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中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时间:2023-03-02 11:34:0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议中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学习 自我效能感 培养

  论文摘要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传统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深层次的梳理和变革,这不仅给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我效能感是动机的核心要素,是主体学习的知识系统,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良好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从对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作用机制的理解,探讨有效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1. 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又译为自我效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学习理论创始人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年)一文中。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构成人类动因的关键因素,人们通过对自己的表现、对榜样的观察、各种社会主张、以及一些生理指标等了解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是其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核心的一般学习论观点的产物。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拥有相同行为技能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执行同一行为方式时,其表现的出色程度不同,甚至相差悬殊;解释了个体将自己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行为表现的中介过程。
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看法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重要的学习动力,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逐步延伸过来的,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有的称为学业自我效能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能否运用自身的知识、技术与能力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主观判断。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1)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认知调控和行为动力
班杜拉指出,个体的行为受认知的调节,而认知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心象性实现(imaginal realization)过程预期未来的行为,进而影响个体对行为的自我监控策略。所谓心象性实现过程就是个体在想象中对自己即将从事的活动场面或活动流程进行表象性心理预演的过程。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坚信自己对活动具有效能,因此会倾向于想象获得成功的活动场面并体验着与活动有关的身体状态的微妙变化;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更多想象活动失败场面,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并将心理的认知资源投注于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物,从而对活动的实际成就产生消极影响。
自我效能对个体行为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个体在面临困难、障碍、挫折时对活动的持久性和耐力是获取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不可避免遭遇种种挫折,面对挫折的考验,个体是坚持还是放弃完全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若他坚信自己的活动效能,便会加倍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争取出色完成任务。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是一种普遍经验,如果没有自我效能感的支持,个体的发展便会失去动力。因此,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具有心理发展的动力学意义。
(2)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和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必然遇到体能强烈的自我效能、技术方面的诸多困难。在学生体育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否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自我效能感起着决定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敢于接受挑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困难是暂时的,自己有能力克服面临的困难,会一如既往地投入努力,具有很高的坚持性。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中途放弃既定的体育学习目标,坚持性随之下降。
(3)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二、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培养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从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失败原因。
2. 设置适当教学目标,增加学生对成功经验的体验
班杜拉指出,个体亲身经历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体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经验可以促进个体建立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内化到个体的自我概念体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握各个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把练习目标设定多级分解,如排球垫球目标设定为:自垫、对墙垫、对垫、隔网垫四个目标,层层递增。这样分解了练习难度,使学生在练习中尽可能获得成功的经验,以便提高自我效率。另外,要让学生了解、掌握教学目标。研究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个体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表现出坚忍的行为。掌握教学目标有助于个体增加对成功经验的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3.给学生提供积极的言语和鼓励
体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的难度,个体的成败经验对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固然重要,但他人的言语支持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说服对学生体育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建立有一定的作用,当学生得到源自自己尊敬的人鼓励或激励时,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的言语说服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进而得到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自我能力的变化发展,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平等交往、扮演教学的者、合作者,努力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尊重和信任,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以此作为学生的一个自我激励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进行记录,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进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应该从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目标的多样性出发建立多个评价指标,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获得满足感,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应该说,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动机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正确认识自我效能的教育价值,把新课程教学和培养自我效能感有机结合起来,把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作教学目标之一,努力创建一种新型的高效能感的体育新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春申.自我效能理论述评[J].发展与教育,2000,(1).
[2]张鼎昆等.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1999,(1).
[3]陈琦.当代教育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彭聃龄.动机的认知理论.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2004,(5).
[6]许百华等.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2,(6).
[7]闵春晖.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能感的教学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3)
[8]房嘉怡.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运动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
[9]沉郁等.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5,(5).

议中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议中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相关文章:

论析中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06-15

议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08-18

论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培养08-18

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08-18

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研究06-08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05-22

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培养08-19

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8-09

探究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