区)、村组开展营销。队员们走进乡镇,为群众带去农行“网捷贷”“乐分易”产品,以便捷的.金融产品向群众致敬;走进村小组,开展农户信息建档工作。队员们携带移动设备顶着烈日走街串巷,就像一个个“移动银行”,挨家挨户办理业务。队员们起早贪黑、顶风冒雨地下乡工作。为不耽误农户下地干活时间,农户早上有时间他们就早上去,晚上有时间就晚上去。组织人员上门采集办理社保卡人员信息,将金融服务送上门。对辖内惠农支付点逐户开展巡检,保证服务点安全平稳运行,让农村客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营销人员与农户促膝谈心,了解农户金融需求,为广大农户提供真正实惠便捷的相关产品服务,推进农户信息建档及“惠农e贷”、信用卡、聚合码等产品综合营销以及反诈、征信知识宣传的营销工作。

  为做好开学季金融服务,该分行利用学校开学的有利时机,组织人员走进当地学校,为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如为学生开通“智慧校园”食堂绑脸充值业务,办理借记卡、掌银及电子社保、医保凭证等业务,同时宣传农行“惠农e贷”产品。

  为做好医护人员金融服务,该分行积极营造“医师节”氛围,组织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服务医师谢礼天使”宣传活动,对接医护工作者“网捷贷”、信用卡业务。

  近年来,农行玉溪分行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坚守服务“三农”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全力为辖内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支持玉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农行力量。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10

  大兴安岭塔河县以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积极搭建人才交流、技术指导、科技创新、项目合作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的有效融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持续“选优配强”,筑牢组织堡垒。

  聚焦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把乡土人才队伍挖出来、聚起来、强起来,让人口变人才,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立后备人才库,储备村级后备人才29人、驻村后备人才105人。选派8支驻村工作队、9名第一书记、16名驻村工作队员,满足多元化驻村需求。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为各村招录乡镇事业编制人员21人、选调生14人、三支一扶3人,助力乡村振兴千人行动3人,为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聘请东北农业大学专家,就春耕种植和大豆植保技术进行网络培训,受益农民达100余人次。积极落实“双实用计划”,充分发挥省、地、县科技特派员作用,通过“名师带高徒”模式,让“老师傅”对“小徒弟”在乡村振兴的各项领域中一对一辅导、手把手教学、面对面传授,为乡村提供服务105次,网络培训农村技术骨干400余人次,不断实现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烈火中淬炼“金刚不坏之身”。

  突出“知行合一”,绘制振兴蓝图。

  坚持目标导向,围绕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产业需要,确定乡村人才培养具体方向,以人才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各乡通过出租农机具、钩机、异地购置门市等项目,各村集体经济全部超过10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19196元,较上年增长14.38%,是省脱贫线的4.36倍、国家脱贫线的4.8倍。致力于打造民族旅游产业,推进鄂族村特色村寨建设项目、鄂族风情园传统民居室内外及民俗馆配套项目陆续落实,共投资941.78万元,进一步完善以鄂伦春民族风情园为中心的.民族旅游产业。

  持续扩大“寒地大豆”“寒地龙药”种养殖规模,推广“三减”示范基地种植,推行“专业人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当地人才链、产业链、发展链深度融合。各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47家,有机大豆种植3500亩、北药种植1458.07亩。积极培育农民企业管理人才,研制精装大豆、山药煎饼、口袋蜂蜜等适合电商销售产品,开通抖音、拼多多等网络店铺,打通销售“新引擎”。开库康乡开库康村、马伦村成为了全省第二个、全区第一个村集体经济分红村。20xx年11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平均达到24.61万元,累计实现从“0”至706.15万元的突破,为塔河高质量转型振兴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做好“服务保障”,汇聚人才合力。

  加强政策倾斜,印发《塔河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塔河县急需紧缺人才首席服务员制度实施办法》《塔河县支持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鼓励建设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设人才服务窗口,落实好到人才激励政策。精心打造人才公寓一栋12户,配备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电器,为优秀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良好生活条件。

