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与国学传播教育结合之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 结合 论文摘要:高职英语教学陷入应试的泥沼中,与此同时,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国学传播也在中小学的推广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将高职英语教学与国学传播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双赢模式的尝试。
2006年,由于一个叫于丹的人,“国学”这个很多人都不能准确定义的词在中国迅速升温,教育界更是趋之若鹜。等到于丹出版了自己著述的《论语心得》——既浅显易懂又烙有时代意义的《论语》全新诠释版,国学的花园里突然一夜间绽开了无数朵奇葩,易中天、纪连海、周心武等等现在被称作高调的媒体学者纷纷现身讲坛,著书立说,宣传国学。
从1993年开始,教育界就有倡导把国学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编进教材的论述,这足以显现出教育界及众多教育学家甚至于部分家长对于当前盲目出国热和学热的担忧,而与之相映衬的是从幼儿园甚至于更早的婴儿早教就开始的英语教育,从幼儿阶段赫赫有名的少儿剑桥英语、灵通英语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每个学生和家长每天都在为怎么学好英语发愁,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该怎么平衡自己的和外来文化之间的比重,此消才能彼长吗?同为文化,就找不到一个英语教育和国学传播之间的平衡点吗?
第一部分,国学与英语关系论
一,中国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正沉浸在英语学习的狂躁与无奈中不可自拔,中国的英语教育正在努力寻求一种更人文化的属于自己的英语学习途径
从一个儿童刚刚开始学语,家长就不惜血本把孩子送去双语早教,很多幼儿园打着双语甚至是三语教育的旗帜,尽管学费让人瞠目结舌,很多家长还是趋之若鹜。所谓的双语教学就是在教给孩子“汽车”的普通话发音之余使他还会说”car”。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这种“双语”早教的胜利果实,面现得意,岂不知,对于孩子来说,“car”其实只是个发音,和这个思想与文化的载体没有多大关系。从剑桥英语、灵通英语、到新概念、新东方,家长对这些课外学习班乐此不疲,小小年纪的学生到了周日还要起早贪黑学英语。
与自身文化背景分割开的英语让家长和学生五味杂陈,又爱又恨。要想上重点中学,英语分数要高,同时,繁重的课业让学校和学生都无从谈及文化这个层面的想法,只有随着应试的狂流地记忆、学习、考试。
二、西方刮起中国风,外国人掀起对中国国学及元素的追捧热潮
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越来越被更多的西方人追捧,像姚明这样中国籍的世界明星的走红,越来越多的西方“中国粉丝”出现,中国文化和国学需要借助英语这个渠道到达更多的西方人的生活中去。
第二部分,在大学高职校园推广国学的可能性和优势
一,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开展遇到的阻力 及 冷遇
近十几年,中小学生由于各类课程学业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巨大,国学很难在这个夹缝中得以很实际地开展。
(一)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本来很有利,但很多学校只是借国学教育的幌子来提高知名度,国学教育流于形式。前不久,中央台的“周刊”栏目报道了广东东莞一个幼儿园在开学时,设立像,老师和家长先向孔子像行礼,然后让自己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而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也报道了教师节高中的学生自己想出了要向老师行跪拜礼,有的学生还穿着自制的古装,带着自制的冠。对于这样的形式,南开大学院中华古典所的副教授张静表示,国学教育应该重内容而非形式。
(二),国学精深博大,在中小学这样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下,对国学配备专门教师的可操作性不大,一般情况下,各个中小学只是应付性地让语文老师兼代。
由此可见,在没有升学压力和繁重课负、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自由的高职院校加大国学传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双赢模式。
二,在高职院校,与教育相融合模式的可能性和优势
(一),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任重道远,其模式有待创新。
尽管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只是一门课,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四六级的态度一样,只要考过AB级拿到毕业证就行。作为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摇篮,面对涉外的行业不断增多的外部,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英语教育不仅要加强重视,而且还应与时俱进,从各个专业的实际出发,真正让学生学到一门可用实用,用起来方便的交流工具。例如笔者所从教的文科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英语教育更应偏重中外(包括、、等)方面知识的教授,其中将英语与国学教育结合起来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常常发生此类情况,很多学生都对中国文学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在自己专业课上偷着看文学著作,被发现后书会被收,还要写检查。试换个角度想,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调整课程体系,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都难以逃脱同样的被一删再删的命运。从内容来讲,英语课本和课程中对于这门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介绍少之又少,文理科用同样的英语课本,而且由于如今的考级考试一般青睐科技科普文章,所以从应试角度考虑,学生也只能每天不是抱着单词表背一个个冗长的科普词汇,就是一篇篇地做这方面的阅读理解,尽管他们从来不明白这些文章的内容。
