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7-07 02:32:0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诗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摘要:针对诗歌和学科的特点,研究诗歌中描述的数学知识、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探讨了在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运用诗歌,让学生看到诗意的数学,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的途径。

论诗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诗歌;高职;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诗歌是一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的体裁。一般看来,数学和诗歌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范畴,但实际上两者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不仅需要严谨的推理,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达,也需要诗歌般的激情、想象和直觉,而诗歌有了数学的渗透、滋润,也更加显得魅力无限。

  运用诗歌创设知识情境
诗歌是一种具有美的语言艺术形式,饱含了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运用诗歌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用诗歌的魅力,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和思维紧紧抓住,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常熟职教中心卫平芳老师在公开课上由苏轼的《题西林壁》引入“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教学就非常精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貌。”由此引出三视图(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教学,自然、巧妙而又紧扣教学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
再如,笔者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引入时,就给学生朗诵了一段诗歌:“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是一道诗歌数学题,将优美的诗歌与有趣的数学问题完美地结合起来,新颖的形式,简洁、优美、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妙趣横生。学生马上就被诗歌的魅力吸引住了,急于了解、探索这首诗歌中所描述的数学问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探索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过程。
将诗歌与数学融合在一起创设知识情境,不但打破了学科界限,更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这种文理交融的教学形式,还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让学生领悟数学中的诗意。

  巧用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人类的祖先为了把劳动生产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传授给他人,将其编成韵文,口口相传、广泛,这就是诗歌的起源。诗歌的出现就是为了把已有的经验教给别人,诗歌本身就具有帮助记忆的功能。
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使得有的数学知识对很多人来说都显得难于理解,不易记忆和掌握。为此,数学家把一些数学概念、公式、法则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编成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诗歌、口诀,让人们在记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用诗歌口诀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一些复杂的公式。例如,在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之后,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正六边形记忆法,并引入诗歌口诀帮助学生记忆:
上弦中切下层割,左正右余1中间。
积中顺除商终端,平方之和看下尖。
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后,结合图形可轻而易举地记住8个关系式。诗歌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诗歌中隐藏的数学基本方法
  掌握数学基本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很多诗歌的手法,或者诗歌中所描述的情境,都与数学的基本方法不谋而合。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遥望一轮白日衔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目送黄河奔腾咆哮、流归大海。想要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那就要再登上一层高楼。首先,这首诗是全篇用对仗的五言绝句。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这与数学追求的对称美的观点极为相似。对称美是数学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轴对称、中心对称、对称多项式等。其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数学中的“要证明……,只要证……”相类似,与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执果索因”有着同样的思维形式。再次,诗中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勇攀数学高峰很有帮助。
元代白朴的《天净沙·秋》中写道:“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寥寥数笔,动静结合,列举了12种秋野的景物,描写出秋天落日时分的乡野美景。这种列举的手法与集合的列举表示法、离散中的列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秦观的《客怀》:“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采用的是顶真回环体,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一气呵成,这与数学中的递推法何其神似。
在教学中讲解到相关知识的时候,可将诗歌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数学基本方法,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品读诗歌。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方法,更能驱走数学的枯燥,让数学课堂焕发出魅力。

  提炼诗歌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和灵魂。而许多诗歌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数学思想。数学教学中,在我们提炼相关思想的时候,可以介绍有关的诗歌,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追寻诗人思考的轨迹,体味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例如,唐代王维《汉江临》中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句,汉江滔滔远去好似一直奔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青山重重、若有若无。汉江、青山是有限的,而“天地外”、“有无中”为诗平添了迷茫、高远、不可穷尽的意境,这与数学中有限与无限的思想不正好相吻合吗?
18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在一首名为《天真的暗示》的诗中这样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成永恒。”从一颗沙、一朵花中可以看出一个世界、一座天堂,诗中体现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数学思想;“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即在有限的掌心中把握无限,将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永恒是无限的,刹那瞬间是有限的,诗中体现的不正是数学中无限与有限的思想吗?“刹那”和“永恒”,从数学的角度看是两个互斥的概念,却在此刻联系在了一起,两者的界限似乎不复存在。而诗歌恰恰运用了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哲理,也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还有一些诗歌本身就是对数学思想的描述。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将数(量)与形(图)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解析几何中应用更加突出。笔者在解析几何教学中一直坚持将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始终,并且引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诗:“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将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势形象地描述出来。

  运用诗歌描述数学学习意境
  诗歌表达简明,内涵却异常丰富,闪烁着哲理的光芒,将之运用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表达学习的状态那是最恰当不过的。例如,当学生遇到难题,感觉云里雾里时,那不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写照吗?当学生满足于书本知识而不思进取的时候,适时抛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钻研探索,不是正好可以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道理吗?当学生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豁然开朗,找到解题思路,不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吗?当学生温故知新、将知识融会贯通,再俯视一路走来、不断攀登知识高峰的历程,不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吗?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比比皆是,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结合诗中的意境,让学生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不仅给人美的享受,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勇气。
美是数学和诗歌共同的特点,这种美简洁、深刻、神秘而又相互关联。将诗歌引入数学课堂,不但让数学课堂充满了诗意的美,也对弘扬诗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诗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11-24

试论体育游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2-23

艺术素养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02-20

论山水画教学中“点”的运用11-26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学习动机03-09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2-02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12-02

愉快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03-17

论装饰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12-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