  常态化开展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青年人才联谊会等活动,促进优秀人才沟通交流,丰富精神生活。注重典型推介,举办人才汇暨优秀人才交流展示活动、实用人才技术技能大比武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和成就感。举办不同主题的“乡村擂台赛”、乡村振兴农村工作推进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落实驻村工作经费、人身保险等保障措施,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11

  xx市针对乡村人才难引、领军人才匮乏、培养渠道狭窄现状,实施人才引育“三大行动”,引导各方人才加速流向基层一线,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实施“才荟雅州”行动,打造乡村人才“蓄水池”。线下举办“才荟润雅·宜业宜安”赴外招才引智活动,组团巡回北京、上海等x个城市、x余所高校,招引人才x余名。线上开通xx智慧人才云平台引才专栏,举办“空中双选会”x场,“云”引才x万人。绘制在外雅籍人才地图,与x万余名在外雅籍人才建立“一对一”沟通联系,回引x余名人才回乡创业,精准邀约x名企业家、专家回雅投资考察,促成投资x余亿元。

  实施“智聚雅州”行动,打造乡村人才“智囊团”。聚焦提升基层业务水平,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人才“五进”等活动,引导农业、科技等领域专家人才下沉基层一线开展智力帮扶x余人次。聚焦解决基层技术难题,举办顶尖人才“三雅故里行活动”,邀请x名“两院”院士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茶叶等产业发展方向在雅开展联合攻关;全省率先建立xx省专家服务团地方智库,签约成渝专家x人,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实施“筑梦雅州”行动,打造乡村人才“生力军”。着眼培养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一线人才,启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推广“校中厂”“厂中校”联合办学模式,引导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x个、技能大师工作室x个,培养技能人才x万名。启动“万名乡土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送出去学”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x名、生产经营型人才x名、农业职业经理x名,通过“送教下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万人次。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12

  我镇作为农业大镇、正宗烟台苹果源产地,生态资源丰富,特色产业突出,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获得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果菜无公害高科技示范镇、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首批宜居小镇、烟台市特色小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镇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把准优势、高标定位,着力打好乡村生态振兴“三大仗”。

  一、着力打好“整治仗”

  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集聚力农村“七改”,全力补齐短板。加快农村“三大堆”清理进度,分片负责、统筹推进,坚持日调度、周评比,发现亮点和问题随时观摩学习、触动,争取早日达标完工。大力推进改厕工程,坚持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实现愿改早改、能改尽改。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努力让广大农村群众早日享受美好生活。积极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农村道路、河渠、房前屋后、村庄周围闲置土地绿化。用心激发内生动力,组织开展“美丽乡村红旗村”创建活动,对红旗村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引导各村积极争创省级美丽乡村;号召各村庄组织开展以“五净一规范”为主要标准的家庭卫生评比活动,引导群众积极争创“美丽庭院”、“精品庭院”。

  二、着力打好“保护仗”

  我镇境内古树、老房子等较多,本着保护、利用、开发的目的,组织开展对镇域内古民居、古井、古树、古桥、匾额、古塔、遗迹等历史文化要素的查找、梳理,以穿点成链,注入旅游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学习借鉴浙江、贵州等特色民居经验做法,主动寻求名建筑师,对农房设计进行指导,打造特色乡村风貌。加强对镇域内现有枣林、核桃林、苹果基地等的保护和壮大,保证乡村生态特色。重点加大对烟台苹果的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深入挖掘烟台苹果的自然属性、公共属性、价值属性、文化属性,以延长烟台苹果产业链条,深化烟台苹果内涵,提升烟台苹果品牌,扩大有效供给。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按照要求实施退耕还果还林工程,通过退耕还果还林工程,研究建设打造高标准名特优新林果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名优林果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三、着力打好“发展仗”

