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突出师范特色 析培养合格师资
论文摘要:
师范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教育。面临日益开放的教师教育,地方师范院校不但传统的优势日趋减少,而且出现师范性严重缺失的现象。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性缺失的表现极为鲜明,在当前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必须突出师范特色,为培养合格师资。
论文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特色;教师教育
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范教育直接决定着师资的质量和水平。面临日益开放的教师教育,地方师范院校不仅传统的优势日趋减少,而且出现师范性严重缺失的现象。立足实际,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应是地方师范院校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师范性严重缺失
(一)师范性缺失的结果及表现
师范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教育、优势教育。这种特色客观地体现在毕业生的素质上。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应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其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全的普遍关注,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含金量”不足,师范性严重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职业技能匮乏,综合素质低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教书育人,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要能够从教育的视野认识和评价教育现象,能够用科学的理论自己的教育教学,要具备过硬的师范生基本功“三字一话”,要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当前的师范毕业生与非师范生相比,除了拥有几门教育学理论课的成绩,并没有显示出师范生应有的优势。会写毛笔字的简直是凤毛麟角,钢笔字和粉笔字水平也只是一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有碍观瞻。
2. 知识结构不合理,适应能力弱
传统的师范教育一直是书本加粉笔,专业加教育,而当前的师范教育,既没有继承优良传统,更没有与时俱进,对当前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了解得少,学习得少,研究得更少,对学生的培养仅仅是教育心课程与流于形式的教育的简单相加,导致师范生知识结构单一,只剩下陈旧的专业知识和些许的点缀,稍跨专业就举步维艰,无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3. 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差
大多地方师范院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才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习,有的还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时间短,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要完成跟班见习、听指导教师课、观摩其他教师示范课、试讲演练、上课实习、班主任实习等学校工作诸方面的模拟实践,最终实习工作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很难真正体验到教师工作的本质,更谈不上对教育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实践研究,因此,培养的师范生缺乏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弱,难以适应教学工作。
(二)师范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特色不明、师范性严重缺失,除了与扩招引发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关,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科学的办学定位。在高等教育的复杂结构系统中,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要努力从不同层面去选择确定自己的坐标,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即选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地方师范院校要对办学进行准确定位,需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指的是要对学校的状况特别是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学校的办学、办学条件、办学潜力、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情况,只有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才能够科学地决策学校未来的走向;所谓知彼,指的是要对学校的主要服务区域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服务区域应该是立足本城市、面向周边地市或周边省市,因此,在办学上必须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尤其是地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发展需要,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近年来,在高等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有水涨船高的趋势,工作重心不是放在核心的教师教育上,而是盲目追求非师范专业和学校向综合类转型的学科建设,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仓促建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这些专业的先天性基础弱势,必然会给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质量和将来的就业走向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均被边缘化,对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预备队伍缺乏明显的举措,导致两手抓,两手都不够硬;再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把精力用在鼓励和组织学生“考研”上,追求“考研率”,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很显然这也是中小学应试教育在高校的一种“翻版”,绝大部分充当绿叶的学生缺乏充分的就业技能准备。
二、地方师范院校突出师范特色,培养优秀师资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营造教师教育的氛围
教师教育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教师意识、培养教师素质的重要资源。大学生职业意识和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三笔字书法作品展、普通话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营造浓郁的师范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熏陶中自觉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师意识和职业技能。同时,学为人师,行为师范,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榜样形象,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于教学内容之中,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激发学生的从教热情,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注重教师专业化,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突出师范特色、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课程建设是关键。不同的服务对师资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城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比较好,往往对师范生的学历层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区域核心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以及乡镇的学校,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相对较差,往往较注重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敬业精神。地方师范院校在两者兼顾的同时,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有所侧重:调整课程结构,以教师专业化为主线,以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突出师范性为原则,注重文理渗透,建立具有现代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一年级应以培养学生教学基本功为主,开设书法、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文字书写水平以及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活动中具有优势;二年级学习教育学学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大学低年级,开展通识教育,注重文理渗透,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三年级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法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动态,熟悉中小学学科内容,进行校内模拟,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四年级进行扎扎实实的教育实习。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方面的培训,既让学生拥有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心理适应性,又能承担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采取必修和选修、专题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增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教育需要理论,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把实践教学渗透于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可采取一二年级见习、三年级见习加校内模拟实习、四年级实习的方式,同时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加大对实习的指导力度,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把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再带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让大学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完成大学阶段学业的同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知晓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地方师范院校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师范特色,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突出师范特色 析培养合格师资】相关文章:
论析诚信的进化12-03
简析大学特色的本质03-28
论析中职会计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12-05
论析三种价值论的交集12-04
论析广告伦理思想11-17
高职院校的教育本位论析03-08
论析文学教学的模糊性12-06
论师范院校美术学科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02-25
论析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坚持与发展12-0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