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服装本科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服装本科教育 动手能力
论文摘要:服装本科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由于教学环节的缺陷,使得目前的教学质量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文章通过对部分院校的教学实践的调查分析,提出注重本科生的生源质量,把好招生关;合理设置专业并适度细化专业方向,因材施教,精简课程设置;加强学生优势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等三项建议,并强调以提高动手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成。
当前,我国服装本科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不相适应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笔者针对当前服装本科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三项改进意见。
一、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
服装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为何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
1.学生所学的知识虽然宽泛,却缺乏有效的专业技能。近年来,学校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服装人才,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不断涌现的新人便是很好的证明。然而,在每年众多毕业生中,只有少数佼佼者顺利就业,很多毕业生虽然同样具备不错的知识修养,但却难以被服装企业接纳,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
服装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宽泛。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专业偏重于艺术修养,工程专业偏重于技术的应用能力,但由于专业间紧密关联,所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较全面的知识构架,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必要的、宽泛的知识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长远看,也是可以转化为适应社会要求的潜在能力的。然而,无论是设计专业还是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每一门课程都有着相当深度的系统知识。对青年学生来说,在他们对服装业的认知还处于肤浅状态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并能有效地应用这些知识是困难的。对学校而言,宽泛的教学内容需要学校“面面俱到”地安排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则使教师只能在课堂上传授每门课程的知识要点,并安排必需的实践时间,试图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更容易感知的实践能力,算是为学生打基础。但由于课程门类多,教学与实践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学生往往在对所学课程还处于朦胧状态时便转而接受另一门课程,如果每一门课程都如此结束,学生的专业技能便很难适应企业的要求。
2.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低。服装专业本科的教学方式,通常采用“课堂讲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评估作业—考试—实习(或阶段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工作,不可谓不辛苦;学生按教学要求完成作业,不可谓不尽力,考试成绩也还过得去,教学环节仿佛没有什么问题,可一旦进入企业,学生则难以适应。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服装技能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的特点。没有反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尽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日益增强,但在常规实习的框架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是有限的,学生的动手能力仍然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
因此,服装专业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也许会有人质疑,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与本科教育的理念相关吗?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对服装专业而言,服装本科的现有模式已经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高职学生就业的相对容易便说明了这一点。
二、对服装本科教育的建议
1.注重本科生的生源质量,把好招生关。服装的艺术创造性和职业技术性,要求学生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我们应认识到,并非仅仅依靠一点美术基础,便能培养出适应今后工作要求的人才,尤其是在当前教学时间相对较短,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更有必要重视学生的潜在素质。对学生素质和潜在能力的考核,既是保证服装本科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出于对学生今后发展前途的考虑,应该认真对待。除此之外,学生进校后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仍需继续加强,因为正确的观念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2.合理设置专业并适度细化专业方向,因材施教,精简课程设置。首先,专业的设置既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也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服装的艺术性使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首先在艺术院校中开设。惯性使然,艺术院校开设服装专业,首先考虑的便是“服装设计”。时至今日,每年进入社会的设计人才不少,而企业需要有限,同时企业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却难以适应。可见,单一的专业设置已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服装本科的专业设置,大致可划分为服装设计、服装工程、企业管理与营销三大系统。每个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面都相当广泛,因此,每个系统中的专业方向还应有适度的划分。合理的专业划分,既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也可明确学生的主攻方向,从而有效地在限定时间内组织教学。合理的专业划分,还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创造了条件。即使是涉及不同专业方向所共有的基础课,因专业方向的不同,其授课内容也各有侧重。尤其应注意的是,各专业的学生人数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对服装设计这一“热门”专业,需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地扩大学生人数。其次,每个学生的性格、志趣、特长各不相同,如果使学生的专长与所学专业相适应,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采取对新生经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后再确定专业方向的办法是比较恰当的。而对与学生个性关联较强的设计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生个性分别辅导,或者将专业再细分,将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最后,在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为了弥补专业单一的不足,还是出于扩充知识面的需要,当前所设置的课程数量普遍都显得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方向的针对性,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因此,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精当、实用,对辅助课程尽可能安排选修。
3.加强学生优势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优势能力,前面提到的学生所学知识宽泛,却缺乏有效的专业技能,反映出“多而不精”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问题在于:我们明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让学生的能力普遍达到理想的程度,为什么不可以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将培养重点放在能突出学生优势的、哪怕是单一的能力上?突出培养学生的优势能力,实际上是给学生一块进入社会的“敲门砖”。学生在获得展现才能机会的同时,在学校获得的相关知识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唯有如此,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的良苦用心才会有所回报。
服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毕业后,通常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往往是上岗就需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熟练表现在“质量”与“速度”两个方面,即要求学生不但会做,还要求做好,在“好”的基础上还要求“快”。因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才是学生适应企业要求的关键。要使学生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1)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学校与企业联系,为学生安排定点实习的场所,每周保证用规定时间完成企业交付的工作,形成制度并建立考核记录;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比赛,在参与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实践能力;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上,可以打破常规,增设“晚自习”,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反复练习”时间。通过以上手段使学生明白:服装专业的种种技能是在刻苦的反复实践的训练中获得的。没有反复的实践练习,就难以将课堂知识变为工作能力;缺乏反复练习,熟练的技能只能是一种愿望;坚持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学有所成。(2)课堂教学要以动手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教学方法及手段要与之相适应。对技术性含量高的课程,要坚持“讲授—示范—学生动手”的互动方式。学生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认真完成作业;课后要自觉地反复练习;要敢于否定已完成的作业,力求更好。(3)严格教学质量考核。学生能否动手,应该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学生成绩考核要以动手能力为主要依据。对学生作业的评判,要以企业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坚持专业技能的反复操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优势能力也会更加突出。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最终受益的是学生、社会和学校,实现“三赢”。
以上是笔者对服装本科教育提出的一些建议,其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学有所成”,成为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徐青青.对我国服装本科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26(4).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我国服装本科教育的思考】相关文章:
加强本科建筑理论教育的思考11-17
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02-25
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的再思考11-25
谈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11-16
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11-17
关于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03-21
试论高职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11-16
我国旅游价格信用问题的思考论文03-01
对我国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的若干思考12-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