  结合镇域内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色生态产品,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增强生态产品服务供给,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最大程度实现生态资源价值。依托梨花古镇项目,进一步突出本地特色,提升苹果园景区档次,打造好“山东首个体验式轻度假小镇”品牌,放大“烟台苹果经济”效应,发挥烟台苹果文化节的带动效应,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立足烟台苹果、绿色有机蔬菜和千亩核桃林、百亩药材基地、千亩苹果园等特色资源禀赋,按照“结构优、质量优、生态优、效益优”的现代农业体系要求和“一村一品”战略,培育富有特色的乡村生态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生态示范村,串起绿色环保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 13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近年来,民进永川区委一直高度关注和助推永川乡村教育、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发展,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入调研“永川区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课题。为高质量完成本次调研,民进永川区委课题组今年深入区内多个镇街和部门调研,6月份举行“寻找最美乡愁”年度界别活动,还在8月赴宜宾、成都开展“企业与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案例研究、专家咨询,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基础已在我区得到夯实。在中央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9月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第七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分3章做了专门论述。在市级层面,今年先后出台《重庆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关于聚焦乡村发展难题精准落实“五个振兴”的意见》《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在区级层面,《重庆市永川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永川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分别在5月、8月通过区委常委会审议,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五进农家”和“四大行动”为行动抓手,并与开展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做好农村信教群众思想引导、加快乡贤评理堂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另据了解,《重庆市永川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编制的招标工作也已启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领导机制与工作制度得以完善。各镇街、各部门均能及时学习、传达和贯彻最新的上级精神,研究、部署和推进所辖条块的相关工作。二是乡村文化供给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正在全区展开,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图书室等乡村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创新。三是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初见成效。各个村两委加强了对农村群众的法治与德治教育,特别是让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精神在镇村基本做到了人人知晓,有效遏制了某些人情歪风和不良风气。

  (三)“永川新乡贤”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全国知名品牌。我区的新乡贤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主要工作经验可概括为:一是“循名责实”,明确了新乡贤的标准,赋于了“乡贤”一词新的时代内涵;二是“精挑细选”,新乡贤的推选工作包括了七大严格步骤;三是“树立标杆”,让乡贤事迹垂范乡里,并引导群众知乡贤、敬乡贤、争当乡贤;四是“以实正名”,引导新乡贤在传承传统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化解乡邻纠纷、奉献公益事业、反哺家乡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振兴本身:公共文化待提升,传统文化受冷落。一是公共文化硬件设施重“建”不重“管”。一些镇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挪用甚至废弃的现象,农家书屋的图书很多种类不齐、数量不足、更新缓慢,镇村广播维护不到位,体育健身器材损坏后长期无人维修。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曲高和寡”。以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渠道之一的“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又不对群众“口味”,而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却因经费、人才短缺等原因而“千呼万唤难出来”。三是传统文化在乡村明显衰落。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文化正在我区农村失去传承土壤,因经费保障不足,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部分传承人无法依靠非遗技艺供养家庭,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助力生态振兴、乡风文明,文化振兴还任重道远。一方面,生态人居环境、村民卫生习惯都有待改善。除集镇和新建的集中安置点外,农村建房缺少整体规划,布局凌乱、色彩杂乱的砖混房屋影响着乡村生态美感。农村环卫设施配备不足,加上部分村民习惯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柴草,致使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乡风出现异化苗头,陈规陋习难以根除。部分村民的集体意识淡漠,责任意识淡化,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比富摆阔、婚丧大办、薄养厚葬、黄赌毒之风在农村还大行其道,封建迷信甚至邪教活动还很有市场。

  (三)从组织振兴追因: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视和投入不足。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敷衍应付,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在一些镇村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上而下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我区多数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还处于观望和缺位状态。

  (四)从人才振兴溯源:主导、主体两端均缺少人才支撑。一端,作为乡村文化主导力量,文化专干队伍力量不足。镇文化中心在岗人员“不专业、不专干”的问题较为普遍。文艺专业毕业的只是专干队伍的“少数派”,而且名义上的专干还要“混岗”兼顾其他岗位,甚至干脆被镇政府其他部门“借调”或“借用”。而每个村文化中心至少应配置一个公益文化岗位的规定尚未在全区得到落实,很多还是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抓文化工作。另一端,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一村村民难以组建一支业余文艺队。调研发现,农村人口中外出务工、经商的约占农村总人口的36%以上,而未外出的妇女又约有20%在集镇、城区购(租)房陪读,真正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多为儿童、老人。农村严重的“空心化”,使乡村文化活动缺少主要参与人群。

  (五)从产业振兴评价: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度还亟待提升。在宏观视角,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还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现有政策还散见于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以讨论较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例,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区级层面还是分行业规划、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充其量只能做到“配合”,很难做到“结合”,更谈不上“融合”,导致各方面资源的聚合效应太弱,条块分割导致乡村文化及相关产业“有珍珠、没项链”。在微观层面,文化元素对乡村各产业渗透、对企业的支持都不足。比如,因为与文化元素结合不够,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农民的相关收入难以大幅提升。而对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的乡村旅游,则深陷业态单一、模式趋同、回头率低、竞争力弱的窘境。

