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列宁逝世纪念日活动总结
开展列宁逝世纪念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人们对列宁思想的了解,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开展列宁逝世纪念日活动总结,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第一篇:开展列宁逝世纪念日活动总结
1月21日,是无产阶级革命伟大导师列宁逝世xx周年的日子。当天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数百名俄共党员及普通民众举行活动,纪念这一伟人。此外,在阿尔泰、萨马拉等俄罗斯其它省份和地区的多个城市也都举行了纪念集会活动。
一个平凡的伟人
列宁20多岁就投身革命,在54年短暂的人生中,他构筑了堪称人类史诗的列宁主义体系,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罗斯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格局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红场上的列宁墓依然如故,而列宁塑像也仍旧矗立在圣彼得堡市政府所在地———当年十月革命的指挥地斯摩尔尼宫广场上。
在21日的纪念活动中,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说,有这么多的民众自发来到红场纪念列宁,表明列宁的理想在今天不仅依然具有生命力,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他指出:“去年在俄罗斯电视台举办了‘俄罗斯名人’专题节目,期间有4500万人以各种形式参与节目的投票活动。最初,当这个节目没有完全按‘指挥棒’进行时,列宁和斯大林的名字一直排在前面几位。一些人企图诬蔑苏联时代,歪曲列宁的理想和事业,但他们丝毫没有得逞。苏联时期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顶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奠定了这个时代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表示,从1月21日列宁逝世日前后俄方有关文章和报道来看,有两点比较突出:其一,人们是把列宁作为一个新生的共和国的缔造者和保卫者来纪念的。其二,近日俄罗斯人纪念列宁的文章经常提到他的谦虚、坦诚、平易近人、不搞特权等一些优点,还特别推崇他反对个人迷信的坚定立场。
民众仍怀有敬意
虽然时代在变迁,人们的观念在改变,但是列宁依然在俄罗斯民众心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根据2008年11月7日俄罗斯民意调查中心的一份报告,当代俄罗斯居民中接近半数依然对列宁怀有敬意,有42%的被访问者对列宁有好感。全俄社会舆论中心自1999年起,连续多年在列宁诞辰前夕(4月22日)就俄罗斯民众对列宁的历史作用评价作了连续的跟踪调查。调查资料表明,有50%以上的俄罗斯民众对列宁的历史作用持肯定的评价。其中55岁以上年龄组的比例最高,但即使在18-35岁年龄组,也有40%以上的被访者持肯定态度。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列宁的主要功绩是苏联时期的社会经济福利。“虽然列宁当年的实践未能持续很久,但他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将市场经济原则和当时的社会主义探索相结合,为以后的改革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冯绍雷说。
历史之所以不可忘却,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是国家历史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苏联解体前后,有一股极右思潮企图否认十月革命,并且在此基础上试图全盘引进西方民主架构。这造成了历史意识的断裂,致使社会认同出现问题,老百姓也深受其害。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上海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说。
普京道路的成功
走过迷途、经历过争论,俄罗斯的知识精英们渐渐意识到,要保证历史记忆的完整性,就要重视俄罗斯千年历史的继承性。以此为基础,在意识形态方面,俄罗斯渐渐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态度,这在普京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千年之交,普京对俄罗斯思想给出如下表述:俄罗斯新思想是一个合成体,它把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经过时间考验的俄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与经过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一百年考验的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当选总统后,普京将这种历史意识与“强国”战略相结合,围绕“复兴”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从事国务活动时,他往往力排众议,作出重大决定,在许多方面肯定过去苏联的传统。比如,2000年12月,俄杜马根据普京的提议,规定用苏联国歌旋律作为俄国歌,并用红旗作为俄军军旗。当时,普京的主张遭到右翼势力及前总统叶利钦的强烈反对。对此,普京强调,否定苏联时期的一切象征性标志从原则上讲是错误的,否定历史会使整个民族“数典忘祖”。“普京的成功在于其理念符合实际,既考虑到新特点,也没有完全否认历史,而是将两者很好地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有俄罗斯特色的道路,这符合了大多数民众的心理。”潘大渭说。
第二篇:开展列宁逝世纪念日活动总结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不仅极大震撼了全球资本主义世界,而且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月21日是列宁逝世xx周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我国学术界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研究,积极探索列宁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尤其从列宁晚年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实践思想中挖掘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资源,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以创新实践为语言“书写”新理论
俄罗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布兹加林指出,列宁是特殊的理论家,他不仅实现了许多理论创新,而且付诸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在许多情况下,列宁不仅以理论著作的形式,而且更多地直接以社会实践为语言 “书写”新理论。“布兹加林是对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启念表示,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以鲜明的政治经济逻辑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拓展了创新的理论空间,其中的深邃思想内涵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推进改革的战略高度上,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勇往直前。同样,面对各种错误学术思潮的干扰,学术界有责任在改革实践中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出新的学术贡献。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列宁正是循着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逻辑,领导了苏联人民进行如火如荼的革命实践,证明了自己思想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列宁的理论创新动力来自深刻的问题意识。“他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正视现实问题。”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聚说,列宁总是带着各种问题去观察思考现实,并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实践的发展,检验并创新自己的思想理论。当前,学术界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它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妄图重写历史,歪曲和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历史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革命领袖。这种思潮本质上不敢正视历史现实,不能提出真问题,更难以解决实践难题,是不具有任何创新能力的伪学术。
汲取哲学精髓 创新改革方法论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贾建芳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反映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宏大的改革系统工程,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系统周密的理论思维。
“深入挖掘列宁晚年思想,将为我们创新改革的新方法、新理论提供重要思想资源,有利于形成新时代的中国系统改革论。”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认为,改革的最大困难之一在于盲目、僵化的形而上学思维。中国伟大的改革实践亟待深化改革的系统理论。因此,必须继承并弘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遗产,尤其是汲取列宁哲学思想的精华,创新改革的方法论。
