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指导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就业
论文摘要本文剖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深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围绕毕业就业问题的观念问题、学校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广开渠道、完善机制、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积极开拓就业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着力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高等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加之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危机的影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对于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况,究其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质量、提高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但仍有一部分大学教师没有认识到重要性和尽到自己的责任,认为大学生就业是学校的事情,是招生就业处的事情,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的力度不够。另外,在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很多毕业生不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专长、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要求工作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都把目光盯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而对于非公有企业,尤其是农牧区基层,却鲜有兴趣,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从而存在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
(2)高等学校专业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高校专业是指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毕业生分配市场导向的今天明显显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弱点。另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也才有生存的竞争力。
(3)国家扶持力度和学校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教育,实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
1 进一步更新观念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象已拓展为全体在校生,因此就业指导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传和择业技巧指导方面的“临阵磨枪”,而是“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长期备战”型的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学校教育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就业岗位总是“僧多粥少”,要想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保证稳定的就业率和质量就要靠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业工作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做好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把就业工作放在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全面抓、全过程抓。即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将就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新生相结合、个性化就业指导与辅导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基层观念引导与榜样教育相结合、把就业工作贯穿于学校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要科学引导学生认清形式,摆正位置,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自己,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提高自我调试能力,实现以市场为本位的转变。
2 学校推荐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相结合
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毕业生就业体系。高校的优势在于其能发挥无可比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不间断进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面选择洽谈工作。同时学校推荐的用人单位可信度高,实习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阶段,是实习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的过程,也是毕业生谋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践、实习阶段的工作,既可以让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毕业生也可以较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福利待遇等状况,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建立联系,为以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注意要以谋求职业为标准,并利用实习加深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实习后不能被录用,如果自己履历表上填上实习这段,将来在毕业后谋职的竞争中就处于优势地位。人才招聘会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见面,互相选择,是就业途径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形式。近年来,各地都有定期召开的招聘洽谈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是由招聘会的特点决定的。招聘会上供求的双方直接见面洽谈,双向交流,及时反馈,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另外,职业信息集中,求职者在招聘会上可以同时和多家招聘单位见面洽谈,选择的余地大。当然,由于人数太多不便洽谈,故成功率相对较低,但作为求职者一旦获得这方面的信息不妨亲临现场看看,或许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3 健全和完善机制
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分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供需见面交流平台、职业中介联系平台及日常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职业信息,并通过校园网、飞信、QQ群、网上同学录、博客、论坛等各种有效方式及时快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第三,是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服务机制。要将就业服务的范围延伸、时间滞后、工作细化,将温暖送至每名毕业生身边,特别是要重点,及时地做好“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工作,切实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4 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一支强、业务精、作用正、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要着力完善竞争与保障相配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热爱工作、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5 奋力开拓就业
要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根据本地区人才需要结构与状况,结合本校专业培养方向,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大型就业基地,主动向各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介毕业生。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人才中介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省外就业基地。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中充满活力、富裕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要学生、高校、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学生们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蔡方.中国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张炎,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王昊.“高增长、低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新视野,2005(6).
[4]张春.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95-98.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指导】相关文章:
论述高校辅导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03-06
试析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02-22
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与出路02-27
毕业生就业指导方法论文02-15
论当前技校学生的就业与就业指导问题03-17
网络就业信息质量就业指导论文12-22
就业指导论文12-08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保障问题研究02-2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