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进探索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研究生规模急剧扩大,但是相应的培养体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却不高,原因在于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众多问题。为了缩小我国的研究生整体素质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机制必须进行改革,期待能够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体制;问题;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概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人才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国家的方针政策、科技的发展、的进步等方面都有赖于人才的供给。综观我国的人才培养规模,一直呈现出增大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很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近几年,我国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大规模地增加,特别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逐步迈向大众化的行列。在90年代初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较少,录取的人数也较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期,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呈现出大幅度增加的趋势,2000年为46.4万,到2004年就已经达到了95.0万,2007年达到最高峰128.2万,虽然2008年有小幅下降,但是2009年继续呈现增加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正在逐步扩大,数量上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但是相应的培养体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却不高,原因在于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众多问题。为了缩小我国的研究生整体素质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并加以改进。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如果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进而使我国的经济与地位受到影响。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其培养机制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这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存在的问题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来分析。
1.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整体视角探视。从整体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低,研究生的数量较少,研究生的培养形式也较为单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研究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就使得研究生招生的形式和教育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只是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逐渐发展成MBA、工程硕士、EMBA、专业硕士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体制,但是现行的研究生体制并没有将这些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加以区分,授课教师、课程的选择等方式几乎都差不多,这没有体现出各自培养方式的优势所在,必然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很多时候,研究生培养单位只是将众多的研究生招生方式作为营利的工具,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招收的学生的要求大大降低,因此,对后续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局部视角探视。从局部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在学科设置上,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很多过去工科见长或者理科特色鲜明的学校为了实现综合性高校的目标,纷纷建立新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在师资、专业水平等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过去的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学科齐全,但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研究生培养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暴露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弊端,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填鸭式”教育,所有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结构,而书本上的很多知识都已经过时;同时,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不到培养。这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的落伍,并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3)在培养体制上,中国的研究生体制表现为“严进宽出”,本科生毕业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达到要求并通过差额面试就可以进人大学开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招生仅仅依靠课知识就决定学生能否入学,限制了很多有着优秀专业知识学生的培养。几年前,国内某名牌大学的系导师,在招收学生时发现某学生绘画功底很强,发展潜力巨大,可因为成绩不能达到要求,就是不能入学。其实,为使某些特殊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一些学科门类,不能仅仅依靠文化课的成绩来决定能否取得入学资格。其二,研究生进入大学后,都是按照所学专业课程的分数来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而试卷则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评定,使得学生仅仅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同时,“严进宽出”使得不合格、不努力学习的研究生无法被淘汰,因此,研究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之下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也随之变大。
(4)在学制上,现在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学制从3年改为2年,即大家通常所说的“大硕”和“小硕”。3年制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时间设置相对充足,大多数高校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以上课为主,二年级下学期作开题报告,撰写论文,三年级上学期11月份左右进行预答辩,下学期正式答辩;如果将学制改为2年,学习的时间和撰写论文的时间都大大缩短,更多的学生为了在更短的年限内完成学业,往往选择那些比较浅显的研究题目,不对题目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5)在生源上,随着近几年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每年有几百万之多,使得很多学生的就业极为艰难,被迫走上“独木桥”——考取研究生,这也使得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动力和研究目标发生了偏离。
(6)在导师制度上,现在研究生数量很多,而导师却很少。一些导师带着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根本无暇。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本身没有什么经验却也带着硕士生,在学习上并不能给予太多的指导。
三、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都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因此,必须着力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尽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 在培养规划上,对于学术型硕士、MBA、EM-BA、工程硕士、研究生进修班等不同的研究生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课程设置,根据类型的不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2. 在学科设置上,为了培养符合需求的研究生,不应该过分强调研究生专业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学科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一些、理工科等要求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可以进行细分,但是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科,如学和、法学和学等,不应把专业划分过细,在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避免单一学科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的片面性,培养出复合型研究生。应该逐渐从以研究型为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并列的发展模式。
3. 在教学方式上,应对每种研究生类型内部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同时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可以采取学生课前预习阅读,然后在课上进行讲解,教师点评等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以者自居,要放下架子,贴近学员的生活,作学员的知心朋友,进行春风化雨式的、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教师要以“诚”为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应向学员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真正见解、真切感受,同时鼓励学员敞开思想,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惑都说出来,从而改变封闭式的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将谈话式、讨论式、即问即答式等改为开放式的双向交流的、鼓励引导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境交融、自觉求真向善的效果。要改革当前“一刀切,一锅煮”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紧密贴近学员学习实际,面对现实,找出焦点,抓出热点、疑点问题,针对学员个性及水平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时机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育。
4. 在培养体制上,研究生招生应该逐步改变以分数定终身的局面,多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对于考核机制,要打破以分数考核的制度,采取社会实践、学术成果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5. 在学制上,前文指出我国现在有“大硕”和“小硕”之分,但是他们在招生时都是按照学术型进行招生,只是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学制。目前,国家出台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进行招生,学术型硕士学制为3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专业型硕士学制为2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实践和工作。这样更有利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是一种解决学制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实行学制的弹性制,采取学分制度,只要达到了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在课程安排、毕业答辩、等方面,也要增加灵活性,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6. 在淘汰制度上,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几乎是零淘汰,只要入学,基本都可顺利毕业,虽然众多高校都设置了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制度,采取了笔试和面试两种方式,但是由于都是本院系教师参与整个过程,学院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即使学生的笔试和面试成绩没有达到合格的要求,但还是可以顺利通过,所以应该改变考核学院的指标,规定最低淘汰率,让中期筛选可以真正起到筛选的作用。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外审制度方面,目前一般都是几个高校之间互相送审毕业论文,如果A校给B校一个学生不合格,那么,反过来B校也会给A校一个不合格,而现在的很多匿名评审的教师并不单单从论文质量出发,一般都会给予通过,这就使得不少研究生对待论文颇不认真,所以必须要改变这种匿名评审的困境,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改变这种困境。
7. 在导师制度上,鉴于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在遴选导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看指导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导师的职业。同时由于单个导师的水平毕竟有限,可以考虑导师团队负责制,一个导师团队可以由3—4人组成,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导师和研究方向,而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使得学科之间有一定的交叉,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也有利于教师研究问题的全面性。
8.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侧重点。鉴于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社会实践,故应更多地注重社会的实践。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研发当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在平台中的实习而将更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还可以为企业解决科研人员欠缺的难题,节省技术研发。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进探索】相关文章:
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1-24
试论工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12-05
完善我国当前跨国银行监管体制研析12-11
培养学生语感的探索与实践12-11
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03-08
论研究生能力培养11-14
有关我国广播电视经营体制改革论文12-04
财务体制创新探索与实践论文11-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