列宁哲学思想的精髓,较集中地反映在两本哲学著作中。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反映论、实践论结合起来,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系统化的第一次重大尝试”。王东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视域中,发掘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而列宁的《哲学笔记》,蕴含着系统研究辩证法、认识论的总体构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生长点,“它启迪我们从哲学高度总结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和现代科学认识发展的大趋势,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系统化,为探寻改革之路创造现代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充分展示了他运用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高超理论建构能力,在工作中显示出灵活的思想方法特色。“列宁思想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安启念说,列宁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原则,但在具体“怎么做”的问题上,他无比灵活。实践对列宁具有首要的意义,这生动地体现在: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的探索,是适应变化了的实践和形势的做法;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建设,也是新经济政策背景下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而采取的新做法。列宁的思想方法是他留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
继承列宁政治构想深化中国改革实践
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全面深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学者应做好两件事:一是对苏联模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作出全面分析评判,二是对列宁思想尤其是政治遗嘱继承与发展。
1922年12月至1923年3月间列宁写成的最后五篇论文和三封书信,被称为“列宁政治遗嘱”,实质上是他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后构想,其中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改革的重要思想。“它是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全盘改革计划,将其作为我们改革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生长点,有助于创造新观念新理论,深化中国改革逻辑,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开创一种富有中国特色和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王东说。
如何开创社会主义新体制,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要通过劳动来创新国家、规范资本,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王东表示,美国和西方模式的特点是在资本膨胀后,绑架国家、控制劳动;苏联模式的弊端则在于压抑生产力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解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超越苏联国家垄断、国家资本化模式,又要超越美国资本垄断、资本主体化模式。”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处理劳动、资本、国家三者关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实践难题的重要思路。
在经济改革方面,列宁的一个突出贡献是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解决了“市场”和“社会主义”水火不容的体制运行难题。在政治改革方面,重点是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受贿,让普通工人、农民积极参与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文化建设方面,列宁认为文化落后的俄国,只有实现文化革命,吸收和改造人类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才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晚年的政治构想贯穿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体化的基本思想和“全盘改革”的原则,这无疑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资源。
“我国改革的主要理论渊源和理论根据,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改革之路的深刻根源首先在于社会主义自身发展之中,在于马克思主义之中。”王东表示,只有从理论上澄清这些问题,才能使改革始终保持正确航向,彻底战胜各种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改革实质的歪曲。
受访学者表示,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促进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
第三篇:开展列宁逝世纪念日活动总结
1月21日是列宁逝世92周年纪念日。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极大震撼了全球资本主义世界,而且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列宁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列宁曾平均每周接待近20人次群众来访
列宁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在工作中接待了大量的来访者。列宁的接待室曾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接待室”。仅在1922年10月2日到12月16日,这两个半月中,他就进行了125次接待,共计171人,平均每天接待2至3人,每周接待17至20人。1919年初列宁接见的第一批农民一共52人,他们来自俄国不同地区。接见后,列宁说,“农民的代表们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何等必要和重要啊!应当特别注意他们的问题。”每当列宁在作报告开始之前和报告作完之后,通常都同聚拢来的工人们谈话,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和见闻。
列宁:官僚主义是一种“新脓疮”
列宁对于官僚主义是深恶痛绝的,他在自己有限的国家领导人生涯中留下了同官僚主义作不懈斗争的宝贵经验。1919年3月俄共八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提出:“官僚主义在苏维埃制度内部部分地复活起来”。而到1920年冬至1921年春这段时间里,伴随着有关工会问题和改行新经济政策问题上争论的展开,官僚主义的各种表现,诸如抽象空谈、脱离实际,办事迟缓、无人负责,滥发文件、乱写指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在苏维埃机关中泛滥起来,而且蔓延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并渗透到党的机关里来。“我们把这个祸害看得更清楚,更明确,更严重了。”列宁尖锐地指出,官僚主义对苏维埃国家机关和布尔什维克党产生严重危害,是一种“新脓疮”。
列宁分6天口授遗嘱 对党内民主的最后交代
作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广义来说,是他病重病危期间,由他口授记录下来属于政治方面的文字,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分6天口授《给代表大会的信》(以下简称《信》);二是他多次口授,记录下来后成多篇文章,即《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以下简称《民族》)、《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内容涉及党的建设、党和国家政治制度改革、民族问题、合作社、革命道路、发展生产力、文化革命等问题。狭义来讲,称为列宁遗嘱的就是《给代表大会的信》。除《信》和《民族》外,其余几篇都在列宁逝世前发表过。其中分6天口授的遗嘱,一共3000多字,没有任何“民主”或“党内民主”的字样,但全信通篇都体现了“党内民主”的重要思想。
任弼时等至少5个中国人为列宁守灵
1924年1月21日,列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样,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据史料记载,至少有5位中国人在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为列宁守灵,他们是张太雷、任弼时、肖劲光、萧三和李富清。他们和斯大林、加里宁、捷尔任斯基、蔡特金、季米特洛夫、科拉罗夫、胡志明、福斯特、片山潜、皮克等一起,和90多万苏联各界群众一起,为伟大导师送上最后一程。任弼时亲手绘制了列宁的遗像,悬挂在东方大学中国班里。
【开展列宁逝世纪念日活动总结】相关文章:
开展新年活动总结12-23
社区开展阅读活动总结12-31
开展中班春节活动总结12-08
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总结12-28
开展校园读书活动总结12-14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12-03
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总结11-16
开展敬老月的活动总结10-23
开展课外活动总结01-05
小学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总结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