  三、对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立足文化振兴,不断创新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思路。一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创新运管制度。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整合乃至增添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风家风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征求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助推“全民阅读”。鉴于文化设施目前还按照行政区划布局,场馆的服务半径有限,建议试行村民跨村、跨镇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议用“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模式实现让农民“自主点菜”,以增强“送文化”下乡的精准度。诸如区人社局等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应送到村一级,助力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永川特色的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山歌比赛等活动,真正让农村群众“唱主角”。

  (二)着眼生态振兴,外涨生态环境颜值,内升乡风文明气质。一是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要兼顾“乡土”与“乡愁”。按照笔者的理解:而“记得住的乡愁”则属于乡村文化内在的“韵”,集中表现为农耕文明、非物遗产、民风民俗。为此,我们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同时,也要支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以保留“乡愁”味道。最终的成果,则是让农民更加看重“乡土美”而留在农村,让市民主要因为“乡愁美”而纷至沓来。二是以进一步打造永川新乡贤文化,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我区应让永川“新乡贤”的名片更加响亮。下一步,建议相关部门帮助新乡贤提升能力素质,搭建更多平台,可在“乡贤评理堂”基础上建设“新乡贤文化中心”。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作用、乡贤带动引领作用的三结合,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在乡村的和谐统一。同时,村支两委、村民、乡贤三方围绕家风家训建设、村规民约修订、红白事操办标准制定、“三乱”(乱扔、乱倒、乱吐)陋习根治、文明细胞(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等热点领域创新工作举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习俗。

  (三)关注组织振兴,构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第一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议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文化振兴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及镇街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每个镇街配备2~3名文化专干,每个村确定至少1名文化管家(或文化志愿者),专职负责文化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区文化委要加强对镇、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督促、考核,防止设施空置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内容建设,明确量化指标,确保农家书屋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40小时。第二步,强化财政保障,拓宽经费来源,加强经费管理。一是建议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运维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并预算新购置文体设备的专项经费。建议区财政每年为农村地区的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预算一笔基金。二是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三是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整合镇街的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从经费上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强起来、特色亮起来、人气旺起来。

  (四)立足人才振兴,夯实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第一,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专干队伍。对有编无人的文化站,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文化站专技力量。对“被混岗”的文化专干,镇街应及时调整其工作,尽量做到专职,确保其将主要精力用在抓文化工作上。对文化工作任务重、文化站人员紧缺的,可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临聘民间文艺人才。同时,应充分发挥永川职教学生众多的独特优势,采取“区聘镇用”“镇聘村用”的方式从中选聘专(兼)职文化志愿者,作为文化专干“影响“村里的得力助手。第二,打造本村本乡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行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村小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个村有1名志愿者、1个文化中心户、1支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每个镇街应培育1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文体团队,拥有1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品牌。第三,不断提高专兼职乡村文化人才的业务水平。区级层面应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数据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的培训。对于文化专干,应逐步提高该群体的专业人才比例,优化人员结构,并将文化专干培训纳入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农村文体团队、文化骨干,除由文化专干下村进行指导和排练外,还可以邀请在永高校师生下村蹲点辅导,促使其多出文艺精品。

  (五)着眼产业振兴,以乡村文化为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能。首先,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联姻”。比如,可以深挖某些镇街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内涵,让产自该地的农产品、工艺品变得“背后有故事”。在产品设计、制作或包装过程中植入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形成较高商业附加值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则指日可待。而重庆文理学院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镇,今后应在发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成为永川区的最佳合作伙伴。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形式来提高我区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文化性与档次感。其次,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乐园。未来五年,重庆市将打造100个乡村文化乐园,以实现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我们永川已经有一家入选,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我区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最后,要为社会资本“来永”“下乡”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社会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库,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集聚区。为扩大我区乡村文化项目的知名度,还应创新营销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营销资源的精准投放度。

【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相关文章:

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范文(通用6篇)08-28

医疗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08-08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总结(通用12篇)09-20

助力乡村振兴总结(通用6篇)12-08

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05-12

推普活动总结12-24

推普活动的总结03-23

推普活动总结08-17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论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