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及教育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具有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特点:想象力、好奇心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男生和女生的创造性倾向无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创造性倾向有下降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本专业特点,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论文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发展不仅是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43份,收回有效问卷781份,回收率92.65%。其中体育专业学生494人,非体育专业学生287人;体育专业男生282人,女生212人;体育专业一年级学生143人,二年级学生125人,三年级学生131人,四年级学生95人。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创造性倾向的研究概况。(2)问卷调查法。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进行抽样调查。该量表常用于对青少年学生的测查,比较客观,便于测量。(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l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想象力、好奇心方面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p<0.05),在挑战性、冒险性方面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但不显著(p>0.05)。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的影响。我国大多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知识面过窄,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过于薄弱,教学方法单一,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想象力的发展。另外,体育课程的考试以检查知识与技能掌握为主,考试方法和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家长和教师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潜能包括创造性能力的开发。
(2)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狭窄。很多高校课程门类不齐,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致使学生专业过偏,而且课程目标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学习等方面重视不够。
(3)师生缺乏创造性学习意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掌握身体技能方面,对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未充分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倾向的发展。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崇尚教师权威,缺乏创造性学习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另外,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2.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性别比较。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创造性倾向的四个项目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和冒险性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很多传统观点认为男性的创造性倾向高于女性,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并不存在这种差异,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背景有关。随社会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已逐渐提高,另外,我国近年的高校扩招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不断提升,女性在受教育条件、受教育环境、社会参与等各方面与男性的差异已越来越小,男女心理发展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小。
另一方面,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就业问题上的性别差异在我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女大学生尤其是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一直处于劣势,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落实一个工作单位。不得不就低上岗,就业的性别差异给女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压力,迫使女大学生在各方面摆脱传统文化观念束缚,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挖掘自身潜能,走自尊、自立、自强之路,积极参与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发展。
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近几年的大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成员也较少,在家中男孩女孩都受到同等重视。女孩在家庭中和男孩一样可以与父母交流、沟通,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见解,满足自己的需求,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也促进了他们创造性的发展。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不论男生女生,都必须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养成了团结可亲、思维敏捷、独立积极和沉着自信等优良人格品质,从而促成了他们创造性倾向的共同发展,缩小了男生和女生心理发展的差距。
3.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年级比较。不同年级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除冒险性呈波动状况外,其他三个项目均呈下降趋势。t检验结果表明,挑战性有明显的年级差异(p<0.05),其他三个项目的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
总体上看,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要好于高年级学生,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制度等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从而影响了创造性倾向的发展。从个体心理发展进程看,大学生处于成人前期,经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重大变化后,心理发展正在趋于相对的稳定。
三、结论与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环节和保证。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束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积极性和潜能发挥,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什么是创造性倾向、教师在学生创造性倾向培养中的作用如何、体育教学可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目前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倾向方面如何、怎样通过改进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体育教学中创造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怎样的、教师应如何对待创造型学生等,教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等。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创造性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并贯穿到体育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在学校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有较强的创造性意识,而且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成为社会的主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建设者。
2.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适当减少专业课,增加选修课,加强人文学科和艺体学科的渗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使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多接受人文学科的熏陶,让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开阔其知识视野,提高其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同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进行。虽然不同学科的创造教育都应遵循一般的创造教育原则,如开放性原则、支持性原则等,但学科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客观上就需要采用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创造性培养方法,体育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动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特殊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培养应与体育教学特点相结合。
3.遵循系统的观点,营造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环境。一方面,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发展与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等密切相关,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创造性人格与认知的统一。既重视创造性人格的训练,也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一个稳定的创造性个体。另一方面,从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看,教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机制等都对学生创造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除学校因素外,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然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并且这几方面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按系统整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把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相结合,把校内各方面因素相结合。
4.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将科学研究引人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
(2)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相关单位见习、实习,在见习、实习中接受磨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完善自己。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之间、校内和校外之间的联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并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大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及教育对策分析】相关文章:
音乐教育创造性价值分析的论文02-19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及对策分析11-18
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11-29
浅谈我国文化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12-06
大学生创业问题与对策分析12-11
大学生发展阶段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11-23
中医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11-16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03-03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调查及对策分析教育论文03-07
分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6-19
- 相关推荐