高职学生有其特点,相比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自学能力稍差和本身知识储备少,而对他们的英语教育一方面要更倾向于基础层次的人际基本交流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另一方面,相对于英语来说毕竟他们对自己本国国学更了解更感兴趣,将国学知识结合到中去,会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院校有能胜任国学传播的充沛的教师资源和环境。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相比于中小学,高职院校无疑具备提供专业优秀的师资力量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有一定的涉外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国学的对外发扬光大。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外教的引入等也增加了对外发扬国学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国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及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的厌倦感和无力感,将高职英语与国学的有机结合无疑会像一股清泉注入,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有了新鲜感和依托感。同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实用型人才,而国学英语显然比枯燥的科技英语更加贴合他们的需求。譬如,笔者发现在学生中对于丹的《论语心得》感兴趣的人很多,这本书从现代人的角度用简练的文字诠释出的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引,而中华书局已经在2009年出版了其英文版,译文语言简练易懂,这样的书可能比课本更吸引学生来读。
二,由于大学语文在高职课程中的淡出,除少数对其有浓厚兴趣的和中文专业学生外,鲜有人将中国文学列为所学范围,更勿论国学。也就是说,除主动积极地去接触国学的学生外,国学会被大多数的学生排除在外。
因此,利用英语课程的公共课性质的优势,开展国学教育,不仅可以激发部分学生对英语或国学的兴趣,同时还能改变英语教育的尴尬现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的积极影响,就是培养更多国际文化交流的新主体,当我们经过努力将国的精髓利用英语的途径传播到部分大学生去之后,也就等同现有的播中华文化的传播主体又潜在地扩大了。
第四部分,在高职院校开展英语国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在原有的英语师资队伍中,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具备博深文化知识的教师是学生知识航行中的引路灯,只有教师先拜托了枯燥的教条式的单词—语法—习题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英语这个交流和文化载体的作用。如果连老师本身都不清楚美国总统大选的机制,不知儒学所为何物,学生便没有受教的可能性。
二, 增加学校中国国学典籍的藏书量,同时,增加这些国学所典籍的好的英文版。
三,丰富英语教学方式,加大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真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到中言和文化的魅力。笔者至今难忘大三时期一名外教老太太在视听教室放映《阿甘正传》,同时把剧中台词印成小页供学生参考,所有的学生从那时起终于明白美国人的 “阿甘精神” 究竟所指为何。
四,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应该开设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中文及国学必修课,且所占比重要大(作为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切身体会)。相比于其他专业,英语专业和中文专业学生一样属于语言文学专业,理应比其他专业更加了解中国文学文化知识。
五, 加强异校及与国外院校的资源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传统文化如何传承 中小学国学教育比烟花寂寞 》 杜悦
【2】 《论语心得》 于丹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高职英语教学与国学传播教育结合之模式探讨】相关文章:
探讨高职法律院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02-20
创新型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初步探讨12-02
高职学生翻译教学模式探讨03-27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思考11-16
高职院校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探讨论文03-06
高职英语教学有效性探讨11-24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英语教学模式12-06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思考03-0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